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闭式通气塞、变速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75750发布日期:2023-01-12 18:59阅读:43来源:国知局
常闭式通气塞、变速箱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变速箱通气技术领域,特别涉及常闭式通气塞、变速箱及车辆。


背景技术:

2.通气塞是汽车变速箱/电驱动系统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当系统由于温度变化导致内部压力升高/降低时,可以通过通气塞的呼气/吸气来保证内部与外界大气压平衡,从而保证油封、o型圈等密封件不会由于系统内外压差而产生失效。
3.传统的通气塞都是常开式的通气结构,一方面在汽车经过涉水路面时变速箱/电驱动系统很容易就会通过通气塞进水;另一方面系统内部油液也会通过通气塞泄露;两者都会对系统的使用产生负面的影响。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出常闭式通气塞、变速箱及车辆,旨在解决传统常开式变速箱通气塞存在的容易进水的问题。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常闭式通气塞用于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位于壳体上的通气口,所述常闭式通气塞包括:
6.通气管道,包括两个过气通道以及与两个所述过气通道均连通的公共通道,所述公共通道还用以连通至所述变速箱的通气口,所述过气通道包括用以连通至外界的过气控制通道段,两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均沿上下向延伸设置,其中一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开口朝上设置,另一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开口朝下设置;以及,
7.两个阻塞组件,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内,各所述阻塞组件均包括止挡部与阻塞部,所述止挡部设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内壁面上,所述阻塞部适配设于所述止挡部的上方;
8.其中,所述阻塞部能够向上气动脱离所述止挡部,以对应开启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所述阻塞部能够向下回落抵紧所述止挡部,以对应封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
9.可选地,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内腔包括上下方向上截面较大的上腔段以及截面较小的下腔段,在所述上腔段和所述下腔段之间形成有止挡台阶;
10.所述止挡部包括所述止挡台阶。
11.可选地,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截面呈圆形设置,对应的,所述阻塞部包括阻塞球,且所述阻塞球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的内壁呈间隙设置。
12.可选地,所述通气管道包括:
13.安装主管,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设的第一管段以及连通所述第一管段且沿上下向延伸的第二管段;
14.两个通气分管,分设于所述安装主管水平方向的两端,各所述通气分管均包括水平向延伸的第三管段以及连通所述第三管段且上下向延伸的第四管段;以及,
15.连通主管,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连通主管连通于所述第二管段的下端口;
16.其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包括所述第四管段的内腔;
17.所述公共通道包括所述第一管段、所述第二管段与所述连通主管的内腔。
18.可选地,所述连通主管的下端周侧壁上形成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内设有密封圈。
19.可选地,所述安装主管与所述通气分管焊接连接;和/或,
20.所述安装主管与所述连通主管焊接连接。
21.可选地,所述常闭式通气塞还包括两个通气保护帽,两个所述通气保护帽分别罩设于对应的所述通气分管的开口处。
22.可选地,所述通气管道包括连接至所述变速箱的通气口的连通主管,所述连通主管的内壁设有容设槽,所述容设槽内适配设置有疏油半透膜。
23.本实用新型提出的变速箱包括上述的常闭式通气塞。
24.本实用新型提出的车辆包括上述的变速箱。
25.相较于传统的常开式变速箱通气塞,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常闭式通气塞只在变速箱内部与外部存在气压差的情况下由气体克服对应的所述阻塞件向上活动,从而达到平衡内外气压的效果,在气压平衡后,对应的所述阻塞件又会自重向下回落,重新恢复所述常闭式通气塞的常闭状态,保证了变速箱内部密封件的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外部的水进入至所述变速箱的问题。
附图说明
2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27.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常闭式通气塞的一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28.附图标号说明:
29.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常闭式通气塞121第三管道段1通气管道122第四管道段11a过气通道13连通主管111a过气控制通道段2阻塞组件12a公共通道21止挡部11安装主管22阻塞部111第一管道段3疏油半透膜112第二管道段4通气保护帽12通气分管5密封圈
30.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
