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7100324发布日期:2021-10-27 17:36阅读:115来源:国知局
一种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减震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


背景技术:

2.退火是一种金属热处理工艺,指的是将金属缓慢加热到一定温度,保持足够时间,然后以适宜速度冷却,在生产中,退火工艺应用很广泛,主要目的是释放应力、增加材料延展性和韧性、产生特殊显微结构等,尤其时扁线的生产制造工艺中,需要用到退火机来,在退火机进行工作时都会产生震动,由于震动力度过大会影响退火机的工作质量,严重影响了对金属的加工效率。
3.然而,现有的减震装置一般可以减缓竖直方向的震动,对于水平方向的震动缺乏有效的减缓措施,同时缺乏对于减震弹簧的保护,导致弹簧磨损,提高弹簧损坏率,增加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更好的减缓水平方向的震动,提高提高减震弹簧的使用寿命。
5.本实用新型要解决技术问题而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两侧设有底座支架,所述底座支架一侧安装有储油腔,所述储油腔连接有喷油组件,所述喷油组件连通第一弹簧腔,所述第一弹簧腔安装于底座支架内部,所述第一弹簧腔内设有第一柱状弹簧,所述第一柱状弹簧下方设置有导油管,所述导油管连通导油腔,所述导油腔安装于底座支架一侧,所述导油腔开设有导油口。
6.所述第一柱状弹簧顶端连接有支撑臂,所述支撑臂一端嵌接于第一弹簧腔中,所述支撑臂另一端嵌接于第二弹簧腔中,所述第二弹簧腔位于退火机主体内部。
7.所述第二弹簧腔中水平设置有第二柱状弹簧,所述第二柱状弹簧一端与支撑臂连接,所述第二柱状弹簧另一端连接有退火机主体,所述支撑臂与退火机主体之间设置有缓冲垫。
8.所述底座与退火机主体之间设置有缓冲组件,所述缓冲组件包括第一缓冲座,所述第一缓冲座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所述第一固定架与缓冲柱一端连接,所述缓冲柱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架,所述第二固定架连接有第二缓冲座,所述第二缓冲座顶端安装有缓冲支点,所述缓冲支点与退火机主体连接。
9.所述喷油组件包括喷油管壁,所述喷油管壁内设有喷油管,所述喷油管壁内沿其中心线一周均匀阵列有至少五个主喷口,对应每个所述主喷口在喷油管壁上设有四个子喷口。
10.所述子喷口与主喷口连通,且在所述主喷口内同一位置分叉,每个所述主喷口上的所述子喷口两个一组平均分为左半组和右半组,左半组和右半组以所述主喷口中心线为中线左右分布,左半组和右半组内的所述子喷口以在所述主喷口内分叉位置为中心呈发散
状排布,所述主喷口横截面积小于所述子喷口横截面积之和。
11.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通过设置水平方向的第二柱状弹簧减缓退火机主体水平方向的震动,通过设置缓冲组件,进一步增加减震效果,完善水平垂直方向的减震效果,通过设置喷油组件,一方面减少第一柱状弹簧的磨损,另一方面将第一柱状弹簧工作时产生的热量导出,减少因温度过高导致的第一柱状弹簧变形,影响减震效果。
附图说明
12.图1是本实用新型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13.图2是本实用新型缓冲组件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14.图3是本实用新型缓冲组件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15.图4是本实用新型喷油组件侧视隐藏线可见结构示意图;
16.图5是本实用新型喷油组件上视隐藏线可见结构示意图。
17.图中:1、退火机主体;2、底座;3、底座支架;4、支撑臂;5、缓冲垫;6、第二弹簧腔;601、第二柱状弹簧;7、第一弹簧腔;701、第一柱状弹簧;8、储油腔;9、喷油组件;901、喷油管;902、喷油管壁;903、主喷口;904、子喷口;10、导油管; 11、导油腔;12、导油口;13、缓冲组件;1301、第二缓冲座;1302、第一缓冲座;1303、缓冲柱;1304、第一固定架;1305、第二固定架;1306、缓冲支点。
具体实施方式
