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21033发布日期:2022-11-09 07:00阅读:18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混凝土浇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


背景技术:

2.目前,在高层建筑楼层间施工时,由于受到场地和结构的限制,汽泵有时无法满足混凝土的浇筑要求,国内大部分时候需要利用混凝土泵和泵管进行混凝土的泵送施工,通过总混凝土泵管由底层水平管经弯管连接竖直管向上输送。
3.现有技术中在对泵管进行支撑时,通常采用简单的钢板和脚手架等对泵管进行固定支撑,采用此简单的支撑固定方式,泵管的竖直段容易从夹持的钢板或者脚手架中松脱,导致泵管的竖直段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同时无法有效缓解泵管在输送混凝土时,泵管的水平段和竖直段的振动,当振动较大时,可能会导致模板或绑扎好钢筋的梁、板受到破坏。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现有技术在对泵管支撑固定时,泵管的竖直段易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无法有效缓解在输送混凝土时泵管的水平段和竖直段的振动,提供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能够防止泵管的竖直段从夹持的钢板或者脚手架中松脱,能够有效地缓解在输送混凝土时泵管的水平段和竖直段的振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所述底座的上方设置有安装座,底座与安装座之间设置有多个缓冲机构;所述安装座的上方中部设置有第一夹持机构,安装座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右弧板和左弧板。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用于对泵管进行支撑固定。
6.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半圆弧板和上半圆弧板,所述下半圆弧板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板、另一侧连接有安装板,所述上半圆弧板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件、另一侧连接有固定板;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一侧安装有固定组件、另一侧安装有固定座,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立座,两个所述立座之间设置有限位杆;两个所述连接件与限位杆转动连接,连接板与限位杆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与固定座固定连接,固定板与安装板可拆卸连接,下半圆弧板与限位杆和固定座进行固定,上半圆弧板可在限位杆和连接件的作用下进行旋转,便于将泵管固定在第一夹持机构内。
7.进一步地,所述缓冲机构包括固定在底座上的固定套筒,所述固定套筒内套设有滑杆,所述滑杆的一端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位于固定套筒内,滑杆可在固定套筒内进行滑动,限位板能够防止滑杆从固定套筒滑出,缓冲机构还起到底座连接安装座的作用。
8.进一步地,所述滑杆上还套设有缓冲弹簧,所述缓冲弹簧的一端与固定套筒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的底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能够减小泵管在输送混凝土时,泵
管的竖直段和水平段产生的振动。
9.进一步地,所述右弧板与安装座固定连接,左弧板与安装座滑动连接,所述左弧板的外侧设置有安装基座。
10.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基座上设置有丝杆,所述丝杆与安装基座转动连接,丝杆的一端与所述左弧板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把手,通过把手转动丝杆,丝杆在安装基座的作用下,能够带动左弧板在安装座上滑动。
11.进一步地,所述安装座上对应左弧板处开设有滑槽,所述左弧板底部设置有与滑槽相匹配的滑块,左弧板通过滑槽和滑块在安装座上进行滑动。
12.进一步地,所述下半圆弧板下方设置有固定在安装座上的下托板,所述下托板顶部开设有与下半圆弧板相匹配的凹槽,下托板用于对下半圆弧板进行支撑,避免下半圆弧板与安装座之间存有空隙,增加泵管的水平段与竖直段的振动。
13.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14.本实用新型通过第一夹持机构和第二夹持机构对泵管进行夹持固定,能够有效地对泵管进行支撑固定,防止泵管的竖直段在重力的作用下向下滑动;底座与安装座之间的缓冲机构能够有效地减小泵管在输送混凝土时,泵管的竖直段和水平段产生的振动,避免模板或绑扎好钢筋的梁、板受到破坏。
15.本实用新型的上半圆弧板可在限位杆和连接件的作用下进行旋转,便于将泵管固定在第一夹持机构内,限位板能够防止滑杆从固定套筒内滑出;本实用新型的左弧板可在滑槽和滑块的作用下在安装座上进行滑动,便于对泵管进行固定。
附图说明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之三;
19.图4是图1中a处的放大图。
