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6877155发布日期:2021-10-09 10:57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轴承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


背景技术:

2.现有技术中车辆主减速器最主要的作用,就是减速增扭,因此在制动过程中主传动锥齿轮会承受很大的轴向力,为了保证主动齿轮和从动齿轮间保持合适的位置关系,其轴承支撑必须有足够的钢度,为此,主动锥齿轮常与轴制成一体,使用两套圆锥滚子轴承或两套圆锥滚子轴承及一个圆柱滚子轴承支承在主减速器壳内。随车辆技术的不断发展,为了提能车辆降耗,主减速机传动系统也在不断地进行轻量化设计,部分主锥设计取消了原有的导向轴承和导向轴承安装结构。但该设计的主减速轴承当在不规范行驶的情况下会因主锥轴带动而造成轴承发生倾斜,如车辆在正向行驶时没有完全制动的情况下进行倒车操作,或者在倒车行驶时没有完全制动的情况下进行正向行驶操作,这两种情况下都可能导致轴承发生倾斜,并与从动齿发生碰撞摩擦,造成主锥轴承的早期失效。因此需要提出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以解决上述现有技术中的缺陷。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减速器在车辆非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倾覆力矩作用下损坏失效的技术问题。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包括:
5.内圈,其上设置有与轴体相配的轴孔;
6.外圈,其同轴设置在所述内圈外部,并和所述内圈之间形成有圆锥滚道、第一圆柱滚道和第二圆柱滚道;其中所述圆锥滚道设置于所述第一圆柱滚道和所述第二圆柱滚道之间;
7.多个圆锥滚子,其安装在所述圆锥滚道内,并沿圆周均布;
8.多个第一圆柱滚子,其安装在所述第一圆柱滚道内,并沿圆周均布;
9.多个第二圆柱滚子,其安装在所述第二圆柱滚道内,并沿圆周均布。
10.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圆柱滚子设置于所述圆锥滚子的小端一侧。
11.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圆柱滚子设置于所述圆锥滚子的大端一侧。
12.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圆锥滚道中设置有圆锥滚子保持器。
13.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一圆柱滚道背离所述圆锥滚子的一侧设置有挡边。
14.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第二圆柱滚道背离所述圆锥滚子的一侧设置有
卡簧槽。
15.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其特征在于,所述卡簧槽中设有卡簧。
16.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内圈的外壁上设有环形凹槽,所述圆锥滚道设置在所述环形凹槽内。
17.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所述车辆的主减速器内安装有上述任一项所述的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
18.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通过将单列圆锥滚子轴承和两列圆柱滚子轴承复合为一体,使得组合轴承即可承受轴、径向联合载荷,又可对抗非正常行驶情况下的倾覆力矩,整套组合轴承通过控制滚道尺寸、套圈高度等各工艺尺寸,并且组合轴承在规定预紧力下达到所需要的间隙,装配主减速器时仅需将轴承总成装入壳内,加上规定预紧力即可,不需要再调整轴承的游隙。
附图说明
19.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20.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21.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2]1ꢀꢀꢀꢀꢀꢀꢀꢀꢀꢀ
外圈
[0023]2ꢀꢀꢀꢀꢀꢀꢀꢀꢀꢀ
内圈
[0024]3ꢀꢀꢀꢀꢀꢀꢀꢀꢀꢀ
圆锥滚子
[0025]
31
ꢀꢀꢀꢀꢀꢀꢀꢀꢀ
圆锥滚道
[0026]
32
ꢀꢀꢀꢀꢀꢀꢀꢀꢀ
圆锥滚子保持器
[0027]4ꢀꢀꢀꢀꢀꢀꢀꢀꢀꢀ
第一圆柱滚子
[0028]
41
ꢀꢀꢀꢀꢀꢀꢀꢀꢀ
第一圆柱滚道
[0029]
42
ꢀꢀꢀꢀꢀꢀꢀꢀꢀ
挡边
[0030]5ꢀꢀꢀꢀꢀꢀꢀꢀꢀꢀ
第二圆柱滚子
[0031]
51
ꢀꢀꢀꢀꢀꢀꢀꢀꢀ
第二圆柱滚道
[0032]
52
ꢀꢀꢀꢀꢀꢀꢀꢀꢀ
卡簧槽
[0033]
521
ꢀꢀꢀꢀꢀꢀꢀꢀ
卡簧
具体实施方式
[0034]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0035]
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实用新型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技术内
容得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所引用的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技术内容下,当亦视为本实用新型可实施的范畴。
