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5001824发布日期:2023-08-04 01:33阅读:18来源:国知局
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减振抗震领域,具体的说是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


背景技术:

1、粘滞阻尼器就结构而言相当于工作介质为粘性物质的活塞缸,广泛应用于机械、建筑等领域。粘滞阻尼器的控制机理是利用工作介质在压缩变形或高速流动的过程中将由结构传递而来的部分能量转化为热能耗散掉,达到缓解外载的冲击、减小结构振动、保护结构安全的目的。这种粘滞阻尼器是一种速度依赖性阻尼器,对于静载荷引起的结构变形则没有阻尼作用。但是,一旦遇到地震等较大冲击,常规速度依存性粘滞阻尼器将达到极限位移,活塞杆被拉死或顶死,甚至结构将遭到破坏,不能起到应有的缓震功能,满足不了实际需要。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而提供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以解决在遇到地震等较大冲击常规速度依存性粘滞阻尼器将达到极限位移,活塞杆被拉死或顶死,甚至结构将遭到破坏,不能起到应有的缓震功能的问题。

2、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包括左耳板、活塞杆、前置弹性装置、阻尼缸体、前封盖、后封盖、活塞、阻尼介质、副缸体、右耳板,所述左耳板与活塞杆的左端连接,所述阻尼缸体设置在左耳板右侧,所述前置弹性装置设置在左耳板与阻尼缸体之间,所述活塞径向设置于阻尼缸体内部的活塞杆上,所述前封盖设置在阻尼缸体左端,所述后封盖设置在阻尼缸体右端,所述前封盖和后封盖的内部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阻尼介质设置于前封盖与后封盖之间的阻尼缸体内,所述副缸体连接在阻尼缸体右侧,所述活塞杆从前封盖、活塞和后封盖的中部穿过后伸进副缸体中,所述右耳板连接在副缸体的右端,所述左耳板与右耳板上均设有通孔。

3、优选的,所述前置弹性装置为一段缠绕在活塞杆上的弹簧。

4、优选的,所述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左耳板与前封盖之间的最短距离。

5、优选的,所述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左耳板与前封盖之间的最长距离。

6、优选的,所述前置弹性装置为一种多层粘弹装置,所述多层粘弹装置包括内拉层、外拉层、复合型弹性材料层,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粘接在内拉层与外拉层之间,所述内拉层与阻尼缸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拉层的左端固定连接在左耳板右侧外周,所述外拉层的右端固定连接在阻尼缸体左侧外周。

7、优选的,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为橡胶层。

8、优选的,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包括橡胶层和钢板层,钢板层设置在橡胶层内部,每层钢板层的内外两面均与橡胶层粘连。

9、优选的,所述活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后封盖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后置弹性装置,所述后置弹性装置为一段缠绕在活塞杆上的后置弹簧。

10、优选的,所述后置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后封盖与挡块之间的最短距离。

11、优选的,所述后置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后封盖与挡块之间的最长距离。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3、本实用新型结构新颖科学,通过设置前置弹性装置和后置弹性装置,使得当阻尼减震器在受到较大震动时,弹性装置可提供一定的刚度,起到软限位功能,防止阻尼器的活塞杆达到极限位移时拉死或顶死,可在罕遇位移下有效缓冲结构的振力。本实用新型有效提高了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抗振性能,提高了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技术特征:

1.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左耳板、活塞杆、前置弹性装置、阻尼缸体、前封盖、后封盖、活塞、阻尼介质、副缸体、右耳板,所述左耳板与活塞杆的左端连接,所述阻尼缸体设置在左耳板右侧,所述前置弹性装置设置在左耳板与阻尼缸体之间,所述活塞径向设置于阻尼缸体内部的活塞杆上,所述前封盖设置在阻尼缸体左端,所述后封盖设置在阻尼缸体右端,所述前封盖和后封盖的内部均设置有密封圈,所述阻尼介质设置于前封盖与后封盖之间的阻尼缸体内,所述副缸体连接在阻尼缸体右侧,所述活塞杆从前封盖、活塞和后封盖的中部穿过后伸进副缸体中,所述右耳板连接在副缸体的右端,所述左耳板与右耳板上均设有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弹性装置为一段缠绕在活塞杆上的弹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左耳板与前封盖之间的最短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左耳板与前封盖之间的最长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置弹性装置为一种多层粘弹装置,所述多层粘弹装置包括内拉层、外拉层、复合型弹性材料层,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粘接在内拉层与外拉层之间,所述内拉层与阻尼缸体之间设有间隙,所述内拉层的左端固定连接在左耳板右侧外周,所述外拉层的右端固定连接在阻尼缸体左侧外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为橡胶层。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合型弹性材料层包括橡胶层和钢板层,钢板层设置在橡胶层内部,每层钢板层的内外两面均与橡胶层粘连。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杆的右端固定连接有挡块,所述后封盖与挡块之间设置有后置弹性装置,所述后置弹性装置为一段缠绕在活塞杆上的后置弹簧。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后封盖与挡块之间的最短距离。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后置弹簧的长度等于设计行程内后封盖与挡块之间的最长距离。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一种带刚度的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包括左耳板、活塞杆、前置弹性装置、阻尼缸体、前封盖、后封盖、活塞、阻尼介质、副缸体、右耳板,左耳板与活塞杆的左端连接,阻尼缸体设置在左耳板右侧,前置弹性装置设置在左耳板与阻尼缸体之间,活塞径向设置于阻尼缸体内部的活塞杆上,副缸体连接在阻尼缸体右侧,活塞杆从前封盖、活塞和后封盖的中部穿过后伸进副缸体中,右耳板连接在副缸体的右端。本技术有效提高了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抗振性能,提高了粘滞流体阻尼减震器的使用寿命和使用安全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晶晶,徐龙,鲍新艳,刘亚辉,曹亚洁,徐启明,马云飞,陈嘉祺,徐高成,贡晓东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衡水路泽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10928
技术公布日:2024/1/1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