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938983发布日期:2021-10-12 14:20阅读:97来源:国知局
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液式防振装置,尤其涉及一种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的耐久性的充液式防振装置。


背景技术:

2.专利文献1中记载了一种充液式防振装置,其通过节流孔流路104和连通路106(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这两个流路将受压室96与平衡室98连通。在该技术中,将节流孔流路104中的液体流动时的共振频率设定为比连通路106低的频率,并且构成为利用弹性可动体78的阀部94来切换连通路106的连通状态和封闭状态。根据该技术,在输入比较大的振幅(低频)的振动时,通过阀部94的位移使连通路106封闭,因此能够利用节流孔流路104中的液体流动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另一方面,在输入比较小的振幅(高频)的振动时,阀部94的位移较小,维持连通路106的连通状态,因此能够利用连通路106中的液体流动降低动态弹簧常数。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
3.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公开2019

158022号公报(例如段落0056、0058、0065~0067、0070、图12)


技术实现要素:

(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4.但是,在上述的现有技术中,由于是通过形成于弹性可动体78的薄壁部88的变形使阀部94位移的结构,因此若阀部94反复位移,则容易在薄壁部88产生龟裂。因此,存在弹性可动体78的耐久性降低的问题。
5.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的耐久性的充液式防振装置。(二)技术方案
6.为了实现该目的,本发明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具备:第一安装部件;筒状的第二安装部件;防振基体,以封闭该第二安装部件的轴向一端侧的开口部分的方式连结所述第一安装部件和所述第二安装部件,且使用橡胶状弹性体来形成;隔膜,封闭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轴向另一端侧的开口部分,且使用橡胶状弹性体来形成;分隔部件,在该隔膜和所述防振基体之间保持于所述第二安装部件的内周侧,并且分隔所述防振基体侧的第一液室和所述隔膜侧的第二液室;节流孔,形成于该分隔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一液室和所述第二液室连通;以及
圆盘状的弹性可动体,收纳于所述分隔部件,且使用橡胶状弹性体来形成,所述节流孔至少由第一节流孔和第二节流孔构成,该第二节流孔构成为以比该第一节流孔高的频率共振,所述弹性可动体具备:被保持部,构成该弹性可动体的内周侧的部位且保持于所述分隔部件;外周部,从该被保持部向径向外侧突出且配置在所述第二节流孔的流路上;以及第一阀部,从该外周部的外周端侧向轴向两侧突出,在所述第二节流孔上形成有周壁面,该周壁面在径向上与所述第一阀部对置,且在该周壁面与所述第一阀部之间形成流路,所述外周部设定为径向尺寸比轴向尺寸大,在所述第二节流孔中形成有一对对置面,该一对对置面从所述周壁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在轴向两侧与所述第一阀部对置,通过所述第一阀部与所述对置面接触或分离,从而切换第二节流孔的连通状态和封闭状态。(三)有益效果
7.根据第一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具有如下效果。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径向尺寸形成为比轴向尺寸大,因此当通过第二节流孔的液体的液压作用于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时,则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通过该外周部的变形,从而第一阀部在轴向上位移。由于在第二节流孔中形成有一对对置面,该一对对置面从周壁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在轴向两侧与第一阀部对置,因此能够通过第一阀部在轴向上位移并与对置面接触或分离,从而切换第二节流孔的连通状态和封闭状态。
8.这样,通过使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从而能够抑制在该变形时应力集中于外周部的局部。因此,即使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反复变形,也不易在外周部产生龟裂,因此具有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的耐久性的效果。
9.根据第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一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振动之前的状态下,第一阀部与对置面分离,在第一阀部或对置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泄漏流路,在输入规定的第一振幅的振动时第一阀部与对置面接触的情况下,该泄漏流路维持第二节流孔的连通状态。由此,在输入了第一振幅的振动的情况下,能够利用泄漏流路略微地产生第二节流孔中的液体流动,并且也产生第一节流孔中的液体流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一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升高,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
10.根据第三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构成为在输入比第一振幅大的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利用第一阀部封闭泄漏流路。由此,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通过泄漏流路在第二节流孔中产生液体流动,且仅在第一节流孔产生液体流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比第一振幅大的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1.根据第四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三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弹性可动体具备第二阀部,该第二阀部形成于比第一阀部更靠内周侧的位置且从外周部向轴向两侧突出,第二阀部也在轴向上与一对对置面对置。第二阀部与对置面的对置间隔形成为比第一阀部与对置面的对置间隔宽,因此在输入第一振幅
