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051668发布日期:2022-08-06 07:37阅读:200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的制作方法

1.本发明涉及汽车减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


背景技术:

2.随着汽车产业的不断发展,为了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使用需求,汽车生产过程所追求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其中人员乘坐汽车的舒适感就是一项重要的性能指标。
3.在汽车行驶过程中,因路面等因素往往会产生较大的震动,为了缓解甚至抵消振动力,现有的汽车往往会配置相应的汽车减震器,由此使得使车架与车身的振动迅速衰减,改善汽车行驶的平顺性和舒适性,汽车悬架系统上一般都装有减震器,汽车上广泛采用的是双向作用筒式减震器。而相应的,现有的汽车减震器安装过程中,都是采用单个减震器的安装方式,因单个减震器的实际减震效果是固定的,由此适用于特定路况时的振动幅度大小也是规定的,无法进行减震效果的调节作用,功能性较为单一。
4.因减震器的实际适用范围是固定的,存在一定区间,由此在常规减震器遭遇振动幅度较大的路况时,往往会促使单个减震器濒临至疲劳强度,长期使用的情况下,极容易造成减震器疲劳形变,在后期甚至造成在遭遇坑坑洼洼路面时,车身底盘高度下降明显等问题,此时减震器寿命缩短的同时,需要重新更换减震器,使用成本加大。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包括下支臂、连接器和处于连接器与下支臂之间的主减震杆,所述下支臂的内部设置有内凹槽,邻近主减震杆的下支臂底端安装有偏心块,且主减震杆安装在临近偏心块的下支臂顶端,所述内凹槽的内部通过装配机构限位安装有减震弹簧,所述减震弹簧的顶端与连接器底端之间安装有折叠装配套,且折叠装配套内侧的连接器底端安装有滑筒,滑筒的下方通过限位机构活动安装有调节器,所述调节器的底端安装有内减震杆,且内减震杆的底端与下支臂固定连接。
7.优选的,所述装配机构包括凹垫和连接部件,内凹槽设置在主减震杆一侧的下支臂顶端表面,凹垫安装在内凹槽的内部,连接部件安装在减震弹簧与内凹槽之间。
8.优选的,所述连接部件包括预留孔和连接环,预留孔设置在内凹槽的内部底端,且连接环安装在减震弹簧的底部,且连接环底部限位安装在预留孔的内部。
9.优选的,所述限位机构包括引导块、传动筒和引导槽,传动筒活动套接在滑筒的内部,传动筒的外表面安装有引导块,引导槽设置在滑筒的内壁,且引导块与引导槽限位配合使用。
10.优选的,所述内减震杆的顶端安装有端筒,调节器套接在端筒的外部,调节器的内部安装有内螺纹,传动筒的底部表面安装有外螺纹,且外螺纹与内螺纹配合使用。
11.优选的,所述端筒外侧的内减震杆顶端安装有轴承件,轴承件的顶端与调节器活动连接,且调节器的顶端安装有缓冲环。
12.优选的,所述连接器的顶端安装有主减震垫,且主减震垫一侧的连接器顶端安装有副减震垫。
13.优选的,所述连接器的侧边表面安装有装配耳。
14.优选的,所述下支臂的两端皆向外延伸,且下支臂的两端部表面皆设置有上下导通的装配槽,装配槽的内部前后设置有导通的轴孔,内凹槽一侧的下支臂顶端安装有装配凸块。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6.1、本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通过下支臂、减震弹簧、主减震杆和内减震杆的组合配合情况下,基于现有的减震器结构,在常规路面减震时由主减震杆配合使用的前提下,遭遇振动幅度好的路况时可借助减震弹簧和内减震杆进行辅助减震,提高减震效果,避免主减震杆受到的震动强度过大造成疲劳变形等不良现象发生,由此可适用于不同路况使用,具有自我适应功能的同时,减震器的使用寿命较长。
17.2、本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通过折叠装配套,促使减震弹簧并不与连接器直接接触,可存在一定间隙,在常规主减震杆使用的情况下,可保证减震弹簧并不发挥作用,在主减震杆下移行程较大的情况下,可促使减震弹簧与连接器接触开始发挥减震作用,由此实现自适应功能,并通过滑筒,可受力进行上下运动,并在振动幅度极大的情况下,滑筒与调节器接触,促使内减震杆发挥作用,进而整个减震过程可分为三级减震,减震效果更加明显。
