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向阀以及换向阀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1368691发布日期:2022-09-02 17:16阅读:290来源:国知局
换向阀以及换向阀的装配方法与流程

1.本发明涉及换向阀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换向阀以及换向阀的装配方法。


背景技术:

2.四通阀包括主阀和导阀,导阀的d毛细管与主阀的d接管相连接,导阀的s毛细管与主阀的s接管相连接,导阀的e毛细管和c毛细管分别与主阀的阀腔相连通,利用导阀可切换主阀的工作状态。
3.在相关技术中,导阀的毛细管穿设于主阀之后直接与主阀连接,存在不便于装配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发明提供一种换向阀以及换向阀的装配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导阀的毛细管不便于与主阀装配的问题。
5.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换向阀,换向阀包括:主阀,包括第一阀体和接管,第一阀体具有第一阀腔,接管的一端与第一阀腔相连通;导阀,包括第二阀体和毛细管,第二阀体具有第二阀腔,毛细管的第一端与接管或第一阀腔相连通,毛细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阀腔相连通;套管,接管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接管的内孔相连通的第一安装孔,第一阀体上设置有与第一阀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孔,套管穿设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毛细管的第一端穿设于套管。
6.应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该换向阀包括主阀、导阀以及套管。在将导阀的毛细管与主阀进行装配时,首先将套管穿设于接管的第一安装孔或者第一阀体的第二安装孔,在完成套管与接管或第一阀体的连接之后,将毛细管的第一端穿设于套管,最后将毛细管与套管连接,即可完成毛细管与主阀的装配。利用套管进行过渡,便于对毛细管进行装配,能够提升装配效率。
7.进一步地,接管的材质与套管的材质不同,套管的材质与毛细管的材质相同。利用套管进行过渡,相比于将毛细管直接与接管连接的方式,便于进行操作。
8.进一步地,套管与接管采用隧道炉焊接连接;和/或,套管由铜材质制成,接管由钢材质制成。在完成套管与接管的连接之后,将毛细管插入套管内,并将毛细管与套管焊接连接,即可完成毛细管与接管的连接,便于装配。
9.进一步地,毛细管包括主体段和缩径段,缩径段位于毛细管的第一端并穿设于套管,主体段的外径大于套管的孔径。在将缩径段插入套管之后,由于主体段的外径大于套管的孔径,主体段能够限制毛细管继续插入套管内。通过控制缩径段的长度尺寸即可控制毛细管插入套管的深度尺寸。
10.进一步地,接管包括进口管、出口管以及低压管,毛细管包括第一毛细管和第二毛细管,第一毛细管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相连通,第二毛细管的第一端与进口管或低压管相连通,第二毛细管的第二端与第二阀腔相连通。利用导阀可控制主阀的工作
状态。
11.进一步地,第二毛细管的缩径段的端部突出于接管的内壁面,缩径段的端部与接管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为l,1mm≤l≤3.5mm。将该间隔l设置在上述区间内,能够在保证第二毛细管稳固连接的同时避免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若间隔为l小于1mm,则无法保证第二毛细管的稳固连接,且焊料易进入第二毛细管内。若间隔为l大于3.5mm,则第二毛细管插入接管内的深度过深,会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进而产生异响。
12.进一步地,第一毛细管的缩径段的端部位于第一阀体的内壁面的外侧,或者第一毛细管的缩径段的端部平齐于第一阀体的内壁面。在第一阀体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活动部件,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第一毛细管的缩径段干涉活动部件移动,保证装置正常工作。
13.进一步地,在套管穿设于第二安装孔的情况下,第一阀体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翻边,环形翻边围设在第二安装孔的外周,套管穿设于环形翻边。利用环形翻边对套管进行加固,能够保证套管与第一阀体的连接牢固性,保证第一毛细管与套管的连接牢固性。
14.进一步地,主体段具有第一通孔,缩径段具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第一通孔的孔径与第二通孔的孔径相等。由于缩径段的孔径与主体段的孔径相同,并未缩小缩径段的孔径,不会增加流体阻力,缩径段不会对制冷剂进行节流。
15.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向阀的装配方法,换向阀的装配方法用于对上述提供的换向阀进行装配,换向阀的装配方法包括:步骤一,将套管穿设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步骤二,利用治具将套管的外壁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孔壁紧配;步骤三,利用隧道炉将套管与接管或第一阀体焊接连接;步骤四,将毛细管穿设于套管,当毛细管穿设至预设位置时,将毛细管与套管焊接连接。利用套管进行过渡,便于对毛细管进行装配,能够提升装配效率。
附图说明
16.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17.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示出了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19.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换向阀的结构示意图;
