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632726发布日期:2020-05-06 23:10阅读:243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物联网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



背景技术:

物联网也称传感网,物联网的定义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和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

物联网所使用的传感器精度较高,长时间工作后灰尘和潮湿环境均可能导致其出现损坏或出现异常,需要工作人员经常进行更换或检修,但是现在传感器多是使用螺钉将其安装在高处,给人们的拆卸检修过程带来极大的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解决了现在传感器多是使用螺钉将其安装至高处,人们拆卸传感器进行检修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工具爬至高处使用螺丝刀才能将其拆下,操作过程较为繁琐的问题。

(二)技术方案

为达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包括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内部开设有凹槽,凹槽内壁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轴承,第一轴承内设置有第一转轴,凹槽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第二轴承内设置有第二转轴。

第一转轴和第二转轴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螺纹柱的两端固定连接,第一螺纹柱的表面设置有两个螺纹帽,螺纹帽设置在支撑板的上表面,支撑板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第一滑块,第一滑块设置在第一滑槽内,第一滑槽开设在凹槽内壁的左侧面,支撑板的正面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第一连接杆正面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并与放置壳的背面固定连接,放置壳内壁的后侧开设有两个第二滑槽。

第二滑槽内设置有两个第二滑块,且右侧两个第二滑块的正面设置有同一个夹板,且两个夹板的相对面分别与传感器主体的左右两侧面搭接,夹板的背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且两个第二连接杆穿过放置壳背面开设的第三通孔并位于放置壳后侧,且两个第二连接杆的相对面分别与旋转装置的两端固定连接。

优选的,所述旋转装置包括两个第二螺纹柱,且两个第二螺纹柱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杆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螺纹柱的表面设置有同一个螺纹筒,螺纹筒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旋转块。

优选的,所述第二转轴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旋转块,第一旋转块的正面穿过凹槽内壁前侧开设的第二通孔并位于安装板前侧。

优选的,所述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均设置有圆形,且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

优选的,所述夹板的形状为矩形,且两个夹板的相对面均开设有适应传感器主体的放置槽,且两个夹板的相对面均设置有橡胶垫。

优选的,所述第二滑槽设置为燕尾槽,安装板的正面开设有安装螺孔,放置壳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硅胶垫。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该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通过第二旋转块、第二螺纹柱、螺纹筒、第二连接杆、夹板、放置壳、第二滑块和第二滑槽之间的相互配合,当需要对传感器主体进行安装时,可以直接将其放至两个夹板之间,此时可以直接转动第二旋转块使螺纹筒转动,此时两个第二螺纹柱相互靠近移动,当两个夹板均与传感器主体接触时,此时便完成对传感器主体的固定,本实用新型对传感器主体的固定过程不需要使用螺丝钉进行,同时可以适用于多种尺寸的传感器主体,使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2、该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通过设置第一旋转块、第一螺纹柱、螺纹帽、第一滑块和第一滑槽,直接转动第一旋转块可以带动螺纹帽和支撑板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带动放置壳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将传感器主体移动至较高位置,当需要对传感器主体进行拆卸检修时,可以将传感器主体向下移动方便拆卸。

3、该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通过第一连接杆,且第一连接杆的宽度设置为适合工作人员操作的位置,通过设置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可以防止人们操作第一旋转块和第二旋转块的过程中出现滑动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安装板正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放置壳后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放置壳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a部分放大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二滑槽左视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安装板、2凹槽、3第一轴承、4第一转轴、5第二轴承、6第二转轴、7第一螺纹柱、8螺纹帽、9支撑板、10第一滑块、11第一滑槽、12第一连接杆、13第一通孔、14放置壳、15第二通孔、16第一旋转块、17第二滑槽、18第二滑块、19夹板、20传感器主体、21第二连接杆、22第三通孔、23旋转装置、231第二螺纹柱、232螺纹筒、233第二旋转块、24安装螺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6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电梯物联网传感器及其固定支架,包括安装板1,安装板1内部开设有凹槽2,凹槽2内壁的上表面设置有第一轴承3,第一轴承3内设置有第一转轴4,凹槽2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第二轴承5,第二轴承5内设置有第二转轴6,第二转轴6的表面设置有第一旋转块16,第一旋转块16的正面穿过凹槽2内壁前侧开设的第二通孔15并位于安装板1前侧,通过设置第一转轴4、第一轴承3、第二转轴6和第二轴承5,保证第一螺纹柱7在旋转的过程中不会出现倾斜和晃动的情况,从而可以保证支撑板9和放置壳14上下移动过程的稳定,第一旋转块16和第二旋转块233均设置有圆形,且第一旋转块16和第二旋转块233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通过设置第一旋转块16和第二旋转块233的表面均设置有防滑纹,可以防止人们操作第一旋转块16和第二旋转块233的过程中出现滑动的情况。

