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头及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244982发布日期:2021-08-13 16:02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水龙头及供水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涉及节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龙头及供水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水龙头作为生活中必备的物件,其实用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本申请人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现有的水龙头常常追求外观的漂亮,往往忽视了其实用的性,对水龙头的出水温度和出水流量控制不精确,导致水资源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水龙头及供水系统,用于解决出水温度和出水量控制的问题。

根据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种水龙头,包括:支撑管、出水管、第一输水管、水温调节开关、水量调节开关、即热式加热管和水量控制电磁阀;

所述支撑管一侧设置有开关接口,所述水温调节开关和所述水量控制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接口与所述支撑管设置在一起;

所述第一输水管穿过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相连接;

所述即热式加热管和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水管的进水口;

所述水温调节开关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即热式加热管对所述第一输水管进行加热;所述水量调节开关与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对流经所述第一输水管的水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水温调节开关包括:第一旋钮固定轴、第一编码开关和第一旋钮;

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关接口内,与所述支撑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编码开关套设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上,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固定,并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旋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编码开关转动,对所述即热式加热管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水量调节开关包括:第二旋钮固定支架、第二旋钮固定轴、第二编码开关、第二旋钮和旋钮封盖;

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编码开关与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

所述第二编码开关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固定,并与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旋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编码开关转动,对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进行调节;

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与所述第二旋钮,与所述旋钮封盖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水龙头包括红外感应器和第二输水管;

所述第二输水管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的出水口通过转接水管设置在所述出水管内;

所述红外感应器设置在所述支撑管朝向出水管的出水口的一侧,与所述第二输水管设置在一起,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输水管的水流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水龙头包括起泡器,所述起泡器设置在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处;

所述起泡器包括驱动装置、起泡头、第一起泡网和第二起泡网;

所述起泡头内部为中空结构,用于收置所述第一起泡网和第二起泡网;

所述第二起泡网固定设置于所述起泡头的中空结构一端,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

所述第一起泡网与所述第二起泡网相邻,转动设置于所述起泡头的中空结构内,所述第一起泡网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转轴,所述电机转轴与所述第一起泡网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装置转动时,所述电机转轴带动所述第一起泡网相对于所述第二起泡网转动,所述第一起泡网上的多个第一通孔相对于所述第二起泡网上的多个第二通孔发生相对交错移动,产生泡沫。

进一步的,在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一起泡网之间设置有密封轴;

所述密封轴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相连接,用于将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密封,将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起泡网进行隔离;

所述密封轴的另一端于所述第一起泡网的卡接孔固定连接;

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通过所述密封轴带动所述第一起泡网进行转动。

进一步的,所述起泡头靠近所述密封轴一端设置有第一过滤网;

所述第一过滤网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轴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起泡网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过滤网用于在水流进入所述第一起泡网前,对水流进行过滤。

进一步的,所述起泡头靠近所述第二起泡网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过滤网;

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起泡网相邻设置,用于对穿过所述第二起泡网的水流进行过滤。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水系统,包括:水龙头和净水装置;

所述水龙头包括:支撑管、出水管、第一输水管、水温调节开关和水量调节开关;

所述支撑管一侧设置有开关接口,所述水温调节开关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接口与所述支撑管设置在一起;

所述第一输水管穿过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相连接;

所述水温调节开关与所述净水装置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净水装置发送温度控制信号;所述水量调节开关与所述净水装置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净水装置发送流量控制信号;

所述净水装置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输水管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净水装置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信号对水温进行控制,用于根据所述流量控制信号对出水量进行控制。

进一步的,所述水温调节开关包括:第一旋钮固定轴、第一编码开关和第一旋钮;

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关接口内,与所述支撑管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编码开关套设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上,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固定,并与所述净水装置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旋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编码开关转动,向所述净水装置发送温度控制信号;

所述水量调节开关包括:第二旋钮固定支架、第二旋钮固定轴、第二编码开关、第二旋钮和旋钮封盖;

所述第一旋钮固定轴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编码开关与所述第一旋钮,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支架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

所述第二编码开关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固定,并与所述净水装置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旋钮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编码开关转动,向所述净水装置发送流量控制信号;

