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3888659发布日期:2021-02-09 08:41阅读:58来源:国知局
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的制作方法

[0001]
本公开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并且更具体地,涉及用于支撑车辆的重量的支柱组件。


背景技术:

[0002]
本部分的陈述仅用于提供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并可不构成现有技术。
[0003]
如图1所示,减震器1包括填充有流体的阻尼器缸体2、抵抗流体并重复地改变从阻尼器缸体2向外突出的长度的活塞杆3、以及构造成防止附着(stained)在活塞杆3上的流体暴露于空气中的漂浮物质的防尘罩4。
[0004]
通常,由聚合物材料形成的防尘罩4制造成波纹管形。防尘罩4具有在纵向方向上分别固定到活塞杆3的端部部分和固定到阻尼器缸体2的另一端部部分的两个端部。随着活塞杆3的往复运动的重复,防尘罩4的弹性降低。当活塞杆3的从阻尼器缸体2突出的长度完全延伸时,具有降低的弹性的防尘罩4可能会与活塞杆3或阻尼器缸体2分离。
[0005]
已经发现,当防尘罩4与活塞杆3或阻尼器缸体2分离时,空气中的漂浮物质将附着在存在于活塞杆3的表面上的流体上。作为空气中的漂浮物质的灰尘和水改变流体的粘度。此外,还可能阻塞形成为使得流体流动到阻尼器缸体2中的流动路径。因此,当防尘罩4与活塞杆3或阻尼器缸体2分离时,减震器1的性能劣化,并在操作减震器1时产生噪声和振动。
[0006]
此外,当考虑到防尘罩4的弹性的劣化而通过增加其长度来将防尘罩4安装在减震器1上时,已经发现,由于在减震器1中产生的扭转以及防尘罩4的共同作用的压缩和拉伸组合地起作用而在防尘罩4的表面中形成孔。此外,活塞杆3的从阻尼器缸体2突出的长度对于每个车辆而言均不同,从而使得难以在其它车辆中共享防尘罩4。
[0007]
在该背景部分中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增强对本公开的背景的理解,并且因此,其可包含并非形成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已知的现有技术的信息。


技术实现要素:

[0008]
本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该支柱组件防止防尘罩与活塞杆或阻尼器缸体分离。
[0009]
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包括,连接到车身的绝缘部件、耦接到绝缘部件的活塞杆、与活塞杆耦接并具有容纳在其中的操作流体的阻尼器缸体、耦接到阻尼器缸体的上部分的冲击盖(strike cap)、和形成在冲击盖的侧表面上的滑动部件。此外,防尘罩耦接到滑动部件。
[0010]
滑动部件可包括形成在冲击盖的侧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侧表面孔、与防尘罩耦接并安装在每个侧表面孔中的滑动突出部、以及形成在每个侧表面孔中以限制滑动突出部的引导部件。此外,引导部件可通过在侧表面孔的侧边缘处的沿着冲击盖的侧表面的纵向凹槽而形成。
[0011]
滑动突出部可包括插入到侧表面孔中的主体、形成为从主体的上表面突出并紧固
到防尘罩的固定突出部、以及形成为从主体的侧表面突出并插入到引导部件中的插入部件。
[0012]
主体可构造成使得主体在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方向上的纵向宽度小于侧表面孔的纵向宽度,并且使得主体在垂直于活塞杆做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的横向宽度与侧表面孔的横向宽度相等。
[0013]
根据本公开的另一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包括与安装在阻尼器缸体和活塞杆之间的防尘罩耦接的滑动部件。滑动部件包括形成在阻尼器缸体的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侧表面孔、与防尘罩耦接并安装在每个侧表面孔上以根据防尘罩的运动而移动的滑动突出部、以及形成在每个侧表面孔上以限制滑动突出部的引导部件,并且引导部件通过在侧表面孔的侧边缘处的沿着阻尼器缸体的侧表面的纵向凹槽而形成。