以下的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第二阀部与对置面接触。另一方面,在输入超过第一振幅的振幅的振动时,第二阀部与对置面接触的情况下,通过该接触,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刚性提高,从而能够抑制振动输入时的液压因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变形而被吸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超过第一振幅的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2.根据第五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四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第二阀部与对置面接触,通过该接触,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刚性提高,从而能够抑制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的液压因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变形而被吸收。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3.根据第六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四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第二阀部或对置面的至少一方形成有泄漏流路,在第二阀部与对置面接触的情况下,该泄漏流路维持第二节流孔的连通状态,因此,即使假设在输入第一振幅的振动时第二阀部与对置面接触,也能够利用泄漏流路产生第二节流孔中的液体流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一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升高,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
14.根据第七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六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构成为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利用第二阀部封闭泄漏流路。由此,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即使假设存在第一阀部对泄漏流路的封闭不充分的部分,也能够抑制通过泄漏流路在第二节流孔中产生液体流动。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仅在第一节流孔产生液体流动,从而能够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5.根据第八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四方案至第七方案任一项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在未形成第一阀部和第二阀部的区域中,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的轴向尺寸形成为恒定,因此在弹性可动体的外周部变形的情况下,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该外周部的局部。从而具有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的耐久性的效果。
16.根据第九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泄漏流路的流路宽度形成为越靠径向内侧越窄,因此,即使假设存在第一阀部对泄漏流路的封闭不充分的部分,也能够提高在该部分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阻力。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7.根据第十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分隔部件具备夹持部,该夹持部从上下夹持外周部的周向的一部分,因此外周部的一部分的变形受到夹持部限制。在外周部的变形受到限制的区域中,有可能导致第一阀部对泄漏流路的封闭不充分。与此相对,泄漏流路在周向上形成在与夹持部不同的位置。即,泄漏流路形成于外周部的变形不受限制的区域,因此容易通过伴随外周部的变形的第一阀部的位移使泄漏流路封闭。因此具有如下效果:在输入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18.根据第十一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通过在第二节流孔的对置面形成的凹部来形成泄漏流路,因此与在橡胶状弹性体即第一阀部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泄漏流路的流路宽度或深度等尺寸的精度。因此具有如下效果:能够容易地将通过泄漏流路的液体的流量设定为期
望的流量,从而在输入第一振幅的振动时,容易获得期望的动态弹簧常数或衰减系数。根据第十二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在第十一方案所述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效果的基础上,还具有如下效果。由于具备倾斜面,该倾斜面在周方向上连接对置面和凹部的底面,因此具有在第一阀部与对置面接触时容易封闭泄漏流路的效果。
附图说明
19.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剖视图。图2是分隔部件的俯视图。图3的(a)是沿着图2中的iiia

iiia线的、分隔部件的剖视图,图3的(b)是将图3的(a)中的iiib部分放大的、分隔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4的(a)是沿着图3的(a)中的iva

iva线的、分隔部件的剖视图,图4的(b)是沿着图4的(a)中的ivb

ivb线的、分隔部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a)是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下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b)是表示从图5的(a)的状态起输入了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的状态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c)是表示从图5的(a)的状态起输入了比较大的振幅的振动的状态的、充液式防振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