18.3、本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通过传动筒,与引导块和引导槽结合使用,可对滑筒乃至整个连接器的上下运动进行限位引导,在传动筒与滑筒限位顶紧的情况下才可实现传动效果,促使内减震杆发挥作用。通过内螺纹和外螺纹配合使用,可在调节器旋转运动的情况下,借助螺纹推进的方式促使传动筒向上运动,使得传动筒与滑筒间距变小,可缩小内减震杆发挥所需的行程,对减震效果进行调节,实用性强。
19.4、本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通过轴承件,在调节器受力旋转的情况下,不进行向上运动,进而促使传动筒向上运动作用效果的实现。通过缓冲环,为减震效果好的橡胶环,可在调节器顶端与滑筒底端接触的情况下,可形成缓冲减震的效果,避免冲压力过大造成结构疲劳。
附图说明
20.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外观结构示意图;
21.图2为本发明的下支臂俯视结构示意图;
22.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23.图4为本发明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4.图5为本发明的调节器内部结构示意图。
25.图中:1、下支臂;2、折叠装配套;3、连接器;4、主减震杆;5、偏心块;6、装配槽;7、凹垫;8、装配凸块;9、内凹槽;10、预留孔;11、主减震垫;12、副减震垫;13、装配耳;14、连接环;15、调节器;16、滑筒;17、缓冲环;18、内减震杆;19、减震弹簧;20、引导块;21、传动筒;22、端
筒;23、轴承件;24、引导槽;25、外螺纹;26、内螺纹。
具体实施方式
26.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27.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外”“前端”、“后端”、“两端”、“一端”、“另一端”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28.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设置有”、“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29.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可自动适应不同路况的汽车减震器,包括下支臂1、连接器3和处于连接器3与下支臂1之间的主减震杆4,下支臂1作为汽车使用可提高其抓地性能的金属结构,而主减震杆4为常规的液压减震杆件,在常规路面上作为主要减震的部件进行使用,连接器3则与上方汽车部件连接,其下方与主减震杆4顶端连接,下支臂1的内部设置有内凹槽9,为向下凹陷且开口朝上的槽体结构,实际下支臂1的底端受内凹槽9影响需向下凸起,邻近主减震杆4的下支臂1底端安装有偏心块5,偏心块5为实心块状结构,区别于内凹槽9乃至其内部结构,可作用在主减震杆4下方形成配重效果,重心偏向于主减震杆4,保证力矩传动的平稳性,且主减震杆4安装在临近偏心块5的下支臂1顶端,内凹槽9的内部通过装配机构限位安装有减震弹簧19,减震弹簧19向上作用,在特定情况下进行弹性减震,减震弹簧19的顶端与连接器3底端之间安装有折叠装配套2,折叠装配套2实际为硬度较大的塑胶软套结构,本身受力可形变并具有伸缩折叠的效果,其内侧端存在限位槽可对减震弹簧19顶端进行限位装配,且折叠装配套2内侧的连接器3底端安装有滑筒16,滑筒16本身固定安装,而其内部较为光滑,开口朝下,滑筒16的下方通过限位机构活动安装有调节器15,调节器15其上部件可与滑筒16相对运动并传动振动力,调节器15的底端安装有内减震杆18,调节器15的振动力可传递给内减震杆18,进而促使内减震杆18发挥实际的减震效果,而内减震杆18同时为常规的液压减震杆件,且内减震杆18的底端与下支臂1固定连接,整体仅有下支臂1对内减震杆18底端进行固定连接。
30.具体的,装配机构包括凹垫7和连接部件,内凹槽9设置在主减震杆4一侧的下支臂1顶端表面,内凹槽9与主减震杆4区别使用,其深度较大,本身可对减震弹簧19进行限位,凹垫7安装在内凹槽9的内部,为摩擦性能好的橡胶垫片,可对减震弹簧19进行底端支撑,连接部件安装在减震弹簧19与内凹槽9之间,形成一定固定连接效果。
