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391021发布日期:2022-01-08 00:24阅读:98来源:国知局
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安全监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


背景技术:

2.电梯是现代高层建筑中必不可少的机电一体化运输设备,由于楼宇规模的不断增大,电梯数量的增长也十分迅速,这就要求电梯具有更高的运行安全性和可靠性,而电梯机房作为电梯的一个组成部分,其运行状况对电梯的运行安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
3.在中国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公开说明书cn 208684181 u中公开的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虽然,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能够加快故障处理速度,但是,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存在不便观看监控画面和不便固定的缺点。


技术实现要素:

4.(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5.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二)技术方案
7.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包括底座、配重板和监控主体,所述底座的一侧面开设有定位方孔,所述底座的另一侧面开设有固定槽,所述配重板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和定位块,所述监控主体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所述第一连接板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屏幕,所述监控主体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数量为两个,所述监控主体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立板,所述第三立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轴,所述第三支撑轴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弧形杆,所述弧形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轮轴,所述第二轮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所述底座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第一支撑杆和环形齿条,所述第一支撑板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环形板和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轴,所述第一支撑轴贯穿于第一立板,所述第一立板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筒,所述第一连接筒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监控主体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支撑轴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轮轴,所述第一轮轴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轮与环形齿条啮合,所述第一轮轴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所述第一支撑杆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环形板,所述第二环形板和第一环形板的侧面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与连接轴滑动连接。
8.可选的,所述第二支撑板的侧面滑动连接有限位杆,所述限位杆与固定槽卡接,所述限位杆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横杆,所述限位杆的上表面插接有插杆。
9.可选的,所述插杆贯穿于限位杆,所述限位杆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夹持板,所述夹持板与底座卡接,所述定位块与定位方孔卡接。
10.可选的,所述第一支撑杆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所述第二支撑杆与第一支撑杆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支撑杆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立板,所述第一支撑轴贯穿于第二立板。
11.可选的,所述底座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所述连接块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三角板,所述三角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环,所述连接环与第一轮轴转动连接。
12.可选的,所述屏幕、第一连接板和监控主体均与电源电性连接,所述监控主体与第一连接板电性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板与屏幕电性连接。
13.(三)有益效果
14.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5.1、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通过环形槽和连接轴的设置,使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具备了限制屏幕倾斜角度的效果,通过第一齿轮、第二齿轮和环形齿条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监控主体沿着第一支撑轴转动,从而起到了使屏幕倾斜的作用,进而起到了使屏幕的角度符合使用者观看角度的作用,达到了方便观看监控画面的目的。
16.2、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通过定位块和定位方孔的设置,使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具备了方便定位的效果,通过配重板、限位杆、插杆和第二支撑板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夹持板夹持底座和使限位杆进入固定槽内,从而起到了防止本装置晃动的作用,达到了方便固定的目的。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正视立体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半剖结构示意图;
