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柔性管道的连接头、带有可换端部的柔性管道及其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751026发布日期:2019-09-24 21:04阅读:250来源:国知局
用于柔性管道的连接头、带有可换端部的柔性管道及其方法与流程

本文所公开的主题总体涉及柔性通风管道。更具体地,本发明涉及用于柔性通风管道的连接头以及具有可换附接件的通风管道端部。



背景技术:

管道可以用来将气体和其他流体从一个地点输送至另一地点。管道可以附接至其它管道,以跨越气体和/或流体源与气体和/或流体终点之间的距离。管道也可以通过管道端部的附接件直接连接到气体源和气体终点。管道还可以用作狗或其他驯养动物的敏捷通道。附接件指的是管道端部的结构,管道通过附接件与第一进口或出口相连接。在某些情况下,连接管道需要管道的每个端部具有不同的附接件。这可能是因为第一进口具有的开口结构不同于第一出口,第一进口例如需要用管道将气体和/或流体输送或引导去那里的地方,第一出口例如需要用管道从那里输送或引导气体和/或流体的地方。为了适应这些差异,时常需要得到带有不同端部的多个管道,从而可以得到许多不同的结构。这通常需要高成本定制生产两个端部具有不同附接件的管道。假如只有一个或两个顾客需要不同的结构,对于生产商来说定制生产的成本将是高昂的,因为生产商可能需要用更多的资源来创建具有不同附接件的管道。生产商的花费还可能随着这种类型的管道的库存增加而升高,因为许多不同的顾客可能有不同的管道附接件结构需求。

对于用户或顾客,由于需要不同附接件而不得不购买多个管道也会很昂贵,并且同样地可能在不使用管道时需要用于管道的额外储存空间。对于提供管道服务的企业,如果企业没有定制管道无法执行工作,获得具有不同附接件的定制管道的花费可能失去特定的顾客。

因此,对于管道端部,需要这样的管道端部,其在管道同一端部上具有不同的附接件,从而可以不同的方式附接至气体源和气体终点、或进口及出口。用户可以由此从不同的附接件中选择附接件,其中不同的附接件是可以互换的。这样的管道端部允许用户和/或顾客买入单个管道,单个管道可以根据所需的附接件应用至数个用途,节省了相当多的资金和操作费用。生产商因此可以开发单一的成本效益好的制造工艺用于制造这种类型的管道端部,然后将管道销售给多个顾客。也为具体顾客减轻了需要特定管道的不同或额外储存管道的开销和麻烦。

另外的益处在于,当需要运输大型管道到工程地点时,如果确定工程地点具有与预期不同的进口或出口,不需要运走大型管道并且取得新的管道,因为具有一个或多个端部的大型管道的每个端部具有两个不同的可换附接件,可以提供多个不同的附接结构,以满足意料之外的需求。类似地,如果需要用户在不同时间向多个不同类型的出口提供管道,不必移除和更换整个管道来使用不同的端部,而是用户可以在多个不同附接件中选择哪个附接件是在单个端部上适合的附接件,并将单个管道端部用所选附接件连接至目标位置,均无需重新定位或重新定向管道。

同样地,具有可附着到管道端部的不同附接件的连接头将是有利的,因为已有的管道可以与连接头配合。可以附着到已有的管道的端部的连接头将允许已有的管道用不同的附接件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技术实现要素:

根据一个实施例,具有空心管形状的管道,包括至少一个端部,以及由该至少一个端部的第一边缘限定的开口,该开口形成管道进口或管道出口。该至少一个端部包括至少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不同,并且该第一附接件和该第二附接件可彼此独立地使用以将至少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根据另一实施例,具有空心管形状的管道包括端部,以及由该端部的第一边缘限定的开口,其中,该端部包括至少两个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包括:由从管道上距离第一边缘第一距离处延伸至第一边缘的管道部分限定的管袖。通过将该管袖围绕该第一进口或该第一出口放置将其配置为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该管袖进一步配置为向后移动至管道上,由此形成限定开口的第二边缘。第二附接件置于距管道端部的第一边缘的第二距离处。当管袖向后移动时,该第二附接件位于第二边缘处。第二附接件可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根据另一实施例,连接头具有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该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配置为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并且该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可以彼此独立地使用。该连接头配置为附着在柔性通风管道的端部,使得柔性通风管道的端部可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根据另一实施例,一种方法,包括:提供具有第一端的柔性管道,该第一端具有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其中该第一附接件与该第二附接件不同;选择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中的一个;将所选的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以及使气体通过柔性管道流动。

