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109859发布日期:2022-11-09 05:10阅读:61来源:国知局
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属于机械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


背景技术:

2.石灰消化提渣机是造纸厂碱回收车间苛化工段的主要设备之一,该设备用绿液(主要成分为na2co3)和消化石灰(主要成分为cao)反应,得到制浆蒸煮所需药液——白液和石灰窑煅烧所需原料——白泥,并将石灰中不能反应的杂质灰渣排出。该消化提渣机工作原理:石灰和绿液通过旋流喂料器送入熟化器罐。液体和石灰在熟化器中混合,大部分熟化和苛化反应均在此发生,生成苛化乳液。熟化器配备一个顶装搅拌器,并配有双层搅拌以进行高效反应,从而防止石灰沉淀。苛化乳液通过底部的开孔从熟化器流向净化器室。在净化室中未反应的石灰(称作砂砾)将因重力作用落入底部并通过卸料螺旋装置送入净化室上部。砂砾将被清洗并随后通过顶部的开孔卸料。苛化乳液将从液位高度处的净化器卸料槽边缘溢流。苛化乳液因重力作用从卸料槽流向第一个苛化器。
3.由上述过程中可知对未反应的石灰进行输送的设备是卸料螺旋装置,该卸料螺旋装置包括外壳和转动设置在外壳内部的螺旋轴,螺旋轴与外壳底部连接处通过盘根密封圈进行密封,但是由于外壳内有石灰液体且ph≥13,则外壳内液体由于其较强的碱性容易腐蚀盘根密封圈,会造成盘根密封圈使用寿命短的问题出现,需要频繁更换盘根密封圈;盘根密封圈被严重腐蚀情况下可能会出现外壳内的液体从盘根密封圈密封处泄露的情况,造成环境污染。
4.因此需要提供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对外壳底部和螺旋轴的连接处进行密封,替代原有的盘根密封圈密封方式,避免上述问题出现。


技术实现要素:

5.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的问题。
6.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与卸料螺旋装置连接,所述卸料螺旋装置包括外壳和转动设置在外壳内的螺旋轴,所述外壳底部具有端板,该旋转密封装置包括转轴组件,所述转轴组件的一端插入到螺旋轴内部,所述转轴组件的另一端穿出端板且与端板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位于螺旋轴内的一端外侧固定套设有内轴套,所述内轴套的外侧转动设置有外轴套,所述外轴套与螺旋轴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的中心贯穿设置有进水通孔,所述内轴套和外轴套之间的相对面形成进水间隙,所述进水通孔和进水间隙连通形成密封水通道。
7.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转轴组件包括一体设置的小轴和轴座,所述小轴垂直设置在轴座上,所述轴座位于端板背离外壳的一端,所述轴座与端板相抵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螺栓固定连接。
8.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内轴套固定套设在小轴的外侧,所述内轴套与小轴之间通过第二螺栓固定连接,所述螺旋轴内侧的底部固定设置有钢套,所述内轴套插入
到钢套内。
9.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外轴套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套体和第二套体,所述第一套体与第二套体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套体位于内轴套与钢套之间,所述第二套体位于钢套的底部且与钢套相抵,所述第二套体与钢套之间通过第三螺栓固定连接。
10.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进水间隙由第一套体的内侧面和内轴套的外侧面相对设置形成,所述进水通孔贯穿轴座和小轴,所述小轴的端部与钢套之间间隔设置形成进水空腔,所述进水通孔与进水空腔连通,所述进水间隙与进水空腔连通。
11.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轴座背离螺旋轴的一端垂直且固定设置有旋转臂,所述旋转臂的中部开设有孔洞。
12.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所述旋转臂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旋转臂均匀分布在轴座上,三个所述旋转臂分布在同一圆周上。
13.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4.转轴组件的一端插入到外壳内,转轴组件背离螺旋轴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的底部,转轴组件的外侧固定设置有内轴套,内轴套的外侧套设有外轴套,外轴套转动在内轴套的外侧,内轴套和外轴套靠近螺旋轴的一端均插入到螺旋轴内且外轴套与螺旋轴的内壁固定连接,内轴套与转轴组件与外壳固定连接,螺旋轴在外壳内转动时,带动外轴套在内轴套外侧转动,通过该结构的设置避免对螺旋轴的转动出现阻碍;
15.由于该转轴组件的中心贯穿设置有进水通孔,进水通孔和进水间隙连通形成密封水通道,因此从转轴组件的底部向进水通孔内注入一定压力的密封水,使注入的水流可以充盈在密封水通道内,此时外壳内液体的压力小于注水通道内的压力,外壳内的液体就不会从进水间隙和进水通道内流出,实现密封过程;
16.该装置无需使用盘根密封圈进行密封,只需要通过内轴套与外轴套配合形成的密封水通道即可实现螺旋轴和外壳之间的密封,不会出现盘根密封圈被腐蚀破坏的情况。
附图说明
17.图1为本实用新型背景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18.图2为转轴组件和螺旋轴的结构示意图;
19.图3为图2与外壳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20.图中,1-外壳;2-螺旋轴;3-端板;4-转轴组件;5-内轴套;6-外轴套;7-进水通孔;8-小轴;9-轴座;10-第一螺栓;11-第二螺栓;12-钢套;13-第一套体;14-第二套体;15-第三螺栓;16-进水空腔;17-旋转臂;18-孔洞;19-卸料螺旋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2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如图1~图3所示,一种液体介质下的旋转密封装置,与卸料螺旋装置19连接,所述卸料螺旋装置19包括外壳1和转动设置在外壳1内的螺旋轴2,所述外壳1底部具有端板3,该
旋转密封装置包括转轴组件4,所述转轴组件4的一端插入到螺旋轴2内部,所述转轴组件4的另一端穿出端板3且与端板3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4位于螺旋轴2内的一端外侧固定套设有内轴套5,所述内轴套5的外侧转动设置有外轴套6,所述外轴套6与螺旋轴2的内侧壁固定连接,所述转轴组件4的中心贯穿设置有进水通孔7,所述内轴套5和外轴套6之间的相对面形成进水间隙,所述进水通孔7和进水间隙连通形成密封水通道。
23.转轴组件4的一端插入到外壳1内,转轴组件4背离螺旋轴2的另一端固定在外壳1的底部,转轴组件4的外侧固定设置有内轴套5,内轴套5的外侧套设有外轴套6,外轴套6转动在内轴套5的外侧,内轴套5和外轴套6靠近螺旋轴2的一端均插入到螺旋轴2内且外轴套6与螺旋轴2的内壁固定连接,内轴套5与转轴组件4与外壳1固定连接,因此螺旋轴2在外壳1内转动时,带动外轴套6在内轴套5外侧转动,通过该结构的设置避免对螺旋轴2的转动出现阻碍;由于该转轴组件4的中心贯穿设置有进水通孔7,进水通孔7和进水间隙连通形成密封水通道,因此从转轴组件4的底部向进水通孔7内注入一定压力的密封水,使注入的水流可以充盈在密封水通道内,此时外壳1内液体的压力小于注水通道内的压力,外壳1内的液体就不会从进水间隙和进水通道内流出,实现密封过程。该装置无需使用盘根密封圈进行密封,则不会出现盘根密封圈被腐蚀破坏的情况,同时通过该装置又能实现外壳1和螺旋轴2之间的密封。
24.所述转轴组件4包括一体设置的小轴8和轴座9,所述小轴8垂直设置在轴座9上,所述轴座9位于端板3背离外壳1的一端,所述轴座9与端板3相抵且二者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0固定连接,轴座9与端板3之间通过第一螺栓10固定连接,因此实现该转轴组件4与外壳1之间的固定。
25.所述内轴套5固定套设在小轴8的外侧,所述内轴套5与小轴8之间通过第二螺栓11固定连接,所述螺旋轴2内侧的底部固定设置有钢套12,所述内轴套5插入到钢套12内,通过第二螺栓11将内轴套5固定设置在小轴8上,实现内轴套5与小轴8之间的固定连接。
26.所述外轴套6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套体13和第二套体14,所述第一套体13与第二套体14互相垂直,所述第一套体13位于内轴套5与钢套12之间,所述第二套体14位于钢套12的底部且与钢套12相抵,所述第二套体14与钢套12之间通过第三螺栓15固定连接,通过第三螺栓15连接第二套体14和钢套12,实现外轴套6与螺旋轴2之间的固定连接。
27.所述进水间隙由第一套体13的内侧面和内轴套5的外侧面相对设置形成,所述进水通孔7贯穿轴座9和小轴8,所述小轴8的端部与钢套12之间间隔设置形成进水空腔16,所述进水通孔7与进水空腔16连通,所述进水间隙与进水空腔16连通,进水通孔7和进水间隙之间通过进水空腔16连通形成密封水通道,进水通孔7背离外壳1的一端固定设置有阀门,从阀门处向进水通孔7内注入一定压力的密封水,使注入的水流可以充盈在密封水通道内,由于注入的水流是从进水通孔7流动到进水空腔16,再从进水空腔16流动到进水间隙,因此注入的水流的压力大于外壳1内液体的压力小,外壳1内的液体就不会从进水间隙和进水通道内流出,实现密封过程。该装置无需使用盘根密封圈进行密封,只需要通过内轴套5与外轴套6配合形成的密封水通道即可实现螺旋轴2和外壳1之间的密封,不会出现盘根密封圈被腐蚀破坏的情况。
28.所述轴座9背离螺旋轴2的一端垂直且固定设置有旋转臂17,所述旋转臂17的中部开设有孔洞18。所述旋转臂17设置有三个,三个所述旋转臂17均匀分布在轴座9上,三个所
述旋转臂17分布在同一圆周上,相邻的两个旋转臂17与圆心之间的连线的夹角为120
°
,该装置运行一段时间后,通过旋转臂17在外壳1底部转动120度再将旋转组件重新进行安装,变换内轴套5在螺旋轴2内的位置,增加内轴套5的使用寿命。
29.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