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贴压治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462386发布日期:2021-11-18 11:15阅读:89来源:国知局
一种贴压治具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治具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贴压治具。


背景技术:

2.在制造业中,产品往往需要贴上辅料。传统的组装方式为先人工贴上辅料,然后通过流水线流转至压合工位,通过压合将产品与辅料紧密组合在一起。针对每个产品都要进行贴合—流转—压合这三个工位,现有的加工方式不仅效率低、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而且人工作业的方式容易存在未加工到位的情况。因此,这种生产方式亟需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贴压治具,以克服现有技术中效率低、人工成本高的缺陷。
4.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贴压治具,包括吸附底座,还包括支撑部、活动板和弹性复位组件;所述吸附底座中设有若干接有负气压的气道;所述支撑部设置在吸附底座上,内部开设有吸附通道;所述吸附通道的一端与气道接通,另一端从支撑部的端面外露出;所述活动板上设有多个与支撑部的外形相适应的限位孔;所述活动板通过所述限位孔可升降地套设在支撑部上;所述弹性复位组件设置在吸附底座与活动板之间;在所述弹性复位组件驱使活动板复位后,所述活动板的上表面高于支撑部的端面,形成用于容置辅料的限位槽。
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贴压治具,将贴合和压合工序整合在一起,将多个辅料放进限位槽中,通过支撑部中接有负气压的吸附通道将辅料固定。在待贴合的产品往辅料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外力驱使活动板下移,直至产品抵贴辅料并压合在一起。在去除外力后,通过弹性复位组件驱使活动板上升至初始位置。整个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参与及生产成本。
6.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中设有多个所述吸附通道;所述吸附底座上设有多个用于安装支撑部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的底部设有设有凹槽;所述气道与凹槽连通;所述凹槽的上方盖设有分流板;所述分流板上开设有多个分流孔;每一所述分流孔分别与一个所述吸附通道连通。
7.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包括支撑座以及固设在支撑座上的多个支柱;所述支撑座插设于所述容纳槽中并位于分流板上;所述限位孔与支柱的外形相适应。
8.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部中设有四个吸附通道;所述分流板上对应设有四个分流孔。
9.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每一所述支柱的端面均开设有气槽;所述吸附通道与所述气槽连通。
10.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弹性复位组件包括安装杆和压缩弹簧;所述安装杆的一端与活动板固接,另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吸附底座中;所述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靠活动板,另
一端抵靠吸附底座。
11.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贴压治具还包括导向组件;所述导向组件包括导向轴和导向套;所述导向套内嵌在吸附底座中;所述导向轴的一端与活动板固接,另一端可移动地插设在导向套中。
12.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活动板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导向孔。
13.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吸附底座包括相互配对的底板和盖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气腔;所述气道、容纳槽和凹槽均设置在所述盖板上。
14.在一些实施例方式,所述底板的一侧还安装有气动接头;所述气动接头与气腔连通。
附图说明
15.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附图中: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贴压治具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贴压治具的使用状态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贴压治具的分解状态示意图;
19.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底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0.图5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盖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1.图6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支撑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2.图7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分流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3.图8是图1中a

a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4.图9是图1中b

b位置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5.图10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活动板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26.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0027]1‑
吸附底座;11

