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363500发布日期:2021-08-24 12:09阅读:199来源:国知局
差速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差速器,特别是齿圈在差速器箱的轴向上被偏移固定的差速器。



背景技术:

上述差速器如日本专利5802958号公报中所公开的那样为人所知。

在上述公报所公开的差速器中,由于齿圈与驱动齿轮啮合,通过其啮合反作用力,在差速器箱上作用有与旋转轴线正交的方向上的径向载荷。该径向载荷较强地作用于在轴向上距齿圈较近一侧的轴承凸台。因此,较大的剪切力作用于该轴承凸台与差速器箱的侧壁部之间的角部的周边。

但是,由于角部处形成有向轴向内侧凹陷的凹部,因此容易成为应力集中的起点,存在差速器箱的强度降低的担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差速器。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具有:差速器箱,其通过第一轴承、第二轴承被支承于变速箱;以及差速齿轮机构,其被收纳在所述差速器箱内,将输入到该差速器箱的输入扭矩分配到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其特征在于,所述差速器箱具有:轴向上的一侧的第一侧壁部;轴向上的另一侧的第二侧壁部;第一轴承凸台,其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壁部并向轴向外侧延伸;以及第二轴承凸台,其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壁部并向轴向外侧延伸;与驱动齿轮啮合的齿圈以在轴向上向所述第一轴承凸台侧偏移的方式固定于所述差速器箱,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一轴承凸台的外周面经由第一角部被连接,并且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外侧面与所述第二轴承凸台的外周面经由第二角部被连接,所述第一角部形成为圆弧状的第一曲面,所述第一曲面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面相比不向轴向内侧凹陷,并且与所述第一轴承凸台的外周面相比不向径向内侧凹陷,所述第二角部形成为圆弧状的第二曲面,所述第二曲面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外侧面相比向轴向内侧凹陷,并且与所述第二轴承凸台的外周面相比向径向内侧凹陷,所述第二曲面的曲率半径比所述第一曲面的曲率半径大。

由于齿圈以在轴向上向第一轴承凸台侧偏移的方式固定于变速箱,因此,由于齿圈所承受的径向载荷,剪切力会较强地作用于距齿圈较近的第一角部。另一方面,弯曲力矩会较强地作用于距齿圈较远的第二角部。

对此,第一角部形成为不向轴向内侧及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状的第一曲面。因此,能够较大程度地确保第一角部的周边部的截面积,因此提高了针对剪切力的强度。另一方面,第二角部形成为向轴向内侧及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状的第二曲面。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弯曲力矩引起的向第二角部的应力集中。

在本实用新型中,“差速器箱的轴向”是指沿着差速器箱的旋转轴线的方向。“差速器箱的径向”是指以所述旋转轴线为中心的圆弧的径向。“第一、第二角部的截面”是指包含差速器箱的旋转轴线并横穿第一、第二角部的截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差速器的纵截面图。

图2是仅示出差速器的差速器箱及轴承的纵截面图和主要部分放大图

标号说明

b1、b2:第一、第二轴承;

c:差速器箱;

cb1、cb2:第一、第二轴承凸台;

cs1、cs2:第一、第二侧壁部;

d:差速器;

fb1、fb2:第一、第二轴承凸台的外周面;

fs1、fs2:第一、第二侧壁部的外侧面;

r1、r2:第一、第二角部;

r1、r2:第一、第二曲面;

8:齿圈;

9:驱动齿轮;

10:变速箱;

20:差速齿轮机构。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在汽车的变速箱10内收纳有将来自动力源的动力分配到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的差速器d。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分别与左右驱动车轮连接。

差速器d具有差速器箱c和收纳在差速器箱c内的差速齿轮机构20。差速器箱c通过第一、第二轴承b1、b2绕第一轴线x1自如旋转地被支承于变速箱10。

差速器箱c一体地具有轴向一侧的第一侧壁部cs1、轴向另一侧的第二侧壁部cs2、连接于第一侧壁部cs1并向轴向外侧延伸的第一轴承凸台cb1、连接于第二侧壁部cs2并向轴向外侧延伸的第二轴承凸台cb2。

第一侧壁部cs1的外侧面fs1和第一轴承凸台cb1的外周面fb1经由第一角部r1相互连接。此外,第二侧壁部cs2的外侧面fs2和第二轴承凸台cb2的外周面fb2经由第二角部r2相互连接。

如图2的左侧放大图所示,第一角部r1形成为圆弧状的第一曲面r1。第一曲面r1的截面与第一侧壁部cs1的外侧面fs1相比不向轴向内侧凹陷,且与第一轴承凸台cb1的外周面fb1相比不向径向内侧凹陷。

如图2的左侧放大图所示,第二角部r2形成为圆弧状的第二曲面r2。第二曲面r2的截面与第二侧壁部cs2的外侧面fs2相比向轴向内侧凹陷,且与第二轴承凸台cb2的外周面fb2相比向径向内侧凹陷。即,第二曲面r2形成为,与连接第二侧壁部cs2的外侧面fs2和第二轴承凸台cb2的外周面fb2的曲线(图2右侧的放大图中的双点划线)相比更加凹陷。而且,第二曲面r2的曲率半径比第一曲面r1的曲率半径大。

在第一、第二轴承凸台cb1、cb2的外周面上分别安装第一、第二轴承b1、b2,并且使第一、第二输出轴11、12贯穿第一、第二轴承凸台cb1、cb2的内周。

在差速器箱c中,凸缘部cf在向第一轴承凸台cb1侧偏移的位置突出设置。在凸缘部cf上,通过螺栓7固定有齿圈8。因此,齿圈8以在轴向上向第一轴承凸台cb1侧偏移的方式固定于差速器箱c。

齿圈8与动力源的驱动齿轮9啮合。由此,将来自动力源的旋转驱动力经由驱动齿轮9及齿圈8传递到差速器箱c。此外,由于齿圈8与作为螺旋齿轮的驱动齿轮9啮合,因此,通过该啮合反作用力,齿圈8承受径向内侧的径向载荷。

差速器d的其他构造是公知的,因此省略说明。

对实施方式的作用进行说明。由于齿圈8所承受的径向载荷,剪切力较强地作用于差速器箱c的距齿圈8较近的第一角部r1。另一方面,弯曲力矩较强地作用于距齿圈8较远的第二角部r2。

对此,第一角部r1形成为不向轴向内侧及径向内侧凹陷的圆弧状的第一曲面r1。因此,能够较大程度地确保第一角部r1的周边部的截面积,因此提高了针对剪切力的强度。另一方面,第二角部r2形成为向轴向内侧和径向内侧凹陷且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状的第二曲面r2。因此,有效地抑制了弯曲力矩引起的向第二角部r2的应力集中。

因此,能够在第一角部r1确保针对剪切力的刚性的同时,在第二角部r2减低因弯曲力矩引起的应力集中。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于本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设计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8是通过螺栓7与差速器箱c结合的,但是齿圈8也可以通过焊接固定于差速器箱c。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齿圈8和驱动齿轮9是正齿轮,但也可以由螺旋齿轮构成。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