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及排油烟箱式风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416149发布日期:2022-06-15 11:22阅读:177来源:国知局
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及排油烟箱式风机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排油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及排油烟箱式风机。


背景技术:

2.箱式风机包括箱体和设于箱体内部的通风机,通风机是依靠输入的机械能,提高气体压力并排送气体的机械,它是一种从动的流体机械。其中,通风机的转动需要用到轴承。为了轴承能在良好的状态下工作,需要定时加注润滑脂,起到润滑、降温、散热的作用,但当前市场上的排油烟箱式风机的轴承在加注润滑脂会遇到以下问题:
3.1、有些箱式风机箱体无加油孔,需要停机拆卸风机外壳加注轴承润滑脂。
4.2、人工加注润滑脂会造成加注过多或过少的情况,润滑脂加注过少时润滑效果不够,降温效果不足,造成轴承磨损、寿命降低;润滑脂加注过多时,轴承运转阻力增加,且散热空间不足,会造成轴承过热、寿命降低,还会造成油脂外溢、污染环境。
5.3、人工加注轴承润滑脂,存在不确定性,不能对风机运行情况起到有效监控,不能对风机的轴承按时加油,故不能对风机的轴承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
6.4、轴承长周期工作后,润滑脂会出现碳化物、金属颗粒等杂质或氧化变质的情况,如果不彻底更换会影响散热效果、润滑效果,还会导致油路堵塞,并加速轴承磨损。
7.因此,亟待设计一种自动加油系统来改善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8.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及排油烟箱式风机,以解决在为轴承加注润滑脂时需要停机拆卸风机外壳的问题,且能避免在为轴承加注润滑脂时油脂外溢。
9.为达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10.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用于向轴承箱加注润滑脂,所述轴承箱设有入油口和出油口;其中,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包括:
11.活塞注油器,所述活塞注油器包括壳体和塞体,所述塞体能在所述壳体内移动,且将所述壳体分隔为新油储存室和废油储存室,所述壳体设有第一注油器出口和第一注油器入口;所述第一注油器出口与所述新油储存室连通,所述第一注油器入口与所述废油储存室连通;
12.所述入油口与所述第一注油器出口连通,所述出油口与所述第一注油器入口连通,所述塞体向所述第一注油器出口方向移动时,所述新油储存室内的新油流入所述轴承箱,所述轴承箱内的废油流入所述废油储存室。
13.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所述壳体竖直放置,且所述第一注油器出口位于所述入油口的上方,所述塞体能相对所述壳体上下运动,所述第一阀体设于所述入油口和所述第一注油器出口之间。
14.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二阀体;所述第二阀体设于所述出油口和所述第一注油器入口之间,所述第二阀体为止回阀,用于阻止所述废油储存室内的废油流向所述轴承箱。
15.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废油桶、新油桶、油泵和第三阀体,所述壳体还设有第二注油器出口和第二注油器入口,所述第二注油器出口与所述废油储存室连通,所述第二注油器入口与所述新油储存室连通;所述废油桶与所述第二注油器出口连通;所述油泵的输入端与所述新油桶连通,所述油泵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注油器入口连通,所述第三阀体设于所述油泵的输出端和所述第二注油器入口之间。
16.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四阀体,所述第四阀体设于所述第二注油器出口和所述废油桶之间。
17.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和第一限位开关,所述控制器分别与所述第一限位开关、所述油泵、所述第三阀体和所述第四阀体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限位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新油储存室内,当所述塞体触发所述第一限位开关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泵、所述第三阀体和所述第四阀体开启,所述油泵向所述新油储存室补油,所述废油储存室内的废油流入所述废油桶。
18.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二限位开关,所述第二限位开关设于所述壳体,且位于所述废油储存室内,所述第二限位开关与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当所述塞体触发所述第二限位开关时,所述控制器控制所述油泵停止向所述新油储存室补油。