这些实施例具有许多益处,包括允许用户和/或顾客买入单个管道,单个管道可以根据所需的附接件应用至数个用途,相比不得不购买端部处具有定制附接件的多个管道,这将节省相当多的资金和操作费用。生产商同样能够开发单一的成本效益好的制造工艺用于制造这种类型的管道端部,然后将管道销售给多个顾客。也为具体顾客减轻了需要特定管道的不同或额外储存管道的开销和麻烦。此外,当需要将大型柔性管道运输至工程地点时,如果确定该工程地点具有与预期不同的进口或出口,不需要运走管道并且取得新的管道,因为具有端部的管道其端部具有两个不同的可换附接件,可以提供多个不同的附接配置,以满足意料之外的需求。

连接头实施例具有类似的益处,因为其允许生产商更容易地对生产商已生产的管道进行改制。此外,需要用户在不同时间向多个不同类型的出口提供管道的情况下,不必移除和更换具有不同端部的管道,而是用户可以选择哪个附接件合适,并将单个管道端用所选的附接件连接至目标位置,全部不需要重新定位或重新定向管道。该连接头实施例使得用户能够将他们现有的管道改装成具有更多用途,而不必买入全新的管道。不必购买新的管道,用户可以仅仅获得具有不同附接件的连接头,并将该连接头附着到已有管道的端部,以允许已有管道用不同附接件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附图说明

参照以下图详细描述一些实施例,其中同样的标号表示同样的部件,其中:

图1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具有可换附接件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3示出了位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管袖和带扣附接件的放大图;

图4示出了管袖和带扣附接件处于使用位置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以及加热器的出口的立体图;

图5示出了通过管袖和带扣附接件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附接至气体出口的立体图;

图6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在该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具有翻折的管袖和环形附接件;

图7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前视图;

图8示出了沿a-a线取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侧面剖视图,柔性便携通风管道已配置为用于环形附接件;

图9示出了环形附接件处于使用位置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以及加热器的气体出口的立体图;

图10示出了通过环形附接件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附接至气体出口的立体图;

图11a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1b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1c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1d示出了根据一个实施例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立体图;

图12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管袖通过拉链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可拆卸地附接,并且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上拆卸下;

图13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管袖通过拉链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可拆卸地附接,并且附接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

图14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管袖包括两个按扣耳片;

图15a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端部的前视图;

图15b示出了沿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b-b线取的侧面剖视图,其中管袖向后卷起并用两个按扣耳片固定;

图16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管袖具有圆周突起;

图17示出了图16所示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立体图,其中管袖置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上;

图18示出了图16所示的管袖的圆周突起的放大示意图;

图19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一个实施例的立体图,其中管袖具有可折叠的风琴褶形状;以及

图20示出了图19所示的管袖拉长后的立体图;

图21示出了具有两个附接件的连接头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修改成各种形式,本发明实施例的范围不应理解为局限于下文所述的实施例。提供实施例是为了向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全面地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为了清楚描述,在附图中夸大了部件等的形状。

参见图1,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立体图。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具有空心圆柱管形和两个端部1、2。圆形开口17延伸贯穿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整个长度,使得开口17在端部1和端部2之间连续地延伸。开口17形成管道进口和管道出口,管道进口位于气体进入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处,而管道出口位于气体离开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处。基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用途,每个端部1、2可以是管道进口或管道出口。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可以用于任何气体的迁移,例如粉尘、甲烷、来自矿山的毒性气体或流体、放射性污染物、飞机排放物、汽车尾气等等。

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由管道材料12制成。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也可以指导管、管子、通道、软管、通风孔、胶皮管、隧道等。管道材料12可以是pvc,例如乙烯基、或带增强基布的乙烯基、采用挤出涂层聚酯基布制造的pvc。管道材料12还可以是pe膜、纺织pe、硅树脂涂层织物、涂层聚酯或无涂层聚酯、氯丁橡胶、阻燃乙烯基织物;涂有干硅橡胶的玻璃纤维;碳聚酯织物;其他任何用于容纳气体并在特定方向移动或引导气体的柔性材料等等。管道材料12可以由不同重量的纺织品或纤维织物制成。对于特定应用,管道材料12可具有附加的特性,例如防渗材料用来密封气体、放射性材料、高热气体或冷却气体等等。例如,对于涉及到气体或易燃环境的应用或用途,管道材料12可具有防静电特性。作为另一个实例,管道材料12可以具有抗霉、抗菌、阻燃或防腐添加剂。作为进一步的实例,管道材料12可以防水、抗撕裂或具有耐磨特性。管道材料12可具有这些和其他添加剂和特性的任意组合。