[0014]
当活塞杆从阻尼器缸体向外移动时,滑动突出部可在向上的方向上移动,该向上的方向与活塞杆的移动方向相同,并且当活塞杆移动到阻尼器缸体中时,滑动突出部可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该向下的方向与活塞杆的移动方向相同。
[0015]
构造成限制活塞杆移动到阻尼器缸体中的长度的止动件可设置在活塞杆的端部部分上,阻尼器缸体可包括接触止动件的冲击盖,并且一个或多个侧表面孔可形成在冲击盖中。
[0016]
其他适用性领域将从本文提供的描述中变得显而易见。应当理解的是,描述和具体示例仅旨在用于示出的目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附图说明
[0017]
为了能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现将参考附图描述以示例性方式给出的其各种形式,其中:
[0018]
图1是传统的减震器的示例性视图;
[0019]
图2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设置在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中的冲击盖的前视图;
[0020]
图3是图2的冲击盖的平面视图;
[0021]
图4是沿着图3的冲击盖的线a-a截取的截面视图;
[0022]
图5是安装在图2的冲击盖上的滑动突出部的底视图;
[0023]
图6是其中图2的冲击盖已经安装在减震器上的示例性视图;
[0024]
图7是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的示例性视图;
[0025]
图8和图9是示出图7的防尘罩和冲击盖的示例性视图;
[0026]
图10是示出其中当活塞杆移动到阻尼器缸体中时防尘罩被压缩,并且滑动突出部移动的状态的视图;
[0027]
图11是示出其中当图7的活塞杆移动远离阻尼器缸体时防尘罩被拉伸,并且滑动突出部移动的状态的视图;以及
[0028]
图12是示出其中图7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已经安装在车身上的状态的视图。
[0029]
本文所描述的附图仅用于示出的目的,并且不旨在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公开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
[0030]
以下描述本质上仅是示例性的,并且不旨在限制本公开、应用或使用。应当理解的是,贯穿附图,相应的参考数字指代相同或相应的部件和特征。
[0031]
如图2至图7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10包括连接到车身(未示出)的绝缘部件900、耦接到绝缘部件900的活塞杆300、与活塞杆300耦接并具有容纳在其中的操作流体的阻尼器缸体200、耦接到阻尼器缸体200的上部分的冲击盖100、和形成在冲击盖100的侧表面上的滑动部件1000,并且防尘罩400表征为耦接到滑动部件1000。
[0032]
冲击盖100具有形成在其上表面上的通孔111,活塞杆300移动通过该通孔,并且冲击盖具有在其下表面上敞开的外部主体110。滑动部件1000形成在外部主体110的侧表面上。
[0033]
外部主体110由增强塑料材料制成。外部主体110制造为下表面敞开的柱形形状。构造成防止附着在活塞杆300上的流体流动到外部主体110的外部的橡胶设置在外部主体110内邻近通孔111。
[0034]
滑动部件1000包括形成在冲击盖100的侧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侧表面孔1010、与防尘罩耦接并安装在每个侧表面孔1010上的滑动突出部1020、以及形成在每个侧表面孔1010中以限制滑动突出部1020的引导部件1030。引导部件1030通过在侧表面孔1010的侧边缘处的沿着冲击盖100的侧表面的纵向(也就是说,活塞杆300的纵向方向)凹槽而形成。
[0035]
在图5和图6中,滑动突出部1020可包括插入到侧表面孔1010中的主体1021、形成为从主体1021的上表面突出并紧固到防尘罩的固定突出部1021a、以及形成为从主体1021的侧表面突出并插入到引导部件1030中的插入部件1021b。
[0036]