19.优选地,所述控制器与所述第一阀体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用于控制所述第一阀体的开闭。
20.优选地,所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数据库,所述数据库和所述控制器通信连接,所述控制器能够根据所述数据库提供数据定期发出向所述轴承箱加油或向所述新油储存室补油的控制指令。
21.另一方面,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排油烟箱式风机,包括箱体和设置于所述箱体内的风机,其中,所述风机包括轴承,所述排油烟箱式风机还包括上述任一方案中的轴承自动加油系统。
2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2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该轴承自动加油系统通过活塞注油器的第一注油器出口与轴承箱的入油口连通的设置,使得在不设置加油孔的前提下,可以控制活塞注油器内塞体的移动实现为轴承箱加注润滑脂的操作,该操作方便快捷且安全,避免加注润滑脂过程拆卸风机外壳,进而避免停机,提高了加注润滑脂的效率,也避免由于人工加注润滑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24.另外,通过活塞注油器的第一注油器入口与轴承箱的出油口连通的设置,使得在向轴承箱内加注新油的过程,轴承箱内的废油会自动被抽入活塞注油器的废油储存室中,避免了向轴承箱加注油量过多导致油脂外溢进而污染环境的情况。
附图说明
25.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自动加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正常周期自动加油控制方法流程图;
27.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塞注油器补油启动控制方法流程图;
28.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活塞注油器补油停止控制方法流程图;
29.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轴承箱换油控制方法流程图。
30.图中:
31.100、第一阀体;200、第二阀体;300、第三阀体;400、第四阀体;500、第一限位开关;600、第二限位开关;
32.1、轴承箱;11、入油口;12、出油口;2、活塞注油器;21、壳体;211、新油储存室;212、废油储存室;213、第一注油器出口;214、第一注油器入口;215、第二注油器出口;216、第二注油器入口;22、塞体;
33.3、废油桶;4、新油桶;5、油泵。
具体实施方式
34.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5.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7.下面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所述实施例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8.实施例一
39.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轴承自动加油系统,用于向轴承箱1加注润滑脂;该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包括活塞注油器2。其中,轴承箱1是一种起支撑和润滑轴承作用的箱体零件,轴承箱1的两端分别设有用于加注新油的入油口11和用于排出废油的出油口12。本实施例中,新油指的是未使用过的润滑脂,废油指的是在轴承箱1内用过一段时间的润滑脂。
活塞注油器2包括壳体21和塞体22,塞体22能在壳体21内移动,且将壳体21分隔为新油储存室211和废油储存室212,壳体21的两端分别设有第一注油器出口213和第一注油器入口214,第一注油器出口213与新油储存室211连通,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与废油储存室212连通。入油口11与第一注油器出口213通过注油管路连通,出油口12与第一注油器入口214通过注油管路连通,塞体22向第一注油器出口213方向移动时,新油储存室211内的新油流入轴承箱1,此时,废油储存室212内部产生负压,使得轴承箱1内的废油流入废油储存室212内。通过活塞注油器2的第一注油器出口213与轴承箱1的入油口11连通的设置,使得在不设置加油孔的前提下,可以控制活塞注油器2的塞体22移动,以实现为轴承箱1加注润滑脂的操作,该操作方便快捷且安全,避免加注润滑脂过程拆卸风机外壳,进而避免停机,提高了加注润滑脂的效率,也避免由于人工加注润滑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40.另外,通过活塞注油器2的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与轴承箱1的出油口12连通的设置,使得在向轴承箱1内加注新油的过程,轴承箱1内的废油会自动被抽入活塞注油器2的废油储存室212中,避免了向轴承箱1加注油量过多导致油脂外溢进而污染环境的情况。
