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1675566发布日期:2022-09-28 01:56阅读:95来源:国知局
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防渗漏结构的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


背景技术:

2.目前,外墙渗水是建筑质量的一个通病,直接影响建筑物的功能和使用寿命,也是建筑工程质量的一大安全硬化,因此必须高度重视。一般的混凝土结构的外墙为了布置管道,都会在墙上通过预埋套管预留孔洞,便于穿设水管或燃气管道,对于这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要做防渗漏施工通常在进行饰面保温层饰面层施工后,在内侧填聚酯发泡胶封堵,然后在墙体内侧两侧用密封胶进行封堵即可。
3.如公开号为cn 112283457 a3的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其中,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包括墙体、保温层、密封板、套管、柔性填料层、第一密封块和张紧套。其施工方法则主要包括如下步骤:堆砌墙体、安装保温层、安装密封板、穿设管道、设置柔性填料层、安装第一密封块和第二密封块和安装张紧套。
4.该专利使用多层密封结构进行密封,操作复杂且具有一定的专业性,使得管道安装非常麻烦,且由于外墙密封件与外墙齐平,外界雨水容易随着墙面和管道外周面流入密封件与墙面和密封件与管道之间的缝隙中并长期留存,长期留存的雨水会侵蚀密封件、管道和墙的安装孔内壁,进而造成密封件密封不良,极大的影响密封件的使用。
5.所以我们提出了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6.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提出的目前市场上该改进型密封装置,由于造作复杂且具有一定专业性进而导致装置安装麻烦,和由于密封件与外墙齐平造成雨水侵蚀的问题。
7.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包括密封套和墙壁,将所述密封套穿设安装于所述墙壁的安装孔内,将管道穿过所述密封套的内孔完成所述墙壁安装孔的封堵;
8.还包括:
9.两个软质环,两个所述软质环相对装设于密封套的外周壁上,所述密封套内壁的中间位置处和密封套外周壁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环形槽,所述密封套内相对设有若干储存组件,所述密封套内的中间位置设有疏通组件;
10.导流套,所述导流套穿设于墙壁的安装孔内,且导流套通过泡沫胶与墙壁安装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导流套内设有导流组件。
1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使用装置时将密封套和导流套安装在墙壁的安装孔内,然后使导管穿过密封套的孔洞和导流套的孔洞完成导管的安装,并在导管插入的过程
中带动疏通组件运作使储存组件内的填充物流出,将密封套与导管之间的缝隙和密封套与墙壁之间的缝隙密封,且导流套配合倒流组件可将密封件与墙壁之间缝隙处的水和对密封件与墙壁之间缝隙处的水,导流到墙壁外部,本装置操作简单安装方便,且可防止雨水对墙壁安装孔和密封件的侵蚀,方便了密封件的使用。
12.优选的,所述储存组件包括若干第一活塞板和若干第二活塞板,所述密封套内相对开设有若干第一储存槽和若干第二储存槽,若干所述第一储存槽和若干所述第二储存槽均匀混合的排布于所述密封套内的相对两端,所述第一储存槽和第二储存槽通过通孔与对应的环形槽相连通,所述通孔内固定连接有密封膜,所述第一储存槽内和第二储存槽内均填充有适量的密封填料。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密封填料由通过若干通孔由环形槽的各个方位注入环形槽,进而使密封填料在注入过程中可充分的充满环形槽。
14.优选的,若干所述第一活塞板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一储存槽内,且若干第二活塞板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二储存槽内,所述第一活塞板与对应第一储存槽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弹簧,且第一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板和对应第一储存槽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板与对应第二储存槽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弹簧,且第二弹簧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活塞板和对应第二储存槽的内壁固定连接。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第一弹簧、第二弹簧、第一活塞板和第二活塞板相互配合,将第一储存槽内和第二储存槽内的密封填料推向通孔处,方便了密封填料灌注人对应的环形槽内。
16.优选的,所述疏通组件包括若干推杆,所述密封套环壁内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若干相对应的第一滑槽和第二滑槽,且第二滑槽内部与对应第一滑槽的内部和内侧环形槽的内部相通,所述推杆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一滑槽内,所述第二滑槽内滑动穿设有软质块,且软质块的一端插入对应的第一滑槽内并与对应推杆的外周壁固定连接,所述软质块的另一端延伸至内侧环形槽的内侧。
