一种车用减震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093974发布日期:2019-11-09 00:14阅读:260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用减震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控液压阀领域,具体地是一种车用减震阀。



背景技术:

目前,车用悬架系统中广泛采用液力减震器,当车架与车桥做往复相对运动而活塞在减震器的缸筒内往复移动时,减震器壳体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内腔通过一些窄小的孔隙流入另一内腔。此时,液体与内壁的摩擦及液体分子的内摩擦便形成对振动的阻尼力。

现有技术的减震器中,结构复杂,控制元件中,电磁铁通常都是设在阀体外部,增加了安装面积;另外的,现有减震阀中油液的流向、路径都是不可变换的,从而导致减震的效果比较单一,而实际使用过程中碰到不同程度的崎岖的路面时,减震系统不能很好的发挥作用,影响驾驶的舒适性和安全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用减震阀,在阀体中集成式设有电磁铁,缩小空间,并且能够根据汽车行驶在不同路况时,选择适合的减震参数,提高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

本实用新型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车用减震阀,包括电磁阀组件和节流阀组件,所述的电磁阀组件包括外壳、线圈绕组、导磁管、推杆、衔铁、阀芯调节组件和电磁阀座,所述导磁管的上端设在外壳的腔体中,所述导磁管上端设有环形台阶,所述线圈绕组套设在环形台阶的外侧,且位于外壳的腔体中;所述导磁管的下端与节流阀组件连接;

所述的衔铁可滑动设在导磁管的内腔中,所述衔铁的下端设有容置腔,衔铁的上端设有与容置腔连通的安装孔,所述推杆的上端设在导磁管中,推杆的下端穿过安装孔延伸至容置腔中;所述导磁管下端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进液孔,且两个进液孔与节流阀组件的入口连通,所述电磁阀座的上端设在导磁管的腔体内,电磁阀座的下端与底座相抵靠,所述底座沿竖直方向可滑动的设在节流阀组件中,电磁阀座上设有与节流阀组件入口连通的导流孔,所述阀芯调节组件的上端设在容置腔中且与推杆的下端顶靠,阀芯调节组件的下端顶靠在电磁阀座阀腔的开口部,所述导磁管的侧壁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分流进液孔,所述分流进液孔与电磁阀座上的阀腔连通;

阀芯调节组件包括上垫块、下垫块、锥阀芯和调节弹簧,所述上垫块的上表面与推杆的下端抵靠,所述调节弹簧设在上垫块的下端面与下垫块上端面之间,下垫块的下底面内凹形成安装腔,所述锥阀芯的上端滑动设在安装腔内,锥阀芯的下端顶靠在电磁阀座阀腔的开口部;

所述外壳的顶部设有支撑套管,所述支撑套管中设有电缆线,所述电缆线与线圈绕组的接线端电连接,所述电缆线与外壳顶部密封连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用减震阀,是一种电磁机液转换装置,可以根据汽车行驶在不同路况时,选择适合的减震参数,提高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控制过程中可以根据路况调整减震器壳体中上下腔室的机液流动路径,从而控制上下腔室压力差平衡调节的速度,实现不同程度的减震作用,获得不同的舒适性。并且电磁铁与阀设置成一体结构,实现高度集成,实现小型化结构,在接电线位置采用密封连接,保证更好的隔爆性能,提高使用安全性。

作为改进,所述外壳的腔体中靠近电缆线的一端设有密封垫板,所述密封垫板上设有连通孔,所述支撑套管的底部设有密封套筒,所述密封套筒的下端穿过外壳的顶部延伸至接通孔中,所述电缆线穿设在密封套筒中且与线圈绕组电连接,所述电缆线的外部与密封套筒内壁之间灌注有密封胶。盖密封结构设置使得整个减震阀具有更好的隔爆性能,从而增加安全性。