18.现在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19.结合附图1所示,一种大拉连续退火机用减震装置,包括:底座2,底座2两侧设有底座支架3,底座支架3一侧安装有储油腔8,储油腔8连接有喷油组件9,喷油组件 9连通第一弹簧腔7,第一弹簧腔7安装于底座支架3内部,第一弹簧腔7内设有第一柱状弹簧701,第一柱状弹簧701下方设置有导油管10,导油管10连通导油腔11,导油腔11安装于底座支架3一侧,导油腔11开设有导油口12,工作前储油腔8存放一定量的润滑油,通过喷油组件9,从而将润滑油喷入第一弹簧腔7内,从而润滑第一柱状弹簧701,减少第一柱状弹簧701使用过程中的磨损,由于工作中,第一柱状弹簧701 的震动会产生热量,润滑油在润滑第一柱状弹簧701的过程中,可以将第一柱状弹簧701 产生的热量吸收,通过连通第一弹簧腔7的导油管10,从而将润滑过第一柱状弹簧701 的润滑油导出至导油腔11中,从而将第一柱状弹簧701产生的热量随润滑油导出而排出,减少第一柱状弹簧701因温度过高所造成的的损害。
20.第一柱状弹簧701顶端连接有支撑臂4,支撑臂4一端嵌接于第一弹簧腔7中,支撑臂4另一端嵌接于第二弹簧腔6中,第二弹簧腔6位于退火机主体1内部,第二弹簧腔6中水平设置有第二柱状弹簧601,第二柱状弹簧601一端与支撑臂4连接,第二柱状弹簧601另一端连接有退火机主体1,支撑臂4与退火机主体1之间设置有缓冲垫5,通过第二柱状弹簧601,从而减少退火机主体1工作是产生的横向震动,通过设置缓冲垫5,从而减少工作中支撑臂4与退火机主体1之间由于摩擦产生的磨损。
21.结合附图1、附图2和附图3所示,底座2与退火机主体1之间设置有缓冲组件13,缓冲组件13包括第一缓冲座1302,第一缓冲座1302固定连接有第一固定架1304,第一固定架1304与缓冲柱1303一端连接,缓冲柱1303另一端连接有第二固定架1305,第二固定架1305
连接有第二缓冲座1301,第二缓冲座1301顶端安装有缓冲支点1306,缓冲支点1306与退火机主体1连接,第二缓冲座1301设计要求中心对称,同时第一固定架1304以及第二固定架1305也要求对称以保证缓冲柱1303各个方向受力一致,第一固定架1304以及第二固定架1305为斜推结构,缓冲柱1303相对于第一缓冲座1302 的平面的夹角为30
°‑
50
°
,从而可实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的减震,可以实现较好的整体减震效果。
22.结合附图1、附图4和附图5所示,喷油组件9包括喷油管壁902,喷油管壁902 内设有喷油管901,喷油管壁902内沿其中心线一周均匀阵列有至少五个主喷口903,对应每个主喷口903在喷油管壁902上设有四个子喷口904,子喷口904与主喷口903 连通,且在主喷口903内同一位置分叉,每个主喷口903上的子喷口904两个一组平均分为左半组和右半组,左半组和右半组以主喷口903中心线为中线左右分布,左半组和右半组内的子喷口904以在主喷口903内分叉位置为中心呈发散状排布,主喷口903 横截面积小于子喷口904横截面积之和,润滑油在主喷口903内流速高于子喷口904内流速,相邻两个主喷口903之间的左半组与右半组相邻的两个子喷口904喷出的锥状油雾的锥面相切,相邻子喷口904两侧的另两个子喷口904喷出的锥状油雾的锥面同样相切,工作时,润滑油通过主喷口903到达子喷口904分叉位置后由子喷口904喷出,润滑油在分叉处改变方向,流速发生变化产生较强的涡流,从而提高润滑油喷出的雾化程度,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
23.工作原理:通过设置喷油组件,从而将润滑油喷入第一弹簧腔7内,通过润滑油对第一柱状弹701簧进行润滑,一方面减少第一柱状弹簧701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另一方面,由于震动第一柱状弹簧701会产生热量,通过润滑油将第一柱状弹簧701产生的热量吸收,经导油管10将热量排出,通过设置主喷口903以及与主喷口903对应的四个子喷口904,从而提高润滑油喷出的雾化程度,提高润滑油的使用效率,减少浪费,通过设置第二柱状弹簧601减缓退火机主体1在工作中产生的横向震动,通过设置缓冲组件13进一步提高减震效果,缓冲组件13中,通过设置中心对称的第二缓冲座1301 以及与第一缓冲座1302所在平面夹角30
°‑
50
°
,从而可实现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方向的减震,实现较好的整体减震效果。
24.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的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例,并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