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减震器限位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552516发布日期:2022-12-14 03:17阅读:40来源:国知局
前减震器限位器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汽车减震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前减震器限位器。


背景技术:

2.汽车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避震系统中的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而减震器就是用来抑制这种弹簧往复跳跃的。减震器的结构是带有活塞的活塞杆插入筒内,筒内充满油。活塞上有节流孔,使得被活塞分隔出来的两部分空间中的油可以互相补充。减震器的工作原理是当车架与车桥或车身与车桥间受震动出现相对运动时,减震器内的活塞上下移动,减震器腔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内,此时孔壁和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汽车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
3.减震器包括活塞杆、活塞和活塞筒,活塞固定在活塞杆上且随着活塞杆的移动在活塞筒内作活塞运动。目前,大多通过在汽车前减震器的活塞杆上安装限位器,使活塞杆的行程受到限制,从而因避免活塞超出行程而导致活塞损坏。但由于限位器限制范围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不同车型上的前减震器进行调节,进而导致限位器无法适配不同的前减震器。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如:前,大多通过在汽车前减震器的活塞杆上安装限位器,使活塞杆的行程受到限制,从而因避免活塞超出行程而导致活塞损坏,但由于限位器限制范围是固定的,无法根据不同车型上的前减震器进行调节,进而导致限位器无法适配不同的前减震器,而提出的一种前减震器限位器。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6.前减震器限位器,包括矩形框架,所述矩形框架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所述矩形框架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调节支架,所述调节支架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所述螺纹筒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空心块,所述第一空心块的左侧与矩形框架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一空心块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空心块,所述第二空心块的右侧与矩形框架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二空心块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所述复位弹簧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空心块,所述第三空心块的右侧与矩形框架的内壁接触,所述第三空心块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所述u形板的内壁与矩形框架的表面接触,所述u形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机构,所述固定机构的内壁贴合设置有减震器主体。
7.优选的,所述调节支架包括转块,所述转块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所述第一螺纹柱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柱,所述第一螺纹柱的表面和第二螺纹柱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轴承,所述第一螺纹柱的表面和第二螺纹柱的表面均与螺纹筒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转块的底部开设有条形槽。
8.优选的,所述第二空心块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空心块以第三空心块为中心呈对称分布。
9.优选的,所述固定机构包括第四空心块,所述第四空心块的左侧与u形板的右侧固定连接,所述第四空心块的右侧开设有螺纹孔,所述螺纹孔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螺栓的左侧和第四空心块的内壁均与减震器主体的表面接触。
10.优选的,所述固定螺栓的右侧贴合设置有u形柱,所述第四空心块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铁块,所述铁块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的内壁与u形柱的表面接触,所述u形柱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磁环,所述磁环的右侧与铁块的左侧接触。
11.优选的,所述磁环对铁块的吸力大于u形柱和磁环的重力和。
