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720993发布日期:2022-10-04 23:16阅读:62来源:国知局
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摩擦式驱动装置中,在左右脚部件和底部支撑板之间,配置了主轮和左右的驱动碟片(例如专利文献1)。
3.主轮包含芯体和从动辊,芯体是以左右方向水平延伸的轴线为中心的圆环状芯体,在芯体的圆周方向上配置了多个从动辊,各从动辊能够绕着延伸在芯体的切线方向上的轴线进行旋转,该切线方向是指芯体上各从动辊自身所在配置位置的切线方向。
4.左右的驱动碟片对称地配置在主轮的左右两侧,各自具有轮毂、轮圈和多个支架,左右的驱动碟片将圆周方向上间隔配置的多个驱动辊支撑为能够绕着各自的旋转轴线进行旋转,多个驱动辊支撑各自的旋转轴线相对于驱动碟片的旋转轴线为异面关系。
5.驱动辊中,安装了在轴线方向上贯通中心部的辊轴。辊轴从驱动辊的轴线方向的两侧突出来,通过法兰衬套以可旋转的方式嵌合在相邻的2个支架上对应的轴承孔中。
6.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203680号公报
7.然而,现有的摩擦式驱动装置中,支架的轴承孔以圆柱状的方式贯通支架。而且,还要求在轮圈的圆周方向上高密度配置多个驱动辊。因此,对于多个驱动辊的每一个,将驱动辊的辊轴嵌合到所对应的2个支架的轴承孔中,这样的操作是繁杂的。换句话说,驱动辊的组装工序变得繁杂。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是鉴于上述课题而作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能够简化驱动辊组装工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
9.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一方式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部件,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中,配置了多个驱动辊,所述多个驱动辊将驱动力传递到主轮上,所述主轮具有多个从动辊。驱动力传递部件具有轮毂和辊配置部。轮毂绕着旋转轴线进行旋转。辊配置部中配置所述多个驱动辊。所述辊配置部连接到所述轮毂并与所述轮毂一起旋转。所述辊配置部具有多个配置部和多个壁部。多个配置部朝向沿着所述旋转轴线的第一方向开口。所述多个驱动辊分别配置到多个配置部中。所述多个配置部配置成沿着围绕所述旋转轴线的圆周方向。所述多个壁部各自位于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配置部与所述配置部之间。所述多个壁部各自具有第一轴支承部和第二轴支承部。第一轴支承部对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配置部与所述配置部中的一个配置部上配置的所述驱动辊的轴的一端部进行支承。第二轴支承部对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配置部与所述配置部中的另一个配置部上配置的所述驱动辊的轴的一端部进行支承。所述第一轴支承部朝向所述第一方向的反方向的第二方向是凹陷的,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是打开的。所述第二轴支承部朝向所述第二方向是凹陷的,而朝向所述第一方向是打开的。所述多个配置部各自具有配置空间,所述驱动辊的一
部分配置在所述配置空间中。所述壁部的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各自将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配置空间与所述配置空间连接起来。
10.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多个壁部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一轴支承部具有第一壁面、第二壁面和第一连接面,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第一壁面对置,所述第一连接面将所述第一壁面和所述第二壁面进行连接,所述多个壁部的每一个中,所述第二轴支承部具有第三壁面、第四壁面和第二连接面,所述第四壁面与所述第三壁面对置,所述第二连接面将所述第三壁面和所述第四壁面进行连接,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壁部和所述壁部中,一个壁部的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的所述第一壁面与另一个壁部的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所述第三壁面配置成实质上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沿着所述圆周方向上相邻的所述壁部与所述壁部之间的所述配置空间中配置的所述驱动辊的中心轴线排列,所述一个壁部的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的所述第二壁面与所述另一个壁部的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所述第四壁面配置成实质上在同一平面上,并且沿着所述驱动辊的所述中心轴线排列。
11.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三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多个配置部各自具有贯通孔,所述贯通孔在所述第一方向上贯通所述辊配置部,所述贯通孔具有所述配置空间。
12.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四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辊配置部在侧视图中具有朝向所述第一方向越来越细的锥形,所述多个壁部各自还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之间,所述中间壁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端面在侧视图中构成所述锥形的一部分。
13.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五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壁部还具有中间壁,所述中间壁位于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与所述第二轴支承部之间,所述中间壁具有多个壁面,所述多个壁面中,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一侧的壁面构成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的一部分,所述多个壁面中,所述第二轴支承部一侧的壁面构成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一部分,所述第一轴支承部一侧的所述壁面和所述第二轴支承部一侧的所述壁面朝向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的外侧向远离所述轮毂的一侧扩展。
