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85412发布日期:2023-01-31 21:53阅读:53来源:国知局
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属于发动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


背景技术:

2.现有的柴油机通常将柴油机外围的附件与气缸采用刚性连接的方式,上述设置方式,在发动机运转的高转速区存在振动,在振动时,与发动机刚性连接的重量较重的发动机附件存在共振的问题,会导致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增加,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会出现由于共振导致的螺栓松动、出现裂纹等情况,进而导致发动机附件与气缸的连接处出现连接失效的技术问题。
3.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现有技术设有如气囊减震和电磁减振等的减震装置,上述减震装置,在发动机的全转速区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完全隔绝,在发动机高转速区及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较高时,能够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进行隔绝,能够避免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产生共振导致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幅度以及振动频率增加,在长时间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连接失效的情况。
4.但是,在发动机低转速区或者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低时,无需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隔绝,上述设置,在发动机低转速区仍然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进行隔离,此时由于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之间的的减震装置,导致发动机附件的振动无法控制,从而出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幅值增加的情况
5.因此,目前亟需提出一种能够根据发动机的转速改变发动机和发动机附件的连接方式的装置,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的减震装置,在发动机低转速区或者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低时仍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弹性连接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中的减震装置,在发动机低转速区或者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低时仍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隔绝的技术问题。
7.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包括平衡板、设置于所述平衡板上的电磁平衡件、设置于所述平衡板一侧的第一固定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平衡板另一侧的第二固定件,所述第一固定件固连有第一永磁片,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平衡板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和/或所述第二固定件与发动机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与所述平衡板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与所述平衡板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隔振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的振动传感器以及检测所述发动机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与所述转速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和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通电或断电,以使所述电磁平衡件能够与所述第一永磁片相吸或使所述平衡板保持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
8.本技术中的所述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还具有下述附加技术特征:
9.所述电磁平衡件具有所述附件振动频率或所述发动机转速小于预设值时的连接位和所述附件振动频率且所述发动机转速均大于预设值时的平衡位,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通电,所述平衡板与所述第一永磁片连接,位于所述平衡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断电,所述平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以降低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
10.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固连有有第二永磁片。
11.所述第一永磁片和/或所述第二永磁片朝向所述电磁平衡件凸起。
12.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为最大直径与所述平衡板的宽度相同且内部中空的环形弹性件。
13.所述第一固定件包括小于所述弹性件内直径的连接部,以及与所述弹性件抵接的抵接部,所述第一永磁片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
14.所述第一永磁片远离所述电磁平衡件的一端设置有弹性件。
15.所述平衡板上开设有连接口。
16.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均为金属材质。
17.所述隔振装置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隔振装置与所述发动机附件连接。
18.由于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取得的有益效果为:
19.1.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并且在所述发动机上设置有振动传感器,以使所述控制装置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和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电源的连通与关闭,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较小或者是当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较小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的电源开通,所述电磁平衡件产生电磁,且所述电磁平衡件靠近所述第一永磁片一端的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片的电极相反,所述第一永磁片吸引所述电磁平衡件靠朝向所述第一永磁片的方向运动,此时,在所述电磁平衡件与所述第一永磁片吸引力的作用下,所述平衡板向上移动至与所述第一永磁片抵接的位置,所述平衡板无法产生位移,因此,可以看作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为刚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之间设置有弹性件进行隔振,在所述发动机转速较低或者所述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小时,刚性连接能够使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可控,同时使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幅值降低,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较大且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较大时,所述控制装置发出断电的信号,此时,所述电磁平衡件的电磁消失,所述平衡板在所述第一弹性件的作用下,向远离所述第一永磁片的方向移动,移动至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的位置,由于所述发动机附件连接于所述平衡板,而所述平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的位置,即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为弹性连接,因而能够减小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之间振动的传递,进而减小了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产生共振增加振动频率并且产生噪音的情况,同时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由于振动导致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的连接处产生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