充液式防振装置;2

第一安装部件;3

防振基体;4

第二安装部件;6

隔膜;7

分隔部件;10

弹性可动体;11

被保持部;12

外周部;13

第一阀部;14

第二阀部;80e

周壁面;81c、91c

对置面;81d、91d

凹部;81f、91f

肋(夹持部);c1

第一液室;c2

第二液室;d1

外周部的径向尺寸;d2

外周部的轴向尺寸;l

泄漏流路;p1

第一节流孔(节流孔);p2

第二节流孔(节流孔)。
具体实施方式
2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剖视图。另外,在图1中示出了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以沿着轴o的平面剖切的剖面。
21.如图1所示,充液式防振装置1是用于抑制从汽车的发动机等振动源侧(未图示)向车身等振动接收侧(未图示)的振动传递,并且将振动源侧支承固定于振动接收侧的防振装置。充液式防振装置1具备安装于振动源侧的第一安装部件2。
22.第一安装部件2使用铝合金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大致圆柱状。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第一安装部件2(第二安装部件4)的轴o方向作为上下方向,将第一安装部件2侧作为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上侧进行说明。此外,将围绕轴o的方向作为周向,将与轴o正交的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作为径向进行说明。
23.在第一安装部件2的上表面形成有螺纹孔,在该螺纹孔中紧固用于将第一安装部件2固定于振动源侧的螺栓(未图示)。从第一安装部件2的下表面到外周面粘接有防振基体3。
24.防振基体3使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为越靠下方侧直径越大的大致圆锥台状。防振基体3的上端侧的部位硫化粘接于第一安装部件2,防振基体3的下端侧的部位硫化粘接于
第二安装部件4。第二安装部件4是安装于振动接收侧的部件。另外,能够将第二安装部件4安装在振动源侧,并将第一安装部件2安装在振动接收侧。
25.第二安装部件4使用钢铁等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筒状。防振基体3以封闭第二安装部件4的上端侧(轴o方向一端侧)的开口部分的方式粘接。在防振基体3的下端侧一体地形成有将第二安装部件4的内周面覆盖的橡胶膜30,安装件5介由橡胶膜30保持于第二安装部件4的下端侧的内周面。
26.安装件5使用金属材料形成为圆环状,在安装件5上粘接有隔膜6。隔膜6使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为呈蛇腹状屈曲的膜状。隔膜6的外缘硫化粘接于安装件5,通过对第二安装部件4的下端部进行敛缝来保持安装件5,从而在防振基体3与隔膜6之间形成充液室。
27.在充液室中封入乙二醇等防冻性液体(未图示)。在防振基体3与隔膜6之间的第二安装部件4的内周面上,分隔部件7以与橡胶膜30紧贴的方式被保持。通过该分隔部件7将充液室分隔为两个液室,即防振基体3侧的第一液室c1和隔膜6侧的第二液室c2。
28.在分隔部件7上形成有使第一液室c1和第二液室c2连通的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节流孔,即第一节流孔p1和第二节流孔p2。分隔部件7由形成有第一节流孔p1的第一分隔体8和与该第一分隔体8一起形成第二节流孔p2的第二分隔体9构成。
29.在第一分隔体8和第二分隔体9之间收纳有圆盘状的弹性可动体10。利用该弹性可动体10的外周侧的部位来切换:能够通过第二节流孔p2进行液体流动的连通状态、以及不能进行液体流动的封闭状态。
30.接着,参照图2~图4对分隔部件7和弹性可动体10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对于该结构的作用也适当参照图5进行说明。图2是分隔部件7的俯视图。图3的(a)是沿着图2中的iiia

iiia线的、分隔部件7的剖视图,图3的(b)是将图3的(a)中的iiib部分放大的、分隔部件7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在图3中示出了保持有弹性可动体10的状态的分隔部件7。
31.图4的(a)是沿着图3的(a)中的iva