20.附图中标号为:1为底座,2为安装座,3为缓冲机构,301为固定套筒,302为缓冲弹簧,303为滑杆,304为限位板,4为下半圆弧板,5为下托板,6为立座,7为限位杆,8为连接件,9为连接板,10为固定座,11为安装板,12为固定板,13为右弧板,14为左弧板,15为安装基座,16为丝杆,17为把手,18为滑槽,19为滑块,20为上半圆弧板。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22.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左”、“右”、“上”、“下”、“横向”“竖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1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3.如图1~图4所示,一种高层混凝土泵管的支撑装置,包括底座1,所述底座1的上方设置有安装座2,底座1与安装座2之间设置有多个缓冲机构3,底座1与安装座2之间设置有4个缓冲机构3,每个缓冲机构3均位于安装座2的边角处;所述安装座2的上方中部设置有第
一夹持机构,安装座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第二夹持机构,所述第二夹持机构包括右弧板13和左弧板14,左弧板14与右弧板13内侧的弧度均与泵管相匹配。
24.所述第一夹持机构包括下半圆弧板4和上半圆弧板20,所述下半圆弧板4的一侧连接有连接板9、另一侧连接有安装板11,连接板9与安装板11均与下半圆弧板4固定连接,所述上半圆弧板20的一侧对称设置有连接件8、另一侧连接有固定板12,连接件9与固定板12均与上半圆弧板20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持机构的一侧安装有固定组件、另一侧安装有固定座10,固定座10与安装板11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组件包括两个立座6,两个所述立座6之间设置有限位杆7,限位杆7与立座6固定连接;两个所述连接件8与限位杆7转动连接,连接板9与限位杆7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11与固定座10固定连接,固定板12与安装板11可拆卸连接,固定板12与安装板11通过螺栓进行连接,在对泵管进行支撑固定时,可使用螺栓对固定板12与安装板11进行固定,进而使上半圆弧板20与下半圆弧板4对泵管进行支撑固定。
25.所述缓冲机构3包括固定在底座1上的固定套筒301,所述固定套筒301内套设有滑杆303,滑杆303与固定套筒301滑动连接,滑杆303可在固定套筒301内进行滑动,所述滑杆303的一端与安装座2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限位板304,所述限位板304位于固定套筒301内,限位板304的直径大于固定套筒301顶部通孔的直径,限位板304能够防止滑杆303从固定套筒301滑出。
26.所述滑杆303上还套设有缓冲弹簧302,缓冲弹簧302位于固定套筒301顶部与安装板11底部之间,所述缓冲弹簧302的一端与固定套筒301的顶部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安装座2的底部固定连接,缓冲弹簧302能够减小泵管在输送混凝土时,泵管的竖直段和水平段产生的振动。
27.所述右弧板13与安装座2固定连接,左弧板14与安装座2滑动连接,所述左弧板14的外侧设置有安装基座15。
28.所述安装基座15上设置有丝杆16,所述丝杆16与安装基座15转动连接,丝杆16的一端与所述左弧板14固定连接、另一端连接有把手17,通过把手17转动丝杆16,丝杆16能够带动左弧板14在安装座2进行滑动。
29.所述安装座2上对应左弧板14处开设有滑槽18,所述左弧板14底部设置有与滑槽18相匹配的滑块19,左弧板14通过滑槽18和滑块19的配合在安装座2上进行滑动。
30.所述下半圆弧板4下方设置有固定在安装座2上的下托板5,所述下托板5顶部开设有与下半圆弧板4相匹配的凹槽,凹槽的弧度与下半圆弧板4底部的弧度相匹配。
31.使用时,将底座1通过螺栓固定在高层建筑外围的钢架上,在对泵管的竖直段进行固定支撑时,使下半圆弧板4和上半圆弧板20处于垂直状态;在对泵管的水平段进行固定支撑时,使下半圆弧板4和上半圆弧板20处于水平状态。
32.首先调节两个第二夹持机构,工作人员可通过把手17转动丝杆16,使左弧板14向着安装座2边缘的方向移动,使左弧板14与右弧板13之间的距离大于泵管的直径,此过程中,左弧板14底部的滑块在安装座2上的滑槽18内滑动,进而可使左弧板14在安装座2上进行滑动;调节完两个第二夹持机构后,然后调节第一夹持机构,松动安装板11与固定板12上的固定螺栓,在连接件8与限位杆7的作用下,转动上半圆弧板20,使上半圆弧板20与下半圆弧板4处于开口状态,然后将需要进行支撑固定的泵管竖直段或者水平段放入第一夹持机构和两个第二夹持机构内。
33.然后翻转上半圆弧板20,使上半圆弧板20与下半圆弧板4处于闭合状态,再使用固定螺栓将安装板11和固定板12进行固定,进而使上半圆弧板20与下半圆弧板4对泵管的竖直段或者水平段进行支撑固定。最后调节两个第二夹持机构,通过把手17转动丝杆16,使左弧板14向着右弧板13的方向移动,直至左弧板14的内侧抵至泵管,无法转动丝杆16为止。即上述操作完成本装置对泵管的支撑固定。
34.以上所述之实施例,只是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限制本实用新型实施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专利范围所述技术方案所做的等效变化或修饰,均应包括于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