14.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六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辊配置部连接到所述轮毂的外周缘,所述多个配置部各自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朝向所述轮毂一侧凸状弯曲,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径向上朝向离开所述轮毂的一侧凸状弯曲。
15.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七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第一凹部的曲率半径和所述第二凹部的曲率半径各自都大于所述驱动辊的轴方向的厚度的1/2。
16.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八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六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第一凹部的曲率半径和所述第二凹部的曲率半径实质上相同。
17.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九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辊配置部连接到所述轮毂的外周缘,所述多个配置部各自具有第一凹部和第二凹部,所述第一凹部在所述旋转轴线的径向上朝向所述轮毂一侧凹陷,所述第二凹部在所述径向上朝向离开所述轮毂的一侧凹陷,所述第一凹部的表面粗糙
度和所述第二凹部的表面粗糙度各自都比所述第一轴支承部的表面粗糙度粗糙,也比所述第二轴支承部的表面粗糙度粗糙。
18.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十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一方式或第二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还具有圆环部,所述圆环部具有圆环形状并配置成沿着所述辊配置部的外周缘,所述轮毂、所述辊配置部和所述圆环部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
19.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十一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特征在于,在第十方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中,所述圆环部具有周面部,所述周面部具有多个齿部,所述多个齿部配置成沿着所述圆周方向。
20.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第十二方式提供一种驱动力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力传递装置具有上述的驱动力传递部件和多个驱动辊。多个驱动辊分别配置在所述驱动力传递部件的所述多个配置部中。
21.根据本实用新型的示例,可提供能够简化驱动辊组装工序的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
22.由以下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及其他特征、要素、步骤、特点和优点。
附图说明
23.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搬运车的立体图。
24.图2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搬运车的侧视图。
25.图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搬运车的仰视图。
26.图4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搬运车的旋转机构的立体图。
27.图5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主轮和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立体图。
28.图6a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辊的立体图。
29.图6b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辊的顶视图。
30.图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俯视图。
31.图8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立体图。
32.图9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装置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俯视图。
33.图10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立体图。
34.图11是图10的区域a1的放大立体图。
35.图12是图8的区域a0的放大立体图。
36.图13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另一立体图。
37.图14是图13的区域a2的放大立体图。
38.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线的截面图。
39.图16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侧视图。
40.图17是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驱动力传递部件的后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41.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图中对相同或者相应的部分标上相同的附图标记,不再重复说明。还有,为了便于理解,在附图中适当
地示出三维正交坐标系的x轴、y轴和z轴。
