噪声监测仪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358591发布日期:2020-09-25 18:37阅读:73来源:国知局
噪声监测仪支撑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测试器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噪声监测仪支撑架。



背景技术:

火车运行时会产生很大的噪音,这对附近居民会产生很大的干扰,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为此,铁路运营需对车辆经过居民房屋等敏感区域进行噪声监测。

目前,常用的噪声监测设备为噪声仪。噪声仪一般由电容式传声器、前置放大器、噪音计图片衰减器、放大器、频率计网络以及有效值指示表头等组成。噪声仪由传声器将声音转换成电信号,再由前置放大器变换阻抗,使传声器与衰减器匹配。放大器将输出信号加到网络,对信号进行频率计权(或外接滤波器),然后再经衰减器及放大器将信号放大到一定的幅值,送到有效值检波器。

噪声仪在使用时,一般可以手持或者固定在脚架上,操作过程中,传声器要求距离地面高1.2m,与人体距离要在0.5m以上。特殊环境下,如需要在室内监测室外噪声时,要求传声器伸出室外一定的距离,尽量避免室内反射的影响,传声器应对准声源方向,且附近应没有其他障碍物或反射体。因此,噪声仪搭配所配置的固定脚架使用会更加符合监测规范,提高测量准确度。

而传统的固定脚架运用在噪声仪上会有一个很大不足,很多铁路项目监测列车运行的噪音时,涉及到高层楼房不同楼层的监测,在高层室内监测室外情况时,无法把传声器伸出窗外,这项不足在噪声仪的使用工作中会带来较难克服的困难。



技术实现要素: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或者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噪声监测仪支撑架。

上述噪声监测仪支撑架包括支撑架本体,所述支撑架本体的一端支撑在承载面上,另一端设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设有用于监测噪音的噪声监测仪,通过所述支撑架本体和所述支撑杆将所述噪声监测仪支撑在工作位。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设置。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包括多个依次套装的管体,相邻两个所述管体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固定该处两个所述管体位置的管夹。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端部设有用于放置所述噪声监测仪的平台,所述噪声监测仪转动设置在所述平台上。

可选的,所述噪声监测仪的两侧连接有拉绳,所述平台和所述支撑杆上均设有可供拉绳穿过的导向环,所述支撑架本体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用于缠绕所述拉绳的转轮。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本体包括用于支撑在承载面上的多个支腿,所述支腿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所述支腿的顶部通过顶板连接,所述顶板的底部设置辅助杆,各个所述支腿与所述辅助杆之间均设有用于限定所述支腿的底部向外扩张尺寸的紧固装置。

可选的,所述紧固装置包括:

紧固套,套设在所述支腿的外周;

调节杆,两端分别与所述紧固套和所述辅助杆铰接。

可选的,所述顶板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转动设有底座,所述支撑杆设置在所述底座上。

可选的,所述底座的顶部沿竖直方向转动设有安装块,所述支撑杆穿设在所述安装块上。

可选的,所述支撑杆的两端均伸出所述支撑架本体的端部,且所述支撑杆的第一端的伸出长度大于所述支撑杆的第二端的伸出长度,所述第二端设有配重。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优点:

本申请在支撑架本体上设置有支撑杆,通过支撑架本体为噪声监测仪提供纵向方向上的支撑,通过支撑杆为噪声监测仪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使得噪声监测仪伸出窗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既能克服室内无法将噪声监测仪探出窗外的缺点,又能降低噪声监测过程中的监测人员工作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噪声监测仪支撑架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支撑杆;11、管体;12、管夹;2、噪声监测仪;3、平台;4、支腿;5、顶板;6、紧固套;61、辅助杆;62、调节杆;7、底座;8、安装块;9、把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基于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噪声监测仪支撑架包括支撑架本体,支撑架本体的一端支撑在承载面上,另一端设有支撑杆1,所述支撑杆1的第一端设有用于监测噪音的噪声监测仪2,通过支撑架本体和支撑杆1将噪声监测仪2支撑在工作位。