气道;12

底板;13

盖板;14

气腔;15

气动接头;16

容纳槽;17

通孔;18

凹槽;2

支撑部;21

吸附通道;22

支撑座;23

支柱;24

气槽;3

活动板;31

限位孔;32

限位槽;33

导向孔;4

弹性复位组件;41

安装杆;5

分流板;51

分流孔;6

导向组件;61

导向轴;62

导向套。
具体实施方式
[0028]
体现本实用新型特征与优点的典型实施方式将在以下的说明中详细叙述。应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能够在不同的实施方式上具有各种的变化,其皆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且其中的说明及图示在本质上是当作说明之用,而非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
[0029]
参考图1至图3,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贴压治具,适用于贴合辅料(图未示)以及进行压合,其包括吸附底座1、支撑部2、活动板3和弹性复位组件4。其中,吸附底座1中设有若干接有负气压(即真空)的气道11。支撑部2设置在吸附底座1上,内部开设有吸附通道21。吸附通道21的一端与气道11接通,另一端从支撑部2的端面外露出。活动板3上设有多个与支撑部2的外形相适应的限位孔31。活动板3通过限位孔31可升降地套设在支撑部2上。弹性复位组件4设置在吸附底座1与活动板3之间。在所述弹性复位组件4驱使活动板3向上(图示方向)复位后,活动板3的上表面高于支撑部2的端面,形成用于容置辅料的限位槽32。
[0030]
本治具将贴合和压合工序整合在一起,将多个辅料放进限位槽32中,通过支撑部2中接有负气压的吸附通道21将辅料固定。在待贴合的产品(图未示)往辅料的方向移动过程中,外力驱使活动板3下移,直至产品抵贴辅料并压合在一起。在去除外力后,通过弹性复位组件4驱使活动板3上升至初始位置。整个加工过程自动化程度高、效率高,极大地减少了人工参与及生产成本。
[0031]
具体地,一同参考图4、图5,本实施例的吸附底座1包括相互配对的底板12和盖板13,底板12与盖板13大致呈长方体状。
[0032]
如图4所示,底板12上开设有气腔14,底板12的一侧接有一个气动接头15,气动接头15外接负压气源(图未示)。
[0033]
如图5所示,盖板13上设有气道11和容纳槽16。优选地,本实施例的盖板13上设有3
×
4个呈长方体状的容纳槽16,用以容纳支撑部2。每个容纳槽16的中部均设有一个通孔17,螺钉穿过所述通孔17后与支撑部2的底部螺纹连接,从而将支撑部2安装在盖板13上。通孔17的两侧设有气道11,气道11与气腔14连通。
[0034]
参考图6,本实施例的支撑部2包括支撑座22以及固设在支撑座22上的四个支柱23。在其他实施例中,支柱23的数量也可以是1、2或5个等。继续参考图5,由于支撑部2中设有多个吸附通道21,为保证每个吸附通道21中的吸力基本相同,所述容纳槽16的底部还设有一个环状的凹槽18,上述气道11位于凹槽18的底部。一同参考图3、图7,凹槽18的上方盖设有分流板5。分流板5上开设有四个分流孔51,每一个分流孔51分别对应一个吸附通道21。分流板5盖在凹槽18的上方,上述支撑座22插设于容纳槽16中并位于分流板5上。一同参考图3、图8,负压依次通过气动接头15、气腔14、气道11、分流孔51与吸附通道21。但可以理解的是,上述涉及到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求而作出适当调整。
[0035]
继续参考图6,每一个支柱23的端面均开设有气槽24,吸附通道21的出口位置与该气槽24连通。这样可以增大对辅料的吸附面积,防止辅料从支撑部2的端面上松脱。
[0036]
一同参考图1、图3、图9,本实施例的弹性复位组件4设置在治具的两边上,其包括安装杆41和压缩弹簧(图未示)。其中,安装杆41的上端(图示方向)与活动板3固接,下端可移动地插设在吸附底座1中。压缩弹簧的一端抵靠活动板3,另一端抵靠吸附底座1的盖板13。在其他实施例中,弹性复位组件4也可以选用气缸,通过活塞杆的伸缩从而实现活动板3的升降。
[0037]
继续参考图1、图9,提高活动板3的位移精度,贴压治具还包括导向组件6,导向组件6设置在治具的两个边上,其包括导向轴61和导向套62。其中,导向套62内嵌在盖板13中。导向轴61的上端与活动板3固接,下端可移动地插设在导向套62中。
[0038]
参考图10,活动板3的形状呈长方体状,其上开设有3
×
4个限位孔31,限位孔31的形状与上述支柱23的外形相适应。更佳地,为便于产品对准辅料,活动板3上开设有至少两个导向孔33。优选地,本实施例的活动板3在对角方向上设有两个导向孔33。
[0039]
综合上述对压贴治具的结构描述,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治具的工作方式作详细描述:
[0040]
参考图1,在非工作状态下,活动板3在弹性复位组件4的作用下自然升起。将多个辅料(图未示)一次性地放进限位槽32中。支撑部2给予辅料在竖直方向上的支撑力,并且通过真空将辅料吸附固定在支撑部2的端面上。上料机构(图未示)抓取多个产品(图未示)后,
将上料机构的导柱插进活动板3的导向孔33中,从而将产品对准下方的辅料。
[0041]
参考图2,待产品与辅料对准后,上料机构下移,在活动板3上施加一个竖直向下的外力(图未示),驱使活动板3下降,压缩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此时,辅料在支撑部2上不动,活动板3在外力作用下往下可移动一个极限行程h(见图8),即产品往辅料方向运动后发生贴合。按压一段预设时间后,外力去除,压缩弹簧驱使活动板3上升复位,治具恢复至初始状态,待下一轮贴压作业。
[0042]
虽然已参照上述的典型实施方式描述了本实用新型,但应当理解,所用的术语是说明和示例性、而非限制性的术语。由于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多种形式具体实施而不脱离实用新型的精神或实质,所以应当理解,上述实施方式不限于任何前述的细节,而应在随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精神和范围内广泛地解释,因此落入权利要求或其等效范围内的全部变化和改型都应为随附权利要求所涵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