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0934725发布日期:2022-07-30 00:59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管道预埋施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


背景技术:

2.在管道安装工程中,如立管需要穿过楼层时,一般需要预先在立管上设置套管,用于在楼层浇筑时通过套管将混凝土与立管分隔开;在楼层浇筑完成后,往往也存在需要将套管与立管之间间隙进行填充的工序。其中套管设置在立管上的方式,往往只是利用木销子简单对套管进行固定,常常因固定不牢固,会出现套管偏心,套管安装高度不一致的问题,影响后续立管的安装效果;此外,套管与立管之间的填充也较为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套管配合装置,能够对套管在立管上的偏心度以及高度进行定位,提高立管的安装效果。
4.本实用新型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5.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包括:
6.套管本体,所述套管本体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一端为封堵端,另一端为开口端;
7.所述封堵端的端部设有封堵圆环,所述封堵圆环的圆孔与所述套管本体同轴,所述圆孔的直径与立管的外径适配;
8.所述开口端的端部设有三个及以上数量的定位件,所述定位件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周向排布,所述定位件包括定位杆,所述多个定位杆用于对立管进行夹持并调节所述立管相对套管本体的倾斜角度。
9.通过所述封堵圆环和定位件的配合,能够确保套管本体在立管上固定牢固,同时套管相对套管本体居中设置,提高立管的安装质量。此外,所述封堵圆环将所述套管本体与立管之间的间隙在封堵端进行了封堵,可以作为挡板确保填充料不往下掉落,使得立管与套管本体之间的封堵能够足够紧密。
10.可选的,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套管本体可拆卸连接。
11.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定位件包括固定部以及调节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卡设在所述开口端的端部上,所述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调节座,所述调节座中具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套设在所述定位杆外并与所述定位杆螺纹连接,所述定位杆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设置,所述定位杆远离所述套管本体轴线的一端设有旋钮。通过旋转所述旋钮,使得定位杆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方向移动,对立管形成夹持,并通过对各个定位杆径向位置的调节,使得所述套管本体能够与所述立管同轴,进而确保所述立管在所述套管本体中居中设置。
12.进一步可选的,所述调节部还包括沿所述定位杆轴线方向设置的测量尺,所述测量尺与所述调节座滑动连接,所述测量尺的一端设有套设在所述定位杆外的连接套体,所
述连接套体能够与所述旋钮的推动下与所述定位杆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同步移动。
13.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定位杆与测量尺上分别靠近所述套管本体轴线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为定位线,所述定位线与所述套管本体的轴线平行。
14.可选的,所述固定部包括夹持座和夹持块,所述调节座固定在所述夹持座上,所述夹持块与所述夹持座滑动连接并能对所述开口端的端部进行夹持。通过夹持的方式实现所述定位件与所述套管本体的可拆卸连接。
15.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开口端的端面与所述套管本体的轴线垂直;所述夹持座具有第一平面,所述第一平面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端面紧密接触。
16.进一步可选的,所述夹持座还包括第二平面,所述第二平面与第一平面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平面的两侧边缘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内侧面接触并形成两个第一接触点位,所述夹持块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外侧面接触并形成一个第二接触点位,所述两个第一接触点位和一个第二接触点位配合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此时所述固定座能够适配于任何直径大于第二平面宽度的套管本体,即不管所述套管本体的管径为多大,所述定位杆均为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移动,确保了本装置对立管进行居中夹持的功能,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17.进一步可选的,所述第二平面的两侧边缘具有弧形倒角。可选的,所述夹持座中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夹持块滑动连接,所述滑槽中设有螺纹杆,所述螺纹杆与所述夹持座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座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夹持座并设有旋钮,所述螺纹杆用于带动所述夹持块沿所述套管本体的径向方向滑动。
