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4854742发布日期:2021-04-30 09:18阅读:125来源:国知局
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工程设备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



背景技术:

台车可在一定范围内进行多方向的运动,常规的,会将相应的设备放置于台车上,为了避免在台车运动过程中设备滑落,台车在放置设备的周围设置有凸边,凸边环绕设备设置,对设备进行限位,但是,该方式依然存在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对设备固定效果不佳,且当台车倾斜角度大时,设备容易从台车上倾覆或跌落。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

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包括:乘载体及搭载体,所述乘载体设有第一限位孔,所述搭载体设有限位件,所述限位件作用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对所述乘载体进行限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限位件包括贯穿设置于所述搭载体的第一通孔,以及第一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穿设于所述第一通孔及所述第一限位孔,通过所述第一连接件将所述乘载体及所述搭载体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通孔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连接件的外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孔为锥形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连接件为螺钉;所述第一限位孔一端设有第一螺母,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一螺母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孔为沉孔。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一定位柱以及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柱的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定位柱贯穿设置于所述搭载体,且所述第一定位柱以及所述第二连接件均设置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通过所述第一定位柱及所述第二连接件,使所述乘载体与所述搭载体连接固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第二连接件为螺钉,所述第一限位孔一端设有第二螺母,所述第二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螺母相匹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限位件包括第二定位柱,所述第二定位柱凸出于所述搭载体表面,且所述第二定位柱插设于所述第一限位孔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方式,所述乘载体还设有第二限位孔,所述限位件还包括第三连接件,所述第三连接件转动设置于所述搭载体,且所述第三连接件一端插设于所述第二限位孔,通过转动所述第三连接件使其卡设于所述乘载体。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的配合使用,将搭载体上的限位件与乘载体上的第一限位孔进行连接,使得搭载体与乘载体间接地连接于一起,增加两者连接的牢固性,不仅有效提高搭载体与乘载体的固定效果,且乘载体还不易从搭载体上倾覆或跌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实施例1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2中搭载体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2中乘载体与搭载体连接处的剖视图;

图5为实施例2中乘载体与搭载体连接处的爆炸图;

图6为实施例3中的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3中搭载体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3中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3中的搭载体的另一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乘载体;11-第一限位孔;12-第一螺母;13-第二螺母;14-第二限位孔;

2-搭载体;21-限位件;211-第一通孔;212-第一连接件;213-第一定位柱;214-第二连接件;215-第二定位柱;216-第三连接件;217-第二通孔;3-第一垫片;4-第二垫片。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以图式揭露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方式,为明确说明起见,许多实务上的细节将在以下叙述中一并说明。然而,应了解到,这些实务上的细节不应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就是说,在本实用新型的部分实施方式中,这些实务上的细节是非必要的。此外,为简化图式起见,一些习知惯用的结构与组件在图式中将以简单的示意的方式绘示之。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并非特别指称次序或顺位的意思,亦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其仅仅是为了区别以相同技术用语描述的组件或操作而已,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图1为实施例1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局部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包括乘载体1及搭载体2,乘载体1设有第一限位孔11,搭载体2设有限位件21,限位件21作用于第一限位孔11,对乘载体1进行限位。

优选地,第一限位孔11为锥形孔,具体应用时,第一限位孔11靠近外部的内径大,第一限位孔11靠近内部的内径小,便于对限位件21进行导引,方便限位件21的装配。

优选地,限位件21包括第一通孔211及第一连接件212,第一通孔211贯穿设置于搭载体2,第一连接件212贯穿第一通孔211,并且其一端插入第一限位孔11内,通过第一连接件212将乘载体1及搭载体2连接于一起。具体应用时,第一通孔211的内经大于第一连接件212的外径,即第一连接件212可在第一通孔211内存在幅度较小的晃动,用于适配不同的乘载体1,同时,可兼容第一限位孔11存在一定偏差的乘载体1,增加整体的通用性及降低加工工艺要求。本实施例中,第一通孔211的内孔至少比第一连接件212的外径大30%。具体的,第一连接件212为螺钉,与之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1靠近乘载体1内部的一端设有第一螺母12,第一螺母12与第一连接件212相匹配,通过第一连接件212与第一螺母12的配合,使得乘载体1与搭载体2连接更为牢固,不易分离,避免使用过程中乘载体1从搭载体2上掉落。此外,第一连接件212、第一限位孔11、第一通孔211及第一螺母12的数量相同,使用时第一连接件212、第一限位孔11、第一通孔211及第一螺母12的数量可以在1-4个之间,用于保障乘载体1在搭载体2上的稳定性。

优选地,第一连接件212远离第一螺母12的一端设有第一垫片3,第一垫片3位于第一连接件212与搭载体2之间,用于加固第一连接件212与搭载体2的连接。具体的,第一垫片3的数量与第一连接件212的数量相对应,即为四个。

优选地,还可以在第一垫片3的下部放置减震垫(图中未标识),有效防止乘载体1为具有振动源的设备造成的震动,同时还能降低噪音。

实际使用时,先是将乘载体1放置于搭载体2上,并使第一限位孔11与第一通孔211正对,再将第一连接件212穿过第一垫片3后分别穿入第一通孔211及第一限位孔11内,最后,通过转动第一连接件212,第一连接件212与第一螺母12相互作用下调整乘载体1与搭载体2之间的松紧程度。