20.所述隔振装置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以及所述发动机的转速改变
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的连接状态,当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较小或者是当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较小时,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刚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减震装置将所述发动机和所述发动机附件活动连接,刚性连接连接更加稳定,避免出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无法控制,发动机附件的振幅增加的情况,提升了发动机附件在发动机转速较低以及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小时的稳定性;当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较大以及所述发动机的转速较大时,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通过所述隔振装置连接,即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减少了所述发动机的振动的传递,进而小了所述发动机附件随所述发动机的振动而振动的频率,使所述发动机附件能够有效减震,避免产生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共振的情况。
21.2.本技术通过将所述发动机设置有连接位和平衡位,当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小于所述控制装置设置的预设值,或者是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小于所述控制装置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通电,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连接位,所述电磁平衡件与所述第一永磁片连接,此时,即可看作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为刚性连接,能够使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可控,同时使发动机附件的振动幅值降低,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当所述振动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大于所述控制装置的预设值并且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的转速大于所述控制装置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断电,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平衡位,所述平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与所述第二弹性件之间,此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降低所述发动机传递给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进而,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与所述发动机产生共振导致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之间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平衡件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附件的振动频率以及所述发动机的转速改变状态,以使所述平衡件在低转速或低振动频率,无需对发动机附件进行减震时,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连接位,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保持刚性连接,保证了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的连接强度,在高转速且高振动频率时,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平衡位,对发动机附件进行有效减震,避免出现发动机与发动机附件共振导致的振动频率增加,产生噪音以及由于长时间的振动导致的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发动机与所述发动机附件连接的可靠性。
22.3.本技术通过将所述第二固定件还固连有第二永磁片,当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通电时,所述第一永磁片与所述电磁平衡件相吸,所述平衡板向上移动,第二永磁片与所述电磁平衡件相斥,增加了提供给所述平衡板向上的力,由于所述平衡板与所述发电机附件连接,因此,当所述平衡板向上移动时,需要抵抗所述发动机附件的重力进行向上移动,通过设置所述第二永磁片,增加了所述平衡板抵抗重力的作用力,以使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平衡板与所述第一永磁片的连接更加可靠,避免由于所述第一永磁片与所述电磁平衡件之间的吸引力较小导致所述平衡板与所述第一永磁片分离的情况,提升了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所述连接位时连接的稳定性。
23.4.本技术通过将所述第一永磁片和所述第二永磁片设置为朝向所述电磁平衡件凸起,进而减小了所述电磁平衡件与所述第一永磁片以及所述电磁平衡件与所述第二永磁
片之间的距离,即提升了所述第一永磁片对所述电磁平衡件的吸引力,以使所述第一永磁片与所述电磁平衡件之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以吸引所述电磁平衡件带动所述平衡板向所述第一永磁片的位置靠近,由于所述平衡板与所述发动机附件连接,因此,所述第一永磁片能够给所述平衡板提供更大的力,以使所述平衡板能够带动所述发动机附件向靠近所述第一永磁片的方向移动,同时能够使所述电磁平衡件与所述第一永磁片的抵接更加牢固,进一步提升了所述电磁平衡件位于连接位时所述第一永磁片与所述电磁平衡件连接的可靠性。
24.5.本技术通过将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的最大直径与所述平衡板的宽度设置为相同,以使所述隔振装置在装配时能够更加方便,避免在装配时由于装配不当导致所述第一弹性件或第二弹性件突出导致的情况,以使所述隔振装置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同时,将所述弹性件设置为环形,提高了所述平衡板受到来自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提高了所述电磁平衡件在位于所述平衡位时减震效果,进而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
附图说明
25.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6.图1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隔振装置与发动机附件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27.图2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隔振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28.图3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隔振装置的爆炸图;
29.图4为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隔振装置的流程图;
30.图5本技术一种实施方式下隔振装置效果图。
31.其中,
32.1-平衡板、11-连接口;
33.2-电磁平衡件;
34.3-第一固定件、31-连接部、32-抵接部;
35.4-第二固定件;
36.5-第一永磁片;
37.6-第一弹性件;
38.7-第二弹性件;
39.8-振动传感器;
40.9-控制装置;
41.10-第二永磁片;
42.11-发动机;
43.12-发动机附件。
具体实施方式