1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软质块与导管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推杆将通孔打开,不用多次操作节省了装置的安装时间。
18.优选的,所述第一滑槽与若干通孔之间开设有若干第三滑槽,且每个第三滑槽均与对应的第一滑槽和对应的通孔相通,所述推杆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所述第一弹性杆和第二弹性杆均穿过对应的第三滑槽并插入对应的通孔内,所述第一弹性杆的外周壁上和第二弹性杆的外周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杆,所述第三弹性杆为弧形设置,且第三弹性杆与对应第三滑槽的内壁过盈配合。
1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弧形设置的第三弹性杆在从第三滑槽内推出时,可通过自身弹性展开,方便了第三弹性杆将密封膜划破。
20.优选的,所述导流组件包括两个吸水环,所述导流套位于墙壁安装孔外的一端为弧面设置,两个所述吸水环分别装设于导流套的外周壁上和导流套的内壁上,且每个吸水环均位于墙壁的安装孔内。
2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环可吸收外界进入缝隙内的雨水,防止雨水由墙壁的安装孔处流入屋内。
22.优选的,所述导流套内开设有形状为环形设置的第三储存槽,所述第三储存槽的
底侧开设有若干导流孔,且第三储存槽内和若干导流条内均填充有吸水填料,所述吸水环与吸水环之间通过若干导流条固定连接。
2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水填料吸收并储存吸水环内的水,并通过导流孔滴落到墙壁外,方便了吸水环内水的去除。
24.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该改进型防渗漏结构可在管道插入密封件孔洞的过程中完成密封填料的灌注,并可通过导流套配合吸水填料,将进入缝隙处的水导流到墙壁外部,装置操作简单安装方便,其具体内容如下;
25.1、设置有,环形槽、第一储存孔和第二储存孔,在密封套与导管的安装过程中,可同步将第一储存槽可第二储存槽内的密封填料注入两个环形槽内,完成密封填料的注入进而将密封套与墙壁之间的缝隙和密封套与导管之间的缝隙堵住,装置操作简单安装方便极大的节省了防渗漏结构的安装时间;
26.2、设置有导流套和吸水环,在外界的雨水进入撞击在墙壁、导管和导流套的连接处时,大部分雨水会沿着导流套的弧面和导管的弧面滴露,即使有小部分雨水进入导流套与导管之间的缝隙或导流套与墙壁之间的缝隙,也会由吸水环吸收并由导流孔处低落,使得雨水不会长期留存与缝隙中,造成密封件、管道和墙的安装孔内壁的侵蚀。
附图说明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整体示意图;
28.图2为本实用新型密封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29.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b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0.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c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1.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2中d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2.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储存槽和第二储存槽的排布结构示意图;
33.图7为本实用新型图6中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4.图8为本实用新型导流套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35.图9为本实用新型图8中e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36.图中:1、密封套;2、墙壁;3、软质环;4、环形槽;5、储存组件;51、第一储存槽;52、第二储存槽;53、第一活塞板;54、第二活塞板;55、第一弹簧;56、第二弹簧;57、通孔;58、密封膜;6、疏通组件;61、第一滑槽;62、第二滑槽;63、推杆;64、软质块;65、第三滑槽;66、第一弹性杆;67、第二弹性杆;68、第三弹性杆;7、导流套;8、导流组件;81、吸水环;82、第三储存槽;83、导流孔;84、吸水填料;85、导流条。
具体实施方式
37.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8.请参阅图1、图2、图4、图5、图6及图7,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含穿墙管道的建筑外墙用防渗漏结构,包括密封套1和墙壁2,将密封套1穿设安装于墙壁2的安装
