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027012发布日期:2023-01-20 19:49阅读: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隔膜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


背景技术:

2.隔膜阀是一种依靠隔膜来控制流体运动的阀门结构。通常,隔膜阀内设置有膜片和螺纹旋拧组件,通过螺纹旋拧组件对膜片施加作用力,可以控制膜片封闭或打开流道,进而控制隔膜阀关闭或开启。
3.现有的膜片通常整体为弧形膜,采用弧形膜时,能够利用弧形膜自身的形状和弹性形变,提高隔膜安装的便捷性,但是,弧形膜边缘亦呈弧状,当弧形膜边缘与阀体之间密封时,弧形膜边缘会发生弯曲形变而导致弧形膜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较差。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以提高隔膜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5.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包括:
6.阀体,阀体包括上阀体和下阀体,下阀体内具有用于流体流通的流道;
7.隔膜,设置于上阀体和下阀体之间,隔膜包括位于中部的弧膜部和位于边缘的平膜部,上阀体位于弧膜部的外凸侧;
8.驱动件,驱动件设置于上阀体内,用于驱动隔膜的弧膜部运动封闭或打开流道;
9.上阀体具有用于抵压平膜部的抵压部,下阀体具有用于承载平膜部的承载部,抵压部包括的平压部和凸起部,承载部包括由下阀体内侧向外侧依次分布的第一水平部和倾斜部,平压部将部分平膜部抵压于第一水平部上,凸起部将部分平膜部抵压于倾斜部上。
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隔膜包括位于中部的弧膜部和位于边缘的平膜部,上阀体位于弧膜部的外凸侧,上阀体具有用于抵压平膜部的抵压部,下阀体具有用于承载平膜部的承载部,抵压部包括的平压部和凸起部,承载部包括由下阀体内侧向外侧依次分布的第一水平部和倾斜部,平压部将部分平膜部抵压于水平部上,凸起部将部分平膜部抵压于倾斜部上;采用这种结构,能够利用弧膜部的自身形状和弹性形变,提高隔膜安装的便捷性;隔膜的部分平膜部夹紧于上阀体的平压部和下阀体的第一水平部之间,此时,隔膜上靠近中部的平膜部不会发生弯曲形变或弯曲形变的形变量较小,从而能够提高隔膜的平膜部与上阀体的平压部和下阀体的第一水平部之间的密封效果;隔膜的部分平膜部夹紧于上阀体的凸起部和下阀体的倾斜部之间,此时,隔膜上远离中部的平膜部能够与下阀体的倾斜部之间斜面配合进行进一步的密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与上阀体和下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倾斜部一端与第一水平部相接,另一端朝远离上阀体的一侧倾斜,倾斜部与第一水平部之间的夹角为钝角。如此设置,优化倾斜部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安装便捷性以及隔膜与阀体之间密封效果。
12.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承载部还包括第二水平部,第一水平部、倾斜部和第二水平部依次相接,凸起部将部分平膜部抵压于第二水平部上。如此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与阀体之间密封效果。
13.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隔膜为圆膜,抵压部和承载部均为环形。如此设置,隔膜的平膜部为环形结构,使得平膜部的一周均能够与抵压部和承载部配合密封。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流道靠近隔膜的一端具有锥形开口,且锥形开口的靠近隔膜一侧的横截面积大于另一侧的横截面积,驱动件具有用于将隔膜抵压至锥形开口上的弧形施压面。如此设置,通过驱动件的弧形施压面将隔膜抵压至流道的锥形面上,能够使隔膜与锥形开口斜面配合,进一步提高隔膜的弧膜部与阀体之间的密封效果。
1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螺纹紧固件,上阀体、螺纹紧固件和下阀体依次套设,上阀体朝外侧延伸有凸台,抵压部设置于凸台上,螺纹紧固件与下阀体之间螺纹连接;
16.螺纹紧固件相对于下阀体旋转时,螺纹紧固件对凸台施加作用力,以使隔膜被夹紧在抵压部和承载部之间。如此设置,通过螺纹紧固件转动压紧上阀体、隔膜以及下阀体,使得隔膜阀装配更加方便。
1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台外侧具有导向斜面,螺纹紧固件相对于下阀体旋转时对导向斜面施加作用力。如此设置,能够提高上阀体、螺纹紧固件和下阀体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1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螺纹紧固件具有便于工具旋拧的旋拧部,旋拧部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如此设置,便于工具旋拧螺纹紧固件。
