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775830发布日期:2022-12-31 13:25阅读:32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锚固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


背景技术:

2.锚固件是指用于连接整个耐火炉衬、耐火预制件和耐火纤维毡与炉壳或炉钢结构的部件。锚固件的作用是将连接的内胆固定在一定的位置,以抵抗静载荷、热应力、机械转动或振动。
3.在现有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在使用中时,虽然现有大多锚固件在使用中已经较为完善了,但在需要对几个锚固件进行组合使用时,由于无法直接将两个锚固件拼接组合在一起,进而大多数只能通过焊接等操作,才能够将两个锚固件之间完成组合使用,进而使锚固件之间不能够灵活的完成组合使用工作,进而则会降低整体装置在使用中的使用效果,进而整体装置在使用中的灵活性与完善性。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能够解决于无法直接将两个锚固件拼接组合在一起,进而大多数只能通过焊接等操作,才能够将两个锚固件之间完成组合使用,进而使锚固件之间不能够灵活的完成组合使用工作,进而则会降低整体装置在使用中的使用效果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包括第一锚固件和第二锚固件,所述第一锚固件与第二锚固件上的结构均相同,第一锚固件上设置有安装装置;
6.安装装置包括凸块,凸块在第一锚固件的顶部固定连接,凸块的顶部为半圆状,第一锚固件的顶部开设有凹槽,第二锚固件上的凸块在第一锚固件上的凹槽内滑动连接。
7.优选的,所述第一锚固件的前后均开设有滑槽,两个滑槽内的结构均相同,滑槽内滑动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的底部与滑槽的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
8.优选的,两个所述连接块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圆环,凸块的前后均开设有卡槽,凹槽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连接槽,两个连接槽均为“中”字形状。
9.优选的,所述连接槽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限位块在连接槽内前后滑动,限位块的后侧与连接槽的后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
10.优选的,所述限位块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卡块的前侧与卡槽的形状均为“v”字形且相吻合,卡块在卡槽内滑动连接,卡块的后侧为倾斜状。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2.(1)、该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通过向下移动圆环之后使凸块位于凹槽内,之后停止对圆环的移动,使圆环推动卡块进入到两个卡槽内,进而有效的提高了第一锚固件的使用灵活性,在需要组合使用第一锚固件与第二锚固件时,能够有效的提
高整体装置的使用效果,进而更便于对整体装置的使用。
13.(2)、该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由于卡块的前侧与卡槽的形状均为“v”字形且相吻合,进而在两个卡块相对移动复位时,能够顺利的使两个卡块顺利的进入到两个卡槽的内部,进而更便于卡块完成对凸块的固定作用,提高了对整体装置的使用流畅性。
14.(3)、该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由于卡块的后侧为倾斜状,进而在圆环向上移动时,能够顺利的推动两个卡块相对移动,使两个卡块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两个卡槽内,进而提高了第一锚固件与第二锚固件安装的效率,进而更有利于对整体装置的使用。
附图说明
15.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地说明:
16.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17.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锚固件与第二锚固件的示意图;
18.图3为本实用新型凹槽内的左视图。
19.附图标记:1、第一锚固件;2、凸块;3、凹槽;4、滑槽;5、圆环;6、第一弹簧;7、连接块;8、卡槽;9、连接槽;10、卡块;11、限位块;12、第二弹簧;13、第二锚固件。
具体实施方式
20.请参阅图1-3,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高强陶瓷耐磨料预制件的锚固件布置结构,包括第一锚固件1和第二锚固件13,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上的结构均相同,第一锚固件1使用的材质为高强陶瓷耐磨料,第一锚固件1是通过使用高强陶瓷耐磨料制作的预制件,第一锚固件1的顶部固定连接有凸块2,凸块2的顶部为半圆状,第一锚固件1的顶部开设有凹槽3,第二锚固件13上的凸块2在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内滑动连接,第二锚固件13 上的凸块2在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内上下滑动。
21.第一锚固件1的前后均开设有滑槽4,两个滑槽4内的结构均相同,滑槽4 内滑动连接有连接块7,连接块7的底部与滑槽4的底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弹簧6,两个连接块7的外侧固定连接有圆环5,凸块2的前后均开设有卡槽8。