螺旋线11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长度螺旋缠绕。螺旋线11可以热封至管道材料12上,也可以通过缝合、紧固等连接至管道材料12上。螺旋线11可以是编织电镀线。螺旋线11可以是钢丝、弹簧钢丝、塑料、非编织线等等。螺旋线11不限于螺旋形。例如,螺旋线11可以是沿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长度彼此等距离放置的多个连贯的线圈。作为另一个实例,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可以不具有绕其长度的螺旋线11或其他线。

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螺旋线11可以具有不同的螺距。“螺距”限定了螺旋线11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圆周的每个螺旋之间的间距。例如,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螺距可以是1.5英寸、3英寸或6英寸。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螺距变化可基于使用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应用是否需要高负压、标准压力、低负压或低正压等。

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圆形开口17具有直径d。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直径d可以根据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用途或应用而变化。例如,开口17的直径d可以为6英寸或60英寸。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可以伸长至各种长度,例如10英尺、25英尺或50英尺或其它长度。开口17不限于圆形,可以是矩形、正方形、三角形或其他形状。同样,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不限于圆柱形,其横截面可以是矩形、方形、三角形或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可附接的开口相对应的任意形状。开口17不限于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横截面形状相同的形状。例如,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形状可以是圆柱形,而开口17的形状为矩形。

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可配置为用于诸如便携式加热和冷却、竖井通风、住宅或商用通风、干燥或除湿、空气净化、工业环境控制,以及其他任何通风、加热和冷却的应用中,例如需要在热度维持在例如550华氏度的温度的应用,或需要对建筑、房间、封闭区域、或其他地点进行冷却的应用,例如保持地点的温度处于低于外界环境温度的应用;航空应用,如加热或冷却航空器;采矿应用;军事应用;工业应用,例如在检修孔中使用;集尘应用;以及含油砂和钻井应用。

参见图2,详细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在第一实施例中,圆环16形成第一附接件,并在离端部1处的开口17的边缘18间距30处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着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边缘18也可以指边界、端、口、入口、环或终端。环16平行于开口17,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放置。环16可通过缝合、胶粘、钉、粘合、夹、磁吸等等固定在管道材料12内。环16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环16可以由粗缆、编织电镀线或钢索制成。环16也可以由木材、钢、塑料或具有能维持环的形状的刚度的其他任何材料制成。环16的直径可以与开口17的直径d相等。环16的形状不局限于圆形,可以是矩形、三角形等形状,或构造成与出口或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所附接的开口的形状相匹配的形状。管道材料12从环16延伸间距30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8形成管袖13。管袖13由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中的开口、开孔、进口或出口限定。管袖13的管道材料12内有带14。带14围绕管袖13延伸,且可以用带扣15调节收紧。带可以是绳索、线、细绳、松紧带、一段织物等。管袖13和带14以及带扣15形成第二附接件。第二附接件不限于具有带和带扣的管袖,而可以是用于将柔性管道固定至入口或出口的任何连接头、联轴器、紧固件、连杆或绑带。该附接件可以通过多种功能诸如压紧、转动、锁、收紧、钉紧、夹紧、收缩、挤压、勒紧、绷紧、打结、成环、闩住、磁吸、扣紧、卷起、拖动来操作,或例如用魔术贴一种钩和毛圈搭扣固定。下文中将在不同的实施例中描述附接件。