18.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的优点和有益效果:
19.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通过所述封堵圆环和定位件的配合,能够确保套管本体在立管上固定牢固,同时套管相对套管本体居中设置,提高立管的安装质量。此外,所述封堵圆环将所述套管本体与立管之间的间隙在封堵端进行了封堵,可以作为挡板确保填充料不往下掉落,使得立管与套管本体之间的封堵能够足够紧密。
附图说明
20.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限定。在附图中:
21.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22.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定位件的结构示意图;
23.图3为图1中a-a向剖面示意图;
24.图4为图1中b-b向剖面示意图。
25.附图中标记及对应的零部件名称:
26.1-套管本体、11-封堵圆环、2-定位件、21-定位杆、22-调节座、23-测量尺、231-连接套体、24-夹持座、241-第一平面、242-第二平面、25-夹持块、26-螺纹杆、3-立管。
具体实施方式
27.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下面结合实施例和附图,
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方式及其说明仅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28.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施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结构、电路、材料或方法。
29.在整个说明书中,对“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的提及意味着: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被包含在本实用新型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的各个地方出现的短语“一个实施例”、“实施例”、“一个示例”或“示例”不一定都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可以以任何适当的组合和、或子组合将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组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此外,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在此提供的示图都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且示图不一定是按比例绘制的。这里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列出的项目的任何和所有组合。
30.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术语“前”、“后”、“左”、“右”、“上”、“下”、“竖直”、“水平”、“高”、“低”“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
31.实施例1:
32.一种用于立管安装的套管配合装置,如图1到图4所示,包括:
33.套管本体1,所述套管本体1具有内腔,所述内腔的一端为封堵端,另一端为开口端;
34.所述封堵端的端部焊接有封堵圆环11,所述封堵圆环11的圆孔与所述套管本体1同轴,所述圆孔的直径与立管3的外径适配;
35.所述开口端的端部设有三个及以上数量的定位件2,所述定位件2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周向排布,所述定位件2包括定位杆21,所述多个定位杆21用于对立管3进行夹持并调节所述立管3相对套管本体1的倾斜角度。
36.其中在立管3安装时,将套管本体1套设在立管3上,此时所述套管本体1的封堵端处于下侧,所述立管3穿过所述封堵圆环11的圆孔,此时通过所述圆孔对立管3的夹持,对立管3的轴线位置进行预定位,即,使所述立管3在封堵圆环11所处的轴向位置上的轴线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轴线重合;在将套管本体1移动至立管3上所需的高度位置后,通过调节多个定位件2中的定位杆21,使其共同对立管3进行夹持,用于将整个套管本体1与立管3固定在一起,同时通过各个定位杆21的配合,调节所述立杆相对套管本体1的倾斜角度,以使所述立杆与所述套管本体1同轴设置。由此,通过所述封堵圆环11和定位件2的配合,能够确保套管本体1在立管3上固定牢固,同时套管相对套管本体1居中设置,提高立管3的安装质量。
37.此外,所述封堵圆环11将所述套管本体1与立管3之间的间隙在封堵端进行了封堵,可以作为挡板确保填充料不往下掉落,使得立管3与套管本体1之间的封堵能够足够紧密。
38.其中,所述定位件2较为优选的是与所述套管本体1可拆卸连接。以使所述定位件2能够在完成立管3的安装后从套管本体1上拆除,以便后续的重复使用,减少相应的材料和成本支出。