[0036]
请参见图1,图1示出了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的结构示意图。
[0037]
请再参见图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及含该轴承的车辆,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主减速器在车辆非正常行驶过程中产生的倾覆力矩作用下损坏失效的技术问题。
[0038]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可包括外圈1、内圈2、多个圆锥滚子3、多个第一圆柱滚子4及多个第二圆柱滚子5。
[0039]
如图1所示,上述内圈2上设置有与轴体相配的轴孔。上述外圈1同轴设置在内圈2外部,外圈1与内圈2之间的腔体形成有圆锥滚道31、第一圆柱滚道41和第二圆柱滚道51,并且上述圆锥滚道31、第一圆柱滚道41和第二圆柱滚道51中外圈1与内圈2内壁之间的腔体分别与圆锥滚子3、第一圆柱滚子4和第二圆柱滚子5相匹配。其中,上述圆锥滚道31设置于上述第一圆柱滚道41和第二圆柱滚道51之间。
[0040]
如图1所示,上述多个圆锥滚子3安装在圆锥滚道31内,并沿着圆锥滚道31的圆周均布。
[0041]
如图1所示,上述多个第一圆柱滚子4安装在第一圆柱滚道41内,并沿着第一圆柱滚道41的圆周均布。
[0042]
如图1所示,上述多个第二圆柱滚子5安装在第二圆柱滚道51内,并沿着第二圆柱滚道51的圆周均布。
[0043]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中上述第一圆柱滚子4及第一圆柱滚道41设置于圆锥滚子3的小端一侧,第一圆柱滚子4正对于圆锥滚子3小端。设置于圆锥滚子3的小端一侧的多个第一圆柱滚子4可承接圆锥滚子3的径向负荷,增加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的受轴、径向联合载荷。
[0044]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中上述第二圆柱滚子5及第二圆柱滚道51设置于圆锥滚子3的大端一侧,第二圆柱滚子5正对于圆锥滚子3大端。设置于圆锥滚子3的大端一侧的多个第二圆柱滚子5可承接圆锥滚子3的径向负荷,增加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的受轴、径向联合载荷。
[0045]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圆锥滚道31中设置有圆锥滚子保持器32,上述圆锥滚子保持器32为与圆锥滚道31相匹配的圆环。其中,圆锥滚子保持器32上设有等间距的空槽,用于将多个圆锥滚子3等间距的固定于圆锥滚道31中。
[0046]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一圆柱滚道41背离所述圆锥滚子3的一侧设置有挡边42,上述挡边42可设置于例如背离所述圆锥滚子3一侧的第一圆柱滚道41的外圈1上、内圈2上或者外圈1和内圈2上。上述挡边42的设置用于定位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中的多个第一圆柱滚子4。
[0047]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第二圆柱滚道51背离圆锥滚子3的一侧设置有卡簧槽52,上述卡簧槽52可位于例如第二圆柱滚道51背离圆锥滚子3的一侧的外圈1或内圈2上。
[0048]
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中,上述卡簧槽52中设置有卡簧521,上述卡簧521固定在
第二圆柱滚道51中背离圆锥滚子3一侧卡簧槽52中,所述卡簧与第二圆柱滚道51背离圆锥滚子3一侧的外圈1和内圈2相接触,以定位本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中的多个第二圆柱滚子5。
[0049]
如图1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中,上述内圈2的外壁上设置有环形凹槽,圆锥滚道31设置在上述环形凹槽内。
[0050]
本实用新型一种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通过将单列圆锥滚子3和两列圆锥滚子设置于第一圆柱滚子4和第二圆柱滚子5之间,使得三列滚子复合为一组合轴承,上述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即可承受轴、径向联合载荷,又可对抗非正常行驶情况下的倾覆力矩,整套组合轴承通过控制滚道尺寸、套圈高度等各工艺尺寸,使组合轴承在规定预紧力下达到所需要的间隙,装配主减速器时仅需将轴承总成装入壳内,加上规定预紧力即可,不需要再调整轴承的游隙。
[0051]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上述车辆的主减速器内安装有上述任一项实施例中所述的车辆减速器组合轴承。
[0052]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车辆主减速器组合轴承可承受轴、径联合载荷,提高轴承的承载、抗倾覆能力,在规定预紧力下,保证轴承的游隙空间,并有效延长主减速器轴承的使用寿命。
[0053]
以上公开的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实用新型。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实用新型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