20.图4示出了图1中的主阀的结构示意图。
21.其中,上述附图包括以下附图标记:
22.10、主阀;11、第一阀体;12、接管;121、进口管;122、出口管;123、低压管;20、导阀;21、第二阀体;22、毛细管;221、主体段;222、缩径段;223、第一毛细管;224、第二毛细管;30、套管;l、缩径段的端部与接管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以下对至少一个示例性实施例的描述实际上仅仅是说明性的,决不作为对本发明及其应用或使用的任何限制。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
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4.如图1至图4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向阀,该换向阀包括主阀10、导阀20以及套管30。主阀10包括第一阀体11和接管12,第一阀体11具有第一阀腔,接管12的一端与第一阀腔相连通。导阀20包括第二阀体21和毛细管22,第二阀体21具有第二阀腔,毛细管22的第一端与接管12或第一阀腔相连通,毛细管22的第二端与第二阀腔相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接管12的侧壁上设置有与接管12的内孔相连通的第一安装孔,第一阀体11上设置有与第一阀腔相连通的第二安装孔,套管30穿设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毛细管22的第一端穿设于套管30,以实现毛细管22的第一端与接管12或第一阀腔相连通。
25.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换向阀,在将导阀20的毛细管22与主阀10进行装配时,首先将套管30穿设于接管12的第一安装孔或者第一阀体11的第二安装孔,在完成套管30与接管12或第一阀体11的连接之后,将毛细管22的第一端穿设于套管30,最后将毛细管22与套管30连接,即可完成毛细管22与主阀10的装配。利用套管30进行过渡,便于对毛细管22进行装配,能够提升装配效率。
26.需要说明的是,接管12的一端与第一阀腔相连通,指的是,接管12的一端与第一阀体11相连接,接管12的端部穿过第一阀体11的侧壁并与第一阀腔相连通。
27.其中,接管12的材质与套管30的材质不同,套管30的材质与毛细管22的材质相同。利用套管30进行过渡,相比于将毛细管22直接与接管12连接的方式,便于进行操作。
28.在本实施例中,套管30由铜材质制成,接管12由钢材质制成,套管30与接管12采用隧道炉焊接连接。在完成套管30与接管12的连接之后,将毛细管22插入套管30内,并将毛细管22与套管30焊接连接,即可完成毛细管22与接管12的连接,便于装配。
29.具体地,接管12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套管30由紫铜材质制成。
30.如图2所示,毛细管22包括主体段221和缩径段222,缩径段222位于毛细管22的第一端并穿设于套管30,主体段221的外径大于套管30的孔径。在将缩径段222插入套管30之后,由于主体段221的外径大于套管30的孔径,主体段221能够限制毛细管22继续插入套管30内。通过控制缩径段222的长度尺寸即可控制毛细管22插入套管30的深度尺寸。
31.在将套管30装配到接管12或第一阀体11上时,利用治具控制套管30的插入深度,结合缩径段222的结构,即可限制毛细管22插入接管12或第一阀体11内的深度尺寸。
32.需要说明的是,若导阀的毛细管插入接管的深度过深,在空调使用过程中,制冷剂流过接管截面时,会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进而产生异响,影响用户的使用体验。在本实施例中,利用套管30和缩径段222相配合,能够限制毛细管22插入接管12的深度,避免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不会产生异响,能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33.采用在毛细管22的第一端设置缩径段222的方式,具有结构简单,便于加工的优点,能够降低加工成本和装配成本。
34.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接管12包括进口管121、出口管122以及低压管123,毛细管22包括第一毛细管223和第二毛细管224,第一毛细管223的两端分别与第一阀腔和第二阀腔相连通,第二毛细管224的第一端与进口管121或低压管123相连通,第二毛细管224的第二端与第二阀腔相连通。利用导阀20可控制主阀10的工作状态。
35.如图2所示,第二毛细管224的缩径段222的端部突出于接管12的内壁面,缩径段222的端部与接管12的内壁面之间的间隔为l,1mm≤l≤3.5mm。将该间隔l设置在上述区间
内,能够在保证第二毛细管224稳固连接的同时避免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若间隔为l小于1mm,则无法保证第二毛细管224的稳固连接,且焊料易进入第二毛细管224内。若间隔为l大于3.5mm,则第二毛细管224插入接管12内的深度过深,会产生制冷剂节流现象,进而产生异响。
36.在本实施例中,套管30的端部突出于接管12的内壁面,第二毛细管224的缩径段222的端部突出于套管30的端部。
37.需要说明的是,缩径段222的端部突出于接管12的内壁面,指的是,缩径段222的端部与接管12的轴线的距离小于接管12的内壁面与接管12的轴线的距离。
38.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毛细管223的缩径段222的端部位于第一阀体11的内壁面的外侧,或者第一毛细管223的缩径段222的端部平齐于第一阀体11的内壁面。在第一阀体11的第一阀腔内设置有活动部件,采用上述结构能够避免第一毛细管223的缩径段222干涉活动部件移动,保证装置正常工作。
39.为了保证套管30与第一阀体11的连接强度,在套管30穿设于第二安装孔的情况下,第一阀体11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翻边,环形翻边围设在第二安装孔的外周,套管30穿设于环形翻边。