41.关于新油的加注,可以有多种实施方式,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向轴承箱1内加注新油的方式,具体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壳体21竖直放置,塞体22能相对壳体21上下运动,在自重和塞体22的压力作用下,塞体22和新油储存室211内部的新油具有相对壳体21向下运动的趋势,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一阀体100,第一阀体100设于入油口11和第一注油器出口213之间,控制器用于控制第一阀体100的开闭,以连通或止通入油口11和第一注油器出口213之间的注油管路。其中,可选地,第一阀体100为电磁阀。借助上述结构与部件的设置,第一阀体100打开时,新油在自身重力和塞体22的压力作用下向下运动,并从入油口11进入轴承箱1。除此以外,控制器还能通过控制第一阀体100打开的时间,以控制每次加油的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阀体100还可以通过手动控制开闭。
42.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向轴承箱1加注新油。示例性地,壳体21水平放置,塞体22能相对壳体21水平运动,进而在塞体22向第一注油器出口213方向运动时,新油流向轴承箱1。可选地,本实施例中,可以不设置第一阀体100,直接通过控制塞体22相对壳体21的位置实现对新油的挤压,以使其流入轴承箱1。当然,对于塞体22的控制也可以是通过控制器自动控制,具体地,通过在第一注油器出口213和入油口11之间设置油泵5,以实现新油的流动。
43.为避免废油储存室212的废油流入轴承箱1,影响润滑效果,本实施例中,可选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二阀体200;第二阀体200设于出油口12和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之间,用于连通或止通出油口12和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之间的注油管路。当新油向轴承箱1注入时,第二阀体200开启,出油口12和第一注油器入口214连通,此时,废油只能从轴承箱1流出并流至废油储存室212内;不需要加注新油时,第二阀体200关闭,避免操作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废油从废油储存室212流入轴承箱1。
44.其中,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阀体200可以为电磁阀,控制器控制第二阀体200的开闭,以连通或止通出油口12和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之间的注油管路。在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阀体200还可以为止回阀,用于阻止废油自废油储存室212流向轴承箱1。止回阀的设置,能简化设计程序,降低成本。
45.当新油储存室211内的新油用完后,需要进行补充,为提高新油补充效率,本实施
中了,可选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用于盛装废油的废油桶3、用于盛装新油的新油桶4、用于将新油桶4的新油抽至新油储存室211的油泵5和第三阀体300,壳体21还设有第二注油器出口215和第二注油器入口216,第二注油器出口215与废油储存室212连通,第二注油器入口216与新油储存室211连通;废油桶3与第二注油器出口215连通;油泵5的输入端与新油桶4连通,油泵5的输出端与第二注油器入口216连通,第三阀体300可以为电磁阀,第三阀体300设于油泵5的输出端和第二注油器入口216之间,以连通或止通油泵5的输出端和第二注油器入口216之间的注油管路。借助上述结构的设置,当需要向新油储存室211内补充新油时,控制器控制第三阀体300打开,并控制油泵5工作以将新油桶4内的新油抽至新油储存室211中,由于新油的进入,使得塞体22向废油储存室212运动,进而将废油向外排,此时,由于止回阀的存在,使得废油只能流入废油桶3。本实施例中的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注油器出口215可以省去,通过三通管连接第一注油器入口214,以将第一注油器入口214分别与出油口12和废油桶3连通。
46.废油桶3和废油储存室212的相对高度,直接影响了废油在自身重力下的流向,当废油桶3位置高于废油储存室212时,废油会流向废油储存室212,进而对止回阀和第一阀体100产生正向压力;当废油桶3位置低于废油储存室212时,会对止回阀和第一阀体100产生负向压力,进而影响新油依靠自身重力向下流动的动作。
47.本实施例中,为避免废油桶3和废油储存室212的相对位置,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转,可选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四阀体400,第四阀体400可以为电磁阀,第四阀体400设于第二注油器出口215和废油桶3之间,以连通或止通第二注油器出口215和废油桶3之间的废油管路。该设置使得废油桶3设置的位置不受限制,只要第四阀体400关闭,则废油桶3内的废油不会对止回阀或第一阀体100产生影响。