参照图3,示出了管袖13和带14的放大图。管袖13有两个口40、41。口40、41可以是洞、孔、狭缝等等。带14具有两个端部,每个端部显示穿过口40、41之一收紧,使得带14的端部位于管袖13的外侧。用虚线将带14处于管袖13的管道材料12内的部分示为围绕管袖13的圆周延伸。带的每个端部附接至带扣组件20。例如,带14的一端可附接至带扣组件的母件上,带14的另一端可附接至带扣组件的公件上,带扣组件的公件和母件配置为可解开地相连接,从而形成带扣。带14的端部示为由带扣15固定在一起,当各个带扣组件20连接在一起时形成带扣15。带14的长度可以通过进一步拉动穿过相应带扣组件20的带14的一个端部每个端部来调节,由此缩小管袖13的圆周。带14的端部不限于由带扣15固定。例如,带14的端部可以由结、环、闩锁、钩、魔术贴、磁铁、按钮、紧固件等等固定。作为第二附接件的另一个实例,带14的一个端部可具有将夹子固定至带14的永久性环,当夹子打开时,带14的另一端可插入夹子中。当管袖13置于气体出口上时,可拉动带14没有环的一端穿过夹子,从而缩小管袖13的圆周,并将管袖13紧紧地固定在气体出口周围。作为另一个实例,管袖13可以没有带或带扣,例如管袖13可以通过带螺丝或蜗轮的外部快拆夹具、v带快拆夹具、拉链带或螺钉附接。作为另一个实例,管袖13可配备有铆接在管道材料12上的销锁套环。作为进一步的实例,管袖13可具有扣眼和系带,系带穿过环绕管袖定位的扣眼,且可以拉紧系带的端部或系带的环以固定管袖13。管袖13也可以配置为使用keder锁固定至气体出口,也称作kador、keter、帆索、kidder、边缘加固、边绳、keter以及滚边等等。例如,管袖13可具有带,该带具有滑动至通道中的keder心,其中当keder心滑动到keder通道中时,管袖被紧固在气体出口周围。作为另一个实例,管袖13可以由软的、柔性的、有韧性的、可调节的、有延展性的、弹性可变的、塑料的、或可拉伸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的可拉伸材料制成,或是附加的单独的管道。管袖13还可以配置为用魔术贴围绕气体出口固定。例如,管袖13可具有能紧紧围绕管袖13固定以将管袖固定至气体出口的魔术贴带。

参见图4,所示的加热器50具有出口51,受热的气体可以由出口51从加热器50排出。出口51具有圆周52。还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带14的端部显示为带扣组件20被解开。在这种结构中,可以将管袖13放置并固定在出口51的整个圆周52上。此时参见图5,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加热器50的出口51。为了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固定至出口51,管袖13可围绕出口51的圆周52放置,使得出口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便携柔性通风管道10内,并且可以将带扣组件14连接起来以形成带扣15。随后可拉紧带14的端部,从而将带14紧固在出口51的圆周52周围。从加热器50的出口51排出的受热气体70由此被引导进入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的开口17,并通过柔性便携式通风管道10。

在某些情况下,气体出口,例如加热器50的出口51,其配置可能使得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不适于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出口51。例如,可能需要环16附接件端来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出口51。为了解决这一需求,用户可以从环16和管袖13和带扣15中选择环16。随后用户可以从管袖13和带扣15更换到环16附接件。为了从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更换到使用环16来将端部1附接至出口51,可以解开带扣15使得带14的端部不再相连,如图4所示。参见图6,管袖13可在远离开口17的方向80上翻折回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使得环16限定了处于端部1的开口17的边缘18’。翻折或回移也可指折叠、卷曲、折弯、重叠等。因此,环16附接件和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可彼此独立地使用,以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

参见图7,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的边缘18’的前视图。图8示出了沿图7中的a-a线截取,具有翻折的管袖13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剖视图。参见图8,管袖13示为沿方向80翻折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由此带14位于翻折的管袖13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之间。缝合在管道材料12内的环16,由此限定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边缘18’。

参见图9,示出了具有圆周52的加热器50的出口51。还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管袖13像例如图6和图8中的一样已经翻折。参见图10,柔性便携通风管道示为附接至出口51,环16已经被压在出口51的整个圆周52上,使得出口51的至少一部分位于便携柔性通风管道10之内。环16的刚性使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固定至出口51。从加热器50的出口51排出的受热气体70由此被导入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开口17并通过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

应当理解的是,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和端部2不限于在加热器应用中使用,并且可以附接至任何进口、出口、单独的管道等等。单独的管道可以是气体源、出口、进口、气体终点等等。

参见图11,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2可具有与端部1相同的配置,包括管袖23、带24、带扣25以及环26。端部1和端部2能够设置为以相同的方式附接,或以不同的方式附接。例如,当柔性便携通风管道投入使用中时,端部1和端部2可以都配置为由管袖13、23和带扣15、25附接,如图11c所示。或者,位于端部1的管袖13和位于端部2的管袖23可以各自翻折,使得端部1和端部2各自配置为由环16和环26附接,如图11a中相应所示。作为另一个实例,如图11b和图11d中所示,端部1和端部2可各自配置为用不同的附接件附接。