42.本说明书中,相对于旋转机构的旋转轴线ax(例如图3)平行的方向记载为“轴方向ad”。还有,相对于旋转轴线ax正交的方向记载为“径向rd”。“径向rd”相当于“相对于旋转轴线的径向”的一个例子。还有,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的圆弧方向记载为“圆周方向cd”。“圆周方向cd”相当于“绕着旋转轴线的径向”的一个例子。另外,“平行方向”包含大致平行的方向,“正交方向”包含大致正交的方向。还有,“左右”是指从径向rd观察对象物时的左右。而且,“俯视”是指从轴方向 ad观察对象物。
43.参照图1~图17,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搬运车1、驱动力传递装置 11a、驱动力传递装置11b和驱动力传递部件110进行说明。首先,参照图1~图3,对搬运车1进行说明。
44.图1是搬运车1的立体图。图2是搬运车1的侧视图。图3是搬运车1的仰视图。图3中,是从地板或者地面一侧观察搬运车1。
45.图1和图2中的搬运车1在地板或者地面上行进。本实施方式中,搬运车1是无人搬运车(agv:automated guided vehicle)。搬运车1是移动体的一个例子。
46.如图1所示,搬运车1具有车身3。图1和图2的例子中,车身3大致是长方体形状。不过,车身3的形状没有特别的限定。
47.如图2和图3所示,搬运车1还具有多个旋转机构dv和多个车轮7。本实施方式中,搬运车1具有一对旋转机构dv和四个车轮7。四个车轮7分别配置在车身3 的底部3a的四个角。各车轮7随着车身3的移动而旋转。一对旋转机构dv彼此独立地旋转,由此使车身3进行移动。一对旋转机构dv中,以一个旋转机构dv的旋转轴线ax与另一个旋转机构dv的旋转轴线ax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将一对旋转机构dv配置在车身3的底部3a。
48.一对旋转机构dv的结构是相同的。因此,以下说明一对旋转机构dv中的一个旋转机构dv。
49.如图3所示,旋转机构dv具有主轮5、主轴9、第一驱动部da和第二驱动部 db。第一驱动部da和第二驱动部db对主轮5进行驱动。其结果,主轮5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因此,旋转轴线ax也是主轮5的旋转轴线。第一驱动部da 从轴方向ad上主轮5的一侧接触到主轮5,对主轮5进行驱动。第二驱动部db从轴方向ad上主轮5的另一侧接触到主轮5,对主轮5进行驱动。主轴9配置在旋转轴线ax上。
50.第一驱动部da具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a、齿形带13a、滑轮15a和马达17a。马达17a具有旋转轴171。
51.第二驱动部db具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b、齿形带13b、滑轮15b和马达17b。马达17b具有旋转轴171。齿形带13b、滑轮15b和马达17b的结构分别与第一驱动部da的齿形带13a、滑轮15a和马达17a的结构相同,因此省略说明。还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b具有将第一驱动部da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左右反转后的结构,因此适当省略说明。
52.接下来,参照图4,对旋转机构dv进行说明。图4是旋转机构dv的立体图。如图4所示,旋转机构dv中,第一驱动部da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大致是圆盘形状。驱动力传递装置11a配置在轴方向ad上主轮5的一侧。驱动力传递装置11a 由主轴9支承为可旋转。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由马达17a进行驱动,绕着旋转轴线 ax进行旋转。因此,旋转轴线ax也是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旋转轴线。还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a从轴方向ad上主轮5的一侧接触到主轮
5,对主轮5进行驱动。
53.在马达17a的旋转轴171上,固定了滑轮15a。因此,环状的齿形带13a以被施加了张力的状态下架设在滑轮15a与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圆周面部上。马达17a 的旋转轴171进行旋转时,滑轮15a就进行旋转,齿形带13a就绕圈转动。由此,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其结果,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将基于旋转力的驱动力传递到主轮5上。也就是说,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将马达17a 的驱动力传递到主轮5上。
54.另外,第二驱动部db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b大致是圆盘形状。驱动力传递装置 11b配置在轴方向ad上主轮5的另一侧。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由主轴9支承为可旋转。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由马达17b进行驱动,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因此,旋转轴线ax也是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的旋转轴线。还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b从轴方向ad上主轮5的另一侧接触到主轮5,对主轮5进行驱动。
55.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b沿着轴方向ad夹着主轮5。还有,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b配置成夹着主轮5左右对称。而且,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b将主轮5支承为能够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
56.主轮5具有多个从动辊51和芯体53。芯体53沿着绕旋转轴线ax的圆周方向 cd延伸。芯体53大致是圆环形状。多个从动辊51各自大致是圆筒形状。多个从动辊51由芯体53支承为自由旋转。具体来说,多个从动辊51各自绕沿着切线方向的轴线进行自由旋转,该切线方向是多个从动辊51各自自身位置上芯体53的切线方向。以下,从动辊51绕沿着自身位置上芯体53的切线方向的轴线进行旋转有时记载为“自转”。多个从动辊51沿着圆周方向cd隔着间隔地配置在芯体53上。