44.为了更清楚的阐释本技术的整体构思,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以示例的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45.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技术,但是,本技术还可
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46.另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顶”、“底”、“内”、“外”、“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47.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还可以是通信;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
48.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技术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49.如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发动机附件的隔振装置,包括平衡板1、设置于所述平衡板1上的电磁平衡件2、设置于所述平衡板1一侧的第一固定件3以及设置于所述平衡板1另一侧的第二固定件4,所述第一固定件3固连有第一永磁片5,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平衡板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3和所述第二固定件4与发动机11连接,所述第一固定件3与所述平衡板1之间通过第一弹性件6连接,所述第二固定件4与所述平衡板1之间通过第二弹性件7连接,所述隔振装置还包括检测所述发动机附件12振动频率的振动传感器8以及检测所述发动机11转速的转速传感器,所述振动传感器8与所述转速传感器电连接有控制装置9,所述控制装置9根据所述转速传感器和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的信号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通电或断电,以使所述电磁平衡件2能够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相吸或者是使所述平衡板1保持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
50.通过将所述发动机11上设置有转速传感器,并且在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上设置有振动传感器8,以使所述电子控制单元控制装置9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和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电源的连通与关闭,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的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较小或者是当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较小时,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电源开通,所述电磁平衡件2产生电磁,且所述电磁平衡件2靠近所述第一永磁片5一端的电极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电极相反,所述第一永磁片5吸引所述电磁平衡件2靠朝向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方向运动,此时,在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吸引力的作用下,所述平衡板1向上移动至于所述第一永磁片5抵接的位置,所述平衡板1无法产生位移,因此,可以看作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为刚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的通过将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之间设置有弹性件进行隔振,在所述发动机11转速较低或者发动机附件振动频率较小时,刚性连接能
够使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可控,同时使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幅值降低,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较大且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较大时,所述控制装置9发出断电的信号,此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电磁消失,所述平衡板1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的作用下,向远离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方向移动,移动至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的位置,由于所述发动机附件12连接于所述平衡板1,而所述平衡板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的位置,即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为弹性连接,因而能够减小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之间振动的传递,进而减小了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产生共振增加振动频率并且产生噪音的情况,同时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由于振动导致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连接处产生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
51.所述隔振装置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以及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改变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的连接状态,当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较小或者是当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较小时,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刚性连接,相较于现有技术中通过减震装置将所述发动机11和所述发动机附件12活动连接,刚性连接更加稳定,避免出现发动机附件12振动无法控制,发动机附件12的振幅增加的情况,提升了发动机附件12在发动机11转速较低以及发动机附件12振动频率较小时的稳定性;当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较大以及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较大时,即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通过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连接,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减少了所述发动机11的振动的传递,进而小了所述发动机附件12随所述发动机11的振动而振动的频率,使所述发动机附件12能够有效减震,避免产生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共振的情况。
52.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对所述发动机11连接于所述隔振装置的连接位置不做限定,其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上也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二固定件4上,当然,也可以连接于所述第一固定件3和所述第二固定件4上,这里需要根据发动机11具体的结构来判断。
53.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电磁平衡件2具有所述附件振动频率且所述发动机11转速小于预设值时的连接位和所述附件振动频率且所述发动机11转速均大于预设值时的平衡位,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通电,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连接,位于所述平衡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断电,所述平衡板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6与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以降低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