当端部1和端部2各自相应附接至例如第一进口和第一出口,或独立的管道,气体可以通过开口17从端部1输送至端部2,或从端部2至端部1,并输送到所需的气体目的地。进口的实例包括到建筑、婚礼或活动帐篷、或航天器的开口。或者,端部1和端部2各自能够附接至额外的单独的管道。作为一个实例,配置有位于开口17的边缘18的环16的端部1可以通过将环16置于单独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上来附接至该单独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当单个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不能跨越气体输送的距离时,这可能是必要或者非常需要的。

端部2不限于具有与端部1相同的管袖23和带扣25和环26的配置。例如,端部2可能具有无精加工的机器端,此端可用外部蜗杆夹、拉链带或螺丝连接至例如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或附加的管道。端部2可配备有铆接在管道材料12上的销锁套环。作为另一个实例,端部2可配备有柔性材料的软管袖23,其可以在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或附加管道的圆周上被拉伸。

参见图12,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的第二实施例。管袖13具有拉链边90,拉链边90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边缘18’上的拉链边91相对应。当使用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时,管袖13可以通过拉链边90和拉链边91一起附接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如图13所示。使用环16附接件时,可以拉开拉链将管袖13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取下,如图12所示,并将管袖13储存在设置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的口袋92内。

参见图14,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1的第三实施例。第一耳片102和第二耳片103彼此相向设置在管袖13内侧。第一耳片102具有按扣公件104且第二耳片103具有按扣公件105。按扣母件100和按扣母件101与第一和第二耳片102、103在同一平面内定向,并且设置在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按扣母件100与按扣公件105相对应,按扣母件101与按扣公件104相对应。此时参见图15,示出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开口17的前视图。还示出了沿b-b线截取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侧面剖视图。当使用环16附接件时,管袖13可以沿方向80向后卷起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使得耳片103的按扣公件105可以被固定至按扣母件100,并且耳片102的按扣公件104可以被固定至按扣母件101。由此环16被置于开口17的边缘18’,并且可以用于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开口等等。

参见图16,示出了第四实施例。围绕管袖13的圆周内侧的是第一圆周突起110,例如法兰或唇形件。第一圆周突起110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木材、塑料等等,或是由半刚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橡胶等等。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圆周外侧的是第二圆周突起111,例如法兰或唇形件。第二圆周突起111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木材、塑料等等,或是由半刚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橡胶等等。进一步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圆周外侧且离第二圆周突起111间隔113的是第三圆周突起112。第三圆周突起112可以由刚性材料制成,例如金属、木材、塑料等等,或是由半刚性材料制成,例如塑料或橡胶等等。参见图17,管袖13的第一圆周突起110设置在第二圆周突起111和第三圆周突起112之间,使得管袖13可移动地固定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当使用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时,管袖13可以向边缘18’滑动,直到第一圆周突起110与第二圆周突起111相接。第二圆周突起111配置为防止管袖13的第一圆周突起110从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上滑出。参见图18,但使用环16附接件时,可沿方向80向后拉管袖13,使得第一圆周突起110与第三圆周突起112相接。第三圆周突起112配置为在不使用管袖13时,保持管袖13的第一圆周突起110位于第二圆周突起111和第三圆周突起112之间。

参见图19,示出了第五实施例。如图19中所示,管袖13配置有可折叠的风琴褶形状。管袖13具有由接缝114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缝合的第一圆周管袖端115。管袖13具有第二圆周管袖端116,当使用管袖13时,第二圆周管袖端116限定边缘18。当使用环16附接件时,管袖13的第二圆周管袖端116可以沿方向80向后收缩,使得环16置于边缘18’。参见图20,当使用管袖13和带扣15附接件时,第一圆周管袖端116可以沿方向81伸长越过环16,使得可以将管袖13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或围绕单独的管道放置。应当理解的是,柔性便携通风管道不限于具有两个附接件,而是可以在端部1、2的一端或两端具有三个或更多附接件。

参见图21,在另一个实施例中,连接头31包括管袖33、环36、第一端38和第二端39。连接头31具有开口37,开口37延伸贯穿连接头31。管袖33具有带34和带扣35。连接头31具有两个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