57.主轮5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时,多个从动辊51都沿着圆周方向cd旋转移动。以下,从动辊51沿着圆周方向cd旋转移动时从动辊51在圆周方向cd上的位置有时记载为“旋转移动位置”。多个从动辊51各自根据从动辊51的旋转移动位置,接触到地板或者地面。以下,从动辊51接触到地板或者地面有时记载为“接触地面”。从动辊51的辊体例如是橡胶制造的。
58.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对驱动力传递装置11a进行详细说明。如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具有驱动力传递部件110。驱动力传递部件110大致是圆盘形状。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例如由金属和硬塑料之类的高刚性材料构成。
59.齿形带13a以产生张力的状态架设在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圆周面部和滑轮15a 上。因此,马达17a的旋转轴171进行旋转时,驱动力传递部件110就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因此,旋转轴线ax也是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旋转轴线。
60.图5是主轮5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立体图。图5中,是从图4中配置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的一侧观察到的主轮5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a。还有,图5中,为了便于理解,省略了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的图示。而且,图5中,为了使附图更容易理解,使用双点划线表示主轮5。
61.如图5所示,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具有多个驱动辊120。多个驱动辊120配置在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上。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时,多个驱动辊120各自就沿着圆周方向cd进行旋转而移动。以下,驱动辊120沿着圆周方向 cd进行旋转而移动时的驱动辊120在圆周方向上的位置有时记载为“旋转移动位置”。
62.多个驱动辊120各自根据驱动辊120的旋转移动位置,与多个从动辊51中的一个进
行接触。具体来说,至少有驱动辊120接触到位于最下部并接触地面的从动辊 51。这样的情况下,驱动辊120的外周面接触到从动辊51的外周面。其结果,通过驱动辊120与从动辊51之间的摩擦,基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旋转而产生的驱动力从驱动辊120传递到从动辊51。换句话说,多个驱动辊120将驱动力传递到主轮5 上。再换句话说,多个驱动辊120将推进力传递到主轮5上。
63.具体来说,多个驱动辊120各自配置成围绕着相对于绕着旋转轴线ax的主轮5 的旋转方向不是正交也不是平行的方向上延伸的中心轴线(以下,记载为“中心轴线 ct”)能够旋转。也就是说,多个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相对于绕着旋转轴线ax 的主轮5的旋转方向是倾斜的,相对于旋转轴线ax为异面关系。
64.接下来,参照图4和图5,对主轮5的移动方向的控制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有时记载为“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驱动力传递装置11b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有时记载为“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
65.如图4所示,通过马达17a和马达17b,独立控制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的旋转方向和转速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的旋转方向和转速,由此控制主轮5的移动方向。
66.具体来说,在马达17a和马达17b以相同旋转方向和相同转速被驱动的情况下,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和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以相同转速和相同旋转方向进行旋转,主轮5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这样的情况下,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之间不产生转速差,因此主轮5的从动辊51不进行自转,主轮5沿直线前进或者后退。
67.另一方面,在马达17a和马达17b以不同旋转方向和/或不同转速被驱动的情况下,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之间产生转速差。
68.这样的情况下,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的旋转力中,与圆周方向的力正交的分力作用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的驱动辊120(图5)与主轮5的从动辊51之间的接触面。而且,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的旋转力中,与圆周方向的力正交的分力作用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的驱动辊120与主轮5的从动辊51之间的接触面。
69.因此,主轮5不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而从动辊51进行自转,或者主轮5 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且从动辊51进行自转。其结果,主轮5在左右方向上或者斜着进行移动。
70.另外,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和驱动力传递装置11b通过驱动力传递部件110a的多个驱动辊120和驱动力传递部件110b的多个驱动辊120夹着主轮5,将主轮5支承为能够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
71.接下来,参照图6a和图6b,对驱动辊120进行说明。图6a是驱动辊120的立体图。图6b是驱动辊120的顶视图。如图6a和图6b所示,驱动辊120具有辊主体 121和轴123。辊主体121大致是圆板形状。辊主体121例如由金属和硬塑料之类的高刚性材料构成。轴123配置在中心轴线ct上。也就是说,轴123沿着中心轴线 ct延伸。轴123大致是圆柱形状。轴123贯通辊主体121,被固定在辊主体121上。轴123例如由金属和硬塑料之类的高刚性材料构成。
