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两级磁体减振装置

文档序号:27789165发布日期:2021-12-04 10:51阅读:58来源:国知局
一种两级磁体减振装置

1.本发明涉及减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两级减振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市场的减振器装置常常无法分级,能够分级的也常常存在减振位移不够,减振效果不佳的情况,无法承担减振工作,或是减振效果过强,浪费资源。且常用的减振装置,造价高,噪音大,构造复杂,维修不便。
3.专利号cn 108944323 a公开了一种两级减振装置,采用了一种第一级减振结构和第二级减振结构串联组成的一种两级减振装置,其中将第一级阻尼器与第一级惯容器一端相连,第一级阻尼器的另一端与间连板相连,第一级惯容器的另一端与安装版相连,最后将第一级弹簧套在第一级阻尼器和第一级惯容器外面,组成第一级减振。通过将第二级弹簧套在惯容器与阻尼器并联一体化装置上,组成第二级减振。这种两级减振装置,仅仅依靠弹簧提供的斥力减振,减振效果差。
4.专利号cn 108312823 a公开了一种两级减振装置,提供了一种设置有多层减振内套,通过第一级减振橡胶衬套和第二级减振橡胶衬套相互配合,第一级减振衬套通过插环与第一级减振衬套相连,实现两级减振目的。这种两级减振装置,构造复杂,构件不易更换,减振效果较差。
5.针对上述存在的情况,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减振效果好,使用方便,造价低廉的两级磁体减振装置。通过第一上永磁体、第一下永磁体、第一弹簧组成第一级减振,第二上永磁体、第二下永磁体、第二弹簧组成第二级减振,减振效果好,具有良好的前景。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两级磁体减振装置,用以解决常用的减振装置没有分级,减振效果过弱或者过强。构造复杂,构件不易更换,使用效率和使用寿命不高等情况。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两级磁体减振装置,共有两个组件,分别为腔体外组件和腔体内组件。其中,腔体外组件包括承台、支撑杆;腔体内组件包括层板、第一上永磁体、第一弹簧、第一下永磁体、第二上永磁体、第二弹簧、第二下永磁体、腔体、滑轮。
8.所述腔体外组件的支撑杆上部焊接在承台下方,支撑杆下部焊接在层板上方,支撑杆共2个,位于承台和层板的中间,承台上可承受物体,支撑杆可随着层板移动。
9.所述腔体内组件的第一上永磁体贴合在层板下方,第一下永磁体与层板均不与腔体接触,层板位于腔体的顶部,腔体为铁质材料,层板的上表面与腔体顶部在同一平面上。层板两侧共设有4个滑轮,滑轮为铁质材料,可使得层板和第一上永磁体组成的整体在腔体内滑动。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之间设有第一弹簧,第一弹簧位于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的中部,共有设置4个弹簧,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表面。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磁极相对,提供斥力,第一弹簧也提供支撑反
力,故而使得第一上永磁体与层板能够被支撑,且随着外力的增大能够向下移动,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永磁体斥力和弹簧反力。第一下永磁体布置在腔体中部,两侧设置4个滑轮,滑轮可在腔体内壁滑动,第二上永磁体贴合在第一下永磁体的下方,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均不与腔体接触,由于第一下永磁体两侧设有4个滑轮,使得第一下永磁体与第二上永磁体组成的整体能够在内壁上滑动。在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二下永磁体之间,设有第二弹簧,第二弹簧两端分别抵靠在第二上永磁体下表面与第二下永磁体上表面中部,共设置4个弹簧。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二下永磁体磁极相对,提供斥力,第二弹簧也提供支撑反力,故而使得第一下永磁体与第二上永磁体能够被支撑,且随着外力的增大能够向下移动。其中,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磁性相斥,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二下永磁体磁性相斥,第一下永磁体与第二上永磁体磁性相吸。第一上永磁体、第一下永磁体、第一弹簧组成第一级减振装置,第二上永磁体、第二下永磁体、第二弹簧组成第二级减振装置,当第一级减振装置的减振效果达到极限时,第二级减振装置的第二上永磁体向下移动,使得永磁体的斥力变大,带动第二弹簧的压缩,从而能够提供更多的永磁体的斥力及弹簧的反力,达到减振的效果。
10.所述第一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一上永磁体下方,一端连接在第一下永磁体上方,共设有4个弹簧,对称布置于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中间。当第一上永磁体朝第一下永磁体移动时,第一弹簧也能提供这一方向上的斥力,第一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磁极相对,提供斥力,第一弹簧提供支撑反力,故而使得第一上永磁体与层板能够被支撑,且随着外力的增大能够向下移动,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永磁体斥力和弹簧反力。第一上永磁体、第一下永磁体、第一弹簧三者组成第一级减振。
11.所述第二弹簧一端连接在第二上永磁体下方,一端连接在第二下永磁体上方,共设有4个弹簧,对称布置于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二下永磁体中间。当第二上永磁体朝第二下永磁体移动时,第二弹簧也能提供这一方向上的斥力,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二下永磁体磁极相对,提供斥力,第二弹簧提供支撑反力,故而使得第二上永磁体与第一下永磁体能够被支撑,且随着外力的增大能够向下移动,从而能够获得更大的永磁体斥力和弹簧反力。第二上永磁体、第二下永磁体、第二弹簧三者组成第二级减振。
12.所述滑轮连接在层板和第一下永磁体上,保证上下垂直运动,使得层板、第一上永磁体、第一下永磁体、第二上永磁体不会在上下移动的时候产生偏移。
13.第二下永磁体通过螺栓与腔体底板连接,在腔体底板中部打有2个孔,在第二下永磁体相应的位置同样打有2个孔,插入螺栓将第二下永磁体与腔体固定。
1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5.1.本发明利用永磁体之间同极相斥的原理,其减振力与永磁体之间的距离具有非线性,可实现良好的减振。
16.2.本发明通过利用弹簧和永磁体实现两级减振,相较于常见的减振装置,实现了多维的减振,不在是单一的利用弹簧或者永磁体或者是其他的设备提供减振。
17.3.本发明可以克服常用的减振装置造价高昂、生产工艺复杂、噪声大、寿命短、部件更换困难、减振效果一般等缺点,提高了减振的范围和效果,同时该装置更换部件方便、使用寿命长、造价低廉、使用方便,有利于其推广。
附图说明
18.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9.图1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立体结构图;
20.图2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前视图;
21.图3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左视图;
22.图4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俯视图;
23.图5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分解图;
24.图6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腔体外组件剖面图;
25.图7为本发明一种两级减振装置的腔体内组件剖面图;
26.图中,1

