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226106发布日期:2019-11-26 02:33阅读:181来源:国知局
阻尼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供销部件插入的安装部的阻尼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活塞阻尼器,该活塞阻尼器具备筒形的缸体、配置为能够在缸体内往复移动的活塞、与活塞一起移动的杆、以及在缸体的一端侧安装的盖。在该缸体的外周壁凸出设置的安装部具有嵌合孔和沿嵌合孔的内周面形成的弹性片部。弹性片部能够通过缝隙在径向上变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249963号公报



技术实现要素:

在安装部插入、安装有在固定体或者开闭体设置的销部件。在销部件的位置由于固定体或者开闭体的制造误差而偏离的情况下,有可能在安装部和销部件产生晃动。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的活塞阻尼器的安装部,能够在供销部件插入至安装部的嵌合孔的安装状态下,通过弹性片部抑制径向上的晃动,但是没有抑制轴向上的晃动。

本发明是鉴于这样的课题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针对在安装部插入的销部件而抑制轴向上以及径向上的晃动的阻尼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的某个方式是对在固定体设置的开闭体的开闭动作赋予衰减力的阻尼装置,该阻尼装置具备缸体和能够在缸体内进退的活塞。缸体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在固定体或者开闭体的任意一方设置的销部件轴支撑,并且具有在与活塞的进退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活塞具有安装部,该安装部被在固定体或者开闭体的任意另一方设置的销部件轴支撑,并且具有在与活塞的进退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贯通的开口部。缸体以及活塞中的至少一方的安装部具有在轴向上以及径向上对插入后的销部件进行预紧的弹性部。弹性部具有轴向抵接部和径向抵接部,该轴向抵接部与从销部件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的销部件的大径部抵接,该径向抵接部与销部件的外周面抵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针对插入至安装部的销部件而抑制轴向上以及径向上的晃动的阻尼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斜视图。

图2是第1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分解图。

图3是用于说明销部件向第1安装部的安装的图。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安装部的图。

图5是在第1安装部安装了销部件的状态的剖面图。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安装部的弹性部的动作的图。

图7是将销部件从表侧插入至开口部的状态的第1安装部的剖面图。

图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的阻尼装置的安装部的图。

图9是用于说明安装了销部件的状态的第2实施例的安装部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第1实施例的阻尼装置10的斜视图。另外,图2是第1实施例的阻尼装置10的分解图。阻尼装置10例如安装于车辆的手套箱,对手套箱的开闭体(盖部件)的开闭动作赋予衰减力。另外,阻尼装置10也可以安装于车辆的控制台盒,对控制台盒的开闭体的开闭赋予衰减力。无论是哪者,阻尼装置10都是安装于箱状的固定体和对固定体的开口进行开闭的开闭体。

阻尼装置10具备缸体20、活塞22、盖24、节流孔形成部件26以及密封圈28。缸体20具有筒状的缸体主体31和第1安装部30。缸体主体31形成为具有平行面的薄的形状,能够配置于狭窄的空间。缸体主体31的一端具有底部20a并且闭塞,另一端具有开口部20b。

第1安装部30设置于缸体主体31的底部20a,由固定体以及开闭体的任意一方进行轴支撑。第1安装部30的详情在后面叙述。第1安装部30以及第2安装部44以使得旋转扭矩不易被输入阻尼装置10的方式,在活塞22的进退方向上配置于同轴上。

活塞22具有活塞主体40、杆42、第2安装部44以及连通孔46。活塞主体40将缸体主体31的收容空间划分为第1室和第2室,能够在缸体主体31内进退。在活塞主体40的外周设置有由橡胶材料形成的密封圈28。

杆42从活塞主体40竖立设置,在前端形成第2安装部44。第2安装部44具有开口,供在固定体以及开闭体的任意另一方设置的销部件插入并且对该销部件进行轴支撑。连通孔46从活塞主体40跨至杆42形成,将被活塞主体40划分出的第1室和第2室连通。

节流孔形成部件26形成为圆盘状,具有节流孔26a,与杆42嵌合。节流孔26a将连通孔46缩小而作为节流部起作用。通过将节流孔形成部件26不是设置于活塞主体40而是设置于杆42,实现缸体20的薄型化。

盖24对缸体20的开口部20b进行封闭,卡止于缸体20。盖24具有供杆42插入的孔部。

就该阻尼装置10而言,例如将缸体20固定于手套箱主体(固定体),将活塞22与手套箱的开闭体连结。活塞22与开闭体的开闭相应地在缸体20内进退。就缸体20内的底部20a侧的第1室而言,如果活塞22进入开口部20b侧,则产生负压,变成衰减力。即,在打开开闭体时,活塞22和密封圈28被拉向开口部20b侧,通过第1室的负压,能够缓和开闭体的打开的速度。

