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平衡阀芯的套筒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340285发布日期:2020-07-04 01:13阅读:305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平衡阀芯的套筒调节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调节阀,尤其是涉及一种带平衡阀芯的套筒调节阀。



背景技术:

套筒调节阀是一种常见的控制阀,其套筒与阀瓣为间隙配合,套筒上开有节流窗口,窗口的形状决定了调节阀的流量特性,窗口的面积大小影响调节阀的流量速度。

现有公告号为cn201057277y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轮廓型套筒调节阀,包括阀体、套筒、阀塞、阀杆、阀盖、填料以及填料压板,其中,套筒位于阀体的内腔中,套筒的侧壁上具有与阀体内腔中流道连通的通孔,阀塞位于套筒内,阀杆一端连接阀塞,另一端从阀盖伸出,所述填料填充在阀盖和阀杆形成的填料函中,所述套筒和阀塞上部和下部各具有对应配合的上密封部位和下密封部位,所述阀塞从下密封部位到阀塞端头收缩渐变。

采用上述方案,当阀杆驱动阀塞打开该轮廓型套筒调节阀时,介质直接通过通孔流通。然而,无论是调节阀关闭还是打开时,介质都给予阀塞远离阀杆的一侧压力,将造成阀塞上的受力不均,严重影响调节阀运用时的稳定性,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带平衡阀芯的套筒调节阀,借助在阀芯上远离阀座的一侧开设有平衡槽,并借助进液道将介质引入平衡槽,从而使得阀芯两端受力较为均匀,保证调节阀运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带平衡阀芯的套筒调节阀,包括阀体,所述阀体内设置有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所述第一流道和第二流道之间形成分隔壁,所述分隔壁上嵌设有阀座,所述阀座上开设有进水孔,所述阀座在第二流道的一侧沿进水孔的轴向设置有第一套筒,所述第一套筒的侧壁上开设有出水窗口,所述第一套筒中沿第一套筒轴向平移设置有用于封闭进水孔的阀芯,所述阀芯与第一套筒间隙配合,所述阀芯的上侧固定设置有阀杆,所述安装孔在第一套筒远离阀座的一侧同轴设置有第二套筒,所述阀芯远离阀座的一端嵌入第二套筒并与第二套筒滑移配合,所述阀芯上远离阀座的一侧开设有平衡槽,所述阀芯上开设有进液道,所述进液道的一端贯通阀芯靠近阀座的一侧,所述进液道的另一端连通平衡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实际运用中,介质将经进液道进入平衡槽,从而使得阀芯两端受力较为均匀,保证调节阀运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平衡槽在阀芯上沿阀芯的径向贯穿阀芯,且所述平衡槽绕阀芯的轴向平行间隔设置有两个。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阀芯上绕其轴向均匀开设两个平衡槽,从而提升阀芯各部分受力的均匀性,进一步保证调节阀运行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芯的中部呈中空并形成匀压槽,所述匀压槽与进液道连通。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阀芯的中部开设均压槽,从而提升阀芯各部分受力的均匀性,提升调节阀运行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抵紧设置有密封圈,所述密封圈的内壁抵紧阀芯,所述密封圈的外壁抵紧安装孔的内壁。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抵紧设置密封圈,从而保证第一套筒与第二套筒之间的密封性,减少平衡槽的介质从阀芯与第二套筒之间泄漏的情况发生,保证调节阀正常的运用。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圈的截面呈u型结构,所述密封圈的两侧壁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密封圈的两侧壁分别抵紧安装孔的侧壁和阀芯,从而进一步减少平衡槽的介质从阀芯与第二套筒之间泄漏的情况发生,保证阀芯在调节阀运用中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体的外侧在安装孔的位置可拆卸固定设置有阀盖,所述第二套筒远离安装孔的一侧同轴延伸设置有插接套,所述插接套嵌入阀盖内。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插接套插接在阀盖中,从而保证第二套筒与阀盖连接的紧密性,保证调节阀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插接套与第二套筒连接处呈阶梯状并形成阶梯面,所述阶梯面与阀盖之间抵紧设置密封垫圈。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阶梯面与阀盖之间抵紧设置密封垫片,从而保证第二套筒与阀盖之间的密封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阀座远离阀芯的一侧设置有引导面。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引导面引导介质进入进水孔,降低介质对分隔壁的冲击强度,保证调节阀运行的稳定性。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借助在阀芯上远离阀座的一侧开设有平衡槽,并借助进液道将介质引入平衡槽,从而使得阀芯两端受力较为均匀,保证调节阀运用时的稳定性;

(2)通过在阀芯上绕其轴向均匀开设两个平衡槽,并在阀芯的中部开设均压槽,从而进一步提升调节阀运行时的稳定性;

(3)综合利用抵紧设置在第一套筒和第二套筒之间的密封圈,以及抵紧设置在阶梯面与阀盖之间的密封垫片,从而保证该调节阀运用时的密封性,保证对该调节阀的正常运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多级式缓冲套筒调节阀整体结构的全剖示意图;

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阀座的结构;

图3为图1局部b的放大图,主要体现第二套筒和密封圈的结构。

附图标记:1、阀体;11、第一流道;12、第二流道;13、分隔壁;14、安装槽;15、安装孔;2、阀座;21、进水孔;22、引导面;23、支撑耳;24、密封垫片;25、对接斜面;3、第一套筒;31、出水窗口;32、第一缓冲槽;33、嵌入槽;4、第二套筒;41、插接套;42、阶梯面;43、密封垫圈;5、阀芯;51、阀杆;52、第二缓冲槽;53、引流面;54、抵紧面;55、平衡槽;56、匀压槽;57、进液道;6、阀盖;7、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