所述第二旋钮固定轴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与所述第二旋钮,与所述旋钮封盖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水龙头的支撑管的一侧设置水温调节开关对即热式加热管进行控制,设置水量调节开关对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进行控制,可以方便的对水龙头的出水量和出水温度进行调节,增加了水龙头使用的便利性。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龙头的立体图;

图2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龙头的剖视图;

图3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水龙头的爆炸图;

图4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水龙头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起泡器的爆炸图;

图6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供水系统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中的附图标号如下:

支撑管10,红外感应器101,开关接口102,出水管20,触摸屏201、显示屏202,显示屏支架203,起泡器30,起泡头310,电机转轴3101,密封轴301,第一起泡网303,第一通孔3031,卡接孔3033,第二起泡网305,第二通孔3051,第一过滤网307,水温调节开关40,第一旋钮固定轴401,第一编码开关402,第一旋钮403,水量调节开关50,第二旋钮固定支架501,第二旋钮固定轴502,第二编码开关503,第二旋钮504,旋钮封盖505,手动开关60,第一输水管70,即热式加热管701,水量控制电磁阀702,第二输水管80,转接水管801,净水装置90。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实施例进行详细的描述。以下实施例仅用于更加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因此只作为示例,而不能以此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请参阅图1,图1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立体图,所述水龙头,包括:支撑管10、出水管20、第一输水管70、水温调节开关40、水量调节开关50、即热式加热管701和水量控制电磁阀702;所述支撑管10和所述出水管20为成角度设置,具体设置的形状和角度,可以根据实际的需求进行设置,在此不进行详细说明,所述出水管20主要用于放置输水管的出水口以及水龙的出水口;所述支撑管10主要用于设置水龙头的开关以及用于将所述水龙头固定在洗漱设备上。为了固定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所述支撑管10一侧设置有开关接口102,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控制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接口102与所述支撑管10设置在一起,需要指出的是,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控制开关并不需要与所述第一输水管70直接连接。所述第一输水管70穿过所述支撑管10与所述出水管20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和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分别设置在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进水口,即通常设置在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进水端,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包裹在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外侧,对流经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水流进行加热;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对流经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水流进行流量控制。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对所述第一输水管70进行加热;所述水量调节开关与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电连接,用于控制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对流经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水量进行控制。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在水龙头的支撑管10的一侧设置水温调节开关40对即热式加热管701进行控制,设置水量调节开关50对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进行控制,可以方便的对水龙头的出水量和出水温度进行调节,增加了水龙头使用的便利性。

进一步的,为了更加方便的对水龙头的出水流量和温度进行调节,本申请实施例将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以二级编码开关的方式并排设置在所述水龙头的支撑管10的一侧,如图2和图3所示。

图2为所述水龙头的剖视图,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同轴设置在所述支撑管10的一侧。

图3为所述水龙头的爆炸图,由图可知,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包括: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第一编码开关402和第一旋钮403;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关接口102内,与所述支撑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一端为圆盘型,其上设置有固定孔,用于与所述支撑管10固定,另一端为固定轴,用于固定其他部件。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套设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上,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固定,并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为圆环形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电连接,其上突出设置有中空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旋转进而调节所述编码开关,所述圆环形电路板通过胶粘或螺钉固定在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的圆盘上,旋转轴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钮403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转动,对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进行调节。

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包括: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第二编码开关503、第二旋钮504和旋钮封盖505;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与所述第一旋钮403,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固定连接,即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通过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与所述支撑管10相固定;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为凹型结构,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的一端可以设置在所述凹型结构内,这样,可以将所述第一旋钮403和第二旋钮504隔离开来,方便用户区分和使用,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固定,并与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连接,同样的,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为圆环形电路板,所述电路板与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电连接,其上突出设置有中空的旋转轴,所述旋转轴旋转进而调节所述编码开关;所述第二旋钮504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转动,对所述水量控制电磁阀702进行调节;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与所述第二旋钮504,与所述旋钮封盖505固定连接。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设置成编码开关,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管10的一侧,通过控制即热式加热管701和水量控制电磁阀702,对流经所述水龙头的水进行控制,方便了使用者对水的调节,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进一步的,如图3所示,为了更加直观的对流经所述水龙头的水的流量和温度进行控制,本申请实施例进一步的在所述出水管20的顶部设置显示屏202,所述显示屏202通过显示屏支架203固定在所述出水管20上,所述显示屏202用于显示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调节的温度值和用于显示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调节的水的流量值。进一步的,还设置有触摸屏201,所述触摸屏201用于输入控制信息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与所述即热式加热管701和水量控制电磁阀702电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所述触摸屏201方便的输入水温值和水的流量值,对流经所述水龙头的水温和流量进行控制,作为通过水温控制开关和水量调节开关50相互补充的使用方式,可以提高易用性。