孔内,将管道穿过密封套1的内孔完成墙壁2安装孔的封堵;还包括:两个软质环3,两个软质环3相对装设于密封套1的外周壁上,密封套1内壁的中间位置处和密封套1外周壁的中间位置处均开设有环形槽4,密封套1内相对设有若干储存组件5。储存组件5包括若干第一活塞板53和若干第二活塞板54,密封套1内相对开设有若干第一储存槽51和若干第二储存槽52,若干第一储存槽51和若干第二储存槽52均匀混合的呈环形排布于密封套1内的相对两端。若干第一活塞板53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一储存槽51内,且若干第二活塞板54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二储存槽52内,第一活塞板53与对应第一储存槽51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第一弹簧55,且第一弹簧55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一活塞板53和对应第一储存槽51的内壁固定连接,第二活塞板54与对应第二储存槽52的内壁之间设有若干第二弹簧56,且第二弹簧56的两端分别与对应的第二活塞板54和对应第二储存槽52的内壁固定连接。通过第一弹簧55、第二弹簧56、第一活塞板53和第二活塞板54相互配合,将第一储存槽51内和第二储存槽52内的密封填料推向通孔57处。
39.根据图4及图5所述,第一储存槽51和第二储存槽52通过通孔57与对应的环形槽4相连通,通孔57内固定连接有密封膜58,第一储存槽51内和第二储存槽52内均填充有适量的密封填料。密封填料由通过若干通孔57由环形槽4的各个方位注入环形槽4,进而使密封填料在注入过程中可充分的充满环形槽4。
40.根据图2、图3、图4及图5所述,密封套1内的中间位置设有疏通组件6。疏通组件6包括若干推杆63,密封套1环壁内的中间位置处开设有若干相对应的第一滑槽61和第二滑槽62,且第二滑槽62内部与对应第一滑槽61的内部和内侧环形槽4的内部相通,推杆63滑动装设于对应的第一滑槽61内。第一滑槽61与若干通孔57之间开设有若干第三滑槽65,且每个第三滑槽65均与对应的第一滑槽61和对应的通孔57相通,推杆63的两端分别固定连接有第一弹性杆66和第二弹性杆67,第一弹性杆66和第二弹性杆67均穿过对应的第三滑槽65并插入对应的通孔57内,第一弹性杆66的外周壁上和第二弹性杆67的外周壁上均固定连接有第三弹性杆68,第三弹性杆68为弧形设置,且第三弹性杆68与对应第三滑槽65的内壁过盈配合。弧形设置的第三弹性杆68在从第三滑槽65内推出时,可通过自身弹性展开。
41.根据图2所述,第二滑槽62内滑动穿设有软质块64,且软质块64的一端插入对应的第一滑槽61内并与对应推杆63的外周壁固定连接,软质块64的另一端延伸至内侧环形槽4的内侧。通过软质块64与导管之间的摩擦力带动推杆63将通孔57打开。
42.根据图1、图8及图9所述,导流套7,导流套7为软质材料制成,导流套7穿设于墙壁2的安装孔内,且导流套7通过泡沫胶与墙壁2安装孔的内壁固定连接,导流套7内设有导流组件8。导流组件8包括两个吸水环81,导流套7位于墙壁2安装孔外的一端为弧面设置,两个吸水环81分别装设于导流套7的外周壁上和导流套7的内壁上,且每个吸水环81均位于墙壁2的安装孔内。吸水环81可吸收外界进入缝隙内的雨水,防止雨水由墙壁2的安装孔处流入屋内。
43.根据图1、图8及图9所述,导流套7内开设有形状为环形设置的第三储存槽82,第三储存槽82的底侧开设有若干导流孔83,且第三储存槽82内和若干导流条85内均填充有吸水填料84,吸水填料84的吸水性能高于吸水环81,吸水环81与吸水环81之间通过若干导流条85固定连接。吸水填料84吸收并储存吸水环81内的水,并通过导流孔83滴落到墙壁2外。
44.综上所述,在使用装置时将密封套1和导流套7安装在墙壁2的安装孔内,然后使导
管穿过密封套1的孔洞和导流套7的孔洞完成导管的安装,并在导管插入的过程中带动疏通组件6运作使储存组件5内的填充物流出,将密封套1与导管之间的缝隙和密封套1与墙壁2之间的缝隙密封,且导流套7配合倒流组件可将密封件与墙壁2之间缝隙处的水和对密封件与墙壁2之间缝隙处的水,导流到墙壁2外部。
45.实施例一:如图1-7所示,在导管插入密封套1的过程中,由于软质块64与导管外周壁接触时产生的摩擦力,会带动推杆63在第一滑槽61内滑动,进而推动第一弹性杆66和第二弹性杆67插入对应的通孔57内,随着第三弹性杆68滑入通孔57中,第三弹性杆68展开并随着第三弹性杆68的移动划破密封膜58,进而通孔57贯通,第一弹簧55和第二弹簧56推动第一活塞板53和第二活塞板54,将第一储存槽51内密封填料推入两个环形槽4内,完成密封填料的注入,密封结构的安装完成。
46.实施例二:如图1、图8及图9所示,在外界的雨水进入撞击在墙壁2、导管和导流套7的连接处时,大部分雨水会沿着导流套7的弧面和导管的弧面滴露,即使小部分雨水进入导流套7与导管之间的缝隙或导流套7与墙壁2之间的缝隙,在雨水与吸水环81触碰时会将进入缝隙的雨水吸收,并由导流条85导入吸水填料84中,吸收填料中的雨水由于重力向下移动并由导流孔83处低落,吸水填料84内剩余的水会在天气晴朗时被蒸发,吸水填料84恢复干燥。
47.工作原理:在安装密封套1时将密封套1插入墙壁2的安装孔内,密封套1通过软质环3与墙壁2安装孔内壁之间的摩擦力,将密封套1固定在墙壁2的安装孔内,然后在导流套7的外周壁上涂抹泡沫胶并由墙壁2安装孔的另一侧插入墙壁2的安装孔,进而将导流套7固定在墙壁2的安装孔内,最后将导管插入密封套1与导流套7的孔洞内,通过导管外周壁与密封套1和导流套7之间的摩擦力将导管固定在墙壁2的安装孔内,完成导管的安装,并根据实施例一所示完成密封填料的注入,在雨天时根据实施例二所述雨水会被隔绝在墙外。
48.本说明书中未作详细描述的内容属于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公知的现有技术。
49.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