实施例2:

如图2-图5所示,图2为实施例2中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2中搭载体2的示意图;图4为实施例2中乘载体1与搭载体2连接处的剖视图;图5为实施例2中乘载体1与搭载体2连接处的爆炸图。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包括乘载体1及搭载体2,乘载体1设有第一限位孔11,搭载体2设有限位件21,限位件21作用于第一限位孔11,对乘载体1进行限位。

优选地,限位件21包括第一定位柱213及第二连接件214,第一定位柱213贯穿设置于搭载体2,且第一定位柱213凸出于搭载体2表面。第二连接件214贯穿第一定位柱213设置;并且第一定位柱213及第二连接件214均可插设于第一限位孔11内。具体应用时,第一定位柱213可以是与搭载体2一体成型加工而成,也可以是为了方便拆卸的分体结构,即第一定位柱213可拆卸设置于搭载体2上。具体的,第一定位柱213的数量至少为两个,便于提高对乘载体1固定时的稳定性。本实施例中,第一定位柱213的数量为四个。第一定位柱213的中部开设有第二通孔217,第二连接件214穿设于第二通孔217,同时第二连接件214的一端插入第一限位孔11,通过第二连接件214将乘载体1与搭载体2进行连接固定。

优选地,第一限位孔11为沉孔,便于同时作用于第一定位柱213及第二连接件214。

优选地,第二连接件214为螺钉,第一限位孔11靠近乘载体1内部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螺母13,第二连接件214与第二螺母13相匹配,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214,使其相对第二螺母13运动,进而调整乘载体1与搭载体2之间的间距,同时,可调整乘载体1与搭载体2之间的紧密程度。

优选地,第二连接件214远离乘载体1的一端设有第二垫片4,第二垫片4位于第二连接件214端部与搭载体2之间,通过第二垫片4的设置,使得第二连接件214与搭载体2的连接更为牢固、紧密,并且不会破坏到两者的连接处,同时,还能加强对第二螺母13的作用力,最终使得乘载体1与搭载体2的连接更为紧固和稳定。

具体使用时,先是将第一定位柱213放置于搭载体2表面,然后将乘载体1上的第一限位孔11与第一定位柱213正对,并使第一定位柱213插入第一限位孔11内,而后,将带有第二垫片4的第二连接件214穿过第一定位柱213上的第二通孔217,并且插入到第一限位孔11内,通过转动第二连接件214,使其与第二螺母13配合发生相对运动,进而对乘载体1进行连接固定。

实施例3:

如图6-图9所示,图6为实施例3中的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示意图;图7为实施例3中搭载体2的示意图;图8为实施例3中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的另一示意图;图9为实施例3中的搭载体2的另一示意图。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应用于移动装置的连接结构,包括乘载体1及搭载体2,乘载体1设有第一限位孔11,搭载体2设有限位件21,限位件21作用于第一限位孔11,对乘载体1进行限位。

优选地,限位件21包括第二定位柱215,第二定位柱215设置于搭载体2表面,且第二定位柱215凸出于搭载体2表面,第二定位柱215插设于第一限位孔11内。具体应用时,第二定位柱215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定位柱215并排设置,相对应的,第一限位孔11的数量也为两个。

优选地,乘载体1上还设有第二限位孔14,具体应用时,第二限位孔14位于两个第一限位孔11之间。限位件21还包括第三连接件216,第三连接件216转动设置于搭载体2,且第三连接件216的一端插设于第二限位孔14内,通过转动第三连接件216改变乘载体1与搭载体2连接状态。具体的,第三连接件216的纵截面类似“工”字型结构;为了方便使用者转动第三连接件216,可将第三连接件216靠近搭载体2的一端接触面积增大。

具体使用时,先是将第三连接件216组装于搭载体2,再将乘载体1放置于搭载体2上,同时,第一限位孔11与第二定位柱215结合,防止乘载体1在水平方向上运动,并且还起到定位作用,确保第二限位孔14与第三连接件216正对,在第一限位孔11与第二定位柱215结合过程中,第三连接件216也逐渐插入到第二限位件21内,最后将第三连接件216转动一个角度后,第三连接件216与第二限位孔14成角度设置,即第三连接件216与第二限位孔14周边抵接,使得乘载体1无法在垂直方向上运动,形成固定,具体的,第三连接件216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90°,由于其与第二限位孔14周边接触面积最多,故固定效果最佳;当需要将乘载体1取出时,只需要将第三连接件216转回至初始位置,此时,第三连接件216靠近远离搭载体2的一端与第二限位孔14的开设方向一致,即第三连接件216与乘载体1没有接触,乘载体1可从搭载体2上移出。

综上,通过限位件与第一限位孔的配合使用,将搭载体上的限位件与乘载体上的第一限位孔进行连接,使得搭载体与乘载体间接地连接于一起,增加两者连接的牢固性,不仅有效提高搭载体与乘载体的固定效果,且乘载体还不易从搭载体上倾覆或跌落。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实用新型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理的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