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095796发布日期:2022-05-18 10:48阅读:241来源:国知局
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路连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


背景技术:

2.包塑金属软管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且耐腐蚀、耐高温、耐磨损,通常用作电线、电缆等的保护管,其规格从6mm到150mm不等。超小口径的包塑金属软管(内径3mm-25mm)主要用于精密光学传感线路保护、工业传感器线路保护。
3.目前,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固定时,需要将螺母套设在包塑金属软管的一端,包塑金属软管的端部套设在不锈钢套上,将不锈钢套置于螺母与连接头之间,通过拧动螺母,使得螺母与连接头紧固连接在一起,实现将包塑金属软管连接到连接头上。但是,这种连接方式容易出现螺母松动的现象,导致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之间脱离连接,而且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之间的密封性不好。
4.因此,如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之间连接不牢固、易发生脱离,且二者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问题,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要解决的重要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何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之间连接不牢固、易发生脱离,且二者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7.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包括包塑金属软管和金属接头,所述包塑金属软管的一端内设支撑管,所述支撑管与所述包塑金属软管之间设有弹性密封管,所述金属接头的一端固定连接扣压筒,所述扣压筒套设在所述包塑金属软管的外周、用于将所述包塑金属软管和所述弹性密封管扣压在所述支撑管的外周壁上,所述支撑管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凸环。
8.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端部设有翻边,所述翻边向远离所述支撑管的中心轴的方向翻折,所述扣压筒的内壁或所述金属接头的内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定位槽,所述翻边伸入于所述定位槽内。
9.优选地,所述扣压筒与所述金属接头为一体结构。
10.优选地,所述弹性密封管为硅胶管,所述支撑管为金属管,所述弹性密封管与所述支撑管之间过盈配合。
11.优选地,所述支撑管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所述凸环。
12.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包括包塑金属软管、弹性密封管、支撑管、扣压筒以及金属接头,弹性密封管套设在支撑管的外周壁上,包塑金属软管套设在弹性密封管的外周,扣压筒固定连接在金属接头的一端,且扣压筒套设在包塑金属软管的端部的外周,通过扣压机扣压扣压筒,进行缩管操作,使得扣压筒将包塑金属软管和弹
性密封管扣压在支撑管的外周壁上,支撑管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凸环。如此设置,扣压机在扣压的过程中,包塑金属软管受到压力而发生形变,其管壁的波纹起伏减小,包塑金属软管挤压弹性密封管,使得弹性密封管产生弹性形变,其内壁面与支撑管的外壁面之间无缝隙贴合、其外壁面与包塑金属软管的内壁面之间无缝隙贴合,支撑管的外壁面的凸环增加了弹性密封管与支撑管之间的摩擦,而且弹性密封管被挤压在包塑金属软管与支撑管之间,能够防止支撑管从金属软管接头组件中脱出,进而防止包塑金属软管与金属接头之间脱离,扣压机的扣压和弹性密封管的密封均能够确保金属软管结构组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13.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4.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15.图2是图1中的a部放大图。
16.图中:
17.1-包塑金属软管,2-支撑管,21-翻边,22-凸环,3-弹性密封管,4-金属接头,5-扣压筒,51-定位槽。
具体实施方式
18.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19.本具体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金属软管接头组件,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包塑金属软管与连接头之间连接不牢固、易发生脱离,且二者之间的密封性不好的问题。
20.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例进行说明。此外,下面所示的实施例不对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内容起任何限定作用。另外,下面实施例所表示的构成的全部内容不限于作为权利要求所记载的实用新型的解决方案所必需的。