iva线的、分隔部件7的剖视图,图4的(b)是沿着图4的(a)中的ivb

ivb线的、分隔部件7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另外,在图4中示出取下了弹性可动体10的状态的分隔部件7的剖面。
32.图5的(a)是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下的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b)是表示从图5的(a)的状态起输入了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的状态的、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图5的(c)是表示从图5的(a)的状态起输入了比较大的振幅的振动的状态的、充液式防振装置1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33.另外,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载荷平衡状态)是指:在振动源侧和振动接收侧之间装配了充液式防振装置1且对充液式防振装置1施加振动之前的状态。
34.如图2和图3所示,分隔部件7以构成其下表面侧部位的第一分隔体8和构成分隔部件7的上面侧部位的第二分隔体9上下重合的状态一体地连结。
35.第一分隔体8具备:圆环状的节流孔形成部80;以封闭该节流孔形成部80的下端侧的方式连接的大致圆盘状的保持部81。节流孔形成部80和保持部81一体地形成。
36.第二分隔体9具备:在节流孔形成部80的内周侧嵌入且形成为剖面呈l字形的圆环状的圆环部90;以封闭该圆环部90的下端侧的方式连接的大致圆盘状的保持部91。圆环部90和保持部91一体地形成。
37.在节流孔形成部80的外周面的上端和下端侧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伸出的一对节
流孔形成壁80a、80b。节流孔形成壁80a、80b紧贴于将第二安装部件4(参照图1)的内周面覆盖的橡胶膜30,从而沿着分隔部件7的外周形成第一节流孔p1。
38.在节流孔形成部80上形成有在节流孔形成壁80a、80b之间进行上下连接的纵壁部80c(参照图2),通过该纵壁部80c将第一节流孔p1在周向上分割。在节流孔形成壁80a开设有以使该节流孔形成壁80a向径向内侧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切口80d。第一节流孔p1的流路的一端经由该切口80d与第一液室c1(参照图1)连通。
39.节流孔形成壁80b以其与纵壁部80c的连接部分为始端,在节流孔形成部80的大致半周上延伸,节流孔形成壁80b的终端部80b1(参照图2)成为第一节流孔p1的流路的另一端。即,第一节流孔p1在节流孔形成壁80b的终端部80b1与第二液室c2(参照图1)连通。
40.在第一分隔体8的保持部81的外周端侧开设有形成第二节流孔p2的贯通孔81a。贯通孔81a形成为上下贯通且在周向上延伸(参照图4的(a)),在周向上等间隔地排列设置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4个)贯通孔81a。
41.用于对弹性可动体10的被保持部11进行保持的突出部81b从比贯通孔81a更靠内周侧的保持部81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在突出部81b的上表面形成有向下方凹陷的凹槽(参照图3),且具有该凹槽的突出部81b在周向上连续形成。
42.除了形成有后述的贯通孔91h这一点之外,第二分隔体9的保持部91形成为隔着与轴o成直角的平面与第一分隔体8的保持部81呈面对称。因此,在第二分隔体9的保持部91上也形成有与保持部81的贯通孔81a和突出部81b呈上下对称的贯通孔91a和突出部91b。
43.并且,由于保持部81、91彼此在上下隔开规定间隔配置,因此由在上下对置的贯通孔81a、91a形成第二节流孔p2。此外,在上下对置的突出部81b、91b(凹槽)的对置空间形成了用于对弹性可动体10的被保持部11进行保持的空间。
44.弹性可动体10的被保持部11形成为与突出部81b、91b的凹槽对应的形状(能够以弹性方式嵌入的形状)。因此,将被保持部11保持于突出部81b、91b,从而限制了被保持部11在上下方向或径向上的位移。弹性可动体10中的比被保持部11更靠外周侧的部位从突出部81b、91b向径向外侧突出,从而配置在第二节流孔p2的流路上。
45.如图3的(b)所示,弹性可动体10具备:从被保持部11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外周部12、形成于该外周部12的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各部分使用橡胶状弹性体一体地形成。
46.第一阀部13形成为从外周部12的外周端的上下两面起呈上下一对地突出的突起形状,且设定为第一阀部13的上下方向尺寸d3比外周部12的上下方向尺寸d2大。此外,在比第一阀部13更靠内周侧的位置,第二阀部14也同样地形成为从外周部12的上下两面起呈上下一对地突出的突起形状,且设定为第二阀部14的上下方向尺寸d4比外周部12的上下方向尺寸d2、第一阀部13的上下方向尺寸d3小。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是分别在周向上连续形成的圆环状的突起。
47.在第二节流孔p2中形成有周壁面80e和一对对置面81c、91c,该周壁面80e在径向上与第一阀部13对置,该一对对置面81c、91c从该周壁面80e的上下两端部向径向内侧突出且在上下方向两侧与第一阀部13对置。周壁面80e是节流孔形成部80的内周面,一对对置面81c、91c是比贯通孔81a、91a更靠外周侧的保持部81的上表面和保持部91的下表面。