54.通过将所述发动机11设置有连接位和平衡位,当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小于所述控制装置9设置的预设值,或者是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小于所述控制装置9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通电,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连接,此时,即可看作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为刚性连接,能够使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可控,同时使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幅值降低,进而能够有效的减小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当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大于所述控制装置9的预设值并且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大于所述控制装置9的预设值时,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断电,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平衡位时,所述平衡板1位于所
述第一弹性件6与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此时,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的作用下,能够有效的减小所述发动机11传递给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进而,避免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产生共振导致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之间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连接的可靠性,所述平衡件能够根据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以及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改变状态,以使所述平衡件在低转速或低振动频率,无需对发动机附件12进行减震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保持刚性连接,保证了发动机11与发动机附件12的连接强度,在高转速且高振动频率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平衡位,对发动机附件12进行有效减震,避免出现发动机11与发动机附件12共振导致的振动频率增加,产生噪音以及由于长时间的振动导致的连接失效的情况,提升了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连接的可靠性。
55.本技术中所述控制装置9的具体计算方式为:通过在所述控制装置9内设置一个初始的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信号预设值nc以及初始振动频率mn,当所述转速传感器检测到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小于nc时,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电源接通,所述平衡板1在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带动下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吸合,此时,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可看作刚性连接,在此状态下,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固有频率为fa,单位为hz,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共振转速为na,单位为r/min,其中,m为所述发动机11的主激励谐次。
[0056][0057]
在高转速区,即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信号大于nc时,并且在所述振动传感器8检测到的振动频率信号超出mn时,所述控制装置9发出断电信号,此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不产生极性,在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重力以及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的作用下,所述平衡板1保持在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中间的位置,实现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弹性连接,此时,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固有频率为fb,单位hz,计算公式为公式(2),并且根据公式(3),可以计算出共振转速为nb,
[0058][0059][0060]
其中,第一弹性件6的刚度为ka、第二弹性件7的刚度为kb。
[0061]
在高转速下,所述隔振装置采用弹性连接可以保证发动机附件12处于振动传递率曲线的隔振区,大幅度降低了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幅值,同时,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
[0062]
举例说明:
[0063]
以某v型十缸柴油机为例,其主激励谐次5阶,工作转速从怠速800r/min至3800r/min运行。
[0064]
若某柴油机附件固有频率为148hz,当柴油机运行在1776r/min时,柴油机主激励频率为148hz,即(1776
÷
60)x5=148,激振频率与固有频率重合,该外围附件会发生共振现象,振动剧烈;若长时间运行在1776r/min,该外围附件则会损坏。
[0065]
采用本发明方案的发动机附件用隔振装置,隔振效果如下:
[0066]
在低转速区,即940r/min以下区域,所述电磁平衡件带动所述平衡板与所述第一永磁片吸合,柴油机附件与柴油机气缸体刚性连接,柴油机附件振动可控,振动幅值较低。
[0067]
在高转速区,即高于940r/min以上区域,所述平衡板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和所述第二弹性件中间,实现弹性连接。高转速的弹性连接可以保证柴油机外围附件处于振动传递率曲线的隔振区,大幅度降低外围附件的振动幅值,同时,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
[0068]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第二固定件4还固连有第二永磁片10。
[0069]
通过将所述电磁平衡件2下方设置有第二永磁片10,当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通电时,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相吸,所述平衡板1向上移动,第二永磁片10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相斥,增加了给所述平衡板1向上的力,由于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发电机附件连接,因此,当所述平衡板1向上移动时,需要抵抗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重力以向上移动,设置所述第二永磁片10,增加了所述平衡板1抵抗重力的作用力,以使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连接更加可靠,避免由于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之间的吸引力较小导致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分离的情况,提升了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时连接的稳定性。
[0070]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所述第一永磁片5和所述第二永磁片10朝向所述电磁平衡件2凸起。
[0071]
