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8982075发布日期:2022-02-19 22:09阅读:273来源:国知局
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稀散金属粉体材料制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


背景技术:

2.在化工产品的生产线中,为了保证产品的质量和良品率,对于液体原料通常采用阀门来控制原料的送料速度和送料流量,但是当原料为高温金属液体时,实际生产中阀门的每一次开启或关闭都会使供料端的炉内温度、入口风速、出口风速等参数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对上述参数进行实时的跟踪分析,并通过参数变化调整阀门的开合度,如此循环直至到达稳定生产的要求为止,现有的阀门大多需要人工来进行调节,人工调节阀门会浪费大量的时间,整个过程操作复杂,不利于质量控制,对人工的熟练程度依赖性高,同时部分金属液体的温度高达600-900℃,工作人员在操作阀门时还存在烫伤风险。
3.因此为了解决上述的生产问题,有必要设计一种耐高温阀门装置,但是在需要高温金属液体作为原料的地方,伺服阀门使用的条件比较特殊,如温度极高,并且金属液体的渗透性很好,容易泄露,所以需要针对性的设计才能保证阀门装置安全可靠的使用。


技术实现要素:

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其具有结构简单可靠、耐高温效果好、不易渗漏等优点。
5.基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其包括:
6.阀体,所述阀体内设有进料流道、出料流道以及与两者相连通的导向孔;
7.阀针,插设于所述导向孔中;
8.伺服装置,与所述阀针相连接,用于控制所述阀针沿所述导向孔移动;
9.机架,设于所述阀体的上方,所述伺服装置设于所述机架上;
10.plc控制器,与所述伺服装置电连接;
11.其中,所述机架、所述阀体和所述阀针均采用耐热不锈钢材料制成。
12.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伺服装置包括伺服推杆电机和多个与所述伺服推杆电机电连接的光电传感器,所述伺服推杆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块与所述阀针相连接。
13.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的顶部还设有用于测量所述阀体温度的温度传感器,所述温度传感器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
14.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温度传感器设有两个以上。
15.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u形槽,所述u形槽内插设有与所述plc控制器电连接的加热棒,所述阀体的外表面套设有用于固定所述加热棒的金属环。
16.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u形槽设有多个,各所述u形槽沿所述阀体的周向均匀设置,所述加热棒设有多个且所述加热棒的数量与所述u形槽相等,各所述u形槽内均插
设有所述加热棒。
17.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金属环设有多个,各所述金属环均套设于所述阀体上并沿所述阀体的轴向均匀设置。
18.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针的末端呈光滑球面状设置,所述导向孔与所述进料流道的连接处设有与所述球面相匹配的锥面。
19.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阀体外靠近所述导向孔处设有若干层金属垫片。
20.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
21.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其包括阀体、阀针、机架、伺服装置和plc控制器,阀体内设有进料流道、出料流道以及与两者相连通的导向孔,阀针插设于导向孔中,阀体的上方设有机架,机架上设有与阀针相连接的伺服装置,阀针可在伺服装置的驱动下沿导向孔移动,plc控制器则与伺服装置电连接,用于控制伺服装置的运转,进一步的,机架、阀体和阀针均采用耐热不锈钢材料制成。基于上述结构,使用时将阀体与对应的进料结构和出料结构相连接,操作人员通过plc控制器远程控制伺服装置的运转,阀针则在伺服装置的驱动下沿导向孔上下移动,随着阀针的向下移动,阀针抵靠进料流道并阻塞进料流道和出料流道之间的导向孔,进料流道内的金属液体无法流向出料流道;随着阀针的向上移动,进料流道与出料流道相互连通,金属溶液从进料流道流向出料流道。如此,该放料阀采用伺服装置实现对阀针的调节,整个过程均采用机械完成,处理效率更高、操作更加方便、可以精确调节放料量而达到精确控制生产质量;通过plc的程序控制,可以记忆稳定工艺所对应的放料阀的放料量而达到智能控制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参与;不需要人工调节,避免了人员烫伤的风险。
附图说明
22.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金属溶液放料阀的主视图;
23.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阀体的左视图。