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32.需要说明,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33.另外,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34.通气塞是汽车变速箱/电驱动系统不可或缺的零部件,当系统由于温度变化导致内部压力升高/降低时,可以通过通气塞的呼气/吸气来保证内部与外界大气压平衡,从而保证油封、o型圈等密封件不会由于系统内外压差而产生失效。传统的通气塞都是常开式的通气结构,一方面在汽车经过涉水路面时变速箱/电驱动系统很容易就会通过通气塞进水;另一方面系统内部油液也会通过通气塞泄露;两者都会对系统的使用产生负面的影响。
35.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常闭式通气塞、变速箱及车辆,旨在解决传统常开式变速箱通气塞存在的容易进水的问题。其中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常闭式通气塞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36.请参阅图1,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用于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具有位于壳体上的通气口,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包括通气管道1及两个阻塞组件2,所述通气管道1包括两个过气通道11a以及与两个所述过气通道11a均连通的公共通道12a,所述公共通道12a还用以连通至所述变速箱的通气口,所述过气通道11a包括用以连通至外界的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两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均沿上下向延伸设置,其中一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开口朝上设置,另一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开口朝下设置,所述两个阻塞组件2分别对应设于两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各所述阻塞组件2均包括止挡部21与阻塞部22,所述止挡部21设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内壁面上,所述阻塞部22适配设于所述止挡部21的上方;其中,所述阻塞部22能够向上气动脱离所述止挡部21,以对应开启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所述阻塞部22能够向下回落抵紧所述止挡部21,以对应封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
37.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技术方案中,两个所述阻塞组件2分别设置于两个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且每一个所述阻塞部22均设于所述止挡部21的上方,如此,所述阻塞部22即可通过自身的重力作用向下适配至所述止挡部21,从而保证所述过气控制通道的常闭状态;当所述变速箱内部由于温度变化导致气压升高时,位于开口向上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的阻塞部22在内部气压的顶推作用下向上脱离所述止挡部21,从而开启对应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以使得内部高压气体经由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向上排出,在内外气压平衡后,所述阻塞部22因为自重而向下回落适配至所述止挡部21,最终又恢复了所述过气控制通道的常闭状态;当所述变速箱内部由于温度变化导致气压降低时,位于开
口向下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的阻塞部22在外部气压的顶推作用下向上脱离所述止挡部21,从而开启对应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以使得外部的相对高压气体向上被挤入至所述控制通道段内,在内外气压平衡后,所述阻塞部22因为自重而向下回落至适配至所述止挡部21,最终又恢复了所述过气控制通道的常闭状态;
38.相较于传统的常开式变速箱通气塞,本方案中的常闭式通气塞100只在所述变速箱内部与外部存在气压差的情况下由气体克服对应的所述阻塞件向上活动,从而达到平衡内外气压的效果,在气压平衡后,对应的所述阻塞件又会自重向下回落,重新恢复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的常闭状态,保证了变速箱内部密封件的使用寿命的同时还能有效避免外部的水进入至所述变速箱的问题。
39.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止挡部21用以承载所述阻塞部22的同时与所述阻塞部22适配以封闭对应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其具体结构形式有多种,本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40.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内腔包括上下方向上截面较大的上腔段以及截面较小的下腔段,在所述上腔段和所述下腔段之间形成有止挡台阶;所述止挡部21包括所述止挡台阶,通过所述止挡台阶能够便捷有效的起到承载所述阻塞部22的作用,同时加工所述止挡台阶的工艺较为简单,有利于所述通气管道1的机加工制造。
41.在一更具体实施例中,所述止挡台阶的上端面形成有导向锥形环,在从下至上的方向上,所述导向锥形环的截面逐渐减小,对应的,所述阻塞部22的下端面对应所述导向锥形环形成有适配凹槽,且所述导向锥形环的高度大于所述适配凹槽的深度,如此设置,在所述阻塞部22的下落过程中,能够通过所述适配凹槽与所述导向锥形环的配合抵接实现对所述阻塞部22的导向定位。