第一转轴4和第二转轴6相对的一端分别与第一螺纹柱7的两端固定连接,通过设置第一旋转块16、第一螺纹柱7、螺纹帽8、第一滑块10和第一滑槽11,直接转动第一旋转块16可以带动螺纹帽8和支撑板9向上移动,此时可以带动放置壳14向上移动,从而可以将传感器主体20移动至较高位置,当需要对传感器主体20进行拆卸检修时,可以将传感器主体20向下移动方便拆卸,第一螺纹柱7的表面设置有两个螺纹帽8,螺纹帽8设置在支撑板9的上表面,支撑板9的左右两侧面均设置有第一滑块10,通过设置第一滑块10和第一滑槽11,保证支撑板9在上下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出现旋转的情况,第一滑块10设置在第一滑槽11内,第一滑槽11开设在凹槽2内壁的左侧面,支撑板9的正面设置有两个第一连接杆12,通过第一连接杆12,且第一连接杆12的宽度设置为适合工作人员操作的位置,第一连接杆12正面的一端穿过第一通孔13并与放置壳14的背面固定连接,放置壳14内壁的后侧开设有两个第二滑槽17。

第二滑槽17内设置有两个第二滑块18,通过设置第二滑块18和第二滑槽17,且第二滑槽17设置为燕尾槽,可以防止第二滑块18在第二滑槽17内前后晃动,可以保证夹板19左右移动过程的稳定,对传感器主体20的固定更加稳定,且右侧两个第二滑块18的正面设置有同一个夹板19,第二滑槽17设置为燕尾槽,安装板1的正面开设有安装螺孔24,放置壳14内壁的下表面设置有硅胶垫,通过设置放置壳14内壁的下表面为弧形,且放置壳14内壁下表面设置有硅胶垫,可以保证传感器主体20放置更加稳定,夹板19的形状为矩形,且两个夹板19的相对面均开设有适应传感器主体20的放置槽,且两个夹板19的相对面均设置有橡胶垫,通过设置两个夹板19的相对面均设置有橡胶垫,可以增大夹板19与传感器主体20之间的摩擦,且两个夹板19的相对面分别与传感器主体20的左右两侧面搭接,夹板19的背面设置有第二连接杆21,且两个第二连接杆21穿过放置壳14背面开设的第三通孔22并位于放置壳14后侧,且两个第二连接杆21的相对面分别与旋转装置23的两端固定连接,旋转装置23包括两个第二螺纹柱231,且两个第二螺纹柱231相互远离的一端分别与两个第二连接杆21的相对面固定连接,且两个第二螺纹柱231的表面设置有同一个螺纹筒232,螺纹筒232的表面设置有第二旋转块233,通过设置螺纹筒232、第二旋转块233和第二螺纹柱231,可以通过转动第二旋转块233控制两个夹板19之间的距离,使本实用新型可以适用于多种尺寸的传感器主体20,使本实用新型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

本实用新型的操作步骤为:

s1、当人们需要对传感器主体20拆下进行检修时,可以直接转动第一旋转块16带动第一螺纹柱7转动,可以带动支撑板9向下移动,此时可以带动放置壳14和传感器主体20向下移动,传感器主体20移动至合适操作的位置后;

s2、可以转动第二旋转块233使螺纹筒232转动,两个第二螺纹柱231会相互远离移动,从而可以带动两个夹板19相互远离移动,当夹板19与传感器主体20分离后,此时可以将传感器主体20取下进行检修或更换;

s3、然后将新的传感器主体20放入两个夹板19之间并转动第二旋转块233使两个夹板19对传感器主体20进行固定,然后转动第一旋转块16使第一螺纹柱7转动,此时支撑板9和放置壳14会向上移动,当传感器主体20移动至合适位置后,可以停止转动第一旋转块16。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