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4482发布日期:2019-09-12 09:51阅读:309来源:国知局
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技术领域,涉及到振动设备与其它设备或部件需要通过非金属软连接进行隔离振源和密封的非金属补偿器;特别涉及干熄焦排焦系统中的平板闸门、振动给料机、中间溜槽、旋转密封阀和排焦溜槽之间的分别通过相对应的非金属补偿器连接。



背景技术:

在干熄焦排焦系统中的平板闸门、振动给料机、中间溜槽、旋转密封阀和排焦溜槽四处之间分别通过相对应的非金属补偿器连接,其内部运转物料为焦炭,且焦炭平均温度在200摄氏度以上,峰值可达到300摄氏度,而现有的柔性密封布伸缩体为多层材料用裁缝而成的一个整体的圆桶状,而柔性密封布一般是采用硅胶布,其所能承受的极限温度为250摄氏度以内,非金属补偿器内腔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如CO、H2S以及CH4;现有的非金属补偿器,如公开号为CN107043632A、CN202188258U、CN206504046U专利文件所公开的技术方案,为了防止焦炭对非金属补偿器的冲击,因此需要在非金属补偿器内加增设内挡料体进行保护,而非金属补偿器的外部柔性密封布受内部其介质压力和温度,以及长期受震动而疲劳造成柔性密封布容易损坏,如造成泄漏导致现场泄露一氧化碳,极易引起人身伤害事故,因此柔性密封布泄漏必须及时更换,而现有非金属补偿器上下整体法兰通过螺栓锁紧相对应柔性密封布,当拆卸非金属补偿器需要将螺栓100多个在非常紧凑的上下法兰内边缘位置穿透在法兰孔内的所有连接螺栓全部退出后才能拆卸,难度非常大,正常需拆卸时间约4个多小时,它所占更换柔性密封布的所用80%时间,拆卸螺栓需花费大量的时间等问题,特别是旋转密封阀故障后需要拆卸时中间溜槽、旋转密封阀、排焦溜槽之间的补偿器内设有挡料体,需要整体拆卸上下非金属补偿器后才能推出更换或维修,一般维修更换非金属补偿器和旋转密封阀时在不停产和没有计划的情况下进行紧急更换维修,每次更换非金属补偿器或拆卸旋转密封阀严重影响了正常生产,因此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极为重要。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目的就是提出一种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能够快速更换柔性密封布和拆卸旋转密封阀,节约可抢修时间、减少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益。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包括上连接体、下连接体、柔性密封布, 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连接体上设有上法兰、上连接板与上密封端面,所述上法兰通过上连接板与上密封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上密封端面内侧设有上止退条,所述下连接体下设有下法兰、下连接板与下密封端面,所述下法兰通过下连接板与下密封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下密封端面内侧设有下止退条,所述柔性密封布分别通过N个相对应的锁紧组件锁紧相对应的压条固定在上密封端面和下密封端面外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下连接体包括 C型连接体和I型连接体,所述C型连接体设有C型法兰、C型连接板与C型密封端面,所述C型法兰通过C型连接板与C型密封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C型密封端面内侧设有C型止退条,所述I型连接体设有I型法兰、I型连接板与I型密封端面,I型法兰通过I型连接板与I型密封端面连接在一起,所述I型连接体两端设有I型封板,所述I型密封端面内侧设有I型止退条。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C型连接体通过螺钉与I型连接体固定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柔性密封布为缠绕在上密封端面和下密封端面外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组件包括锁紧夹和螺栓,所述柔性密封布分别通过N个相对应的锁紧夹和螺栓锁紧相对应的压条固定在上密封端面和下密封端面外侧上。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锁紧夹上设有螺孔和止退槽。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通过锁紧夹上的螺栓与压条夹紧缠绕在上密封端面和下密封端面外部的柔性密封布,锁紧夹可以任意加在柔性密封布与上密封端面或下密封端面密封泄漏处,确保了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密封性能;通过上连接板将上密封端面和下连接板将下密封端面位置外移方便了拆卸锁紧夹操作空间,通过对下连接体分为两体可分拆的组合件,使拆卸旋转密封阀时只需要拆卸其对应上下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中的柔性密封布和I型连接体,解决了原有非金属补偿器在拆卸或更换柔性密封布时必须拆卸在非常紧凑的上下法兰内边缘位置所有的连接螺栓,改为设置在外部方便拆卸的位置以及通过松动锁紧夹上的螺钉后直接卸下锁紧夹,达到拆卸方便快速螺栓,更换柔性密封布,节约了80%的抢修时间,同时也解决了拆装旋转密封阀时让开内挡料体,只需对拆卸柔性密封布和下连接体的I型连接体上的连接螺栓,节约了拆卸旋转密封阀70%的检修时间,为非正常设备应急抢修赢回宝贵时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E部放大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图1在干熄焦排焦系统中的装配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上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实用新型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的F部放大图;