2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3中b处放大结构示意图;
21.图5为本实用新型侧视全剖结构示意图。
22.图中:1、屏幕;2、第一连接板;3、监控主体;4、第一环形板;5、第一立板;6、第一支撑板;7、弧形杆;8、夹持板;9、插杆;10、第二支撑板;12、连接横杆;13、限位杆;14、底座;15、定位方孔;16、配重板;17、定位块;18、三角板;19、第二轮轴;20、第二齿轮;21、第一轮轴;22、手轮;23、第一支撑杆;24、环形齿条;25、第二环形板;26、第一连接筒;27、第二立板;28、第二支撑杆;29、连接环;30、第一齿轮;31、第一支撑轴;32、第二连接板;34、固定槽;35、第三立板;36、第三支撑轴;39、连接轴;40、环形槽;41、连接块。
具体实施方式
23.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4.请参阅图1至图5,本实用新型提供技术方案:一种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包括底座14、配重板16和监控主体3,底座14的一侧面开设有定位方孔15,底座14的另一侧面开设有固定槽34,配重板16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板10和定位块17,第二支撑板10的侧面滑动连接有限位杆13,限位杆13与固定槽34卡接,限位杆13的一端固定连接有连接
横杆12,限位杆13的上表面插接有插杆9,插杆9贯穿于限位杆13,限位杆13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夹持板8,夹持板8与底座14卡接,定位块17与定位方孔15卡接,监控主体3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连接板2,第一连接板2的内部固定连接有屏幕1,监控主体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轴39,连接轴39的数量为两个,监控主体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立板35,第三立板35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三支撑轴36,第三支撑轴36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弧形杆7,弧形杆7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轮轴19,第二轮轴19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齿轮20,底座14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板6、第一支撑杆23和环形齿条24,第一支撑板6的上表面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环形板4和第一立板5,第一立板5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一支撑轴31,第一支撑轴31贯穿于第一立板5,第一立板5的外表面转动连接有第一连接筒26,第一连接筒26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连接板32,第二连接板32与监控主体3固定连接,第一支撑轴31的一端转动连接有第一轮轴21,第一轮轴21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齿轮30,第一齿轮30与第二齿轮20啮合,第二齿轮20与环形齿条24啮合,第一轮轴2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手轮22,第一支撑杆2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第二环形板25,第二环形板25和第一环形板4的侧面均开设有环形槽40,环形槽40与连接轴39滑动连接,第一支撑杆23的侧面固定连接有第二支撑杆28,第二支撑杆28与第一支撑杆23固定连接,第二支撑杆28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立板27,第一支撑轴31贯穿于第二立板27,底座14的侧面固定连接有连接块41,连接块41的侧面固定连接有三角板18,三角板18的顶部固定连接有连接环29,连接环29与第一轮轴21转动连接,屏幕1、第一连接板2和监控主体3均与电源电性连接,监控主体3与第一连接板2电性连接,第一连接板2与屏幕1电性连接。
25.使用时,本装置未使用时,定位块17与定位方孔15脱离连接,夹持板8与底座14脱离连接,插杆9插在限位杆13内,限位杆13与固定槽34脱离连接,第一环形板4为水平状态,使插杆9沿着限位杆13向上拔出,拉动连接横杆12,使限位杆13沿着第二支撑板10向外滑动,使夹持板8向外移动,使定位块17与定位方孔15卡接,定位块17和定位方孔15能够使本装置方便定位,向内推动连接横杆12,使限位杆13与固定槽34卡接,使夹持板8夹持底座14,使插杆9插入限位杆13内,使夹持板8保持夹持状态,使本装置在使用的过程能够避免发生晃动,使本装置能够方便固定,此时可通过屏幕1对电梯安全进行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转动手轮22,使第一轮轴21分别沿着第一支撑轴31和连接环29转动,使第一齿轮30转动,在啮合作用下,使第二齿轮20沿着环形齿条24转动,使第二轮轴19转动,使弧形杆7的一端向上移动,使弧形杆7沿着第三支撑轴36转动,使第三立板35向上转动,使监控主体3的一端向上转动,使监控主体3的底部通过第二连接板32和第一连接筒26沿着第一支撑轴31转动,使监控主体3的两侧通过连接轴39沿着环形槽40转动,使监控主体3的角度改变,使屏幕1倾斜,此时可使屏幕1的角度符合使用者的观看角度,以便能够方便观看监控画面。
26.综上,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通过环形槽40和连接轴39的设置,使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具备了限制屏幕1倾斜角度的效果,通过第一齿轮30、第二齿轮20和环形齿条24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监控主体3沿着第一支撑轴31转动,从而起到了使屏幕1倾斜的作用,进而起到了使屏幕1的角度符合使用者观看角度的作用,达到了方便观看监控画面的目的,通过定位块17和定位方孔15的设置,使该电梯安全机房监控装置具备了方便定位的效果,通过配重板16、限位杆13、插杆9和第二支撑板10的配合设置,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使夹持板8夹持底座14和使限位杆13进入固定槽34内,从而起到了防止本装置晃
动的作用,达到了方便固定的目的。
27.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