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3.(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矩形框架、调节支架、螺纹筒、第一空心块、第二空心块、复位弹簧、第三空心块和u形板,其中,调节支架上的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的螺纹方向相反,并且,第一螺纹柱和第二螺纹柱均有一个螺纹筒,进而当使用者转动转块时,通过第一螺纹柱、第二螺纹柱和螺纹筒的配合,使复位弹簧的压缩程度发生改变,此时,通过改变复位弹簧的压缩程度,第三空心块上下移动的幅度发生改变,进而通过矩形框架、调节支架、螺纹筒、第一空心块、第二空心块、复位弹簧、第三空心块和u形板的配合,固定机构的移动发生能自由调节,从而该限位器对减震器主体的限位范围能自由调节,进而使该限位器能适配不同的减震器主体。
14.(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u形柱、铁块、凹槽和磁环,其中,当u形柱插入至凹槽内时,通过磁环对铁块的吸力,将u形柱固定在凹槽内,并通过u形柱、凹槽和磁环的配合,使固定螺栓无法向右移动,进而通过u形柱、铁块、凹槽和磁环的配合,使固定螺栓与减震器主体之间不会发生松动,从而使固定机构与减震器主体之间固定更加牢固。
附图说明
15.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示意图;
16.图2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的正视图;
17.图3为本实用新型矩形框架的俯视图;
18.图4为本实用新型转块的仰视图;
19.图5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机构的示意图;
20.图6为本实用新型铁块的侧视图。
21.图中:1、矩形框架;2、安装板;3、通孔;4、调节支架;41、转块;42、第一螺纹柱;43、第二螺纹柱;44、轴承;45、条形槽;5、螺纹筒;6、第一空心块;7、第二空心块;8、复位弹簧;9、第三空心块;10、u形板;11、固定机构;111、第四空心块;112、螺纹孔;113、固定螺栓;12、减震器主体;13、u形柱;14、铁块;15、凹槽;16、磁环。
具体实施方式
22.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23.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
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24.实施例一:
25.参照图1-5,前减震器限位器,包括矩形框架1,矩形框架1的左侧固定连接有安装板2,矩形框架1的上下两侧均开设有通孔3,通孔3的内壁固定连接有调节支架4,调节支架4的表面螺纹连接有螺纹筒5,螺纹筒5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空心块6,第一空心块6的左侧与矩形框架1的内壁接触,第一空心块6的右侧固定连接有第二空心块7,第二空心块7的右侧与矩形框架1的内壁接触,第二空心块7的内壁固定连接有复位弹簧8,复位弹簧8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三空心块9,第二空心块7的数量为两个,且两个第二空心块7以第三空心块9为中心呈对称分布,当复位弹簧8的压缩程度发生改变时,通过复位弹簧8使第三空心块9上下移动的幅度发生改变,第三空心块9的右侧与矩形框架1的内壁接触,第三空心块9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板10,u形板10的内壁与矩形框架1的表面接触,通过u形板10使第三空心块9仅能上下移动,u形板10的右侧固定连接有固定机构11,固定机构11的内壁贴合设置有减震器主体12。
26.调节支架4包括转块41,转块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一螺纹柱42,第一螺纹柱4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有第二螺纹柱43,第一螺纹柱42的表面和第二螺纹柱43的表面均固定连接有轴承44,第一螺纹柱42的表面和第二螺纹柱43的表面均与螺纹筒5的内壁螺纹连接,第一螺纹柱42和第二螺纹柱43的螺纹方向相反,并且,第一螺纹柱42和第二螺纹柱43均有一个螺纹筒5,进而当使用者转动转块41时,通过第一螺纹柱42、第二螺纹柱43和螺纹筒5的配合,使复位弹簧8的压缩程度发生改变,转块41的底部开设有条形槽45,通过设置条形槽45,使使用者能使用螺丝刀转动转块41。
27.固定机构11包括第四空心块111,第四空心块111的左侧与u形板10的右侧固定连接,第四空心块111的右侧开设有螺纹孔112,螺纹孔112的内壁螺纹连接有固定螺栓113,固定螺栓113的左侧和第四空心块111的内壁均与减震器主体12的表面接触,通过固定螺栓113和螺纹孔112的配合,将减震器主体12固定在第四空心块111上。
28.实施例二:
29.参照图1-6,固定螺栓113的右侧贴合设置有u形柱13,第四空心块111的前后两侧均固定连接有铁块14,铁块14的上表面开设有凹槽15,凹槽15的内壁与u形柱13的表面接触,u形柱13的表面固定连接有磁环16,磁环16的右侧与铁块14的左侧接触,磁环16对铁块14的吸力大于u形柱13和磁环16的重力和,通过设置u形柱13、铁块14、凹槽15和磁环16,其中,当u形柱13插入至凹槽15内时,通过磁环16对铁块14的吸力,将u形柱13固定在凹槽15内,并通过u形柱13、凹槽15和磁环16的配合,使固定螺栓113无法向右移动,进而通过u形柱13、铁块14、凹槽15和磁环16的配合,使固定螺栓113与减震器主体12之间不会发生松动,从而使固定机构11与减震器主体12之间固定更加牢固。
30.本实用新型中,使用者使用该限位器时,先将安装板2固定在车架上,并通过固定螺栓113和螺纹孔112的配合,将减震器主体12上的活塞杆固定在第四空心块111,然后,将螺丝刀插入至条形槽45内,并通过螺丝刀转动转块41,此时,通过转块41使第一螺纹柱42和第二螺纹柱43转动,并通过第一螺纹柱42、第二螺纹柱43和螺纹筒5的配合,使复位弹簧8的压缩程度发生改变,此时,通过改变复位弹簧8的压缩程度,第三空心块9上下移动的幅度发
生改变,并通过复位弹簧8、第三空心块9、矩形框架1、u形板10和固定机构11的配合,使减震器主体12上活塞杆的移动幅度受到限制。
3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32.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