第一附接件为管袖33、带34和带扣35。用户可以选择第一附接件来将连接头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随后通过将管袖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的圆周放置来附接连接头31,并通过扣上带扣35来固定带34,由此将管袖33紧紧固定在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周围。第二附接件为环36。用户可以选择第二附接件来将连接头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随后通过将环36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二出口的圆周放置来附接连接头。第一附接件与第二附接件不同。应当理解的是,第一附接件不限于管袖33和带14和带扣15,而可以是本文前述的任意附接件,例如有弹性或可伸展的管袖或是带有蜗杆夹的管袖。还应当理解的是,第二附接件不限于环36,而可以是本文前述的任意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可以彼此独立地使用,以将至少一个端部连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连接头31不限于具有两个附接件,而可以具有多于两个的部件。

邻近第二端39,围绕连接头31设置有弹力圈40。弹力圈40可以用来使第二端39围绕管道的端部伸展,以将连接头31附着至管道,由此使得管道可通过第一附接件(即连接头31的管袖33和带扣25)或第二附接件(即连接头31的环36)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或附接至单独的管道。弹力圈40也可以是第三附接件。例如,弹力圈可以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二进口伸展,且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可以用来将连接头31附接至管道的端部。连接头31不限于通过弹力圈40来附着至管道,而可以是通过魔术贴、钩、磁铁、粘接剂、带等等来附着。

管袖33可以翻折回,将环36定位在管道端部的边缘,连接头31附着至管道。应当理解的是,连接头31不限于具有环36和管袖33和带扣35。例如,连接头可以具有环36和有弹性或可伸展的管袖33,或者是具有风琴褶结构的管袖33,允许移动管袖33以将环16置于使用位置。而且,第一和第二附接件可以是本发明前文所述的实施例中描述的任意附接件。连接头可以由管道材料12制成,或由其他柔性材料制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种方法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用户可提供具有端部1、2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端部1可具有第一附接件(例如,环16或其他前述的附接件)以及第二附接件(例如,管袖13和带14和带扣15或其他前文所述的附接件)。端部1可具有多于两个不同的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可以与第二附接件不同。端部2也可具有两个不同的附接件,其可以与端部1的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相同,或是与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不同,或是与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都不相同。接下来,用户可以选取将要使用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中的哪个附接件来将柔性便携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接下来,用户将所选的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用户也可将端部2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用户可以使气体通过便携柔性通风管道从第一出口流向第一进口。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可以使用一种方法,通过使用连接头31,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用户提供具有端部1、2的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用户提供连接头31。连接头31可具有第一附接件(例如,环16或其他前述的附接件)以及第二附接件(例如,管袖13和带14和带扣15或其他前述的附接件)。第一附接件可以与第二附接件不同。随后用户可将连接头31附接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第一端部1,例如通过使用围绕连接头31设置的弹力圈40来围绕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第一端部1放置连接头。连接头31不限于通过弹力圈40来附着至管道,也可以通过魔术贴、钩、磁铁、粘接剂、带等等来附着。弹力圈40还可以是第三附接件。例如,弹力圈可以围绕第一进口或第二进口伸展,且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可以用来将连接头31附接至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

用户可以在第一附接件和第二附接件中选择用户即将用哪一个附接件来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接下来,用户可将所选的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用户还可以将柔性便携通风管道10的端部2附接至第一进口或第一出口。端部2也可具有两个不同的附接件,其可以与端部1的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相同,或是与第一附接件或第二附接件不同,或是与第一附接件与第二附接件都不相同。用户可以使气体通过便携柔性通风管道从第一出口流向第一进口。

实施例的元件已用冠词“一”或“一个”进行介绍。冠词意在表示存在一个或多个元件。术语“包括”和“具有”及其派生词意为包括性的,使得可以存在除所列元件之外的其他元件。当一列至少两个术语一起使用时,连词“或”意在表示任意术语或术语的组合。术语“第一”和“第二”用于区分元件,而并非用于表示特定的顺序。

尽管已经结合有限数量的实施例详细描述了本发明,应当容易理解的是本发明不限于所公开的实施例。相反,可以修改本发明来包含任何前文所述未提及的数量的变化、变更、替换或等同布置,但与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相当。另外,尽管已经描述了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的各方面可以仅包括所描述的实施例中的一部分。因此,本发明不受前述描述的限制,而仅受所附权利要求书的范围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