1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上阀体的靠近隔膜的端面为锥形面,锥形面和下阀体配合形成用于容纳弧膜部的锥形空腔。如此设置,便于隔膜的安装和密封。
2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还包括手柄和阀盖,阀盖与上阀体固定连接,驱动件包括依次分布的施压杆、球体和压块,施压杆与阀盖螺纹连接,手柄与施压杆周向同步转动;
21.手柄控制施压杆相对于上阀体转动时,施压杆依次驱动球体和压块对隔膜施加作用力,以使隔膜封闭流道。如此设置,能够通过手柄转动控制隔膜封闭或打开流道。
附图说明
22.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23.图1为本实用新型中隔膜阀的示意图一;
24.图2为本实用新型中隔膜阀的示意图二;
25.图3为本实用新型中上阀体、隔膜和下阀体的示意图;
26.图4为本实用新型中隔膜和下阀体的示意图;
27.图5为本实用新型中抵压部、平膜部和承载部的示意图一;
28.图6为本实用新型中抵压部、平膜部和承载部的示意图二;
29.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抵压部、平膜部和承载部的示意图三;
30.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抵压部、平膜部和承载部的示意图四。
31.附图标记:
32.1-阀体,11-下阀体,111-流道,112-承载部,1121-第一水平部,1122-倾斜部,1123-第二水平部,12-上阀体,121-抵压部,1211-平压部,1212-凸起部,2-隔膜,21-弧膜部,22-平膜部,3-螺纹紧固件,4-手柄,5-阀盖,6-施压杆,7-球体,8-压块。
具体实施方式
33.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34.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35.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若干”的含义是一个或一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36.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37.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38.请参阅图1至图8,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密封性能好的隔膜阀包括阀体1、隔膜2和驱动件,阀体1包括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下阀体11内具有用于流体流通的流道111,隔膜2设置于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之间,隔膜2包括位于中部的弧膜部21和位于边缘的平膜部22,上阀体12位于弧膜部21的外凸侧,驱动件设置于上阀体12内,用于驱动隔膜2的弧膜部21运动封闭或打开流道111,上阀体12具有用于抵压平膜部22的抵压部121,下阀体11具有用于承载平膜部22的承载部112,抵压部121包括的平压部1211和凸起部1212,承载部112包括由下阀体11内侧向外侧依次分布的第一水平部1121和倾斜部1122,平压部1211将部分平膜部22抵压于第一水平部1121上,凸起部1212将部分平膜部22抵压于倾斜部1122上。
39.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弧膜部21为弧状结构,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之间具有与弧膜部21形状匹配的装配空间,通过形状定位,能够使隔膜2安装定位更加方便,同时,弧膜部21能够发生弹性形变,当弧膜部21发生形变后能够自行复原进行调整,安装时不需要多次调整隔膜2的位置,从而提高隔膜2安装的便捷性,另外,弧膜部21受到驱动件的作用力形变封闭流道111后,在驱动件作用力消失后,可以自行复原,不需要驱动件与隔膜2相连
带动隔膜2复原,从而使隔膜阀安装时更加方便;隔膜2的部分平膜部22夹紧于上阀体12的平压部1211和下阀体11的第一水平部1121之间,此时,隔膜2上靠近中部的平膜部22不会发生弯曲形变或弯曲形变的形变量较小,避免隔膜2发生弯曲形变后增大隔膜2与阀体1之间的间隙,从而能够提高隔膜2的平膜部22与上阀体12的平压部1211和下阀体11的第一水平部1121之间的密封效果;隔膜2的部分平膜部22夹紧于上阀体12的凸起部1212和下阀体11的倾斜部1122之间,此时,隔膜2上远离中部的平膜部22能够与下阀体11的倾斜部1122之间斜面配合进行进一步的密封,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2与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之间的密封效果。