24.图中,1、阀体;11、进料流道;12、出料流道;13、导向孔;2、阀针;3、机架;4、伺服装置;5、金属垫片;6、u形槽;7、加热棒;8、金属环;9、温度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2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
26.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中采用术语“前”、“后”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别开。例如,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围的情况下“前”信息也可以被称为“后”信息,“后”信息也可以被称为“前”信息。
27.如图1至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其包括阀体1、阀针2、机架3、伺服装置4和plc控制器(图未示),阀体1内设有进料流道11、出料流道12以及与两者相连通的导向孔13,阀针2插设于导向孔13中,阀体1的上方设有机架3,机架3上设有与阀针2相连接的伺服装置4,阀针2可在伺服装置4的驱动下沿导向孔13移动,plc控制器则与伺服装置4电连接,用于控制伺服装置4的运转,进一步的,机架3、阀体1和阀针2均
采用耐热不锈钢材料制成。
28.基于上述结构,使用时将阀体1与对应的进料结构和出料结构相连接,操作人员通过plc控制器远程控制伺服装置4的运转,阀针2则在伺服装置4的驱动下沿导向孔13上下移动,随着阀针2的向下移动,阀针2抵靠进料流道11并阻塞进料流道11和出料流道12之间的导向孔13,进料流道11内的金属液体无法流向出料流道12;随着阀针2的向上移动,进料流道11与出料流道12相互连通,金属溶液从进料流道11流向出料流道12。如此,该放料阀采用伺服装置4实现对阀针2的调节,整个过程均采用机械完成,处理效率更高、操作更加方便、可以精确调节放料量而达到精确控制生产质量;通过plc的程序控制,可以记忆稳定工艺所对应的放料阀的放料量而达到智能控制生产过程,减少人工参与;不需要人工调节,避免了人员烫伤的风险。
29.进一步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伺服装置4包括伺服推杆电机以及多个与伺服推杆电机电连接的光电传感器,伺服推杆电机的输出轴通过连接块与阀针2相连接,通过伺服推杆电机的运转来实现阀门的开启与关闭,同时光电传感器的设置能够及时确认阀针2的位移量,保证阀针2的移动处于操作人员的控制之下。
30.可选的,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针2的末端呈光滑球面状设置,导向孔13与进料流道11的连接处设有与球面相匹配的锥面,阀针2的球面设计以及导向孔13的锥面设计能够在阀针2接触进料流道11时保证与阀体1的紧密接触,实现较好的密封效果,避免进料流道11内的金属溶液从缝隙处流出影响阀门的正常使用。
31.进一步的,为了防止金属溶液沿导向孔13向外发生泄漏,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外靠近导向孔13处设有若干层金属垫片5,同时机架3通过金属垫片5安装在阀体1上,阀针2与机架3的筒体间隙内使用石墨盘根做密封。
32.需要注意的是,由于进料流道11和出料流道12内输送的高温的金属溶液,那么就会存在金属溶液由于降温发生凝固进而阻塞流道的情况发生。因此为了防止上述情况的发生,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的外表面设有向内凹陷的u形槽6,u形槽6内插设有与plc控制器电连接的加热棒7,通过plc控制器控制加热棒7的启动,随着加热棒7的加热使得整个阀体1的温度得到提升,能够有效避免流道内的金属溶液因温度过低发生凝固堵塞阀门,由于部分阀体1呈圆柱体设置,为了保证加热棒7在u形槽6内的固定效果,阀体1的外表面还套设有用于固定加热棒7的金属环8,当然,为了提升固定效果,金属环8可以设有多个,各金属环8还可沿阀体1的轴向均匀设置。
33.进一步的,为了保证加热效果,加热棒7同样可以设有多根,此时u形槽6的也设有多个且两者的数量相等,如图2所示,多个u形槽6沿阀体1的周向均匀设置,各u形槽6内均插设有一根加热棒7。
34.更进一步的,不管是否设置加热棒7,操作人员都要及时了解阀体1本身的温度以防止阀体1流道内的金属溶液发生凝固,因此,在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中,阀体1的顶部还设有用于测量阀体1温度的温度传感器9,温度传感器9同样与plc控制器电连接,温度传感器9实时收集阀体1的温度信息并将之传递给plc控制器,plc控制器在接收到相应的温度信息后进行处理并控制加热棒7开启或关闭,进而调整整个阀体1的温度。当然,为了保证阀体1的各部分均能够得到监控,温度传感器9同样需要设有两个以上。
35.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耐高温金属溶液放料阀,其包括阀体、阀针、机
架、伺服推杆电机和plc控制器,阀体内设有进料流道、出料流道以及与两者相连通的导向孔,阀针插设于导向孔中,阀体的上方设有机架,机架上设有与阀针相连接的伺服推杆电机,阀针可在伺服装置的驱动下沿导向孔移动,plc控制器与伺服推杆电机电连接,阀体的表面还设有加热棒和温度传感器,加热棒与温度传感器同样与plc控制器电连接。与现有技术相比,该金属溶液放料阀采用伺服推杆电机实现对阀针的调节,处理效率更高、操作更加方便、调节精度高、智能控制生产过程;不需要人工调节,避免了人员烫伤的风险;通过设置加热棒和温度传感器实现对阀体温度的控制,有效减少了金属溶液在传输过程发生凝固的情况,传输效果出色,使用体验好。
36.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