48.即,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配置在比保持部81、91的贯通孔81a、91a更靠径向外侧的位置,外周部12中的比第二阀部14更靠内周侧的部位与贯通孔81a、91a上下对置。因
此,在第二节流孔p2中流动的液体的液压作用于位于第二阀部14的内周侧的外周部12。
49.在这种情况下,外周部12的径向尺寸d1(图3的(b)中的左右方向尺寸,即未被突出部81b、91b保持的部位的尺寸)设定为,比外周部12的上下方向尺寸d2(轴o方向上的厚度尺寸)大,并且比外周部12的上下方向尺寸d2与一对第一阀部13的上下方向尺寸d3的合计尺寸(d2+d3
×
2)大。因此,如图5所示,当液压作用于外周部12时,外周部12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随着该变形,第一阀部13上下位移(参照图5的(b)和图5的(c))。
50.在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图5的(a)的状态)下,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分离,因此通过第一阀部13上下位移而与对置面81c、91c分离或接触来切换第二节流孔p2的连通状态和封闭状态。这样,通过使外周部12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能够抑制在该变形时应力集中于外周部12的局部。因此,即使外周部12反复变形,也不易在外周部12产生龟裂,因此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10的耐久性。
51.此外,在未形成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的区域中,外周部12的上下方向尺寸d2(参照图3的(b))从内周侧到外周侧形成为恒定,因此在外周部12变形的情况下,能够更有效地抑制应力集中于外周部12的局部。
52.此外,由于第一阀部13形成为随着靠近上下方向的端部(前端侧)而收窄尺寸,因此能够减小与对置面81c、91c接触时的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接触时产生异常声音。
53.另外,虽然由于这样的外周部12的变形,第一阀部13也会以向径向外侧略微倾倒的方式位移(变形),但是以在该位移时第一阀部13不会与周壁面80e接触的程度,充分地确保了输入振动之前的第一阀部13与周壁面80e之间的间隙。
54.在此,当输入怠速振动那样的振幅较小的(高频的)振动时,外周部12的变形量较小,第一阀部13保持与对置面81c、91c分离的状态并上下位移,因此会产生第二节流孔p2中的液体流动。此时,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之间的间隙成为第二节流孔p2的实际的流路,但是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下的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之间的间隙微小(例如是0.1mm)。
55.也就是说,第二节流孔p2的实际的流路截面积(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之间的流路截面积)形成为比第一节流孔p1(参照图3的(a))的流路截面积小。此外,第二节流孔p2的流路长度形成为比第一节流孔p1的流路长度短。因此,在第二节流孔p2中产生的液柱共振频率设定为比在第一节流孔p1中产生的液柱共振频率高。
56.因此,通过在输入小振幅(例如0.05mm)的振动时维持第二节流孔p2的连通状态(第一阀部13不与对置面81c、91c接触),从而能够利用第二节流孔p2中的液体流动使动态弹簧常数降低。此外,在输入抖动振动那样的大振幅(例如0.5mm的振幅)的振动时,利用第一阀部13使第二节流孔p2封闭,并产生第一节流孔p1中的液体流动,因此能够提高衰减系数。
57.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当输入这样的大小振幅之间的中等程度的振幅(规定的第一振幅)的振动时,能够降低动态弹簧常数,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以下对该结构进行说明。
58.如图4所示,在保持部81的对置面81c上形成有向该对置面81c凹陷的凹部81d。在周向上等间隔地形成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8个)凹部81d。此外,在第二分隔体9的保持
部91上的与凹部81d呈上下对称的位置形成有凹部91d(参照图4的(b))。这些凹部81d、91d以在径向上延伸的方式形成,且以凹部81d、91d与第一阀部13上下对置的方式配置。由此,能够形成泄漏流路l(参照图5),在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接触的情况下,该泄漏流路l维持第二节流孔p2的连通状态。
59.因此,如图5的(b)所示,当输入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接触的程度的中等程度的振幅(例如0.1mm)的振动时,能够通过泄漏流路l略微地产生第二节流孔p2中的液体流动。另一方面,由于该第二节流孔p2中的液体流动微小,因此在第一节流孔p1(参照图1)中也能够产生液体流动。因此,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升高,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
