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989735发布日期:2023-01-17 23:17阅读:23来源:国知局
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1.本技术涉及碟刹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


背景技术:

2.现有碟刹技术大都采用油压式,以油液为媒介,碟刹电子abs技术,应用于电动自行车e-abs制动系统,实现电刹和机械刹车双重控制,安全更胜一筹,e-abs微电脑芯片控制自动抱死系统,使车子更具有轿车独有的安全保障。
3.碟刹电子abs技术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相关的问题,车速过快时,刹车片过早抱死碟盘,驾乘人员有可能因惯性向前摔倒引起事故,刹车片过晚夹持碟盘,刹车距离过程也会导致事故的发生,使用环境潮湿,地面湿滑时,刹车片过早抱死碟盘,车轮会因惯性作用继续在地面滑动,碟刹都是安装在车轮的一侧,作用力不均加上地面湿滑会造成车辆侧滑而引起事故,从刹车片接触碟盘到完全夹持住碟盘的时间很短,采用一次性直接完成整个过程,就对碟刹片和碟盘的材质和质量提出很高的要求,现有碟刹片的材质和质量多少存在一定的差距,这也是近年来因碟刹刹车片问题造成事故多发的原因,前轮刹车片过早抱死碟盘,加上车速过快,会急剧加大车辆前轮部件的负担,尤其是前轮支架,严重可能会因为支架断裂而造成严重的交通事故,电子abs刹车效果较好,但不可避免的是,它属于外界系统,电子元器件工作的可靠性直接决定刹车的实际作用,而且电子abs需要通过采集不同车辆和使用环境的庞大数据,操作起来十分繁琐,这也造成了电子abs的使用成本十分高昂,对于普通电动车用户来说非必要不会使用,因此,亟需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


技术实现要素:

4.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具备控制刹车片夹持抱死碟盘的时间的优点,解决了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到的无法控制刹车片夹持抱死碟盘的时间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包括设置于刹车盘外表面的碟刹下泵体,所述碟刹下泵体一侧开设有进油口,所述碟刹下泵体一侧顶部设置有排气阀,所述碟刹下泵体内部设置有活塞,所述碟刹下泵体内部、位于活塞一侧设置有刹车片。
6.在整个结构中,利用不同支油路结构与主油路之间形成两个或多个连通的流体承载结构,根据流体的特性,通过减小连接处的孔径大小来延长压差归零的时间,从而降低单位时间内压力传递的效率或速率,减缓活塞所受的油液压力增长率,为刹车片夹持碟盘产生最终制动赢得缓冲时间,孔径的不同决定缓冲时间的长短不同,形成时间差达到分控的效果。
7.优选的,所述活塞包括第一活塞和第二活塞,所述第一活塞外壁与第二活塞外壁分别与碟刹下泵体内壁活动连接,所述刹车片包括第一刹车片、第二刹车片、第三刹车片和第四刹车片,所述第一刹车片设置于第一活塞一侧,所述第二刹车片设置于第二活塞一侧,
所述第三刹车片与第四刹车片分别设置于碟刹下泵体内部。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9.(1)各个活塞结构都属于原有闭合油路一部分,只改变了下泵体内部分活塞的支路油管孔径大小,不增加碟刹自身的使用风险。
10.(2)可靠性高,功能稳定,故障率低。
11.(3)在保持刹车本身功能的前提下,增加刹车的稳定性,先夹持减速逐渐抱紧实现刹停的过程,减少碟刹片和碟盘的损耗,降低车架结构的负担,整个过程中能很好地保持车辆的平稳性。
12.(4)结构原理简单,能在加强刹车功能情况下,有效地发挥碟刹本身的优势。
13.(5)加工精度一致性高,不额外增加工序,易实现规模化量产。
附图说明
14.图1为本技术并列方式简单原理示意图;
15.图2为本技术对立方式简单原理示意图。
16.其中:1、刹车盘;2、碟刹下泵体;3、进油口;4、排气阀;5、活塞;501、第一活塞;502、第二活塞;6、刹车片;601、第一刹车片;602、第二刹车片;603、第三刹车片;604、第四刹车片。
具体实施方式
17.以下结合附图1-2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18.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多活塞下泵体结构按照排列方式一般分为三种:并列方式,对立方式和前两种混合方式。
19.具体实施方式一
20.以下是多活塞下泵体结构按照并列进行排列的具体实施措施。
21.参照图1,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包括设置于刹车盘1外表面的碟刹下泵体2,碟刹下泵体2一侧开设有进油口3,碟刹下泵体2一侧顶部设置有排气阀4,碟刹下泵体2内部设置有活塞5,碟刹下泵体2内部、位于活塞5一侧设置有刹车片6,优选的,活塞5包括第一活塞501和第二活塞502,第一活塞501外壁与第二活塞502外壁分别与碟刹下泵体2内壁活动连接,刹车片6包括第一刹车片601、第二刹车片602,第一刹车片601设置于第一活塞501一侧,第二刹车片602设置于第二活塞502一侧。
22.具体工作原理:油液通过进油口3进入碟刹下泵体2后,同时推动第一活塞501与第二活塞502,并带动第一刹车片601和第二刹车片602都贴近刹车盘1,受到油液支路孔径的缩小的影响,第一刹车片601先于第二刹车片602触碰刹车盘1,由于碟刹下泵体2结构处于固定状态,使得第一刹车片601触碰刹车盘1后先形成制动减速效果,然后第二刹车片602触碰刹车盘1,第一刹车片601与第二刹车片602共同夹持刹车盘1最终制动停止转动,其中相对于第一活塞501来说,第二活塞502始终帮助起到分油减压作用,所以第一活塞501所受压力并不会上升太快,相对于原有系统,在不改变上泵体大小的情况下,整个油路油量并未有变化,所以原本推动第二活塞502的油量在刹车刚开始时,大部分由主油路和第一活塞501所在结构共同分担,所以第一活塞501所受油压力峰值会略大于原有系统,由于第一刹车片
601在整个刹车过程中接触刹车盘1时间较长,所以可适当加厚第一刹车片601,增长第一刹车片601的使用寿命。
23.具体实施方式二
24.以下是多活塞下泵体结构按照对立进行排列的具体实施措施。
25.参照图2,一种多活塞下泵体结构,包括设置于刹车盘1外表面的碟刹下泵体2,碟刹下泵体2一侧开设有进油口3,碟刹下泵体2一侧顶部设置有排气阀4,碟刹下泵体2内部设置有活塞5,碟刹下泵体2内部、位于活塞5一侧设置有刹车片6,优选的,活塞5包括第一活塞501和第二活塞502,第一活塞501外壁与第二活塞502外壁分别与碟刹下泵体2内壁活动连接,刹车片6包括第一刹车片601、第二刹车片602、第三刹车片603和第四刹车片604,第一刹车片601设置于第一活塞501一侧,第二刹车片602设置于第二活塞502一侧,第三刹车片603与第四刹车片604分别设置于碟刹下泵体2内部。
26.具体工作原理:油液通过进油口3进入后,同时推动第一活塞501和第二活塞502,带动第一刹车片601和第二刹车片602都贴近刹车盘1,受到油液支路孔径的缩小的影响,第一刹车片601先于第二刹车片602触碰刹车盘1,由于碟刹下泵体2结构有自平衡伸缩杆存在,第一刹车片601作用于刹车盘1后,会使碟刹下泵体2整体移动,带动第三刹车片603和第四刹车片604贴近刹车盘1,形成第三刹车片603和第四刹车片604协助第一刹车片601共同对刹车盘1形成制动减速效果,接着第二刹车片602触碰刹车盘1后,第一刹车片601、第二刹车片602、第三刹车片603和第四刹车片604四个同时夹持刹车盘1最终制动停止转动,其中相对于第一活塞501来说,第二活塞502始终帮助起到分油减压作用,所以第一活塞501所受压力并不会上升太快。相对于原有系统,在不改变上泵体大小的情况下,整个油路油量并未有变化,所以原本推动第二活塞502的油量在刹车刚开始时,大部分由主油路和第一活塞501所在结构共同分担,所以第一活塞501所受油压力峰值会略大于原有系统,由于第一刹车片601在整个刹车过程中接触刹车盘1时间较长,所以可适当选择更好的材料,增长第一刹车片601的使用寿命,如果加厚第一刹车片601,就需要同时加厚第二刹车片602,保持整个碟刹的平衡性。
27.本实用新型使用到的标准零件均可以从市场上购买,异形件根据说明书的和附图的记载均可以进行订制,各个零件的具体连接方式均采用现有技术中成熟的螺栓、铆钉、焊接等常规手段,机械、零件和设备均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型号,加上电路连接采用现有技术中常规的连接方式,在此不再详述,且本领域技术人员知晓的部件,其结构和原理都为本技术人员均可通过技术手册得知或通过常规实验方法获知。
28.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