22.静止状态下,在第一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连接块7位于滑槽4的最顶部,之后向下移动圆环5,圆环5向下移动带动两个连接块7在两个滑槽4内向下移动,同时两个连接块7向下移动开始压缩两个第一弹簧6,此时两个第一弹簧6 在压缩下产生形变。
23.凹槽3的前后内壁均开设有连接槽9,两个连接槽9均为“中”字形状,连接槽9内滑动连接有限位块11,限位块11在连接槽9内前后滑动,限位块11 的后侧与连接槽9的后壁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弹簧12。
24.由于两个连接槽9均为“中”字形状,进而使连接槽9能够有效的对限位块11的移动范围进行限制,防止限位块11从连接槽9内滑脱,进一步提高了对限位块11的移动稳定性。
25.限位块11的表面固定连接有卡块10,卡块10的前侧与卡槽8的形状均为“v”字形且相吻合,卡块10在卡槽8内滑动连接,卡块10在连接槽9内前后滑动,卡块10的后侧为倾斜状。
26.静止状态下,圆环5位于连接槽9的外部,此时圆环5对卡块10远离凸块 2的一侧进行阻挡,同时第二弹簧12处于挤压状态,同时卡块10的前侧位于卡槽8内并与卡槽8进行相互阻挡,当不需要将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组合使用时,向下移动圆环5,当圆环5向下移动至不在对卡块10进行阻挡时,此时在第二弹簧12的弹力作用下,卡块10开始向外移动,卡块10向外移动逐渐从卡槽8内脱离,此时卡块10不再对第二锚固件13上的凸块2进行阻挡作用,此时能够向上移动第二锚固件13,第二锚固件13向上移动带动凸块2从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内向上移动出,进而完成对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 13之间的分离。
27.当需要将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之间进行组合使用时,与以上运动原理一致,将圆环5向下移动至不在对两个卡块10相互阻挡,此时两个卡块10 的相对一侧不在位于凹槽3内,之后将第二锚固件13上的凸块2对准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之后向下移动凸块2,凸块2带动两个卡槽8移动至两个卡块 10的相对一侧,之后停止对圆环5的移动,在第一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两个连接块7向上移动复位,两个连接块7向上移动复位带动圆环5向上移动复位,由于卡块10的后侧为倾斜状,进而在圆环5向上移动复位时,能够顺利的使圆环5推动两个卡块10的相背一侧,此时两个卡块10开始相对移动,两个卡块 10相对移动进入到两个卡槽8的内部,此时两个卡块10相对移动开始压缩两个第二弹簧12,此时两个卡块10恢复对两个卡槽8的相互阻挡,进而完成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的组合使用。
28.通过向下移动圆环5之后使凸块2位于凹槽3内,之后停止对圆环5的移动,使圆环5推动卡块10进入到两个卡槽8内,进而有效的提高了第一锚固件 1的使用灵活性,在需要组合使用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时,能够有效的提高整体装置的使用效果,进而更便于对整体装置的使用。
29.由于卡块10的前侧与卡槽8的形状均为“v”字形且相吻合,进而在两个卡块10相对移动复位时,能够顺利的使两个卡块10顺利的进入到两个卡槽8 的内部,进而更便于卡块10完成对凸块2的固定作用,提高了对整体装置的使用流畅性。
30.由于卡块10的后侧为倾斜状,进而在圆环5向上移动时,能够顺利的推动两个卡块10相对移动,使两个卡块10能够顺利的进入到两个卡槽8内,进而提高了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安装的效率,进而更有利于对整体装置的使用。
31.工作原理:静止状态下,圆环5位于连接槽9的外部,此时圆环5对卡块 10远离凸块2的一侧进行阻挡,同时第二弹簧12处于挤压状态,同时卡块10 的前侧位于卡槽8内并与卡槽8进行相互阻挡,当不需要将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组合使用时,向下移动圆环5,当圆环5向下移动至不在对卡块10 进行阻挡时,此时在第二弹簧12的弹力作用下,卡块10开始向外移动,卡块 10向外移动逐渐从卡槽8内脱离,此时卡块10不再对第二锚固件13上的凸块 2进行阻挡作用,此时能够向上移动第二锚固件13,第二锚固件13向上移动带动凸块2从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内向上移动出,进而完成对第一锚固件1 与第二锚固件13之间的分离。
32.当需要将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之间进行组合使用时,与以上运动原理一致,将圆环5向下移动至不在对两个卡块10相互阻挡,此时两个卡块10 的相对一侧不在位于凹槽3内,之后将第二锚固件13上的凸块2对准第一锚固件1上的凹槽3,之后向下移动凸块2,凸块2带动两个卡槽8移动至两个卡块 10的相对一侧,之后停止对圆环5的移动,在第一弹簧6的弹力作用下,两个连接块7向上移动复位,两个连接块7向上移动复位带动圆环5
向上移动复位,由于卡块10的后侧为倾斜状,进而在圆环5向上移动复位时,能够顺利的使圆环5推动两个卡块10的相背一侧,此时两个卡块10开始相对移动,两个卡块 10相对移动进入到两个卡槽8的内部,此时两个卡块10相对移动开始压缩两个第二弹簧12,此时两个卡块10恢复对两个卡槽8的相互阻挡,进而完成第一锚固件1与第二锚固件13的组合使用。
33.上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作了详细说明,但是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在所述技术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具备的知识范围内,还可以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宗旨的前提下作出各种变化。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