同时,参考图8和图9,形成在防尘罩400上的褶皱410锁定在固定突出部1021a上,以使防尘罩与滑动部件1000耦接。
[0037]
在图6中,主体1021在活塞杆300做往复运动的方向上的纵向宽度小于侧表面孔1010在相同方向上的纵向宽度,并且主体1021在垂直于活塞杆300做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的横向宽度形成为与侧表面孔1010在相同方向上的横向宽度相等。因此,主体1021可在活塞杆300做往复运动的方向上移动到侧表面孔1010内,但不能在垂直于活塞杆300做往复运动的方向的方向上移动。此外,由于插入部件1021b保持其中插入部件1021b已经插入到引导部件1030中的状态,因此防止主体1021与侧表面孔1010分离。可改变侧表面孔1010的长度,从而调节滑动突出部1020的移动距离。如果滑动突出部1020的移动距离增加,则防尘罩400的形状的改变减小。
[0038]
在图6、图10和图11中,当活塞杆300移动到阻尼器缸体200中并且防尘罩400被压缩时,滑动突出部1020沿着活塞杆300的纵向方向朝向阻尼器缸体200移动(见图10)。当活塞杆300从阻尼器缸体200向外移动并且防尘罩400拉伸时,滑动突出部1020沿着活塞杆300的纵向方向移动远离阻尼器缸体200(见图11)。
[0039]
因此,当滑动突出部1020在活塞杆300的纵向方向上竖直地移动时,由防尘罩400的压缩和拉伸导致的防尘罩400的长度上的改变程度变小。因此,即使防尘罩400的弹性降低,仍防止防尘罩400由于重复的压缩和拉伸而被破坏,并防止防尘罩400与活塞杆300或阻尼器缸体200分离。
[0040]
具体地,如果在活塞杆300中产生扭转,并且该扭转被施加到防尘罩400,则形成在
防尘罩400上的褶皱410沿着固定突出部1021a旋转。因此,防止防尘罩400由于在活塞杆300中产生的扭转而被破坏。
[0041]
构造为如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的冲击盖100安装到减震器,如图6所示。
[0042]
如图6至图12所示,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包括阻尼器缸体200、活塞杆300、防尘罩400、滑动突出部1020、下弹簧板600、弹簧700、支架组件800和绝缘部件900。
[0043]
阻尼器缸体200中容纳有流体。阻尼器缸体200制造成柱形形状。阻尼器缸体200中形成有用于流体流动通过的流动路径。根据阻尼器缸体200中的流体的流动路径,引起流体的流动。流体是粘性的。流体通过活塞杆300对流体加压产生的力而沿着流动路径移动。
[0044]
流体移动通过的多个通孔也可形成在活塞杆300的端部部分处。活塞杆300安装成从阻尼器缸体200突出。活塞杆300根据车身中产生的竖直振动而朝向阻尼器缸体200移动或移动远离阻尼器缸体200。当活塞杆300移动到阻尼器缸体200中或从阻尼器缸体中移出时,活塞杆300抵抗容纳在阻尼器缸体200中的流体。根据活塞杆300抵抗流体的程度,防止弹簧700因外力而快速变形。
[0045]
防尘罩400形成为波纹管形。防尘罩400由聚合物材料制成。当活塞杆300在阻尼器缸体200中往复运动时,防尘罩400覆盖活塞杆300的出现在阻尼器缸体200外部的一部分,使得附着在活塞杆300的表面上的流体不暴露于空气漂浮物质。防尘罩400安装在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和活塞杆300的远离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的端部部分之间。
[0046]
此外,冲击盖100可单独地形成并附接到阻尼器缸体200,或可与阻尼器缸体200整体地或单件式地形成(例如,通过并入到阻尼器缸体200的外壳体部分中)。根据本公开的一个形式,滑动部件1000与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耦接,使得防尘罩400不与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分离。用于限制活塞杆300插入(移动)到阻尼器缸体200中的长度的止动件1100设置在活塞杆300的端部部分上。接触止动件1100的冲击盖100设置在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上。滑动部件1000设置在冲击盖100中。
[0047]