优选的,所述导磁管的顶部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第一通孔,所述密封垫板上设有第二通孔,所述外壳的上部侧壁上还设有第三通孔,所述第三通孔、第二通孔、第一通孔相互连通。此结构增加了一条机液分流的路径,提高减震器中上下腔室压力的平衡速度。

再改进,所述安装腔的下端面还设有垫板,所述垫板滑动套设在锥阀芯上,所述锥阀芯下端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台阶,所述限位台阶上端面与垫板之间设有预压弹簧。垫板、预压弹簧的设置使得锥阀芯的调节控制更加的精确、稳定。

再改进的,所述衔铁的底部设有封盖,所述封盖套设在锥阀芯外侧,且所述封盖上设有台阶沉孔,下垫块的下端滑动设在台阶沉孔中;所述封盖上还设有贯通孔,使得容置腔与节流阀组件的入口连通。封盖的设置使得下垫块以及锥阀芯的径向具有良好的支撑限位,在竖直方向上运动更加的稳定。

优选的,所述的节流阀组件包括紧固套,所述紧固套的上端螺接在导磁管的下端的外表面,所述紧固套内自上而下设有固定套、支撑座、弹性垫片和节流阀座,所述底座的上端与电磁阀座的下端相抵靠,所述固定套设在导磁管内侧壁上,底座的下端滑动设在固定套的内孔中;所述节流阀座中心位置还穿设有固定轴,所述固定轴的上端依次穿过节流阀座、弹性垫片和支撑座直至与底座的下端相抵靠,且所述固定轴的上端设有限位凸环,用于将支撑座、弹性垫片限位在节流阀座的上表面,固定轴的下端设有台阶环,台阶环的上表面抵靠在节流阀座的下底面;所述节流阀座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溢流孔,且节流阀座上下两端与溢流孔对应位置均设有阀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用减震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X处放大结构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节流阀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1中Y处放大结构图。

图5是实用新型的一种车用减震阀在电磁阀通电状态下的机液流向原理图。

图6是实用新型的一种车用减震阀在电磁阀断电状态下的机液流向原理图。

其中,1-外壳,1.1-第三通孔,2-线圈绕组,3-导磁管,3.1-环形台阶,3.2-进液孔,3.3-分流进液孔,3.4-第一通孔,4-推杆,5-衔铁,5.1-容置腔,5.2-安装孔,6-电磁阀座,6.1-导流孔,7-上垫块,8-下垫块,8.1-安装腔,9-锥阀芯,9.1-限位台阶,10- 调节弹簧,11-支撑套管,12-电缆线,13-密封垫板,13.1-连通孔,13.2-第二通孔,14- 垫板,15-预压弹簧,16-封盖,17-紧固套,18-底座,19-固定套,20-支撑座,21-弹性垫片,22-节流阀座,22.1-溢流孔,23-固定轴,23.1-限位凸环,23.2-台阶环,24-焊铜带,25-密封套管,25.1、灌注孔,25.2-限位环。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端”、“下端”、“上”、“下”、“上表面”、“下端面”、“下底面”、“底部”、“顶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为了相互区分,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配装”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用减震阀,包括电磁阀组件和节流阀组件,电磁阀组件包括外壳1、线圈绕组2、导磁管3、推杆4、衔铁5、阀芯调节组件和电磁阀座6。

具体的,外壳1的内部为挖空的腔体,导磁管3的上端设在外壳1的腔体中,导磁管 3上端设有环形台阶3.1,线圈绕组2套设在环形台阶3.1的外侧,且位于外壳1的腔体中。并且,此结构中,线圈绕组2的外圈与外壳1接触的表面设有线圈封料,用于防止外部壳体带电。为了线圈绕组2通电后,产生磁场且能够更加快速的将磁性导入导磁管2中,在导磁管3侧壁上设置环形的铜焊带24,并且环形的铜焊带24的内圈与衔铁5接触,外圈与线圈绕组2接触。