40.由于第一毛细管223的缩径段222的端部位于第一阀体11的内壁面的外侧,或者第一毛细管223的缩径段222的端部平齐于第一阀体11的内壁面,利用环形翻边对套管30进行加固,能够保证套管30与第一阀体11的连接牢固性,保证第一毛细管223与套管30的连接牢固性。
41.其中,主体段221具有第一通孔,缩径段222具有第二通孔,第一通孔与第二通孔相连通,第一通孔的孔径与第二通孔的孔径相等。由于缩径段222的孔径与主体段221的孔径相同,并未缩小缩径段222的孔径,不会增加流体阻力,缩径段222不会对制冷剂进行节流。
42.具体地,主体段221的外径大于缩径段222的外径,主体段221的内径等于缩径段222的内径。
43.在本实施例中,缩径段222的外壁与套管30的孔壁之间具有焊接间隙。在对缩径段222与套管30焊接连接时,焊料能够填充焊接间隙,以完成毛细管22与套管30的固定连接。
44.其中,毛细管22还可以包括过渡段,过渡段的一端与主体段221相连接,过渡段的另一端与缩径段222相连接,过渡段的外径在朝向主体段221的方向上逐渐增大。通过设置过渡段便于对缩径段222进行加工。其中,过渡段的外壁可以为斜面,结构简单。或者,将过渡段的外壁设置为曲面。
45.具体地,过渡段位于套管30的孔口的外侧。在将缩径段222插入到位时,过渡段会与套管30的孔口处相抵接,限制毛细管22继续插入。
46.在本实施例中,该换向阀包括四通阀。
47.在本实施例中,接管12包括两个出口管122,低压管123位于两个出口管122之间。
48.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换向阀的装配方法,该换向阀的装配方法用于对上述提供的换向阀进行装配,换向阀的装配方法包括:
49.步骤一,将套管30穿设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
50.步骤二,利用治具将套管30的外壁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孔壁紧配;
51.步骤三,利用隧道炉将套管30与接管12或第一阀体11焊接连接;
52.步骤四,将毛细管22穿设于套管30,当毛细管22穿设至预设位置时,将毛细管22与套管30焊接连接。
53.在步骤二中,利用治具将套管30的外壁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孔壁紧配,具体包括,在套管30穿设于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情况下,将治具穿入套管30的内孔中,利用治具对套管30进行扩口,以使套管30的外壁撑紧在第一安装孔或第二安装孔的孔壁上,实现对套管30的预固定。
54.其中,治具是从接管12内部往外完成的,不会破坏毛细管插入口的口径。
55.在步骤四中,当毛细管22穿设至预设位置时,将毛细管22与套管30焊接连接,具体包括,在将毛细管22的缩径段222插入套管30之后,随着缩径段222的深入,当主体段221与套管30的管口处相抵接时,主体段221能够限制毛细管22继续插入套管30,此时毛细管22穿设至预设位置,然后将毛细管22与套管30焊接连接即刻完成装配。
56.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技术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57.除非另外具体说明,否则在这些实施例中阐述的部件和步骤的相对布置、数字表达式和数值不限制本发明的范围。同时,应当明白,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所示出的各个部分的尺寸并不是按照实际的比例关系绘制的。对于相关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已知的技术、方法和设备可能不作详细讨论,但在适当情况下,所述技术、方法和设备应当被视为说明书的一部分。在这里示出和讨论的所有示例中,任何具体值应被解释为仅仅是示例性的,而不是作为限制。因此,示例性实施例的其它示例可以具有不同的值。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讨论。
5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方位词如“前、后、上、下、左、右”、“横向、竖向、垂直、水平”和“顶、底”等所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通常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这些方位词并不指示和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或者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方位词“内、外”是指相对于各部件本身的轮廓的内外。
59.为了便于描述,在这里可以使用空间相对术语,如“在
……
之上”、“在
……
上方”、“在
……
上表面”、“上面的”等,用来描述如在图中所示的一个器件或特征与其他器件或特征的空间位置关系。应当理解的是,空间相对术语旨在包含除了器件在图中所描述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操作中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附图中的器件被倒置,则描述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上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上”的器件之后将被定位为“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下方”或“在其他器件或构造之下”。因而,示例性术语“在
……
上方”可以包括“在
……
上方”和“在
……
下方”两种方位。该器件也可以其他不同方式定位(旋转90度或处于其他方位),并且对这里所使用的空间相对描述作出相应解释。
60.此外,需要说明的是,使用“第一”、“第二”等词语来限定零部件,仅仅是为了便于对相应零部件进行区别,如没有另行声明,上述词语并没有特殊含义,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
61.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