进一步的,由于水龙头使用环境比较潮湿,电路结构很容易发生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为了增加所述水龙头的使用鲁棒性,在所述支撑管10另一侧增加了手动开关,如图4所示,所述水龙头进一步包括手动开关60和第二输水管80;所述第二输水管80与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出水口通过转接水管801设置在所述出水管20内;所述手动开关60设置在所述支撑管10与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相对的另一侧,与所述第二输水管80设置在一起,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输水管80的水流进行调节。所述手动开关60是为了在所述水龙头的其他打开方式失灵的情况下,以便用户进行手工操作,增加了水龙头使用鲁棒性。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在所述支撑管10朝向所述出水管的出水口的一侧设置有红外感应器101,所述红外感应器101与所述第二输水管设置在一起,通过红外控制开关,当检测到有人靠近所述水龙头时,则开启第二输水管进行供水,用于对流经所述第二输水管的水流进行调节。所述红外感应器是为了在所述水龙头的其他打开方式失灵的情况下,备份使用,增加了水龙头使用鲁棒性。

进一步的,为了提高所述水龙头的节水性能,同时,又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本申请实施例还在所述出水管20的出水口处,设置起泡器30,如图5所示,示出了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起泡器30总体结构图,包括驱动装置和起泡头310,在实际中,所述驱动装置和起泡头310可以直接固定在一起使用,也可以分开使用,用户可以根据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和拆解。所述驱动装置通常采用无刷电机,所述无刷电机的转轴可以根据产品应用的环境设置在所述驱动装置的中心或者一侧。如图5所示,所述起泡器30包括:驱动装置、起泡头310、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所述起泡头310内部为中空结构,用于收置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所述第二起泡网305固定设置于所述起泡头310的中空结构一端,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二通孔3051;所述第一起泡网303与所述第二起泡网305相邻,转动设置于所述起泡头310的中空结构内,表面设置有多个第一通孔3031;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电机转轴3101,所述电机转轴3101通过所述第一起泡网303的卡接孔3033与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固定连接,当所述驱动装置转动时,所述电机转轴3101带动所述第一起泡网303相对于所述第二起泡网305转动,所述第一起泡网303上的多个第一通孔3031相对于所述第二起泡网305上的多个第二通孔3051发生相对交错移动,产生泡沫。优选的,所述第一起泡网303中心设置有卡接孔3033,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3101与所述卡接孔3033相互卡接,将所述第一起泡网303与所述驱动装置固定在一起,通过卡接可以方便驱动装置和第一起泡网303的拆卸。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将驱动装置和第一起泡网303固定,比如采用螺接或胶粘等方式,在这里不再赘述。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通过将上述起泡器30设置在出水口,通过所述驱动装置带动第一起泡网303相对第二起泡网305进行转动,进而调整第一通孔3031和第二通孔3051的相对位置,使出水的孔径能够动态调整,通过调整出水孔径,进而调整了出水的泡沫的大小,能够使用户在使用时,根据自己的需求,自动调整出水的水花,使用户具有不同的使用体验,提高了所述水龙头的使用体验。