导磁管3的下端与节流阀组件连接。具体的,节流阀组件包括紧固套17,导磁管3的下端设有外螺纹,紧固套17内孔中设有内螺纹,紧固套17的上端螺接在导磁管3的下端的外表面。且紧固套17内自上而下设有底座18、固定套19、支撑座20、弹性垫片21和节流阀座22,底座18的上端与电磁阀座6的下端相抵靠,固定套19限位在底座18外侧壁与导磁管3内侧壁之间,节流阀座22中心位置还穿设有固定轴23,固定轴23的上端依次穿过节流阀座22、弹性垫片21和支撑座20直至与底座18的下端相抵靠,且固定轴23 的上端设有限位凸环23.1,用于将支撑座20、弹性垫片21限位在节流阀座22的上表面。具体的,该限位凸环23.1采用铆压的形式获得,待固定轴23的上端分别穿过节流阀座22、弹性垫片21和支撑座20后,在固定轴23的上端施力铆压,使其形成往周向延伸的环形限位凸环23.1,该限位凸环23.1的下表面压合在支撑座20上。支撑座20位于弹性垫片 21的上表面。

固定轴23的下端设有台阶环23.2,台阶环23.2的上表面抵靠在节流阀座22的下底面;节流阀座22上设有上下贯通的溢流孔22.1,且节流阀座22上下两端与溢流孔22.1 对应位置均设有阀片,节流阀腔体中的液体从节流阀组件的入口流入经过溢流孔22.1中出口流出。

衔铁5可滑动设在导磁管3的内腔中,衔铁5的下端设有容置腔5.1,衔铁5的上端设有与容置腔5.1连通的安装孔5.2,推杆4的上端设在导磁管3中,具体的,在导磁管 3上设有插装孔,推杆4的上端插装在插装孔内,且在推杆4的外侧壁与插装孔的内侧壁之间设有密封圈,实现两者的密封连接。

推杆4的下端穿过安装孔5.2延伸至容置腔5.1中;导磁管3下端的侧壁上对称设有两个进液孔3.2,且两个进液孔3.2与节流阀组件的入口连通,电磁阀座6的上端可滑动设在导磁管3的腔体内,电磁阀座6的下端与节流阀组件相抵靠,电磁阀座6上设有与节流阀组件入口连通的导流孔6.1。阀芯调节组件的上端设在容置腔5.1中且与推杆4的下端顶靠,阀芯调节组件的下端顶靠在电磁阀座6阀腔的开口部,导磁管3的侧壁上还设有至少一个分流进液孔3.3,分流进液孔3.3与电磁阀座6上的阀腔连通。

具体的,阀芯调节组件包括上垫块7、下垫块8、锥阀芯9和调节弹簧10,上垫块7 的上表面与推杆4的下端抵靠,调节弹簧10设在上垫块7的下端面与下垫块8上端面之间,下垫块8的下底面内凹形成安装腔8.1,锥阀芯9的上端滑动设在安装腔8.1内,锥阀芯9的下端顶靠在电磁阀座6阀腔的开口部。

如图2所示,具体的,安装腔8.1的下端面还设有垫板14,垫板14滑动套设在锥阀芯9上,锥阀芯9下端的侧壁上设有限位台阶9.1,限位台阶9.1上端面与垫板14之间设有预压弹簧15。衔铁5的底部设有封盖16,封盖16套设在锥阀芯9外侧,且封盖16上设有台阶沉孔16.1,下垫块8的下端滑动设在台阶沉孔16.1中;封盖16上还设有贯通孔 16.2,使得容置腔5.1与节流阀组件的入口连通。

导磁管3的顶部设有与其内腔连通的第一通孔3.4,密封垫板13上设有第二通孔13.2,外壳1的上部侧壁上还设有第三通孔1.1,第三通孔1.1、第二通孔13.2、第一通孔3.4 相互连通。

