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5388334发布日期:2021-06-08 18:32阅读:113来源:国知局
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申请涉及平衡气压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


背景技术:

2.转炉煤气回收系统的重要设备包括三方切换阀、水封逆止阀、v型水封阀以及连接上述三者的管道,三方切换阀与水封逆止阀之间的管道为进口管,水封逆止阀与v型水封阀之间的管道为出口管,煤气从转炉内导出后依次通过三方切换阀、进口管、水封逆止阀、出口管以及v型水封阀后进入煤气柜,在回收煤气的过程中,水封逆止阀能够对煤气的逆流起到抑制作用。
3.当需要对转炉进行检修时,需要将三方切换阀、水封逆止阀以及v型水封阀同时关闭以抑制煤气在管道内向转炉的逆流。
4.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申请人认为当三方切换阀、水封逆止阀以及v型水封阀处于关闭状态的初期时,由于进口管距离转炉较近,因此进口管内的煤气温度比出口管内的煤气温度高;当进口管与出口管内的煤气温度均下降为常温时,进口管内煤气温度的改变比出口管内煤气温度的改变要大,此时进口管内的气压会低于出口管内的气压,这种情况容易引起煤气从出口管经过水封逆止阀倒流进入进口管内的状况发生。


技术实现要素:

5.为了平衡进口管与出口管内煤气的压力,进而减少煤气倒流情况的发生,本申请提供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
6.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7.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包括第一均压筒,所述第一均压筒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出管,第一进出管一端伸入第一均压筒内部;第一均压筒一侧设置有第二均压筒,且第二均压筒与第一均压筒之间固定连通有联通管;第二均压筒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进出管,第二进出管一端伸入第二均压筒的内部;所述第一进出管伸入第一均压筒内部分的最低端低于第二进出管伸入第二均压筒内部分的最高端,且联通管内壁的最低端低于第二进出管伸入第二均压筒内部分的最高端;所述第一均压筒以及第二均压筒内灌有流动介质,流动介质的液面高度处于联通管内壁的最低点与最高点之间,且流动介质的液面高度处于第一进出管的最低端与第二进出管的最高端之间。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进出管背离第一均压筒的一端与出口管相连通,第二进出管背离第二均压筒的一端与进口管相连通;当煤气回收系统处于正常工作状态时,由于流动介质对第一进出管的最低端进行了隔断,煤气不易从第二进出管以及第一均压筒内进入至第一进出管内,因此煤气仍会依次沿着进口管、水封逆止阀以及出口管的路径行走而不会受到自动水封均压装置过多的影响;当煤气回收系统处于关闭状态时,进口管内的压力低于出口管内的压力,此时进口管内的煤气会依次进入第一进出管、流动介质、联通管、第二均压筒以及第二进出管,随后煤气可以从第二进出管流动进入出口管以平衡进口
管与出口管内煤气压力,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平衡进口管与出口管内煤气的压力以减少煤气倒流情况发生的效果。
9.可选的,所述第一均压筒以及第二均压筒侧壁之间固定连通有通气管,通气管位于联通管的上方,且通气管内壁的最低端高于第二进出管伸入第二均压筒内部分的最高端。
1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均压筒与第二均压筒之间开设通气孔后,流动介质的液面高度可调整范围处于第一进出管最低端与第二进出管最高端即可,通气孔的设计加大了流动介质液面的调节范围。
11.可选的,所述第一均压筒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液位显示管,液位显示管的侧壁伸出有第一连接管以及第二连接管,第一连接管背离液位显示管的一端以及第二连接管背离液位显示管的一端分别与自身所靠近的第一均压筒的侧壁固定连通。
1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显示管的设计达到了使操作人员便捷观测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内液位的效果。
13.可选的,所述第一连接管的高度高于第二进出管的最高端,第二连接管的高度低于第一进出管的最低端。
1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液位显示管的观测范围包括了第一进出管的最低端以及第二进出管的最高端,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液位显示管观察流动介质的液面、第一进出管端口以及第二进出管端口之间的位置关系,因此该项设计达到了使液位显示管的观测范围更加完整的效果。
15.可选的,所述第一均压筒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液阀门。
1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排液阀门的设计达到了有助于对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内的流动介质进行更换以及调整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内液位的效果。
17.可选的,所述第二均压筒的底端高度高于第一均压筒的底端高度。
1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一均压筒下的排液阀门排放流动介质时,第二均压筒底端高度的设计达到了有助于将第二均压筒内部的流动介质尽可能排出的效果。
19.可选的,所述联通管位于第二均压筒侧壁靠近自身底端的位置。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第二均压筒下的排液阀门排放流动介质时,联通管的位置设计进一步达到了有助于将第二均压筒内部的流动介质排出的效果。
21.可选的,所述第一进出管背离第一均压筒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安装管,安装管为可弯折柔软材质的安装管。
22.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施加安装过程中,安装管背离第一进出管的一端与进口管固定连通,由于安装管为可弯折的柔软材质,因此安装管可以将不同位置的自动水封均压装置与进口管相连通,该项设计达到了降低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安装位置局限性的效果。
23.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24.1.通过在第一均压筒上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一进出管,第二均压筒与第一均压筒之间固定连通有联通管,第二均压筒的下表面固定连通有第二进出管,第一均压筒以及第二均压筒内灌有流动介质;当进口管内的压力低于出口管内的压力,煤气可以依次沿着第一进出管以及第二进出管流动进入出口管以平衡进口管与出口管内煤气压力,因此该项设计
达到了平衡进口管与出口管内煤气的压力以减少煤气倒流情况发生的效果;
25.2.通过在第一均压筒以及第二均压筒侧壁之间固定连通有通气管,通气管位于联通管的上方,且通气管内壁的最低端高于第二进出管伸入第二均压筒内部分的最高端,该项设计加大了流动介质液面的调节范围;
26.3.通过在第一均压筒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液位显示管,液位显示管的设计达到了使操作人员便捷观测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内液位的效果。
附图说明
27.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8.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1的剖视图。
29.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2的剖视图。
30.附图标记说明:1、第一均压筒;11、第一进出管;2、第二均压筒;21、第二进出管;3、液位显示管;31、第一连接管;32、第二连接管;4、安装管;5、联通管;6、通气管;7、排液阀门;8、流动介质;9、一体化均压筒。
具体实施方式
31.以下结合附图1