图3是用于说明销部件12向第1安装部30的安装的图。第1安装部30的开口部36如图1所示,在与活塞22的进退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贯通,在固定体以及开闭体设置的销部件12在与活塞22的进退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上被插入并输入至阻尼装置10。另外,第2安装部44也与第1安装部30同样地被销部件插入。为了抑制该销部件12和阻尼装置10的安装部的晃动,在第1安装部30设置弹性部34。通过抑制与销部件12的晃动,从而相对于从销部件12向阻尼装置10的输入而抑制阻尼装置10的响应延迟。

此外,在第1实施例中示出了在第1安装部30设置弹性部34的方式,但是并不限于该方式,也可以在第2安装部44设置弹性部34。弹性部34设置于第1安装部30以及第2安装部44中的至少一方。

销部件12具有从圆柱状的轴部50的外周面向径向外侧伸出的第1大径部52以及第2大径部54。第1大径部52位于销部件12的前端,为了容易插入而形成为锥形。第2大径部54与第1大径部52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第2大径部54从外周面垂直地伸出,作为将销部件12的插入停止的止动器起作用。销部件12能够相对于第1安装部30的开口部36从表面侧以及背面侧这两方插入而安装。

图4是用于说明第1安装部30的图。图4(a)是第1安装部30的表面图,图4(b)是第1安装部30的背面图。另外,图5是在第1安装部30安装了销部件12的状态的剖面图。

第1安装部30具有板状的基部32、在开口部36的边缘形成的多个弹性部34、以及对弹性部34进行保护的壁部35。多个弹性部34以从圆形的开口部36的边缘向中心轴伸出的方式形成,在周向上配置多个。这里,将沿开口部36的中心轴的方向简称为轴向,将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正交的方向简称为径向。

如图5所示,弹性部34具有第1延伸部60、第2延伸部62以及第3延伸部64。第1延伸部60在径向上延伸,第2延伸部62以及第3延伸部64在与径向公差的方向上延伸而彼此相对。第3延伸部64从基部32起在大致轴向上延伸,第1延伸部60从第3延伸部64的一端弯曲而在径向上延伸,第2延伸部62从第1延伸部60的一端弯曲而在与径向公差的方向上延伸。弹性部34构成为在第1延伸部60的两端处2阶段地弯曲,变得容易挠曲。

第2延伸部62从第1延伸部60的一端弯曲而延伸,第3延伸部64从第1延伸部60的另一端弯曲而延伸。第1延伸部60以及第3延伸部64在安装状态下在销部件12进行预紧,因此,相对于轴向稍微倾斜,在相对于径向公差的方向上延伸。第2延伸部62以朝向第2延伸部62的前端与中心轴接近的方式倾斜。

第2延伸部62在两端具有第1轴向抵接部66a以及第2轴向抵接部66b(在不对它们进行区别的情况下称为“轴向抵接部66”)。第2延伸部在销部件12的安装状态下,容纳于第1大径部52以及第2大径部54之间,第1轴向抵接部66a抵接于第1大径部52,第2轴向抵接部66b抵接于第2大径部54。径向抵接部68与销部件12的外周面抵接。由此,弹性部34在轴向上以及径向上对销部件12进行预紧,能够通过1个结构抑制2个不同方向的晃动。

图6是用于说明第1安装部30的弹性部34的动作的图。图6(a)表示销部件12没有相对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方向倾斜的状态,图6(b)表示销部件12相对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方向倾斜的状态。另外,图6(a)以及图6(b)表示将销部件12从背侧插入至开口部36的状态。

在图6(a)中通过虚线示出的第2延伸部62是安装销部件12之前的自由状态,以前端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接近的方式倾斜。由此,弹性部34在径向上对销部件12的轴部50进行预紧而抑制与销部件12的径向上的晃动。

位于第2延伸部62的两端的第1轴向抵接部66a以及第2轴向抵接部66b分别与第1大径部52以及第2大径部54抵接。例如,在销部件12向插入方向(图6(b)的右方)行进的情况下,第2大径部54对第2延伸部62的第2轴向抵接部66b进行按压。此时,第1延伸部60以第1延伸部60的一端60a在销部件12被插入的方向上位移的方式进行旋转,在轴向上对销部件12的第2大径部54进行预紧。即,第1延伸部60以与第3延伸部64的弯曲部分60b为旋转支点进行旋转,由此,产生向销部件12的预紧力。由此,弹性部34在轴向上对销部件12的第2大径部54进行预紧而抑制与销部件12的轴向上的晃动。

如图6(a)所示,第2延伸部62的第2轴向抵接部66b比第1延伸部60在轴向上凸出,在销部件12没有倾斜的通常状态下,在第1延伸部60和第2大径部54之间形成有间隙70。第2大径部54在轴向上观察与第1延伸部60重叠,隔着间隙70相对。由此,在销部件12相对于开口部36的中心轴倾斜的情况下,能够确保第2大径部54移动的空间,抑制对弹性部34施加的载荷而提高耐久性。