60.并且,如图5的(c)所示,当输入比较大的振幅(比第一振幅大的第二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利用第一阀部13封闭泄漏流路l,抑制在第二节流孔p2中产生液体流动。由此,能够仅在第一节流孔p1中产生液体流动,因此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61.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由对置面81c、91c的凹部81d、91d形成泄漏流路l,但是,例如也可以在第一阀部13的前端部分形成与凹部81d、91d相当的凹陷。但是,在这种结构的情况下,由于第一阀部13使用橡胶状弹性体形成,因此泄漏流路l的流路宽度或深度等尺寸的精度容易降低。此外,如果在第一阀部13形成凹部,则容易在该形成部分产生龟裂,导致弹性可动体10的耐久性降低。
62.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是由对置面81c、91c的凹部81d、91d形成泄漏流路l,因此与在第一阀部13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泄漏流路l的流路宽度或深度等尺寸的精度。因此,能够容易地将在泄漏流路l中通过的液体的流量设定为期望的流量,从而在输入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时(在图5的(b)的状态下),容易获得期望的动态弹簧常数或衰减系数。此外,与在第一阀部13上形成凹部的情况相比,能够提高弹性可动体10的耐久性。
63.在此,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比第一阀部13更靠径向内侧形成有第二阀部14。该第二阀部14是用于通过与对置面81c、91c的接触来提高外周部12的刚性的部位。
64.如图5的(a)所示,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荷状态下的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设定为比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宽。因此,如图5的(b)所示,当输入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由此,能够抑制外周部12的刚性提高,并通过外周部12的变形吸收作用于外周部12的液压,因此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升高。
65.另一方面,如图5的(c)所示,当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使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从而提高弹性可动体10的外周部12的刚性。由此,能够抑制振动输入时的液压因外周部12的变形而被吸收,从而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66.此外,由于第二阀部14形成为随着靠近上下方向的端部(前端侧)而收窄尺寸,因此与第二阀部14和对置面81c、91c进行面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接触面积。因此,能够抑制在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时产生异常声音。
67.此外,从对置面81c、91c的内周端到外周端,凹部81d、91d形成为在径向上延伸。即,泄漏流路l也形成于凹部81d、91d与第二阀部14之间的区域。由此,即使假设在输入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时(在图5的(b)的状态下)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发生接触,也能够利用在第二阀部14与凹部81d、91d之间形成的泄漏流路l,来产生第二节流孔p2中的液体流动。因此,能够切实地发挥如下效果:在输入中等程度的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动态弹
簧常数升高,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
68.另一方面,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如图5的(c)所示,利用第二阀部14封闭泄漏流路l。由此,即使假设存在第一阀部13对泄漏流路l的封闭局部不充分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在第二节流孔p2中产生液体流动。因此,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切实地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69.此外,如图4的(a)所示,周向上的凹部81d、91d的宽度尺寸(即,泄漏流路l的流路宽度)形成为越靠近径向内侧越窄。因此,在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时,即使假设存在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对泄漏流路l(参照图5)的封闭不充分的部位,也能够提高在该部位中流动的液体的流动阻力。因此,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切实地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70.此外,如图4的(b)所示,对置面81c、91c和凹部81d、91d的底面通过倾斜面81e、91e在周向上连接。该倾斜面81e、91e以将对置面81c、91c与凹部81d、91d的底面的台阶部分平滑地连接的方式倾斜。由此,在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时,容易封闭泄漏流路l(参照图5)。因此,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能够切实地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