42.进一步地,另一实施例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截面呈圆形设置,对应的,所述阻塞部22包括阻塞球,且所述阻塞球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的内壁呈间隙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阻塞球与截面呈圆形设置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的内壁之间呈间隙设置,当所述阻塞球被气动向上顶起后,下方的气体通过所述阻塞球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的间隙之间通过,从而实现平衡气压的作用,同时,相较于其他形状的截面,圆形截面的所述过气控制通道与所述阻塞球之间的间隙能够控制得较小,能有效控制进出气量的大小,同时还能准确的将所述阻塞球导向至所述止挡部21上。
43.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所述阻塞部22包括阻塞球,为了确保所述止挡部21与所述阻塞球能够完全适配密封,所述止挡部21上还设有通气圆孔,所述阻塞球能够适配阻挡至所述通气圆孔。
44.所述通气管道1的结构形式有多种,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道1包括安装主管11、两个通气分管12及连通主管13,所述安装主管11形成有沿水平方向布设的第一管段111以及连通所述第一管段111且沿上下向延伸的第二管段112,所述两个通气分管12分设于所述安装主管11水平方向的两端,各所述通气分管12均包括水平向延伸的第三管段121以及连通所述第三管段121且上下向延伸的第四管段122,所述连通主管13沿上下向延伸设置,所述连通主管13连通于所述第二管段112的下端口,其中,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包括所述第四管段122的内腔,所述公共通道12a包括所述第一管段111、所述第二管段112与所述连通主管13的内腔。本技术方案中,通过将所述两个所述通气分管12焊接至所述安装主管11的两侧,能够准确的将进气管路与出气管路区分开来,有利于对所述通气分管
12磨损后的单件替换,同时,由于所述连通主管13设置于所述第二管段112的下方,可以理解的是,所述连接主管向下连接至所述通气口,还能够有效的避免所述变速箱内部油液的泄露。
45.变速箱的内外压差需要克服所述阻塞部22的重力才能进行稳压通气,基于此,另一实施例中,两个所述通气分管12可转动连接至所述安装主管11的两侧,通过调整两个所述通气分管12的第四管段的倾斜角度,可以改变所述阻塞部22与所述止挡部21的通气孔的阻塞压力,从而适应不同规格的变速器的通气要求。
46.具体地,本实施例中,所述连通主管13的下端周侧壁上形成有安装环槽,所述安装环槽内设有密封圈5。通过所述密封圈5的设置,能够确保所述通气管道1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的密闭连接,避免外部水汽通过所述连通主管13与所述变速箱壳体的间隙中渗入至所述变速箱内。
47.由于所述通气管道1是通过多个管路导通连接而成,为了避免管路与与管路之件存在连接缝隙,本实施例中,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通气分管12焊接连接,以确保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通气分管12的之间的连接密闭性;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连通主管13焊接连接,以确保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连通主管13的之间的连接密闭性。
48.需要说明的是,上述两个并列的技术特征“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通气分管12焊接连接”及“所述安装主管11与所述连通主管13焊接连接”可以择一设置,也可以同时设置,显而易见的是,同时设置的效果更好,可以确保所述通气管道1的密闭性,同时确保了所述通气管道1的整体强度。
49.由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与外部大气导通的,为了避免外部的水进入至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本实施例中,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还包括两个通气保护帽4,两个所述通气保护帽4分别罩设于对应的所述通气分管12的开口处。需要解释的是,所述通气保护帽4具有帽顶和环状帽檐,所述帽顶与对应的所述通气分管12的上或下端面呈间隔设置,所述帽檐与所述通气分管12的周侧壁呈间隔设置。如此设置,能够通过所述通气保护帽4阻挡外部的水,避免外部水进入并积累至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也即是避免了当对应的所述阻塞件在气压的作用下脱离所述止挡件时,处于所述过气控制通道段111a内通过通气间隙进入在至所述变速箱内。
50.通常情况下,变速箱内部通常会注有油液,为了避免油液随着排气过程而排出至通气塞外部,本实施例中,所述通气管道1包括连接至所述变速箱的通气口的连通主管13,所述连通主管13的内壁设有容设槽,所述容设槽内适配设置有疏油半透膜3,从而避免所述变速箱的内部油液泄漏至外部环境。
51.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变速箱,所述变速箱包括上述的常闭式通气塞100,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所述常闭式通气塞1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2.本实用新型还包括一种车辆,所述车辆包括上述的变速箱,所述变速箱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所述变速箱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53.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
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