本申请中所指的支撑杆1的第一端是指按照图1方向,支撑杆1的左端,第二端是指按照图1方向,支撑杆1的右端。

该处的承载面可以为地面、地板或者其他连接部件,支撑架本体可支撑在承载面上或者与承载面连接,该处的具体方式可根据地形或者支撑架本体的设计方式选择。

在一些实施例中,连接部件可为暖气片、水管或其他室内装置,支撑架本体则可设置成杆件,在杆件的一端设置紧固件,紧固件用于夹在暖气片或者水管上,如可将紧固件设置成套状或者夹片状等,起到固定杆件的作用,并使得杆件的另一端朝上设置,支撑杆1的第一端沿水平方向伸出窗口进行测量。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架本体包括用于支撑在承载面上的多个支腿4,该处的承载面则为地板或者地面,优选地,支腿4为三个,增加结构的稳定性。支腿4的顶部通过顶板5连接,顶板5的底部设置辅助杆61,各个支腿4与辅助杆61之间设有用于限定支腿4的底部向外扩张尺寸的紧固装置,使用时,支腿4的底部向外扩张,支腿4与承载面之间呈一定的角度,进而使得支撑架本体支撑在地面上。

紧固装置包括紧固套6和调节杆62,紧固套6套设在支腿4的外周,调节杆62的两端分别与紧固套6和辅助杆61铰接。其工作原理如下:

支撑架本体使用时,沿着支腿4的长度方向向上调整紧固套6,由于辅助杆61的位置不变,调节杆62在水平方向上的长度逐渐增加,支腿4的底部向外扩张,直至调整杆平行于承载面,使得支撑架本体平稳的支撑在承载面上。

使用后,收纳支撑架本体时,工作人员用手掰动支腿4,使得支腿4的底部向内收回,紧固套6沿着支腿4的长度方向向下滑动,直至调节杆62垂直于地面。

紧固装置的设置方式结构较为简单,稳定性好,在非使用状态下可自主收回,减少占用空间,便于携带。

进一步优化地,支腿4沿着其长度方向伸缩设置,可进一步节省占用空间,增加搬运设备的便利性。具体地,支腿4可以采用内外套筒的设置方式,即外套筒套设在内套筒的外周,内套筒可沿着外套筒的长度方向伸缩。

而内外套筒的定位则为多种,如可在内外套筒上均设置通孔,当完成定位后,通过在通孔上穿设销轴定位;也可仅在外套筒上设置通孔,且外套筒有一定厚度,通孔的内壁设有螺孔,当内套筒伸出一定位置后,通过旋拧螺杆,通过螺杆的端部抵住内套筒的外壁完成固定;也可将内外套筒均设置成由上至下直径依次减小的圆台状,且内套筒的顶端的直径大于外套筒底端的直径,外螺套的底端设有开口,且其外周设有螺纹,使用时下拉内套筒,内套筒的顶部卡在外螺套的底部,在外螺套的外周设置内螺套,旋拧内螺套,逐渐压紧开口,完成固定。由此可见,支腿4的设置方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满足沿着其长度方向移动即可。

本申请在支撑架本体上设置有支撑杆1,通过支撑架本体为噪声监测仪2提供纵向方向上的支撑,通过支撑杆1为噪声监测仪2提供水平方向上的支撑,使得噪声监测仪2伸出窗外,结构简单,使用方便,且既能克服室内无法将噪声监测仪2探出窗外的缺点,又能降低噪声监测过程中的监测人员工作强度。

在非使用状态下,由于支撑杆1的长度较大,不利于携带,因此,将支撑杆1设置成可沿自身长度方向伸缩的形式,该种设计方式也便于测量过程中,将噪声监测仪2伸出到合适位置,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杆1包括多个依次套装的管体11,相邻两个管体11的连接处设有用于固定该处两个管体11位置的管夹12。具体地,管夹12包括两个对称设置的管夹12本体,两个管夹12本体的中部设有与管体11相匹配的半圆槽,管夹12本体的两侧设有螺孔,当两个管体11之间的位置确认后,将两个管夹12本体套在管体11的外周,通过螺钉锁紧,完成固定,结构简单,拆装方便。

进一步优化地,管体11可设置成呈圆台状,按照图1方向,管体11的直径由左至右逐渐增加,且套装在外侧的管体11左端的直径小于套装在内侧的管体11的右端的直径,避免在调节过程中,行程过大,使得处于边部的管体11脱离。且该种设计方式,非使用状态下,可将管体11依次缩回至最右端的管体11内,节省占用空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相邻两个管体11之间的固定也可采用其他方式,即在各个管体11的右端设置开口,且端部的外周设置螺纹,螺纹的外周套设有内螺套,使用时,相邻两个管体11中,其中一个管体11的右端与另一个管体11的左端卡接,旋拧内螺套,逐渐压紧开口,完成固定。