当活塞杆300移动到阻尼器缸体200中并且防尘罩400被压缩时,滑动突出部1020在向下的方向上移动,该方向与活塞杆300的移动方向相同。当活塞杆300从阻尼器缸体200向外移动并且防尘罩400拉伸时,滑动突出部1020在向上的方向上移动,该方向与活塞杆300的移动方向相同。
[0048]
因此,当滑动突出部1020在活塞杆300的纵向方向上竖直地移动时,由防尘罩400的压缩和拉伸导致的防尘罩400的长度的改变程度降低。因此,延迟了防尘罩400的老化。即使防尘罩400老化并且防尘罩400的弹性变低,仍防止防尘罩400由于防尘罩400的重复的压缩和拉伸而被破坏,并防止防尘罩400与活塞杆300或阻尼器缸体200分离。具体地,当在活塞杆300中产生扭转,并且该扭转被施加到防尘罩400时,形成在防尘罩400上的褶皱410沿着固定突出部1021a旋转。因此,防止防尘罩400由于扭转而被破坏。
[0049]
如图7所示,上弹簧板500安装在活塞杆300的远离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的端部部分上,并且下弹簧板600安装在阻尼器缸体200的端部部分上。上弹簧板500和下弹簧板600安装有接触弹簧700的橡胶垫。橡胶垫防止上弹簧板500和下弹簧板600由弹簧700施加的按压力而变形,并且弹簧700被防止从其位置中释放。覆盖弹簧700的端部的弹簧软管设置在
下弹簧板600上,以便防止损坏弹簧700。
[0050]
弹簧700形成为压缩线圈形。弹簧700由高强度铁材料制成。弹簧700安装在上弹簧板500和下弹簧板600之间,使得防尘罩400嵌入其中。
[0051]
支架组件800安装在阻尼器缸体200上,以便将阻尼器缸体200紧固到车身。绝缘部件900安装在活塞杆300上以将活塞杆300紧固到车身。绝缘部件900设置有轴承。通过轴承,活塞杆300被防止由于在车身中产生的扭转而受到损坏。
[0052]
根据构造为如上文所述的本公开的一个形式的用于车辆的支柱组件,即使防尘罩400老化并且在防尘罩400的弹性已经降低的状态下活塞杆300从阻尼器缸体200突出的长度增加,仍防止防尘罩400和阻尼器缸体200之间的连接部分被破坏,并防止防尘罩400和阻尼器缸体200彼此分离。这是因为滑动突出部1020根据防尘罩400的运动而移动,从而补充防尘罩400的纵向变形范围。
[0053]
此外,由于滑动突出部1020的高度可变,因此防尘罩400和阻尼器缸体200之间的连接部分的高度可相对于冲击盖100的底部变化。因此,即使防尘罩400制造为相同尺寸,防尘罩400仍可适当地安装在每个车辆中。然而,防尘罩400还可制造为对于每个车辆而言为不同尺寸。
[0054]
此外,形成在防尘罩400上的褶皱410是锁定在固定突出部1021a上的结构,并且防尘罩400和滑动突出部1020连接。因此,即使扭转被施加到防尘罩400,形成在防尘罩400上的褶皱410仍可沿着固定突出部1021a旋转,并且因此,可防止防尘罩400由于扭转而被破坏。
[0055]
具体地,在防尘罩400的内部和空气之间连通的间隙微小地形成在滑动突出部1020的固定突出部1021a的两侧处。该间隙防止防尘罩400的内部压力迅速变化。
[0056]
根据相关技术,当防尘罩400根据减震器的操作而被拉伸时,在防尘罩400的内部空间膨胀的同时形成负压。由于在防尘罩400和冲击盖100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在防尘罩400膨胀时,防尘罩400由于在其中产生的负压而被损坏,并且外界物质会通过该破坏部分抽吸到防尘罩400中。然而,微小间隙固定在固定突出部1021a的侧表面中,使得即使防尘罩400被拉伸,防尘罩400中仍不产生负压,并且最终,不发生外界物质被抽吸到防尘罩400中的情况。
[0057]
此外,根据相关技术,当防尘罩400根据减震器的操作而被压缩时,在防尘罩400的内部空间减小的同时形成静压。由于在防尘罩400和冲击盖100之间不存在间隙,因此在防尘罩400压缩时,防尘罩400会由于在其中产生的静压而被损坏,并且存在于防尘罩400内的油会通过该破坏部分泄露。然而,微小间隙固定在固定突出部1021a的侧表面中,使得即使防尘罩400被压缩,防尘罩400中仍不产生静压,并且最终,油不会泄露到防尘罩400外部。
[0058]
虽然已经结合目前被认为实用的示例性形式的内容描述了本公开,但应当理解的是,本公开不限于所公开的形式,而是相反,其旨在覆盖包括在本公开的精神和范围内的各种修改和等效安排。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