更进一步的,本申请发明人在研究中发现,由于起泡器30的使用环境非常潮湿,为了保证驱动装置能够长时间正常工作,需要对所述驱动装置进行防水处理,本申请人在所述驱动装置和所述第一起泡网303之间设置有密封轴301;所述密封轴301一端与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3101相连接,用于将所述驱动装置进行密封,将所述驱动装置与所述第一起泡网303进行隔离;所述密封轴301的另一端于所述第一起泡网303的卡接孔3033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3101通过所述密封轴301带动所述第一起泡网303进行转动。由于第一起泡网303需要直接接触水,所述密封轴301的目的是为了将所述驱动装置和水隔离起来,其一端与驱动装置的电机转轴3101连接,另一端与第一起泡网303连接,即所述驱动装置通过密封轴301间接带动所述第一起泡网303进行转动,起到了很好的水隔离效果,保证了其使用寿命。

进一步的,由于自来水中往往存在较多的杂质,而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需要相对移动,而且其通孔比较小,如果杂质在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中残留的话,回导致水流堵塞,或者损坏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本申请人在起泡头310靠近所述密封轴301一端设置有第一过滤网307;所述第一过滤网307中心设置有通孔,所述密封轴301穿过所述通孔与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过滤网307用于在水流进入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前,对水流进行过滤。通过所述第一过滤网307对水进行过滤,能够有效的过滤掉水中的杂质,防止杂质堵塞第一起泡网303和第二起泡网305。而且由于所述驱动装置和起泡头310是可拆卸的,通过所述第一过滤网307可以方便的清除掉过滤的杂质。

更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出水的水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除了设置第一过滤网307外,还在所述起泡头310靠近所述第二起泡网305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过滤网;所述第二过滤网与所述第二起泡网305相邻设置,用于对流过所述第二起泡网305的水流进行过滤。通过两层过滤网对流出的水进行过滤,能够大大提升出水的水质,保证了用水安全。

为了提高所述起泡器30的使用寿命,优选的,所述第一起泡网303和所述第二起泡网305为不锈钢材质。不锈钢材质有很好的抗氧化和抗腐蚀的效果,能够有效的提高起泡器30的使用寿命,提高用水安全。

由上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水龙头通过在出水口设置起泡器30,通过电动的方式,控制水流的气泡效果,提高了所述水龙头的使用效果,也更加节约用水。

更进一步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供水系统,如图6所示,所述包括:水龙头和净水装置90;所述水龙头包括:支撑管10、出水管20、第一输水管70、水温调节开关40和水量调节开关50;所述支撑管10一侧设置有开关接口102,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通过所述开关接口102与所述支撑管10设置在一起;所述第一输水管70穿过所述支撑管10与所述出水管20的出水口相连接;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与所述净水装置90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净水装置90发送温度控制信号;所述水量调节开关与所述净水装置90电连接,用于向所述净水装置90发送流量控制信号;所述净水装置90的出水口与所述第一输水管70的进水口连接,所述净水装置90用于根据所述温度控制信号对水温进行控制,用于根据所述流量控制信号对出水量进行控制。

所述支撑管10、出水管20、第一输水管70、水温调节开关40和水量调节开关50的设置方式与上述实施例中提供的方式相同,在这里不再赘述,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水量调节开关50直接与所述净水装置90进行连接,直接通过水龙头对所述净水装置90进行控制,由于净水装置90一般都通过电子按钮的方式进行操作,操作比较困难,本申请实施例通过直接在水龙头上对净水装置90进行操作,大大提高了操作的简易程度,提高了使用效率。

进一步的,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包括: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第一编码开关402和第一旋钮403;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一端设置在所述开关接口102内,与所述支撑管1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套设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上,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固定,并与所述净水装置90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旋钮403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转动,向所述净水装置90发送温度控制信号;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包括: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第二编码开关503、第二旋钮504和旋钮封盖505;所述第一旋钮403固定轴401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一编码开关402与所述第一旋钮403,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支架501固定连接,另一端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固定,并与所述净水装置90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旋钮504转动时,带动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转动,向所述净水装置90发送流量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旋钮504固定轴502穿过所述第二编码开关503与所述第二旋钮504,与所述旋钮封盖505固定连接。

由此可见,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水量调节开关50的设置方式和结构与上述实施例一致,通过将所述水温调节开关40和所述水量调节开关50设置成编码开关,并且并排设置在所述支撑管的一侧,通过控制净水装置,对流经所述水龙头的水进行控制,方便了使用者对水的调节,结构紧凑,使用方便。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技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制。

此外,技术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技术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也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