72.其中,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图5)中,相对于1个驱动辊120具有一对衬套bh 和一对垫片sh。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具有多个驱动辊120,因此具有多个衬套bh 和多个垫片sh。
73.一对衬套bh将驱动辊120支承为能够绕着中心轴线ct进行旋转。具体来说,一对衬套bh中,一个衬套bh将轴123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另一个衬套bh 将轴123的另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衬套bh例如由金属和硬塑料之类的高刚性材料构成。
74.一对垫片sh各自由橡胶之类的弹性部件构成。还有,一对垫片sh中,一个垫片sh被辊主体121的一个侧面121a与衬套bh进行夹持,另一个垫片sh被辊主体 121的另一个侧面121a与衬套bh进行夹持。其结果,能够抑制驱动力传递部件110 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时由驱动辊120引起的声音。
75.接下来,参照图7和图8,对驱动力传递装置11a进行说明。图7是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俯视图。也就是说,图7是俯视观察到的驱动力传递装置11a。图8是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立体图。
76.如图7和图8所示,驱动力传递装置11a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具有轮毂21和辊配置部31。另外,图7和图8中,为了便于理解附图,用点状阴影线表示辊配置部31的正面31a。
77.轮毂21由马达17a进行驱动,绕着旋转轴线ax进行旋转。具体来说,轮毂21 具有圆筒部23、圆板部25和壁部27。圆筒部23大致是圆筒形状。圆筒部23配置成沿着绕旋转轴线ax的圆周方向cd。圆板部25大致是圆板形状。圆板部25从圆筒部23的外周面开始向径向rd的外侧扩展。壁部27从圆板部25的外周缘开始沿着轴方向ad延伸。还有,壁部27沿着圆周方向cd大致延伸成圆形。
78.辊配置部31大致是圆环形状。辊配置部31连接到轮毂21,与轮毂21一起进行旋转。具体来说,辊配置部31连接到轮毂21的外周缘21a。也就是说,辊配置部31 连接到轮毂21的壁部27。辊配置部31中,多个驱动辊120沿着圆周方向cd间隔配置。多个驱动辊120配置成以旋转轴线ax为对称中心线的旋转对称。
79.具体来说,辊配置部31具有多个配置部33。多个配置部33沿着圆周方向cd 配置在圆周上。多个配置部33配置成以旋转轴线ax为对称中心线的旋转对称。多个配置部33各自朝向沿着旋转轴线ax的第一方向d1进行开口。第一方向d1与旋转轴线ax大致平行。具体来说,第一方向d1表示朝向主轮5(图5)的方向。因此,多个配置部33朝向主轮5进行开口。在多个配置部33上,分别配置多个驱动辊 120。
80.如图7所示,在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2个驱动辊120中,一个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1与另一个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2在俯视中交叉成锐角θa。还有,俯视中,一个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1与另一个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2朝向径向rd的外侧向离开轮毂21的一侧扩展。
81.如图8所示,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相对于旋转轴线ax是立体交叉。这样的情况下,相对于旋转轴线ax,中心轴线ct与第一方向d1立体交叉成锐角。
82.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配置部33各自对应于驱动辊120的姿态(驱动辊 120的中心轴线ct的倾斜和朝向),相对于正交于旋转轴线ax的虚拟面是倾斜的。而且,多个配置部33各自具有配置空间sp。配置空间sp中,配置驱动辊120的一部分。因此,驱动辊120从辊配置部31的正面31a突出来。正面31a是朝向主轮5 (图5)的面。
83.还有,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优选为进一步具有圆环部71。圆环部71配置成沿着辊配置部31的外周缘。圆环部71大致是圆环形状。圆环部71具有周面部73。周面部73沿着圆周方向cd在圆周上延伸。周面部73具有多个齿部75。多个齿部75各自沿着旋转轴线ax延伸。多个齿部75沿着圆周方向cd等间隔配置。还有,在周面部73上架设齿形带13a(图4)。也就是说,圆环部71作为滑轮。
84.驱动力传递装置11a优选为进一步具有凸缘130。凸缘130大致是圆环形状。凸缘
130被固定在圆环部71的外周缘。凸缘130从圆环部71的外周缘开始朝向径向 rd的外侧突出。凸缘130配置在第一方向d1上的圆环部71的端部。利用凸缘130,能够抑制齿形带13a(图4)的脱离。
85.接下来,参照图9~图17,对驱动力传递部件110进行说明。另外,图9~图14 和图16中,为了便于理解附图,用点状阴影线表示辊配置部31的正面31a。还有,按照同样的理由,图9和图11中,使用双点划线示意性表示驱动辊120。
86.图9是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俯视图。图10是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立体图。如图9和图10所示,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轮毂21、辊配置部31和圆环部71优选为是单一部件的一部分。根据这样的优选例,与轮毂21、辊配置部31和圆环部71 分别是单独部件的情况相比较,能够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机械强度。还有,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削减组装工时。另外,轮毂21、辊配置部31和圆环部71 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是单独部件也可以。
87.特别是,如图10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在圆环部71上设置多个齿部75,使圆环部71作为滑轮发挥作用。以这种方式,在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上将滑轮功能一体化,能够进一步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机械强度。还有,与滑轮作为单独部件的情况,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因此能够削减组装工时。