2对本申请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32.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
33.实施例1
34.参照图1和图2,一种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包括第一均压筒1以及第二均压筒2,第一均压筒1内插设有第一进出管11,第一进出管11背离第一均压筒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橡胶材质的安装管4,且第二均压筒2内插设有第二进出管21,在实际生产中,安装管4也可以为硬质管道;第一均压筒1以及第二均压筒2之间固定连通有通气管6以及联通管5,且第一均压筒1与第二均压筒2内灌有流动介质8,本实施例中,流动介质8为水;当第二进出管21内气压降低时,第一进出管11内的气体会依次通过第一进出管11、第一均压筒1、流动介质8、通气管6、第二均压筒2进入到第二进出管21内以实现第一进出管11与第二进出管21的气压平衡。
35.参照图2,第一均压筒1竖直设置,且第一进出管11从第一均压筒1上表面竖直插设进入第一均压筒1内,第一进出管11伸入第一均压筒1的一端靠近第一均压筒1的底面;第二均压筒2竖直设置,且第二进出管21从第二均压筒2下表面竖直插设进入第二均压筒2内,第二进出管21的顶端高度高于第一进出管11的底端高度;通气管6水平设置,且通气管6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均压筒1以及第二均压筒2的圆周外壁相连通,通气管6内壁的最低点高于第二进出管21的顶端高度;联通管5水平设置,且联通管5的两端分别与第一均压筒1以及第二均压筒2的圆周外壁相连通,联通管5内壁的最高点低于第二进出管21的顶端高度,同时联通管5内壁的最低点高于第一进出管11的底端高度。
36.参照图1和图2,第一均压筒1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液阀门7,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排液阀门7将流动介质8输入以及排出第一均压筒1;第一均压筒1背离第二均压筒2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液位显示管3,液位显示管3竖直设置,且液位显示管3侧壁靠近第一均压筒1的位置水平伸出有第一连接管31以及第二连接管32,第一连接管31位于第二连接管32的上方,
且第一连接管31内壁的最低点高度高于第二进出管21的顶端高度,第二连接管32内壁的最高点低于第一进出管11的底端高度;操作人员需要通过排液阀门7向第一均压筒1内输送流动介质8,在输送流动介质8的同时,操作人员需要持续观测液位显示管3的读数,且操作人员需要将流动介质8的液面维持在第一进出管11底端与第二进出管21顶端之间的高度以减少煤气从第二进出管21向第一进出管11的逆流。
37.实施例1的实施原理为:当操作人员需要将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安装在煤气回收系统上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安装管4背离第一进出管11的一端连通于水封逆止阀与v型水封阀之间的管道,与此同时操作人员将第二进出管21背离第二均压筒2的一端连通于三方切换阀与水封逆止阀之间的管道;当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气压降低时,安装管4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的气体会依次通过第一进出管11、第一均压筒1、通气管6、第二均压筒2进入到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由于气体的流动,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气压会平衡于安装管4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的气体。
38.实施例2
39.参照图2和图3,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将第一均压筒1、联通管5、通气管6以及第二均压筒2组成的整体替换为一体化均压筒9;一体化均压筒9竖直设置,且第一进出管11从一体化均压筒9上表面竖直插设进入一体化均压筒9内,第二进出管21从一体化均压筒9下表面竖直插设进入一体化均压筒9内,第二进出管21的顶端高度高于第一进出管11的底端高度;一体化均压筒9的底端固定连接有排液阀门7,操作人员可以通过排液阀门7将流动介质8输入以及排出一体化均压筒9,当一体化均压筒9处于工作状态时,流动介质8的液面高度位于第一进出管11的最低端与第二进出管21的最高端之间;一体化均压筒9的侧壁固定连通有液位显示管3,液位显示管3竖直设置,且液位显示管3侧壁靠近一体化均压筒9的位置水平伸出有第一连接管31以及第二连接管32,第一连接管31位于第二连接管32的上方,操作人员可以通过观测液位显示管3的读数进而判断一体化均压筒9内的液位高度。
40.实施例2的实施原理为:当操作人员需要将自动水封均压装置安装在煤气回收系统上时,操作人员首先将安装管4背离第一进出管11的一端连通于水封逆止阀与v型水封阀之间的管道,与此同时操作人员将第二进出管21背离一体化均压筒9的一端连通于三方切换阀与水封逆止阀之间的管道;当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气压降低时,安装管4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的气体会依次通过第一进出管11、一体化均压筒9以及第二均压筒2进入到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由于气体的流动,第二进出管21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气压会平衡于安装管4以及自身所连通的管道内的气体。
41.以上均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申请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