承台,2

支撑杆,3

层板,4

第一上永磁体,5

第一弹簧,6

第一下永磁体,7

第二上永磁体,8

第二弹簧,9

第二下永磁体,10

腔体,11

滑轮。
具体实施方式
27.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本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内其他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突破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的范围。
28.结合图1至图7所示,一种两级磁体减振装置,共有两个组件,分别为腔体外组件(12)和腔体内组件(13)。其中,腔体外组件(12)包括承台(1),支撑杆(2)。腔体内组件(13)包括层板(3),第一上永磁体(4),第一弹簧(5),第一下永磁体(6),第二上永磁体(7),第二弹簧(8),第二下永磁体(9),腔体(10),滑轮(11)。
29.本实施例中,将第二下永磁体(9)通过螺栓固定在腔体(10)底板,在腔体一 (10)底板中部打孔,在第二下永磁体(9)的同样的部位上打孔,插入螺栓,使第二下永磁体(9)与腔体(10)固定。在第二下永磁体(9)的上表面中部对称布置4个第二弹簧(8)。将第一下永磁体(6)与第二上永磁体(7)磁性相吸的一面贴合固定形成整体,在第一下永磁体(6)两侧设置4个滑轮(11),使得第一下永磁体(6)与第二上永磁体(7)能够在内壁上滑动,保证了层板(3)、第一上永磁体(4)能够上下垂直运动。在第一下永磁体(6) 的上表面中部对称布置4个第一弹簧(5)。将第二弹簧(8)另一端固定在第二上永磁体(7) 的下表面,使第二下永磁体(9)、第二弹簧(8)、第二上永磁体(7)成为整体,通过第二下永磁体(7)与第二上永磁体(6)之间提供的斥力以及抵靠在两端的第二弹簧(8)提供的反力,支撑起第二上永磁体(7)与第一下永磁体(6)。将第一上永磁体(4)与层板(3)贴合固定在一起形成整体,在层板(3)两侧设置4个滑轮(11),使得第一上永磁体(4)与层板 (3)这个整体能个在内壁上自由滑动,保证了第一下永磁体(6)、第二上永磁体(7)能够上下垂直运动。将第一弹簧(5)另一端固定在第一上永磁体(4)的下表面,使第一下永磁体(6)、第一弹簧(5)、第一上永磁体(4)成为整体,通过第一下永磁体(6)与第一上永磁体(4)之间提供的斥力以及抵靠在两端的第一弹簧(5)提供的反力,支撑起第一上永磁体(4)与层板(3)。
30.本实施例中,将2个支撑杆(2)下端对称焊接在层板(3)中部,上部焊接在承台(1)
中部。随着承台(1)承受物品,支撑杆(2)可随着层板(3)向下移动。
31.本实施例中,所有部件均可拆卸,易于更换,适用于环境较为复杂的情况。
32.虽然,上文中已经对此发明用一般性语言做出了具体的,详细的描述,但是在此发明的基础上,可以对此做出一些修改和调整,但是凡在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的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都应包含在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