第1轴向抵接部66a的前端比基部32在轴向上凸出。由此,在将销部件12向与图6(a)相反方向进行插入的情况下,能够抑制销部件12倾斜而第2大径部54与基部32发生干扰。即,构成为不限制阻尼装置10安装的朝向。

如图6(b)所示,如果销部件12倾斜,则第2大径部54以填塞间隙70的方式与第1延伸部60接近。此时,第3延伸部64以基端为旋转支点进行旋转,以维持第2延伸部62和轴部50的抵接的方式进行作用。第2延伸部62能够通过第3延伸部64的旋转而追随轴部50的倾斜,维持对销部件12进行预紧的状态,抑制与销部件12的晃动。

图7是将销部件12从表侧插入至开口部36的状态的第1安装部30的剖面图。图7(a)表示销部件12没有相对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方向倾斜的状态,图7(b)表示销部件12相对于开口部36的中心轴方向倾斜的状态。

图7(a)所示的第1安装部30与图6(a)所示的第1安装部30相比,销部件12的插入方向相反。无论是将销部件12从第1安装部30的表侧插入,还是从背侧插入,第2延伸部62和第3延伸部64都以分别扩开的方式倾斜,由此,将销部件12的第1大径部52收入开口部36内。弹性部34不仅具有第2延伸部62,还具有第3延伸部64,因此,向径向的追随性提高,能够将销部件12从第1安装部30的两个方向插入。

如图7(b)所示,如果销部件12倾斜,则第2大径部54以填塞间隙72的方式与第3延伸部64的基端侧接近。此时,第3延伸部64以及第2延伸部62追随销部件12而倾斜,维持第2延伸部62和轴部50的抵接,抑制与销部件12的晃动。

图8是用于说明第2实施例的阻尼装置10的安装部130的图。图8(a)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安装部130与图3所示的第1实施例的第1安装部30相比,不同点在于:在径向侧部具有插入口184,销部件112从侧方的插入口184插入。

如图8(a)所示,安装部130具有:圆弧部180,其具有圆弧状的内周面180a;弹性部134,其将销部件112朝向圆弧部180进行预紧;以及支撑壁部182。

弹性部134位于圆弧部180以及支撑壁部182之间,从内周面180a向径向内侧伸出。弹性部134在与圆弧部180以及支撑壁部182之间分别具有空隙。圆弧部180比支持壁部182容易弯曲地形成。

如图8(b)所示,销部件112从插入口184插入,轴部150由圆弧部180保持。另外,圆弧部180容纳于第1大径部152以及第2大径部154,限制销部件112的轴向上的移动。

图9是用于说明安装了销部件112的状态的第2实施例的安装部130的图。如图9(b)所示,圆弧部180对轴部150局部地进行包围并保持,弹性部134将轴部向圆弧部180进行预紧。圆弧部180以与弹性部134夹持轴部150的方式,延伸至与弹性部134隔着中心轴而相对的位置。

图9(a)所示的虚线的弹性部134是安装销部件112之前的自由状态,向中心轴伸出,并且比圆弧部180在轴向上凸出。弹性部134具有:第1延伸部134a,其从缸体20的底部20a在径向上延伸;弯曲部134b,其从第1延伸部134a的一端弯曲;以及第2延伸部134c,其从第1延伸部134a的一端在轴向上延伸。

位于弹性部134的前端的轴向抵接部166与第1大径部152抵接,在轴向上对销部件112进行预紧。通过弹性部134在轴向上对第1大径部152进行预紧,第2大径部154被按压至圆弧部180的底面180b。位于弹性部134的前端侧面的径向抵接部168与轴部150抵接而在径向上对销部件112进行预紧。通过弹性部134在径向上对轴部150进行预紧,轴部150被按压至圆弧部180的内周面180a。由此,能够抑制销部件112的轴向上以及径向上的晃动。

弯曲部134b构成为,形成得比第1延伸部134a厚,弹性部134的径向上的刚性变高。由此,弹性部134与圆弧部180能够牢固地夹持销部件112。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各实施例,也能够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知识对各实施例加上各种设计变更等变形,加上了这样的变形的实施例也可以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中。

标号的说明

10阻尼装置,12销部件,20缸体,20a底部,20b开口部,22活塞,24盖,26节流孔形成部件,26a节流孔,28密封圈,30第1安装部,31缸体主体,32基部,34弹性部,35壁部,36开口部,40活塞主体,42杆,44第2安装部,46连通孔,50轴部,52第1大径部,54第2大径部,60第1延伸部,62第2延伸部,64第3延伸部,66a第1轴向抵接部,66b第2轴向抵接部。

工业实用性

本发明涉及具有供销部件插入的安装部的阻尼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