实施例:

参见图1和图2,一种多级式缓冲套筒调节阀,包括阀体1,阀体1上从外向内开设有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第二流道12和第一流道11呈上下分隔设置,且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之间形成分隔壁13;分隔壁13上贯通第一流道11和第二流道12开设有安装槽14,安装槽14中从第二流道12向第一流道11方向嵌设有阀座2,阀座2上开设有进水孔21;阀座2在第二流道12的一侧抵紧设置有第一套筒3,第一套筒3的轴线与第二套筒4的轴线共线,阀体1在第一套筒3远离阀座2的一侧壁贯穿开设有安装孔15,第一套筒3靠近安装孔15的一侧嵌入安装孔15中,且第一套筒3靠近安装孔15的一侧开设出水窗口31;安装孔15中同轴嵌设有第二套筒4,第二套筒4中滑移设置有阀芯5,阀芯5靠近进水孔21的一侧向进水孔21方向延伸并探入第一套筒3中,且阀芯5与第一套筒3间隙配合;阀体1在安装孔15周侧的位置通过螺栓锁紧设置有阀盖6,阀盖6靠近第二套筒4的一侧抵紧第二套筒4,阀芯5靠近阀座2的一侧同轴固定设置阀杆51,阀杆51向阀座2方向有延伸并贯穿阀座2,且阀杆51与阀座2滑移配合。

实际工作中,由阀杆51驱动阀芯5在第一套筒3中滑移,使得阀芯5靠近进水孔21的一端封闭或打开进水孔21,从而实现对该调节阀的开合作业;当阀芯5脱离进水孔21时,介质能够从第一套筒3与阀芯5之间的间隙向出水窗口31流动,介质将从第一流道11流向第二流道12。

参见图1和图2,第一套筒3的内壁上绕其轴向开设有第一缓冲槽32,且第一缓冲槽32在第一套筒3内沿第一套筒3的轴向间隔设置开设有三个;阀芯5侧壁上绕其轴向开设有第二缓冲槽52,第二缓冲槽52在阀芯5靠近进水孔21的一侧间隔开设有两个,且两个第二缓冲槽52靠近安装孔15的一侧边缘呈倒角设置并形成引流面53。当调节阀处于打开状态,介质将经阀芯5与第一套筒3间隙进入第一缓冲槽32和第二缓冲槽52中,介质的流速将被降低,再将出水孔流入第二流道12;介质在第二缓冲槽52中,经引流面53引导流出第二缓冲槽52,从而降低介质对阀芯5的冲击强度。

进水孔21靠近第一流道11的一侧设置有引导面22,阀座2的周侧绕进水孔21的轴向延伸成型有支撑耳23,且支撑耳23与分隔壁13之间抵紧设置密封垫片24;阀芯5靠近阀座2的一端的边缘呈倒角设置并形成抵紧面54,阀座2靠近阀芯5的一侧设置对接斜面25。第一套筒3靠近进水口的一侧开设有嵌入槽33,阀座2靠近第一套筒3的一侧嵌入嵌入槽33,且第一套筒3抵紧支撑耳23。实际运用中,介质经引导进入进水孔21,介质经对接斜面25引导进入第一缓冲槽32,降低介质对调节阀的冲击强度;当对调节进行闭合时,抵紧面54抵紧在对接斜面25上,保证调节阀闭合的密封性。

参见图1和图3,阀芯5上远离阀座2的一侧开设有平衡槽55,平衡槽55在阀芯5上沿阀芯5的径向贯穿阀芯5,且平衡槽55在阀芯5上绕阀芯5的轴向均匀间隔设置有两个;阀芯5的中部开设有匀压槽56,阀芯5自靠近阀座2的一端面向平衡槽55方向开设有进液道57,且进液道57贯通匀压槽56并与平衡槽55连通。在实际运用中,介质将沿进液道57依次进入匀压槽56和平衡槽55,从而提升阀芯5各部分受力的均匀性;且由第二套筒4阻挡平衡槽55的中的介质流出。

第一套筒3与第二套筒4之间抵紧设置有密封圈7,密封圈7的截面呈u型结构,密封圈7的内壁和外壁趋向相互远离的方向,且密封圈7的内壁抵紧阀芯5,密封圈7的外壁抵紧安装孔15的内壁。为进一步保证调节阀的密封性,第二套筒4靠近阀盖6的一侧同轴向阀盖6延伸成型有插接套41,插接套41嵌入阀盖6中,且插接套41与第二套筒4连接处呈阶梯状并形成阶梯面42,阶梯面42与阀盖6之间抵紧设置密封垫圈43。

下面结合具体动作对本实施例作进一步阐述:实际运用中,介质将沿进液道57依次进入匀压槽56和平衡槽55,从而保证阀芯5各部分受力的均匀性。当调节阀打开时,介质将经引导面22引导进入进水孔21,并由对接斜面25引导进入第一缓冲槽32;之后,介质依次进入第一缓冲槽32和第二缓冲槽52中,并在第一缓冲槽32和第二缓冲槽52中被阻挡降速;最后,介质经出水窗口31进入第二流道12。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实用新型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