支撑杆1的端部设有用于放置噪声监测仪2的平台3,噪声监测仪2转动设置在平台3上,使得支撑杆1可沿水平方向转动,便于噪声监测仪2的定位。平台3通过螺旋的形式旋拧在支撑杆1上,具体地,支撑杆1的第一端的外周设有外螺纹,平台3与支撑杆1连接的一端设有内螺纹,通过旋拧平台3完成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同时可通过改变旋拧程度进而改变平台3的平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平台3的中部设置通孔,噪声监测仪2的底端设置螺杆,安装噪声监测仪2时,螺杆的底部穿过通孔,并通过带有内螺纹的旋拧把手固定,通过旋拧把手的端部和噪声监测仪2的底部夹紧平台3,以此定位噪声监测仪2,调节过程中,可通过旋拧把手调整噪声监测仪2的角度,便于测量定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可在噪声监测仪2的底端设置螺孔,平台3的顶端设置螺钉,通过螺孔与螺钉之间的配合固定噪声监测仪2,同时,可通过旋拧噪声监测仪2改变其朝向,便于测量定位。由此可见,噪声监测仪2与平台3转动设置的方式不受限制,只要能够满足噪声监测仪2在定位的同时可沿着定位轴转动即可。

上述方式可供噪声监测仪2在伸出窗外前的调节。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噪声监测仪2的两侧连接有拉绳,具体地,可在噪声监测仪2的两侧设置连接杆,拉绳设置在连接杆的端部。平台3和支撑杆1上均设有可供拉绳穿过的导向环,支撑架本体的顶部两侧均设有用于缠绕拉绳的转轮。使用时,噪声监测仪2伸出窗外,可通过拉动拉绳调整噪声监测仪2的朝向,增加使用的便利性。当支撑杆1设置成伸缩形式时,支撑杆1处于缩回状态下,转动转轮,将搭落的拉伸收回至转轮内;当支撑杆1处于拉伸状态下,拉绳随着支撑杆1的伸出而拉长。

在完成一个方向的噪音测量后,若想测量另一处方向的噪音,则需改变噪声监测仪2的测量方向,而搬运旋转支撑件本体显然较为麻烦,增加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因此,本申请在顶板5的上方沿水平方向转动设置底座7,底座7的顶部沿竖直方向转动设有安装块8,支撑杆1穿设在安装块8上,转轮设置在安装块8的两侧。该种设计方式可沿各个方向调整支撑杆1的位置,增加使用的便利性。

其中,可在顶板5的中部设置旋转中轴,底座7转动设置在旋转中轴上。具体地,顶板5的中部通过轴承连接有转轴,在底座7的底部设置轴承,轴承的内圈与转轴连接,实现顶板5与底座7之间的相对转动。安装块8的顶部设有用于安装支撑杆1的通孔,安装块8的底部穿设有第一轴孔,底座7的上方对称设置有两个夹板,两个夹板相对应的位置处均设有第二轴孔,安装块8的底部插入两个夹板之间,第一轴孔与两个第二轴孔相对,穿入销轴,完成安装块8与底座7的连接,同时,安装块8带动支撑杆1围绕着销轴转动;该处的销轴也可设置成阻尼转轴,实现旋转定位。调整时,工作人员手把支撑杆1的第二端,通过上抬或者下按来改变噪声监测仪2在竖直方向的位置,通过左右摆动调整噪声监测仪2在水平方向上的位置,操作简单,且为了便于工作人员把持,可在支撑杆1的第二端设置把手9。

本申请的支撑杆1的两端均伸出支撑架本体的端部,且支撑杆1的第一端的伸出长度大于支撑杆1的第二端的伸出长度。由于噪声监测仪2设置在支撑杆1的第一端,为了便于将噪声监测仪2伸出窗口,因此将设有噪声监测仪2的一侧设置较长。但是,为了避免影响室内工作人员的正常行走,支撑杆1朝向第二端的一侧长度不应设置过长,因此,为了保持支撑架本体两侧支撑杆1的平衡,需在支撑杆1的第二端设置配重。具体地,支撑杆1朝向第一端的一侧空心设置,将靠近第二端的位置实心设置。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