71.在此,在沿周向排列的多个贯通孔81a、91a彼此之间形成有沿径向延伸的肋81f、91f(关于肋91f,参照图2)。该肋81f、91f将保持部81、91中比贯通孔81a、91a更靠外周侧的部位与突出部81b、91b连接。并且,如图3的(a)所示,在形成肋81f、91f的区域中,将外周部12以被上下一对肋81f、91f夹持的状态保持。
72.通过该肋81f、91f限制了外周部12的变形,因此在形成肋81f、91f的区域附近,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对泄漏流路l(参照图5)的封闭有可能不充分。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的(a)所示,没有在位于肋81f、91f的径向外侧的对置面81c、91c上形成凹部81d、91d。
73.也就是说,凹部81d、91d在周向上形成于与肋81f、91f不同的位置(在周向上错开相位),因此能够在外周部12的变形不受限制的区域形成泄漏流路l(参照图5)。因此,容易通过伴随外周部12的变形的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的位移使泄漏流路l封闭。因此,能够切实地发挥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的效果。
74.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采用如下结构:在输入大振幅的振动时封闭泄漏流路l(封闭第二节流孔p2)。这种情况下,当输入了比该大振幅更大的过大的振幅的振动时,第一液室c1和第二液室c2(参照图1)的液压急剧地变动,第一液室c1的液压容易急剧地下降。当因该液压的降低而使第一液室c1成为负压时,则有可能产生气蚀并产生异常声音,但是该气蚀可通过弹性可动体10的被保持部11的内周侧的可动栓部15(参照图3的(a))进行抑制。
75.如图3的(a)所示,在比保持部81、91的突出部81b、91b更靠内周侧的位置形成有能够收纳可动栓部15的空间。在弹性可动体10中,配置在该空间内的部位(比被保持部11更靠中央侧的部位)是可动栓部15。可动栓部15与被保持部11一体地形成。
76.在可动栓部15上形成有向上下呈圆环状突出的环状阀部16和配置在该环状阀部16的外周侧的贯通孔17。在输入振动之前的负载状态下,环状阀部16的上下的前端分别与保持部81的上表面和保持部91的下表面接触。
77.在保持部81、91的比环状阀部16更靠内周侧的中心部分,分别形成有贯通孔81g、91g,在位于环状阀部16的外周侧的保持部91上形成有贯通孔91h。贯通孔91h形成在贯通孔
17的上方侧(与可动栓部15相对的位置)。
78.由此,当第一液室c1(参照图1)成为负压时,则可动栓部15以使向上方突出的环状阀部16向保持部91侧挤压变形的方式向上方位移。随着该可动栓部15的位移,会在向下方突出的环状阀部16与保持部81之间产生间隙。并且,能够通过该间隙、可动栓部15的贯通孔17、保持部91的贯通孔91h进行液体的流动。因此能够在早期将第一液室c1中产生的负压消除,从而抑制因气蚀而产生异常声音。
79.如上所述,根据本实施方式的充液式防振装置1,在输入小振幅(0.05mm)的振动时能够降低动态弹簧常数,并且在输入中等程度的振幅(0.1mm)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动态弹簧常数升高并获得规定的衰减系数。此外,在输入大振幅(0.5mm)的振动时能够获得较高的衰减系数,并且在输入过大(超过0.5mm)的振幅的振动时能够抑制因气蚀而产生异常声音。
80.以上,基于上述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方式,能够容易地推测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形改良。
8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使用充液式防振装置1作为对汽车的发动机进行弹性支承的发动机支架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能够将充液式防振装置1应用于车身支架、差动器支架等任意的振动体。
8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形成使第一液室c1和第二液室c2连通的两个节流孔即第一节流孔p1和第二节流孔p2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除了第一节流孔p1和第二节流孔p2之外,还形成有使第一液室c1和第二液室c2连通的其他节流孔。
8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弹性可动体10的外周部12形成有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省略第二阀部14,或者除了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之外,还可以进一步设置能够与对置面81c、91c抵接的阀部。
