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实用新型涉及底座的技术领域,尤其是一种用于卸纸机或上纸机的调节底座。
背景技术:2.卸纸机/上纸机由于机器工作结构的限制,工作台安装于机架的前端,工作时工作台有左右移动和上下升降工作过程,机器重心偏离机架前下方,工作时纸堆卸除下来位于工作台一侧下方,故不能用机架底座面积大来保证机器的重心稳定,为保证机器重心稳,且消除底座面积与地面平面吻合度高不易调节的缺陷,急需创新设计一种用于卸纸机或上纸机的调节底座。
技术实现要素:3.基于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符合工作台工作空间需要,减小底座与地面平面度误差间隙的用于卸纸机或上纸机的调节底座。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用于卸纸机或上纸机的调节底座,包括底座本体,所述底座本体上分布设置有若干个地脚螺栓,所述地脚螺栓上端穿过底座本体并与底座本体通过螺母相固定,所述底座本体包括底板、垫板,所述垫板设置在底板下方,所述底板前端设置有前伸部,所述前伸部上设置有第一调节螺钉,所述垫板对应前伸部位置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钉调整其与底板的相对位置。
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前伸部的设置,使得底板与垫板配合结构更加稳定,外形符合工作台工作空间需要,同时前伸部通过第一调节螺钉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使得底板前伸部起到压紧垫板对应前伸部位置并调整地面与垫板的平面度误差间隙,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6.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垫板包括前垫板、后垫板,所述前伸部设置在前垫板上,所述后垫板设置在底板后端,所述底座靠近后垫板位置设置有第二调节螺钉,所述后垫板通过调节第二调节螺钉调整其与底板的相对位置。
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前垫板、后垫板的设置,增加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底板靠近后垫板位置上第二调节螺钉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使得底板后端压紧后垫板并调节地面与后垫板的平面度误差间隙,所述前垫板设置在底板前端位置并通过第一调节螺钉调节地面与前垫板的平面误差间隙,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8.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前垫板、后垫板呈分体设置。
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前垫板、后垫板采取分体式结构最大程度减小了底板直接接触时地面的不平整性造成的吻合间隙,并且分散垫板承受的压力,便于调整地面与前垫板、后垫板的平面度误差间隙,所述后垫板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本实用新型优选为两个,各个后垫板分别设置在底板后端的角部位置,结构简单、稳定,便于调整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前垫板、后垫板与地面平面度误差间隙,以保证机器重心稳定,提高结构的实用性。
10.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前垫板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板,所述支撑板上设置
有调节压板,所述调节压板上设置有第三调节螺钉,所述调节压板通过调节第三调节螺钉调整其与支撑板的相对位置。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上调节压板的设置,使得前垫板对应底板前伸部两侧通过第三调节螺钉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调整地面与前垫板两侧地面间吻合度间隙,使得结构更加稳定,更进一步调节各个位置垫板与地面间吻合度间隙。
12.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板与调节压板分体成型或一体成型设置。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述支撑板与调节压板一体成型可采用焊接方式或者其他任何紧固或固定方式,本实用新型优选为分体成型设置,便于生产加工、调节安装。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爆炸视图;
15.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16.图中标号含义:1-底座本体,101-底板,102-垫板,1021-前垫板,1022-后垫板,2-地脚螺栓,3-前伸部,4-第一调节螺钉,5-第二调节螺钉,6-支撑板,7-调节压板,8-第三调节螺钉。
具体实施方式
17.本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解释,其并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阅读完本说明书后可以根据需要对本实施例做出没有创造性贡献的修改,但只要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范围内都受到专利法的保护。
18.参见附图1-2,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用于卸纸机或上纸机的调节底座,包括底座本体1,所述底座本体1上分布设置有若干个地脚螺栓2,所述地脚螺栓2上端穿过底座本体1并与底座本体1通过螺母相固定,所述底座本体1包括底板101、垫板102,所述垫板102设置在底板101下方,所述底板101前端设置有前伸部3,所述前伸部3上设置有第一调节螺钉4,所述垫板102对应前伸部3位置通过调节第一调节螺钉4调整其与底板101的相对位置。所述前伸部3的设置,使得底板101与垫板102配合结构更加稳定,外形符合工作台工作空间需要,同时前伸部3通过第一调节螺钉4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使得底板101前伸部3起到压紧垫板102对应前伸部3位置并调整地面与垫板102的平面度误差间隙,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19.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垫板102包括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所述前伸部3设置在前垫板1021上,所述后垫板1022设置在底板101后端,所述底座靠近后垫板1022位置设置有第二调节螺钉5,所述后垫板1022通过调节第二调节螺钉5调整其与底板101的相对位置。所述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的设置,增加结构的稳定性,通过所述底板101靠近后垫板1022位置上第二调节螺钉5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使得底板101后端压紧后垫板1022并调节地面与后垫板1022的平面度误差间隙,所述前垫板1021设置在底板101前端位置并通过第一调节螺钉4调节地面与前垫板1021的平面误差间隙,进一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
20.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呈分体设置。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采取分体式结构最大程度减小了底板101直接接触时地面的不平整性造成的吻合间隙,并且分散垫板承受的压力,便于调整地面与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的平面度误差间
隙,所述后垫板1022可设置有一个或多个,本实施例优选为两个,各个后垫板1022分别设置在底板101后端的角部位置,结构简单、稳定,便于调整设置在不同位置的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与地面平面度误差间隙,以保证机器重心稳定,提高结构的实用性。
21.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前垫板1021两侧分别设置有支撑板6,所述支撑板6上设置有调节压板7,所述调节压板7上设置有第三调节螺钉8,所述调节压板7通过调节第三调节螺钉8调整其与支撑板6的相对位置。所述支撑板6上调节压板7的设置,使得前垫板1021对应底板101前伸部3两侧通过第三调节螺钉8与地面配合调节到位并旋紧,调整地面与前垫板1021两侧地面间吻合度间隙,使得结构更加稳定,更进一步调节各个位置垫板102与地面间吻合度间隙。
22.本实施例进一步设置:所述支撑板6与调节压板7分体成型或一体成型设置。所述支撑板6与调节压板7一体成型可采用焊接方式或者其他任何紧固或固定方式,本实施例优选为分体成型设置,便于生产加工、调节安装。
23.实施过程:机架和底板101相互焊接保证机器主体的稳定和牢固,机器到位前按相应机型设计尺寸位置做地脚螺栓2预埋,达标后安装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然后装整机吊装在前垫板1021、后垫板1022上,调整机器水平后将各处的调节螺钉调节到位并锁紧,最后锁紧地脚螺栓2螺母。
24.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上述假设的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