88.还有,本实施方式中,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辊配置部31进一步具有多个壁部 35。多个壁部35沿着圆周方向cd配置在圆周上。多个壁部35配置成以旋转轴线 ax为对称中心线的旋转对称。多个壁部35各自位于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配置部 33与配置部33之间。
89.还有,多个壁部35各自对应于驱动辊120的姿态(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 (图8)的倾斜和朝向),相对于正交于旋转轴线ax的虚拟面是倾斜的。
90.还有,多个壁部35各自具有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多个壁部35 优选为各自具有中间壁45。中间壁45位于第一轴支承部41与第二轴支承部42之间。第一轴支承部41配置得比第二轴支承部42更靠近轮毂21。多个第一轴支承部41配置在沿着圆周方向cd的第一虚拟圆上。多个第二轴支承部42配置在沿着圆周方向 cd的第二虚拟圆上。第一虚拟圆和第二虚拟圆以旋转轴线ax为中心。还有,第一虚拟圆的半径小于第二虚拟圆的半径。
91.图11是图10是区域a1的放大立体图。图12是图8的区域a0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1所示,驱动辊120b配置在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配置部33b与配置部33a中的一个配置部33b上。驱动辊120a配置在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配置部33b与配置部33a中的另一个配置部33a上。还有,壁部35的中间壁45具有端面451。
92.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将驱动辊120b的轴123(图6a)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对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一端部进行支承的衬套bh嵌合在第一轴支承部41a中。因此,第一轴支承部41a间接地将驱动辊120b 的轴123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93.回到图11,壁部35a的第二轴支承部42a将驱动辊120a的轴123(图6a)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对驱动辊120a的轴123的一端部进行支承的衬套bh嵌合在第二轴支承部42a中。因此,第二轴支承部42a间接地将驱动辊120a的轴的一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
94.回到图11,关注一下驱动辊120b。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一端部(图6b)被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进行支承。另一方面,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另一端部(图6b)被与壁部
35a在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壁部35b的第二轴支承部42b进行支承。具体来说,如图12所示,对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一端部进行支承的衬套 bh由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进行支承。另一方面,对驱动辊120b的轴123 的另一端部进行支承的衬套bh由壁部35b的第二轴支承部42b进行支承。也就是说,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一端部由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间接支承。另一方面,驱动辊120b的轴123的另一端部由壁部35b的第二轴支承部42b间接支承。
95.回到图11,第一轴支承部41是壁部35中朝向第二方向d2切出来的缺口部。第二轴支承部42a是壁部35中朝向第二方向d2切出来的缺口部。因此,第一轴支承部41朝向与第一方向d1相反的第二方向d2凹陷,朝向第一方向d1是打开的。第二方向d2与旋转轴线ax大致平行。还有,第二轴支承部42朝向第二方向d2凹陷,朝向第一方向d1是打开的。
9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圆周方向cd上对置的2个壁部35中,将驱动辊120 的轴123(图6b)朝向第二方向d2插入到一个壁部35的第一轴支承部41和另一个壁部35的第二轴支承部42,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驱动辊120放置到配置部33中。也就是说,能够使驱动辊120的组装工序简单化。具体来说,一对衬套bh对驱动辊 120的轴123进行支承,将一对衬套bh(图6b)朝向第二方向d2插入到一个壁部 35的第一轴支承部41和另一个壁部35的第二轴支承部42,由此能够容易地将驱动辊120放置到配置部33中。
97.具体来说,第一轴支承部41朝向主轮5(图5)是打开的。还有,第二轴支承部 42朝向主轮5是打开的。而且,多个壁部35的每一个中,第一轴支承部41优选为具有第一壁面411、第二壁面412和第一连接面413。第二壁面412与第一壁面411 对置。第一连接面413将第一壁面411和第二壁面412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连接面413是朝向第二方向d2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还有,多个壁部35的每一个中,第二轴支承部42优选为具有第三壁面423、第四壁面424和第二连接面425。第四壁面424与第三壁面423对置。第二连接面425将第三壁面423和第四壁面424 进行连接。本实施方式中,第二连接面425是朝向第二方向d2弯曲成凸状的弯曲面。
98.接下来,参照图13和图14,对配置部33和壁部35进行详细说明。图13是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另一立体图。图13中,是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图10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