48.优选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一限位开关500,控制器分别与第一限位开关500、油泵5、第三阀体300和第四阀体400通信连接,第一限位开关500设于壳体21,且位于新油储存室211内,当塞体22触发第一限位开关500时,控制器控制油泵5、第三阀体300和第四阀体400开启,油泵5向新油储存室211补油,废油储存室212内的废油流入废油桶3。该设置实现了对新油储存室211内部油量的实时有效监控,解决了人工监控不及时导致新油储存室211内油量不足,进而无法对轴承进行有效保养的问题;及时地补油能保证新油储存室211内一直保持有润滑脂的状态,对轴承的保护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49.进一步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第二限位开关600,第二限位开关600设于壳体21,且位于废油储存室212内,第二限位开关600与控制器通信连接,当塞体22触发第二限位开关600时,控制器控制油泵5停止向新油储存室211补油。壳体21内于第一限位开关500和第二限位开关600之间的容积等于轴承箱1的容积。上述设置使得向新油储存室211内补油的工作无需人工监督,更加智能化,提高了补油效率,降低人工成本。除此以外,壳体21内于第一限位开关500和第二限位开关600之间的容积等于轴承箱1的容积的设置(此时新油储存室211的润滑油脂多于轴承箱1内所需的润滑油脂),使得新油储存室211内容纳的新油可以一次性将对轴承箱1内的油全部更换,避免了润滑脂不彻底更换导致散热效果、润滑效果差,并且会导致油路堵塞、加速轴承磨损的问题。
50.可选地,轴承自动加油系统还包括数据库,数据库和控制器通信连接,数据库为控制器的控制提供数据,控制器能够根据数据库提供数据定期发出向轴承箱1加油或向新油
储存室211补油的控制指令。一方面,控制器能够将风机的工作数据(包括运行数据及润滑油脂更换数据等)上传给数据库;另一方面,数据库收集并存储了大量以往的工作数据,能够根据大样本数据智能计算得出适合风机工作的加油、补油和换油周期,控制器能够根据周期数据定期发出向轴承箱1加油或向新油储存室211补油的控制指令,使得控制器的控制更加符合实际的作业规律。
51.实施例二
52.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排油烟箱式风机,包括箱体和设置于箱体内的风机,其中,风机包括轴承,排油烟箱式风机还包括上述方案中的轴承自动加油系统。上述结构的设置,使得工作人员在为轴承加注润滑脂时不需要停机拆卸风机外壳,提高了加注润滑脂的效率,也避免由于人工加注润滑脂导致的一系列问题。
53.为了更好实现箱式风机的转动效果,本实施例中,可选地,风机包括两个轴承,轴承箱1设有两个,轴承自动加油系统包括两个第一阀体100,两个轴承箱1的入油口11均与第一注油器出口213连通;且每个轴承箱1和第一注油器出口213之间均设有一个第一阀体100。两个第一阀体100,能分别对两个轴承箱1的润滑脂加注进行控制,进而满足了两个轴承箱1的同时加油、不同时加油以及二者加油量相同或不同的需求。
54.可选地,控制器还可以收集终端(排油烟箱式风机,简称风机)的运行数据以及加注润滑脂的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智能计算对比,得出风机的轴承的加油周期和加注耗时,按照加油周期和加注耗时对第一阀体100进行启停控制,从而实现对风机的两个轴承箱1的自动加油。
55.参考图2所示,向轴承箱1加油时,执行加油程序:控制器发出指令,第一阀体100开启,塞体22下移,新油储存室211中的新油进入轴承箱1中,轴承箱1中的废油进入废油储存室212。
56.参考图3和图4所示,向新油储存室211补油时,执行补油程序:当塞体21触发第一限位开关500时,第一限位开关500向控制器反馈信息,进而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第三阀体300、第四阀体400和油泵5打开,油泵5将新油桶5中的润滑脂补加至新油储存室211中,同时,塞体22上移,将废油推出废油储存室212并进入废油桶3,当塞体22触发第二限位开关600时,第二限位开关600向控制器反馈信息,进而控制器发出指令,控制第三阀体300、第四阀体400和油泵5关闭。
57.控制器还可以收集风机的运行数据以及润滑脂更换数据,形成数据库,通过对数据的智能计算对比,得出排油烟箱式风机的轴承换油周期,按照换油周期对轴承箱1进行换油。
58.轴承箱1需要换油时,参考图5所示,具体地,控制器输出指令,控制第三阀体300、第四阀体400和油泵5打开,油泵5将新油桶5中的润滑脂补加至新油储存室211中,同时,塞体22上移,将废油推出废油储存室212并进入废油桶3,直至塞体22触发第二限位开关600,控制器控制第三阀体300、第四阀体400和油泵5停止。此时,新油储存室211内的新油量能将轴承箱1内的油完全更换。控制器控制第一阀体100开启,新油储存室211内的新油注入轴承箱1内,直至塞体22触发第一限位开关500,第一阀体100关闭;然后对新油储存室211进行补油,补油程序见上述,补油完成后,自动换油程序结束。
59.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了清楚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
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