如图4、5所示的A路径流向:外壳1上方的减震液还可以通过外壳1的上部侧壁上第三通孔1.1,流经第二通孔13.3、第一通孔3.4,然后经过衔铁5上的安装孔5.2、容置腔5.1,再经过封盖16上的贯通孔16.2进入到电磁阀座6的上方,经过导流孔6.1进入到节流阀组件的入口,即从底座18的内孔中进入到节流阀座22的溢流孔22.1流出,实现减震阀上下区域液压的均衡,从而实现减震功能。

外壳1的顶部设有支撑套管11,支撑套管11中设有电缆线12,电缆线12与线圈绕组2的接线端电连接,电缆线12与外壳1顶部密封连接。具体的,外壳1的腔体中靠近电缆线12的一端设有密封垫板13,密封垫板13上设有连通孔13.1,支撑套管11的底部设有密封套筒25,密封套筒25上部设有限位环25.2,限位环25.2的下端面连接在外壳1 的顶部,密封套筒25的下端穿过外壳1的顶部延伸至接通孔13.1中,电缆线12穿设在密封套筒25中且与线圈绕组2电连接。密封套筒25上部有灌注孔25.1,当密封套管25 安装完成后,在电缆线12的外部与密封套筒25内壁之间通过灌注孔25.1注入密封胶进行密封。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本实用新型结构中的减震阀通过电磁机液转换实现减震作用,具体的是一种内置式减震阀,即使用时是内置的装在减震器的壳体中,在减震器的壳体中充满缓冲机液,在该减震阀的顶部及侧壁上均设有进液孔,在其底部设有出液孔,通过调节减震器的壳体中位于减震阀上下两端的机液压差来实现不同程度的减震,提高驾驶舒适度和安全性。

如图5所示,为电磁阀通电状态,线圈绕组2通电后产生磁力,磁力导入到导磁管3 中使得导磁套3内腔中形成磁场力,衔铁5在磁场力的作用下往上运动,衔铁5往上运动后带动上垫块7、下垫块8一起往上运动,此时,下垫块8对锥阀芯9上端的压紧力减小,即锥阀芯9在预压弹簧15的作用力下,上端部与下垫块8的安装腔8.1顶部之间形成间隙,那么此时,从C路径流入的机液从分流进液孔3.3进入经过电磁阀座6的阀腔,在压力作用下将锥阀芯9往上顶开,机液与A路径的机液混合,通过导流孔6.1进入节流阀入口,直至节流阀出口流出;

与此同时,在导磁管3的侧壁上还具有沿B路径流入的机液,同时进入到节流阀,具体的,正常情况下,节流阀组件中的固定杆23在弹性垫片21弹力作用下处于往上顶出的状态,并且固定杆23的顶部顶靠着固定座18,使得固定座18的上表面与电磁阀座6的下底面相抵靠,固定杆23上方收到压力的情况下是能够往下运动的,所以如图中B路径的机液从导磁管3侧壁上的进液孔3.2中进入,在机液压力的作用下,受到往下的压力弹性垫片21发生变形,固定座18往下运动,固定座18的上表面与电磁阀座6的下底面形成供机液通过的间隙。此状态,机液通过A、B、C三条路径同时流向节流阀,实现减震器的腔体内上下压力差快速平衡,这样车子在行进过程震动感更低,舒适性高。

如图6所示,为电磁阀为断电状态,此时锥阀芯9与电磁阀座6的阀腔为锁死状态,此时机液只能通过A、B两条路径进入到节流阀,经过节流阀的出口流出,这种状态下,减震器的腔体内上下压力差平衡的速度慢。

即在实际使用情况下,根据车子感受到震动的大小,也就是路面平整情况进行适应性的减震控制,在路面严重高低不平的情况下,电磁阀启动,减震器中机液平衡速度下,车子震动小,舒适性好。在路面平整的情况下,减震器上下腔本身存在的压力差就小,所以只依靠A、B两条路径来进行压力平衡就能实现减震效果,此时可以不用开启电磁阀,保持C路径的关闭。

以上就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作了说明,但不能理解为是对权利要求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不仅局限于以上实施例,其具体结构允许有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独立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所作的各种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