99.如图13所示,壁部35的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各自将圆周方向 cd上相邻的配置空间sp与配置空间sp进行连接。因此,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配置空间sp与配置空间sp通过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在空间上是连续的。也就是说,壁部35中,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各自设置成将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配置空间sp与配置空间sp进行连接。其结果,能够在尺寸有限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中高效地配置多个配置空间sp。因此,能够在尺寸有限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中配置多个驱动辊120(图8)。
100.特别是,本实施方式中,优选为多个配置部33各自具有贯通孔hl。贯通孔hl 在第一方向d1上将辊配置部31贯通。还有,贯通孔hl具有配置空间sp。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将辊配置部31的基材进行切削加工时产生的切粉从贯通孔hl 中容易地排出。其结果,能够高效地对基材进行切削加工。还有,能够容易地将由于驱动辊120的磨耗产生的来自驱动辊120的碎屑或灰尘从贯通孔hl排出。其结果,能够使驱动辊120长期顺畅地旋转。还有,通过贯通孔hl,能够使空气有效地流通。其结果,能够有效地对驱动力传递部件110进行冷却。
101.具体来说,如图10所示,多个配置部33各自具有第一开口sp1(虚线)和第二开口
sp2(加粗线)。第一开口sp1在辊配置部31的正面31a开口。第二开口sp2 在辊配置部31的背面31b(图4)开口。还有,配置空间sp是指从第一开口sp1开始到第二开口sp2为止的空间。也就是说,贯通孔hl将辊配置部31从第一开口sp1 贯通到第二开口sp2。另外,如图4所示,辊配置部31的背面31b是在轴方向ad 上朝向主轮5的相反侧的面。
102.图14是图13的区域a2的放大立体图。如图14所示,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壁部35a与壁部35b中,一个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的第一壁面411和另一个壁部35b的第二轴支承部42b的第三壁面423优选为实质上配置在同一平面pl1上。还有,第一轴支承部41a的第一壁面411和第二轴支承部42b的第三壁面423优选为沿着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壁部35a与壁部35b之间的配置空间sp中配置的驱动辊 120的中心轴线ct排列。而且,一个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的第二壁面412 和另一个壁部35b的第二轴支承部42b的第四壁面424优选为实质上配置在同一平面 pl2上。还有,第一轴支承部41a的第二壁面412和第二轴支承部42b的第四壁面424 优选为沿着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排列。
103.因此,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一个壁部35a的第一轴支承部41a和另一个壁部35b 的第二轴支承部42b配置成沿着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因此,容易进行使第一轴支承部41a和第二轴支承部42b支承驱动辊120的工序。
104.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壁部35的中间壁45优选为具有多个壁面452~455。多个壁面452~455中,第一轴支承部41一侧的壁面452构成第一轴支承部41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壁面452构成第二壁面412。还有,多个壁面452、453中,第二轴支承部42一侧的壁面453构成第二轴支承部42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壁面453构成第三壁面423。
105.第一轴支承部41一侧的壁面452相对于第二轴支承部42一侧的壁面453不是平行的。具体来说,第一轴支承部41一侧的壁面452和第二轴支承部42一侧的壁面 453朝向旋转轴线ax的径向rd的外侧向远离轮毂21的一侧扩展。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1个壁部35的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能够对中心轴线 ct延伸方向上不同的2个驱动辊120进行支承。其结果,能够在尺寸有限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中高效地配置多个驱动辊120。
106.还有,本实施方式中,多个配置部33各自具有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彼此对置。虽然图14中没有图示出来,不过,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对应于驱动辊120的姿态(驱动辊120的中心轴线ct的倾斜和朝向),相对于正交于旋转轴线ax的虚拟面是倾斜的。
107.第一面部331优选为在旋转轴线ax的径向rd上朝向轮毂21一侧凸状弯曲。第二面部332优选为在径向rd上朝向离开轮毂21的一侧凸状弯曲。根据这样的优选例,在通过端铣刀对辊配置部31的基材进行切削加工来形成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的情况下,能够减少端铣刀的切削加工后进一步进行加工的工序。也就是说,在切削加工后可以不改变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的形状。其结果,能够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生产效率。
108.第一面部331相当于“第一凹部”的一个例子。第二面部332相当于“第二凹部”的一个例子。
109.还有,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面部331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面部332的曲率半径各自优选为大于驱动辊120的轴方向az的厚度d(图6b)的1/2。通过增大第一面部331 和第二面部332各自的曲率半径,能够增大第一面部331与驱动辊120的外周面121b (图6b)之间的间
隙,也能够增大第二面部332与驱动辊120的外周面121b之间的间隙。因此,可以抑制碎屑或灰尘堵塞间隙。其结果,能够使各驱动辊120长期顺畅地旋转。