40.如图3至图8所示,进一步地,倾斜部1122一端与第一水平部1121相接,另一端朝远离上阀体12的一侧倾斜,倾斜部1122与第一水平部1121之间的夹角为钝角。示例性的,倾斜部1122与第一水平部1121之间的夹角大于120度且小于180
°
,既能够防止夹角过小时,抵接于倾斜部1122的平膜部22形变量较大而影响平膜部22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效果,又能够防止夹角为180度呈平面结构,无法起到进一步提高密封效果的作用。采用这种结构,优化倾斜部1122的倾斜角度和倾斜方向,进一步提高隔膜2的安装便捷性以及隔膜2与阀体1之间密封效果。
41.如图3至图8所示,进一步地,承载部112还包括第二水平部1123,第一水平部1121、倾斜部1122和第二水平部1123依次相接,凸起部1212将部分平膜部22抵压于第二水平部1123上。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平膜部22与第二水平部1123的进一步配合,能够进一步提高隔膜2与下阀体11之间密封效果。
42.示例性的,如图5和图6所示,凸起部1212为矩形凸块,通过矩形凸块抵压平膜部22,以使部分平膜部22紧贴倾斜部1122进行密封,同时使平膜部22的边缘位置抵压第二水平部1123进行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隔膜2与下阀体11之间密封效果。
43.或者如图7和图8所示,凸起部1212为梯形凸块,梯形凸块的斜边与倾斜部1122相互平行,通过梯形凸块的斜边将部分平膜部22抵压于倾斜部1122上进行密封,通过梯形凸块的底边将平膜部22的边缘位置抵压第二水平部1123进行密封,从而进一步提高隔膜2与下阀体11之间密封效果。
44.在一些实施例中,隔膜2为圆膜,抵压部121和承载部112均为环形。示例性的,隔膜2的平膜部22为位于圆膜一周边缘的环形结构;采用这种结构,通过平膜部22与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进行配合,使得隔膜2的周向各个位置均能够与阀体1进行配合密封,进一步提高隔膜2与阀体1的密封效果。
45.如图3和图4所示,进一步地,流道111靠近隔膜2的一端具有锥形开口,且锥形开口的靠近隔膜2一侧的横截面积大于另一侧的横截面积,驱动件具有用于将隔膜2抵压至锥形开口上的弧形施压面。采用这种结构,通过驱动件的弧形施压面将隔膜2抵压至流道111的锥形面上,能够使隔膜2与锥形开口斜面配合,进一步提高隔膜2的弧膜部21与阀体1之间的密封效果。
46.如图1至图3所示,进一步地,隔膜阀还包括螺纹紧固件3,上阀体12、螺纹紧固件3和下阀体11依次套设,上阀体12朝外侧延伸有凸台,抵压部121设置于凸台上,螺纹紧固件3与下阀体11之间螺纹连接;螺纹紧固件3相对于下阀体11旋转时,螺纹紧固件3对凸台施加作用力,以使隔膜2被夹紧在抵压部121和承载部112之间。示例性的,螺纹紧固件3具有外螺
纹,下阀体11具有和外螺纹配合的内螺纹;采用这种结构,通过螺纹紧固件3转动压紧上阀体12、隔膜2以及下阀体11,使得隔膜阀装配更加方便。
47.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凸台外侧具有导向斜面,螺纹紧固件3相对于下阀体11旋转时对导向斜面施加作用力。示例性的,导向斜面一端与上阀体12相连,另一端朝向下阀体11倾斜,螺纹紧固件3与凸台抵接的一端为锥形结构,便于螺纹紧固件3抵压凸台,同时,当螺纹紧固件3沿导向斜面挤压凸台时,能够减小螺纹紧固件3与凸台之间的间隙,使得上阀体12、螺纹紧固件3和下阀体11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48.如图2所示,进一步地,螺纹紧固件3具有便于工具旋拧的旋拧部,旋拧部的横截面为正多边形。示例性的,旋拧部的横截面为正六边形,采用这种结构,便于通过工具旋拧旋拧部的方式控制螺纹紧固件3转动,使得旋拧螺纹紧固件3更加方便。
49.如图3所示,进一步地,上阀体12的靠近隔膜2的端面为锥形面,锥形面和下阀体11配合形成用于容纳弧膜部21的锥形空腔。示例性的,锥形面靠近上阀体12一侧的横截面积小于靠近下阀体11一侧的横截面积,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锥形面与弧膜部21接触对弧膜部21进行定位,便于隔膜2的安装和密封。
50.如图1和图2所示,进一步地,隔膜阀还包括手柄4和阀盖5,阀盖5与上阀体12固定连接,驱动件包括依次分布的施压杆6、球体7和压块8,施压杆6与阀盖5螺纹连接,手柄4与施压杆6周向同步转动;手柄4控制施压杆6相对于上阀体12转动时,施压杆6依次驱动球体7和压块8对隔膜2施加作用力,以使隔膜2封闭流道111。安装时,先安装下阀体11,然后将隔膜2安装至下阀体11内,之后安装上阀体12,并通过螺纹紧固件3将上阀体12和下阀体11紧固连接,然后依次将压块8、球体7和施压杆6安装至上阀体12内的穿孔,最后安装阀盖5和手柄4。采用这种结构,能够通过手柄4转动控制隔膜2封闭或打开流道111,实现导流和截断的作用。
51.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