图7是本实用新型中的下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B-B剖视图;

图9是图8的G部放大图;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中的C型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实用新型图7的C-C剖视图;

图12是图11的H部放大图;

图13是本实用新型中的I型连接体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实用新型图9的D-D剖视图;

图15是本实用新型中的锁紧夹结构示意图;

图16为背景技术中另外一种补偿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附图标记:1、上连接体,2、锁紧夹,3、螺栓,4、柔性密封布,5、压条,6、下连接体,7、溜槽,8、振动给料机,9、中间溜槽,10、挡料体,11、旋转密封阀,12、排焦溜槽,101、上法兰,102、上连接板,103、上密封端面,104、上止退条,201、螺孔,202、止退槽,601、下法兰、602、下连接板,603、下密封端面、604、C型连接体,605、螺钉,606、密封板,607、I型连接体,608、下止退条,609、C型法兰,610、C型连接板,611、C型密封端面,612、端面,613、C型止退条, 614、安装孔一,615、I型法兰,616、I型连接板,617、I型密封端面,618、I型封板,619、I型止退条,620、安装孔二。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参见附图1-16,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快速拆卸非金属补偿器,包括上连接体1、下连接体6、柔性密封布4,所述上连接体1上设有上法兰101中间通过上连接板102与外上密封端面103连接在一起,所述上密封端面103内侧设有上止退条104,所述下连接体6下设有下法兰601中间通过下连接板602与下密封端面603连接在一起,所述下密封端面603内侧设有下止退条608,所述柔性密封布4分别通过N个相对应的锁紧夹2和螺栓3锁紧相对应的压条5固定在上密封端面103和下密封端面603外侧上;所述外上密封端面103通过上连接板102位移到外部,方便了锁紧夹2操作拆卸,由于锁紧夹2不受位置限制可以随时任意增加在柔性密封布4与上密封端面103泄漏处,所述锁紧夹2通过压紧压条5对柔性密封布4与上密封端面103密封;所述外下密封端面603通过下连接板602位移到外部,方便了锁紧夹2操作拆卸,由于锁紧夹2不受位置限制可以随时任意增加在柔性密封布4与下密封端面603泄漏处,所述锁紧夹2通过压紧压条5对柔性密封布4与下密封端面603密封;所

述锁紧夹2通过螺栓3和上止退条104、下止退条608固定在相对应位置。

参见附图5-10,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下连接体6由 C型连接体604和I型连接体607组合,所述C型连接体604下设有C型法兰609中间通过C型连接板610与C型密封端面611连接在一起,所述C型密封端面611内侧设有C型止退条613,所述I型连接体607下设有I型法兰615中间通过I型连接板616与I型密封端面617连接在一起,所述I型连接体607两端设有I型封板618,所述I型密封端面617内侧设有I型止退条619,所述C型连接体604通过螺钉605与I型连接体607固定在一起。所述上连接体1与中间溜槽9连接,所述中间溜槽9下方上连接体1内设有挡料体10,所述下连接体6与旋转密封阀11入料口连接,所述旋转密封阀11出料口同样设有另外一套上连接体1,在上连接体1体内设有挡料体10,所述的下连接体6与排焦溜槽12连接,通过拆卸下连接体6上的I型连接体607缺口,将挡料体10不受下连接体6影响将旋转密封阀11推离位移到外部,所述C型连接体604设置安装端面612与I型封板618中间设有密封板606通过螺钉605穿过安装孔一614和安装孔二620严密连接在一起,达到快速拆卸旋转密封阀11目的。

参见附图1、图11,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锁紧夹2上设有螺孔201和止退槽202;所述的止退槽202卡在止退条612上,防止锁紧夹2在振动时松动而退出目的。

参见附图1,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柔性密封布4为缠绕在上密封端面103和下密封端面603外侧,所述柔性密封布4采用缠绕式,在

更换柔性密封布4时,只是松开锁紧夹2上的螺栓3取下锁紧夹2和压条5就可以取下受损的柔性密封布4,再将新的柔性密封布4缠绕几圈在上密封端面103和下密封端面603外侧后再将锁紧夹2和压条5安装在相对应的位置上通过螺栓3锁紧,方便了更换柔性密封布4目的。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是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