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外贮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237611发布日期:2022-08-23 23:16阅读:49来源:国知局
一种外贮减压阀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外贮压减压阀的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外贮减压阀。


背景技术:

2.外贮压减压阀的作用是:通过高压动力气充入灭火剂贮存钢瓶,使灭火剂容器内压力迅速升高,推动灭火剂高速通过管网系统,实施喷放灭火。
3.如附图1中所示,现有技术的外贮减压阀包括:密封圈、阀体、阀芯、弹簧、底座;工作时,高压动力气从减压阀进气口输入,经减压阀减压后恒压输出,打开单向装置阀芯充入灭火剂贮存钢瓶,使灭火剂容器内压力迅速升高,推动灭火剂喷放灭火。
4.但是,上述这种结构的外贮减压阀在工作时存在以下的缺点:
5.(1)由于此减压阀是靠通径缩小减压,即进气口通径与减压孔板通径成一定比例,形成输入动力气压力越高,减压阀输出出口压力越高;输入动力气压力越低,减压阀输出出口压力越低;而减压阀输出出口压力越高,高压动力气对下游连接设备有一定冲击损害,减压阀输出出口压力越低,灭火剂喷放灭火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
6.(2)由于此减压阀是直通减压,高压动力气充入灭火剂贮存容器,当灭火剂喷放不及或喷放口出现意外时,灭火剂贮存容器容易超压、受损,并出现不安全因素。


技术实现要素:

7.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一种外贮减压阀,能使快速输入的高压动力气经减压后,恒压输出至灭火剂容器内,既消除通常的减压阀在快速高压动力气输入时对下游连接设备带来超压冲击,又能以恒定压力推动灭火剂从容器内释放出来,使灭火剂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更大动能,保持较高流速,延长灭火剂输送距离,并保证安全使用。
8.为达到以上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一种外贮减压阀,包括阀体、单向装置和活塞,阀体包括进气口、调节通道和设于调节通道内的弹簧;单向装置装设于所述阀体的底部,所述阀体与所述单向装置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通道,所述单向装置包括出气口,所述进气口通过所述连接通道与所述出气口连通;所述活塞的顶部活动设置于所述调节通道内且与所述弹簧抵紧配合,所述活塞的底部设有阀芯,所述阀芯响应于所述出气口的压力值变化而在所述连接通道内移动,并通过调节所述连接通道的大小以使所述出气口的压力值处于预设范围值,当所述阀芯与所述阀体内壁抵紧配合时,所述连接通道关闭。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单向装置可阻隔容器内灭火剂外泄,活塞底部的阀芯通过弹簧压紧设置在连接通道内,在初始状态下,连接通道处于完全打开的状态,高压动力气可顺畅的从进气口输出到出气口,当出气口输出压力升高时,会推动活塞上移,当出气口输出压力降低时,在弹簧作用下,活塞会下移以维持阀芯上下压力差的平衡,从而使出气口的输出压力值始终波动在预设范围值内,即高压动力气体经减压后恒压输出,从而能消除高压动力气输入时对下游接设备带来超压冲击,又能以恒定压力推动灭
火剂从容器内释放出来,使灭火剂在有效时间内获得更大动能,保持较高流速,延长灭火剂输送距离,并保证安全使用。
10.作为改进,所述阀芯与所述活塞可拆卸地连接,所述阀芯与所述活塞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通过上述改进,第一密封圈可阻隔阀芯与活塞之间的气体流通,避免气体通过阀芯与活塞之间的间隙流出,保障密封性。
11.作为改进,还包括与所述活塞可拆卸连接的紧固件,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活塞配合连接以固定所述阀芯,通过上述改进,使得阀芯可单独拆装,降低生产难度,提高加工精度,从而提高成品的质量,且通过紧固件固定时,可避免在安装时损坏阀芯,在保障固定效果的同时还能进一步的提高安装的精度。
12.作为改进,所述紧固件与所述活塞螺纹连接,所述活塞上设有卡接部,所述紧固件通过转动压紧所述阀芯的一端,并迫使所述阀芯的另一端与所述卡接部卡紧,通过上述改进,紧固件与活塞螺纹连接,通过转动紧固件即可完成对阀芯的拆装,无需携带装卸设备也可完成安装,且通过紧固件旋紧阀芯,使阀芯的另一端卡紧设置在卡接部上,旋紧方式便捷快速,且固定效果好。
13.作为改进,所述阀芯上部的外缘呈锥面,且所述阀体的内壁与所述阀芯的锥面抵紧配合以关闭所述连接通道,通过上述改进,阀芯的锥面可使气体在通过连接通道时流通更加顺畅,且在高压气体冲击下,阀门频繁开启、关闭,阀芯的锥面与阀体内壁接触为线接触,关闭连接通道时密封效果好。
14.作为改进,还包括压帽,所述压帽可拆卸地连接于所述阀体的顶部,所述调节通道形成与所述阀体与所述压帽之间,且所述弹簧抵紧设置在所述压帽与所述活塞之间,通过上述改进,压帽可拆卸,方便安装以及维修弹簧与活塞。
15.作为改进,还包括连接座,所述弹簧固设在所述连接座上,所述压帽与所述阀体螺纹连接,所述压帽通过压紧所述连接座以抵紧所述弹簧,通过上述改进,弹簧固定在连接座上,使弹簧不易丢失,且压帽通过连接座与弹簧抵紧设置,能使弹簧稳固的与连接座设置,在弹簧被压缩时,能提供稳定的受力效果并固定弹簧的端部,避免工作时因弹簧连接位置的移动而影响活塞的移动精度,可进一步的提高控制出口压力值的精度。
16.作为改进,所述弹簧连接于所述连接座的底部,所述连接座的顶部呈锥形,所述压帽的内壁上开设有锥形孔,所述连接座的顶点与所述锥形孔抵接形成点接触,通过上述改进,压帽上的锥形孔与连接座的顶点抵接形成点接触,通过转动压帽压紧弹簧能够更切实的带动连接座压紧弹簧,使得其安装方式十分轻松便捷且稳固。
17.作为改进,所述活塞的中部与所述阀体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通过上述改进,第二密封圈可阻隔连接通道与调节通道的气体流通,保障密封性。
18.作为改进,所述阀体上可装设一个所述进气口或两个所述进气口,通过上述改进,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安装一个或者两个进气口,提高实用性。
附图说明
19.图1为现有技术中外贮减压阀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20.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外贮减压阀单向装置的整体结构剖面示意图;
21.图3为图2中a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2.图4为图3中b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23.图中:1、阀体;11、进气口;12、调节通道;2、单向装置;21、出气口;3、连接通道;4、活塞;41、卡接部;42、阀芯;421、第一密封圈;43、紧固件;44、第二密封圈;5、压帽;51、锥形孔;6、连接座;61、弹簧;7、排气阀;8、减压孔板。
具体实施方式
24.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做进一步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相冲突的前提下,以下描述的各实施例之间或各技术特征之间可以任意组合形成新的实施例。
25.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对于方位词,如有术语“中心”、“上”、“下”、“前”、“后”、“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方位和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叙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不能理解为限制本技术的具体保护范围。
26.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
27.本技术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系统、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28.本技术提供一种外贮减压阀,如图2所示,包括阀体1、单向装置2和活塞4,阀体1包括进气口11、调节通道12和设于调节通道12内的弹簧61,弹簧61提供张力;单向装置2装设于阀体1的底部,阀体1与单向装置2的连接处形成连接通道3,即阀体1与进气口11连通的输出口和单向装置2与出气口21连通的输入口形成连接通道3,单向装置2包括出气口21,进气口11通过连接通道3与出气口21连通;活塞4的顶部活动设置于调节通道12内且与弹簧61抵紧配合,弹簧61迫使活塞4向下移动,活塞4的底部设有阀芯42,阀芯42响应于出气口21的压力值变化而在连接通道3内移动,并通过调节连接通道3的大小以使出气口21的压力值处于预设范围值,当阀芯42与阀体1内壁抵紧配合时,连接通道3关闭。
29.具体的,如图3所示,阀芯42与活塞4可拆卸地连接,阀芯42与活塞4之间通过第一密封圈421密封,以隔绝阀芯42与活塞4之间的间隙。
30.具体的,如图3所示,还包括与活塞4可拆卸连接的紧固件43,紧固件43与活塞4配合连接以固定阀芯42,紧固件43可通过转动、卡接、扣接等方式连接。
31.具体的,如图3所示,紧固件43与活塞4螺纹连接,活塞4上设有卡接部41,卡接部41可通过在活塞4的底部处开设凹槽等方式设置,紧固件43通过转动压紧阀芯42的一端,并迫使阀芯42的另一端与卡接部41卡紧。
32.需要说明的是,为求固定效果,可通过扳手等装卸工具进行紧固件43的固定。
33.优选的,阀芯42上部的外缘呈锥面,且阀体1的内壁与阀芯42的锥面抵紧配合以关闭连接通道3。
34.如图4所示,还包括压帽5,压帽5可拆卸地连接于阀体1的顶部,调节通道12形成与阀体1与压帽5之间,且弹簧61抵紧设置在压帽5与活塞4之间。
35.具体的,还包括连接座6,弹簧61固设在连接座6上,压帽5与阀体1螺纹连接,压帽5
通过压紧连接座6以抵紧弹簧61。
36.优选的,弹簧61连接于连接座6的底部,连接座6的顶部呈锥形,压帽5的内壁上开设有锥形孔51,连接座6的顶点与锥形孔51抵接形成点接触。
37.具体的,如图2所示,活塞4的中部与阀体1内壁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44。
38.优选的,阀体1上可根据实际需求选择装设一个进气口11或两个进气口11。
39.以上描述了本技术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技术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技术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本技术的原理,在不脱离本技术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技术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内。本技术要求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界。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