39.此时,所述定位件2包括固定部以及调节部,所述固定部用于卡设在所述开口端的端部上,所述调节部包括设置在所述固定部上的调节座22,所述调节座22中具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套设在所述定位杆21外并与所述定位杆21螺纹连接,所述定位杆21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设置,即所述定位杆21垂直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轴线,所述定位杆21远离所述套管本体1轴线的一端设有旋钮。由此,通过所述固定部将所述定位件2卡设在套管本体1上,并使各个定位件2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周向排布。通过旋转所述旋钮,带动整个定位杆21旋转,在调节座22中螺纹孔的引导下,使得定位杆21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移动,直至所有定位杆21靠近所述套管本体1轴线的一端挤压在立管3的表面上,形成夹持,并通过对各个定位杆21径向位置的调节,使得所述套管本体1能够与所述立管3同轴,进而确保所述立管3在所述套管本体1中居中设置。
40.其中,所述夹持座24中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设有滑槽,所述滑槽与所述夹持块25滑动连接,所述滑槽中设有螺纹杆26,所述螺纹杆26的轴向与所述滑槽的槽向平行,所述螺纹杆26与所述夹持座24螺纹连接,所述螺纹杆26的一端与所述夹持座24转动连接,另一端穿出所述夹持座24并设有旋钮,所述螺纹杆26用于带动所述夹持块25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滑动。
41.通过旋转所述旋钮,带动整个螺纹杆26旋转,在所述夹持座24的引导下,使得螺纹杆26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移动,所述夹持块25随之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移动,进而所述夹持块25能够与所述夹持座24配合对所述套管本体1的开口端进行夹持。
42.其中,为了知晓所述定位杆21的移动距离,确保调节过程的精确性,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调节部还包括沿所述定位杆21轴线方向设置的测量尺23,所述测量尺23与所述调节座22滑动连接,所述测量尺23的一端设有套设在所述定位杆21外的连接套体231,所述连接套体231能够与所述旋钮的推动下与所述定位杆21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同步移动。此时,可以在所述调节座22上设置一个标识点位,通过读取所述测量尺23上对应所述标识点位的数值变化值获得所述定位杆21精确的移动距离,便于根据所述移动距离更加精准的调节所述定位杆21的位置,以确保所述立管3能够相对所述套管本体1居中。
43.其中,所述定位杆21与测量尺23上分别靠近所述套管本体1轴线的一端之间的连线为定位线,所述定位线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轴线平行。此时当所述定位尺挤压在立管3的表面上时,所述测量尺23同步抵靠在所述立管3的表面,此时所述定位尺受所述旋钮和立管3的夹持无法移动,提高了测量尺23的测量准确性。
44.对于所述固定部,其可以是一个开有卡槽的板状结构,通过直接将所述卡槽卡设在所述套管本体1的开口端上完成所述定位件2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但是,该连接结构相对不够稳定,且难以适用于具有不同壁厚的套管本体1,因此,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部包括夹持座24和夹持块25,所述调节座22固定在所述夹持座24上,所述夹持块25与所述夹持座24滑动连接并能对所述开口端的端部进行夹持。通过夹持的方式实现所述定位件2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可拆卸连接。
45.其中,为了确保所述定位件2在所述套管本体1上的位置足够稳定,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所述开口端的端面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轴线垂直;所述夹持座24具有第一平面241,所述第一平面241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端面紧密接触。此时通过所述第一平面241与所述开口端端面的配合,能够对所述定位件2在所述套管本体1上的轴向位置进行定位,确保
所述定位杆21的轴线均处于同一平面内,且该平面垂直与所述套管本体1的轴线,提高了定位杆21对所述立管3的夹持可靠性。
46.在此基础上,所述夹持座24还包括第二平面242,所述第二平面242与第一平面241相互垂直,所述第二平面242的两侧边缘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内侧面接触并形成两个第一接触点位,所述夹持块25用于与所述开口端的外侧面接触并形成一个第二接触点位,所述两个第一接触点位和一个第二接触点位配合组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此时所述夹持块25沿垂直于所述两个第一接触点位中点的方向滑动,所述定位杆21的轴线平行于所述夹持块25的滑动方向,且所述第二平面242以及所述夹持块25相对所述套管本体1的一个径向沿线对称。通过第二平面242和夹持块25的配合,能够使所述固定座能够适配于任何直径大于第二平面242宽度的套管本体1,即不管所述套管本体1的管径为多大,所述定位杆21均为沿所述套管本体1的径向移动,确保了本装置对立管3进行居中夹持的功能,提高了本装置的适用性。
47.需注意的是,此时需要所述套管本体1的内外侧表面足够光滑,不然难以保证所述定位杆21能够沿套管本体1的径向方向移动。
48.其中,所述第二平面242的两侧边缘具有弧形倒角。通过所述弧形倒角减少所述第二平面242的两侧边缘对所述套管本体1内壁的挤压伤害。
49.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