通过将所述第一永磁片5和所述第二永磁片10设置为朝向所述电磁平衡件2凸起,进而减小了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以及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二永磁片10之间的距离,即提升了所述第一永磁片5对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吸引力,以使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之间产生更大的吸引力以吸引所述电磁平衡件2带动所述平衡板1向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位置靠近,由于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连接,因此,所述第一永磁片5能够给所述平衡板1提供更大的力,以使所述平衡板1能够带动所述发动机附件12向靠近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方向移动,同时能够使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抵接更加牢固,进一步提升了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连接位时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连接的可靠性。
[0072]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为最大直径与所述平衡板1的宽度相同且内部中空的环形弹性件。
[0073]
通过将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的最大直径与所述平衡板1的宽度设置为相同,以使所述隔振装置在装配时能够更加方便,避免在装配时由于装配不当导致所述第一弹性件6或第二弹性件7突出导致的情况,以使所述隔振装置具有更好的一致性,同时,将所述弹性件设置为环形,提高了所述平衡板1受到来自所述弹性件的弹性,提高了所述电磁平衡件2在位于所述平衡位时减震效果,进而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的隔振效果。
[0074]
进一步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固定件3包括小于所述弹性件内直径的连接部31,以及与所述第一弹性件6抵接的抵接部32,所述第一永磁片5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31。
[0075]
通过将所述第一固定件3设置有抵接部32,且所述永磁片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31,所述永磁片能够伸入至所述环形弹性件的内部,进而缩短了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之间的距离,提升了所述第一永磁片5对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吸引力,使所述电磁
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时的连接更加可靠,同时将所述第一固定件3设置有所述抵接部32,以使所述第一固定件3通过所述抵接部32与所述弹性件进行连接,一方面减小了所述第一固定件3所占的面积,进而实现了所述隔振装置整体的轻量化,另一方面,所述第一永磁片5固定设置于所述连接部31,无需在所述第一永磁片5另设连接装置,当所述第一固定件3与所述第一弹性件6连接时便能够将所述永磁片连接于所述隔振装置上,简化了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连接方式。
[0076]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永磁片5远离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弹性件。
[0077]
通过在所述永磁片远离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一端设置有第三弹性件,所述第三弹性件在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所述连接位时,所述第三弹性件保持压缩的状态,以使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保持刚性连接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所述第一永磁片5向远离所述电磁平衡件2方向发生形变,当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平衡位时,所述平衡板1在所述发动机附件12重力的作用下,所述平衡板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之间的位置,此时,所述第一永磁片5在所述第三弹性件的作用下,所述第一永磁片5复位至初始状态,避免所述第一永磁片5未复位至初始状态导致所述第一永磁片5与所述电磁平衡件2之间的距离较远导致的所述第一永磁片5对所述电磁平衡件2的吸引力较小,在所述电磁平衡件2自所述平衡位切换至所述连接位时无法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抵接导致所述电磁平衡件2无法切换至所述连接位的情况,保证了所述电磁平衡件2能够在所述连接位和所述平衡位之间顺利的进行切换。
[0078]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3所示,所述平衡板1上开设有连接口11。
[0079]
通过将所述平衡板1上开设有连接口11,以方便将所述电动机附件固定于所述平衡板1上,无需另设连接装置,同时避免自行打孔导致对隔振装置造成损害的情况,简化了连接方式的同时,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连接的可靠性。
[0080]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均为金属材质。
[0081]
通过将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均设置为金属材质,以使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能够承受较高的温度,一方面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的适用性,另一方面提升所述弹性件的使用寿命。
[0082]
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所述隔振装置设有多个,多个所述隔振装置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连接。
[0083]
通过将所述隔振装置设有多个,进一步提升了所述隔振装置隔离所述发动机11振动的效果,进一步避免了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共振产生噪音的情况,提升了驾乘体验。
[0084]
需要说明的是,本技术中所述隔振装置的工作过程如图4所示,初始信号下,所述控制装置9控制所述电磁平衡件2保持通电状态,所述电磁平衡件2产生极性,所述电磁平衡件2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相吸,进而带动所述平衡板1向靠近所述第一永磁片5的方向移动,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与所述发动机11为刚性连接。
[0085]
在所述发动机11运行的状态下,所述控制装置9根据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信号以及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信号,采取不同的控制策略。
[0086]
所述控制装置9设置所述发动机11转速的预设值nc,以及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频率预设值mn,在低转速区,即所述发动机11的转速信号小于nc时,所述电磁平衡件2位于抵接位,所述电磁平衡件2带动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抵接,所述发动机11与所述发动机附件12为刚性连接。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可控,振动幅值较低。该刚性连接下,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固有频率为fa,单位hz,根据公式(1),可以计算出共振转速为na,单位r/min。
[0087]
其中,m为所述发动机11主激励谐次。
[0088][0089]
在高转速区即所述发动机11转速信号大于nc时,同时,所述发动机附件12本体振动信号超出mn时,所述控制装置9发出断电信号,所述电磁平衡件2不产生极性,在所述发动机附件12重力作用下,所述平衡板1与所述第一永磁片5分离,所述平衡板1位于所述第一弹性件6和所述第二弹性件7中间,实现弹性连接。该弹性连接下,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固有频率为fb,单位hz,计算公式为公式(2)。根据公式(3),可以计算出共振转速为nb,
[0090][0091][0092]
其中,所述第一弹性件6的刚度为ka、所述第二弹性件7的刚度为kb。
[0093]
在高转速及高振动频率下,所述隔振装置采用弹性连接可以保证所述发动机附件12处于振动传递率曲线的隔振区,大幅度降低了所述发动机附件12的振动幅值,同时,避免了共振现象的发生。隔振控制效果如图5所示。
[0094]
其中,nc是由刚性连接的传递率曲线与弹性连接的传递率曲线交点确定。
[0095]
本技术中未述及的地方采用或借鉴已有技术即可实现。
[0096]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
[0097]
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技术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