110.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面部331的曲率半径和第二面部332的曲率半径优选为实质上相同。根据这样的优选例,在形成第一面部331时和形成第二面部332 时,不需要更换端铣刀等加工工具。因此,能够缩短辊配置部31的基材的加工操作时间。其结果,能够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生产效率。
111.还有,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面部331的表面粗糙度和第二面部332的表面粗糙度各自都为选为比第一轴支承部41(具体来说,第一壁面411、第二壁面412和第一连接面413)的表面粗糙度粗糙,也比第二轴支承部42(具体来说,第三壁面423、第四壁面424和第二连接面425)的表面粗糙度粗糙。根据这样的优选例,能够不进行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的表面加工,或者能够降低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 332的表面加工精度。因此,能够减少辊配置部31的基材的加工工时。其结果,能够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关于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能够减小表面粗糙度来使表面光滑。
112.其中,如图14所示,配置空间sp是指由第一面部331和第二面部332夹着的空间。具体来说,配置部33还具有第一连接面部341和第二连接面部342。还有,配置空间sp位于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壁部35c与壁部35a之间。由此,第一连接面部341将第一面部331与一个壁部35c进行连接。第二连接面部342将第二面部332 与另一个壁部35a进行连接。因此,配置空间sp是指由第一面部331、第一连接面部341、一个壁部35c、第二面部332、第二连接面部342和另一个壁部35a围起来的空间。
113.接下来,参照图15,对壁部35进行详细说明。图15是沿着图14的xv-xv线的截面图。壁部35相对于正交于旋转轴线ax的虚拟面是倾斜的,图15中,沿着平行于壁部35的截断面将壁部35截断。
114.如图15所示,壁部35中,距离l1比距离l2短。距离l1是指辊配置部31在第一方向d1上的端部与第一轴支承部41的最底部p1之间的距离。距离l2是指辊配置部31在第一方向d1上的端部与第二轴支承部42的最底部p2之间的距离。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距离l1比距离l2短,能够容易地使驱动辊120的轴123(图 6a)相对于正交于旋转轴线ax的虚拟面是倾斜的。
115.接下来,参照图15和图16,说明壁部35的中间壁45。图16是驱动力传递部件 110的侧视图。如图16所示,辊配置部31在侧视图中具有朝向第一方向d1越来越细的锥形。然后,如图15和图16所示,中间壁45在第一方向d1上的端面451在侧视图中构成锥形的一部分。
116.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在通过对锥形基材进行切削加工来形成辊配置部31的情况下,不需要进行中间壁45的端面451的加工。也就是说,在锥形基材的切削加工后可以不改变中间壁45的端面451。其结果,能够提高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生产效率。
117.接下来,参照图17,对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背面110x进行说明。图17是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后视图。如图17所示,驱动力传递部件110具有背面110x。多个配置部33沿着圆周方向cd配置在圆周上。还有,多个配置部33的第二开口sp2 (加粗线)沿着圆周方向cd配置在圆周上。而且,多个配置部33的配置空间sp沿着圆周方向cd配置在圆周上。还有,多个壁部35沿着圆周方向cd配置在圆周上。如图4所示,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背面110x是在轴方向ad上朝向主轮5的相反侧的面。
118.如上述参照图1~图17进行的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通过使驱动力传递部件 110具有在第一方向d1上打开的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能够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1a、11b中将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驱动辊120的组装工序简单化。还有,第一轴支承部41和第二轴支承部42各自将圆周方向cd上相邻的2个配置空间 sp连接起来,因此,在驱动力传递装置11a、11b中,能够在尺寸有限的驱动力传递部件110中配置多个驱动辊120。
119.如上所述,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不过,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可以在不脱离其要旨的范围内以各种方式进行实施。还有,上述实施方式中公开的若干个结构要素可以适当改变。例如,可以将某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全结构要素中的某些结构要素追加到其它实施方式的结构要素中,或者也可以删除某一实施方式所示的全结构要素中的若干结构要素。
120.还有,附图中,为了便于理解实用新型,主要对各结构要素进行了示意性地表示,为了方便作图,图示各结构要素的厚度、长度、个数、间隔等可能与实际有出入。还有,上述的实施方式所示的各结构要素的结构等只是一个例子,不是特别限定,可以在实质上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效果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更。
121.(1)参照图1~图17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dv(图3)应用在搬运车1上。不过,旋转机构dv的应用不限于搬运车1,旋转机构dv能够应用于在地板或者地面上移动的任何移动体上。移动体例如是单轮车、两轮车、三轮车或者四轮车。还有,移动体可以具有1个旋转机构dv,也可以具有2个以上旋转机构dv。
122.(2)参照图1~图17说明了的本实施方式中,主轮5的旋转轴线ax与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旋转轴线ax基本一致。不过,驱动力传递部件110的旋转轴线相对于主轮5的旋转轴线偏心也可以。
123.本实用新型例如可应用为驱动力传递部件和驱动力传递装置。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