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球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481381发布日期:2019-08-20 23:47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新型球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阀门技术领域,特别涉及新型球阀。



背景技术:

水锤是指在密闭管路系统(包括泵)内,由于流体流量急剧变化而引起较大的压力波动并造成振动的现象。又称“水击”。其瞬间压力可大大超过正常压力,并经常产生破坏性影响。

球阀(ball valve ),启闭件(球体)由阀杆带动,并绕球阀轴线作旋转运动的阀门。球阀具有开闭迅速,操作方便的优点,也就是因为这一点,在球阀快速开启与关闭时,容易出现水锤的现象,现有的管路为了防止水锤的发生,通常会在管道上安装水锤消除器,水锤消除器可以通过活塞在一定压力的气体和不规则水击双重作用下,做上下运动,形成一个动态的平衡,但是由于水锤的往复折返,水体流动的动能不能很好的被吸收,会重复冲击阀体及管体。



技术实现要素:

因此,针对上述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结构简单、生产成本低,能够减小水锤对阀门及管件冲击,且保证止回效果的新型球阀。

为实现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解决方案为:新型球阀,包括阀体、设置于所述阀体上方的阀盖、沿阀体径向开设的进水通道与出水通道、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与所述出水通道之间用于控制流体启闭的球芯,所述球芯沿径向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所述第一流体通道可与进水通道及出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球芯上方位于所述阀体内部设有阀杆,所述阀杆的下端部与球芯固定连接,所述阀盖上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阀杆上端部穿出所述第一通道,所述阀体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储存阻尼油的油缸,所述油缸内固定设置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油缸分割成左储油腔与右储油腔,所述隔板上开设有若干通孔,所述左储油腔与右储油腔通过所述通孔相连通,所述油缸的缸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管与第二连接管,所述第一连接管右端侧与所述左储油腔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左端侧与所述右储油腔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内可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所述第二连接管可滑动设置有第二活塞,所述第一连接管左端侧与所述进水通道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右端侧与所述出水通道相连通。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一活塞与第一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第一弹性复位件,所述第二活塞与第二连接管之间设置有第二弹性复位件。

进一步改进的是: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为第一弹簧,所述第二弹性复位件为第二弹簧。

通过采用前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能够有效将水锤的冲击力吸收并转化成热能,避免水锤的往复冲击对阀体及管件造成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新型球阀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参考图1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揭示的是新型球阀,包括阀体1、设置于所述阀体1上方的阀盖13、沿阀体1径向开设的进水通道11与出水通道12、设置于所述进水通道11与所述出水通道12之间用于控制流体启闭的球芯2,所述球芯2沿径向开设有第一流体通道21,所述第一流体通道21可与进水通道11及出水通道12相连通,所述球芯2上方位于所述阀体1内部设有阀杆22,所述阀杆22的下端部与球芯2固定连接,所述阀盖13上开设有第一通道,所述阀杆22上端部穿出所述第一通道,

所述阀体1上固定设置有用于储存阻尼油的油缸3,所述油缸3内固定设置有隔板4,所述隔板4将油缸3分割成左储油腔31与右储油腔32,所述隔板4上开设有若干通孔41,所述左储油腔31与右储油腔32通过所述通孔41相连通,所述油缸3的缸体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接管61与第二连接管62,所述第一连接管61右端侧与所述左储油腔31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62左端侧与所述右储油腔32相连通,所述第一连接管61内可滑动设置有第一活塞5,所述第一活塞5上固定设置有第一连杆51,所述第一连杆51穿设于第一连接管61,所述第一连杆51上穿设有第一弹簧52,所述第一弹簧52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一连杆51及第一连接管61,所述第二连接管62可滑动设置有第二活塞7,所述第一活塞5上固定设置有第二连杆71,所述第二连杆71穿设于第二连接管62,所述第二连杆71上穿设有第二弹簧72,所述第二弹簧72两端分别固定设置于第二连杆71及第二连接管62,所述第一连接管61左端侧与所述进水通道11相连通,所述第二连接管62右端侧与所述出水通道12相连通。

本实用新型新型球阀,当球阀从开启转向关闭状态时,进水通道11内的后续水流在惯性的作用下产生巨大的压力,进水通道11的水流流入第一连接管61,从而挤压第一活塞5向右移动,推动左储油腔31内的阻尼油通过通孔41流向右储油腔32,从而推动第二活塞7向右位移,对出水通道12因止阀门关闭水流急停产生的负压进行补偿,避免对阀门及管道造成伤害,阻尼油流过通孔41时,会将水流的动力势能转化成热能,起到了能量的充分吸收作用,避免水锤的反复冲击,为管道及阀门提供了良好的保护作用,当水锤现象消失,在第一弹簧52及第二弹簧72的作用下,第一活塞55与第二活塞77慢慢回到待机工作位置。

基于前述方案,实际操作中,所述第一弹性复位件与第二弹性复位件也可以为弹性橡胶。

运用本创作所做的修饰、变化,皆属本创作主张的专利范围,而不限于实施例所揭示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