31.进一步的,连接部件包括预留孔10和连接环14,预留孔10设置在内凹槽9的内部底
端,预留孔10为两两配合使用,且连接环14安装在减震弹簧19的底部,且连接环14底部限位安装在预留孔10的内部,实际使用时,连接环14类似于u型环结构,可穿过预留孔10并作用在减震弹簧19底端,对减震弹簧19进行限位装配,并借助外部螺母等安装在连接环14上进行限位装配。
32.进一步的,限位机构包括引导块20、传动筒21和引导槽24,传动筒21活动套接在滑筒16的内部,传动筒21受力时可沿滑筒16进行上下运动,传动筒21的外表面安装有引导块20,类似于滑块结构,引导槽24设置在滑筒16的内壁,为上下布设的凹槽结构件,且引导块20与引导槽24限位配合使用,在传动筒21进行上下运动的情况下,引导块20可沿引导槽24进行上下运动,形成限位运动的效果,避免发生左右偏位等不良现象发生。
33.进一步的,内减震杆18的顶端安装有端筒22,端筒22实际长度需根据减震效果进行设计,调节器15套接在端筒22的外部,二者并不固定连接,只是调节器15由端筒22进行活动限位,调节器15的内部安装有内螺纹26,传动筒21的底部表面安装有外螺纹25,且外螺纹25与内螺纹26配合使用,实际的调节器15类似于螺母的外部结构,可受力进行旋转运动,进而使得外螺纹25与内螺纹26之间发生相对运动,进而使得传动筒21受力运动,实现力矩传动。
34.进一步的,端筒22外侧的内减震杆18顶端安装有轴承件23,轴承件23的顶端与调节器15活动连接,轴承件23本身受力可旋转,由此在调节器15受力的情况下仅做旋转运动,并借助螺纹推动传动筒21进行上下运动,且调节器15的顶端安装有缓冲环17,为减震效果好的橡胶环,可在调节器15顶端与滑筒16底端接触的情况下,可形成缓冲减震的效果,避免冲压力过大造成结构疲劳。
35.进一步的,连接器3的顶端安装有主减震垫11,主减震垫11与汽车装配面接触,在连接器3固定安装后可形成顶紧后减震缓冲的作用,且主减震垫11一侧的连接器3顶端安装有副减震垫12,分处于主减震杆4的上方,对该处的连接器3顶部起到缓冲减震的效果。
36.进一步的,连接器3的侧边表面安装有装配耳13,根据安装需求,可在连接器3的侧边设置三个左右的装配耳13,其上配置有装配螺孔,便于将连接器3进行固定安装。
37.更进一步的,下支臂1的两端皆向外延伸,便于整体装配,且下支臂1的两端部表面皆设置有上下导通的装配槽6,利于外部支杆穿入其中,装配槽6的内部前后设置有导通的轴孔,实际外部支杆上也需配置相应的轴孔,在轴孔对齐的情况下,利于转轴插入其中,进而实现轴类连接效果,内凹槽9一侧的下支臂1顶端安装有装配凸块8,外形类似于轴座的底座结构,便于对主减震杆4的底端进行轴类连接,方便其后续使用。
38.本实施例的使用方法为:该减震器在常规的振动幅度不大的路面上使用时,折叠装配套2处于展开状态,滑筒16与传动筒21并不相互顶紧,由此减震弹簧19与内减震杆18皆不发挥作用,仅有主减震杆4进行减震操作,而在遭遇坑坑洼洼的路面时,减震器的自适应功能开启,因振动幅度较大,主减震杆4向下因减震所用行程变大,由此折叠装配套2收缩,减震弹簧19的顶端与连接器3底端接触,形成顶紧的同时起到弹簧减震的效果,而在遭遇振动幅度更大的情况下,连接器3整体向下移动,促使滑筒16与传动筒21顶紧或滑筒16与缓冲环17顶紧(顶紧情况需根据设计尺寸改变),调节器15受力并向下传递给内减震杆18,由此内减震杆18发挥减震效果,整个过程中,根据振动幅度来进行不同程度的减震效果,分为三级减震,可适用于不同的路况,可针对主减震杆4的疲劳强度,设置减震弹簧19发挥作用所
需的行程,即减震弹簧19与连接器3之间的间距,并设置相应的滑筒16与传动筒21顶紧效果所需的行程,并可在后续使用时间较长时因形变等原因需要调节行程时,可借助撑开器将靠近调节器15的减震弹簧19部分撑开,对调节器15施加旋转力矩,因轴承件23的旋转运动,受螺纹结构影响,传动筒21受力沿引导槽24进行上下运动,如向上运动时,可缩小传动筒21顶端与连接器3的间隙,行程变小,由此可在振动幅度不大的路况使用,只需满足各个减震部件的结构强度要求,实现三级减震目的,可避免各个减震部件破损,并在主减震杆4损坏或减震效果变差的情况下,减震弹簧19和内减震杆18依旧发挥作用,无需考虑检修的问题,进而延长使用寿命。
39.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