8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未形成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的区域中,外周部12的厚度形成为恒定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只要是在作用有液压的情况下,外周部12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并能够通过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的上下位移来切换第二节流孔p2的连通状态的程度,也可以使外周部12的厚度形成为局部较薄。
8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在弹性可动体10的被保持部11的内周侧连接有可动栓部15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省略可动栓部15(使比被保持部11更靠内周侧的弹性可动体10的厚度为恒定)的结构。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省略保持部81、91的贯通孔81g、91g、91h。
8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第一阀部13不与对置面81c、91c接触的振动,例示了0.05mm振幅的振动;作为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接触的振动,例示了0.1mm振幅(规定的第一振幅)的振动;作为第一阀部13封闭泄漏流路l的振动,例示了0.5mm振幅(比第一振幅大的第二振幅)的振动,但是不限于此。为了使第一阀部13以期望的振幅与对置面81c、91c接触(封闭泄漏流路l),即在输入期望的振幅的振动时获得期望的弹簧常数或衰减系数,只要适当地设定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的间隙或凹部81d、91d的深度即可。
8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设定为比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宽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第一阀部13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和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的对置间隔设定为相同的结构。在该结构的情况下,也会由于外周部12整体以挠曲的方式变形,从而使第
一阀部13先于第二阀部14与对置面81c、91c接触。
8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由对置面81c、91c的凹部81d、91d形成泄漏流路l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通过在第一阀部13(第二阀部14)的前端形成与凹部81d、91d相当的凹陷,或者在第一阀部13(第二阀部14)上形成沿径向贯通的孔,从而形成泄漏流路。此外,也可以在对置面81c、91c和第一阀部13(第二阀部14)上分别形成泄漏流路。
89.此外,也可以不是在对置面81c、91c的表面直接形成凹部81d、91d,例如可以是在对置面81c、91c的表面形成沿周向延伸的橡胶膜,并在该橡胶膜的表面形成与凹部81d、91d相当的凹陷。此外,也可以是如下结构:将橡胶制的凸部(突起)在对置面81c、91c的表面上以在周向上断续的方式排列设置,并在这些凸部彼此的对置空间形成泄漏流路。这样,如果使用粘接于对置面81c、91c的橡胶来形成泄漏流路,则能够抑制与第一阀部13(第二阀部14)接触时的异常声音。
90.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多个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沿周向等间隔地排列设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也可以是一个,也可以省略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此外,在设置多个凹部81d、91d的情况下,不是必须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只要在周向上断续地设置即可)。
91.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以与第一阀部13和第二阀部14分别对置的方式形成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在与第一阀部13对置的部分形成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的结构。
9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周向上的凹部81d、91d的宽度尺寸(即,泄漏流路l的流路宽度)形成为越靠径向内侧越窄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周向上的凹部81d、91d的宽度尺寸(即,泄漏流路l的流路宽度)也可以从径向内侧到外侧为恒定,也可以越靠径向内侧越宽。
9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对于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在周向上形成于与肋81f、91f不同的位置的情况进行了说明,但是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肋81f、91f的径向外侧的区域形成凹部81d、91d(泄漏流路l)。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