21.请参阅图1和图2,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包括包塑金属软管1、弹性密封管3、支撑管2、扣压筒5以及金属接头4。弹性密封管3套设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部套设在弹性密封管3的外周,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的端部固定连接,将扣压筒5套设在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部的外周。也即,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由内向外依次套设支撑管2、弹性密封管3、包塑金属软管1和扣压筒5,金属接头4连接在扣压筒5的靠近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口的一端。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凸环22。通过扣压机对扣压筒5施加压力,进行缩管操作,使得扣压筒5、包塑金属软管1和弹性密封管3均压紧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实现金属接头4与包塑金属软管1之间的紧密连接。
22.扣压机在扣压的过程中,扣压筒5产生形变的同时,挤压包塑金属软管1而发生形
变,使得包塑金属软管1管壁的波纹起伏减小,包塑金属软管1挤压弹性密封管3,使得弹性密封管3产生弹性形变,其内壁面与支撑管2的外壁面之间无缝隙贴合、其外壁面与包塑金属软管1的内壁面之间无缝隙贴合,弹性密封管3与包塑金属软管1的接触面、弹性密封管3与支撑管2的接触面均形成凹凸契合的结构,使得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的各个部件之间连接更加牢固,且密封性更好。如此设置,能够防止支撑管2从金属软管接头组件中脱出,进而防止包塑金属软管1与金属接头4之间脱离,扣压机的扣压和弹性密封管3的密封均能够确保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具有较好的密封性。倘若不设置弹性密封管3和凸环22,直接将包塑金属软管1压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在扣压时支撑管2不产生形变,且支撑管2的外周壁是光滑的,包塑金属软管1的内壁面与支撑管2的外壁面之间难免会存在环状空间,长时间使用很可能会出现支撑管2脱出的现象,进而导致包塑金属软管1和金属接头4分离。
23.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支撑管2靠近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口的一端设有翻边21,翻边21向远离支撑管2的中心轴的方向翻折,翻边21类似于在支撑管2的端部设置一个环状盘的结构,环状盘的圆心位于支撑管2的中心轴上。扣压筒5的内壁或金属接头4的内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定位槽51,翻边21伸入于定位槽51内。优选地,定位槽51设置在扣压筒5的内壁上、且在扣压筒5的内壁上环向延伸。翻边21在支撑管2径向上的高度大于包塑金属软管1和弹性密封管3的管壁厚度之和。
24.如此设置,在扣压的过程中,将翻边21对准定位槽51再扣压,以此确定扣压筒5在包塑金属软管1外周的套合位置;扣压完成,翻边21伸入定位槽51内部,进一步防止在使用过程中,支撑管2从包塑金属软管1的内部脱离出来。
25.在本实施例中,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为一体结构。具体地,在一些实施例中,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的材质相同,在制件过程中,通过模具浇铸为一体结构;在另外一些实施例中,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通过满焊焊接为一体结构。如此设置,能够确保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具有较高的强度和密封性,有利于延长金属软管接头组件的使用寿命。
26.在本实施例的优选方案中,弹性密封管3为硅胶管,硅胶管具有弹性,且化学性质稳定。支撑管2和扣压筒5的材质均为金属,弹性密封管3和支撑管2之间过盈配合,确保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27.进一步地,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设有多个间隔设置的凸环22。如此设置,多个凸环22的设置,提高了支撑管2和弹性密封管3之间的摩擦力,在支撑管2和弹性密封管3的接触面上形成多个凹凸契合的结构,使得支撑管2和弹性密封管3之间连接牢固且具有较高的密封性。
28.下面内容结合上述各个实施例对本金属软管接头组件进行具体说明,在本实施例中,金属软管接头组件包括包塑金属软管1、硅胶管、支撑管2、扣压筒5以及金属接头4。硅胶管套设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且二者过盈配合,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部套设在硅胶管的外周,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的端部固定连接,将扣压筒5套设在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部的外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设有沿其周向延伸的多个间隔设置的凸环22。支撑管2靠近包塑金属软管1的端口的一端设有翻边21,翻边21向远离支撑管2的中心轴的方向翻折,扣压筒5的内壁设有沿周向延伸的定位槽51,翻边21伸入于定位槽51内。翻边21在支撑管2径向上的高度大于包塑金属软管1和硅胶管的管壁厚度之和。扣压筒5与金属接头4浇铸为一体结构。
29.如此设置,通过扣压机对扣压筒5施加力的作用,使得扣压筒5、包塑金属软管1、硅
胶管均挤压在支撑管2的外周壁上,且翻边21与定位槽51之间配合,均能够防止支撑管2从包塑金属软管1中脱出,确保包塑金属软管1与金属接头4之间连接的牢固性和密封性。
30.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各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在一些实施例中未详细说明的内容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中相同或相似的内容。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多个方案包含本身的基本方案,相互独立,并不互相制约,但是其也可以在不冲突的情况下相互结合,达到多个效果共同实现。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