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3176632发布日期:2023-02-04 03:47阅读:40来源:国知局
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换向阀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


背景技术:

2.换向阀在换向结束后,都需要换向阀阀芯回复到中位。目前,常用的换向阀阀芯复中方式主要是采用弹簧对中,即在换向阀阀芯两端各放置一个同轴设置且顶紧接触的复中弹簧——两条复中弹簧的性能必须几乎完全一致,在阀芯的外部控制力消失时,换向阀阀芯在两端的复中弹簧作用下回复到中位。
3.该结构的换向阀阀芯在复中过程中,当换向阀阀芯越移动到接近中位时,由于两端复中弹簧的作用力相互抵消,推动阀芯移动的作用力会越来越小,且阀芯的移动还需要克服摩擦力以及阀芯与介质流道阀口之间的液动力等阻力,因此,要保证换向阀阀芯完全回到中位非常困难。同时,完全依靠性能一致的弹簧来使换向阀阀芯回到中位,对两条复中弹簧的配对要求也非常高。并且,中位位置的调整也非常不方便。


技术实现要素:

4.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其能有效保证阀芯准确回到中位,而且不需要对复位弹簧和对中弹簧进行配对。
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包括内部设有a口、b口、p口、t口、控制腔a、控制腔b、第一控制源流道以及第二控制源流道的阀体,所述阀体内部设有阀芯,所述阀芯一端设有复位弹簧和穿出阀体的阀芯位置指示杆,所述阀芯另一端设置有能向阀芯侧移动且有位置限制的中位调节杆,所述中位调节杆套有对中弹簧,所述对中弹簧对中位调节杆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的推力。
6.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中位调节杆、对中弹簧、复位弹簧、阀芯位置指示杆与阀芯同轴设置。
7.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中位调节杆远离阀芯的一端穿过阀体且延伸至外部。
8.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位于所述阀体外的中位调节杆上套接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调整锁紧螺母。
9.作为本实用新型的更进一步改进,所述阀芯位置指示杆一端与阀芯连接,另一端穿出阀体与检测装置连接。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的优点为:
11.1、换向阀的阀芯在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时,可以有效地回到由中位调节杆所定位的位置。
12.2、换向阀的阀芯在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时回到中位,不需要依靠两个性能一致的弹簧,只要满足对中弹簧对中位调节杆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的推力即可,因此,不需要对弹簧进行配对,提高了经济性。
13.3、通过调整锁紧螺母,可以调整并锁定中位调节杆向阀芯侧所能移动的极限位置。此位置是阀芯在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时复位后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锁紧螺母调整此位置与换向阀的阀芯中位重合,从而保证换向阀的阀芯准确复中。同时,通过调整锁紧螺母在换向阀外部对换向阀的阀芯的回中位置进行调整,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14.通过以下的描述并结合附图,本实用新型将变得更加清晰,这些附图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附图说明
15.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16.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阀芯位于中位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7.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源进入控制腔a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8.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控制源进入控制腔b时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19.其中:1-中位调节杆;2-调整锁紧螺母;3-对中弹簧;4-复位弹簧;5-阀芯指示杆;6-阀体;61-控制腔a;62-控制腔b;7-阀芯;8-第一控制源流道;82-第二控制源流道;9-a口;91-b口;92-p口;93-t口。
具体实施方式
20.为使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
21.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实用新型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22.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
23.现在参考附图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24.实施例
25.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如图1所示,一种换向阀阀芯复中装置,包括内部设有a口9、b口91、p口92、t口93、控制腔a61、控制腔b62、第一控制源流道8以及第二控制源流道81的阀体6,阀体6内部设有阀芯7。其中,阀芯7一端设有复位弹簧4和穿出阀体6的阀芯位置指示杆5,阀芯7另一端设置有能向阀芯7侧移动且有位置限制的中位调节杆1。中位调节杆1上套有对中弹簧3,且对中弹簧3对中位调节杆1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4的推力。本实施例中,中位调节杆1、对中弹簧3、复位弹簧4、阀芯位置指示杆5与阀芯7同轴设置。
26.换向阀的阀芯7在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时回到中位,不需要依靠两个性能一致的
弹簧,只要满足对中弹簧3对中位调节杆1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4的推力即可,因此,不需要对弹簧进行配对,提高了经济性。
27.同时,中位调节杆1远离阀芯7的一端穿过阀体6且延伸至外部。且阀体6外的中位调节杆1上套接有与其螺纹配合的调整锁紧螺母2。通过调整锁紧螺母2,可以调整并锁定中位调节杆1向换向阀的阀芯7侧所能移动的极限位置。此位置是换向阀的阀芯7在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时复位后的位置,因此,可以通过调整锁紧螺母2调整此位置与换向阀的阀芯7的中位重合,从而保证换向阀的阀芯7准确复中。并且,通过调整锁紧螺母2在换向阀外部对换向阀的阀芯7的回中位置进行调整,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28.并且,阀芯位置指示杆5一端与阀芯7连接,另一端穿出阀体6与检测装置连接。通过在阀芯位置指示杆5位于阀体6外的部分上设置检测装置,如位移传感器或者编码器等,可以直观地显示阀芯7的位置,能方便与调整锁紧螺母2配合,进而能在换向阀外部对换向阀的阀芯7的回中位置进行调整,提高了操作的便捷性。
29.如图1所示,此时,没有控制源进入控制腔a61或控制腔b62,即没有外部控制力作用在阀芯7上。操作调整锁紧螺母2,调整并锁定中位调节杆1向阀芯6侧所能移动的极限位置与阀芯7的中位重合。由于对中弹簧3对中位调节杆1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4的推力,阀芯7被复位弹簧4压在中位调节杆1的极限位置,即阀芯7处于中位位置,此时,a口9、b口91、p口92、t口93均不相通。
30.控制源通过第一控制源流道8进入控制腔a61,施压于阀芯7的中位调节杆1端,克服复位弹簧4的推力,推动阀芯7向复位弹簧4端移动,实现阀芯7位于复位弹簧4端位置时的阀芯7机能——b口91与p口92相通、a口9与t口93相通。此时,中位调节杆1位于调整锁紧螺母2限制下的极限位置,阀芯7与中位调节杆1没有接触,如图2所示。
31.换向完成后,控制源通过第一控制源流道8流出控制腔a61,作用在阀芯7上的外部控制力消失。复位弹簧4推动阀芯7向中位调节杆1端移动,由于对中弹簧3对中位调节杆1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4的推力,阀芯7移动到与中位调节杆1接触时停止,阀芯7回到中位,此时,a口9、b口91、p口92、t口93均不相通,如图1所示。
32.控制源通过第二控制源流道81进入控制腔b62,施压于阀芯7的复位弹簧4端,克服对中弹簧3的推力,推动阀芯7向中位调节杆1端移动,实现阀芯7位于中位调节杆1端位置时的阀芯7机能——a口9与p口93相通、b口91与t口92相通。此时,对中弹簧3继续被阀芯7与中位调节杆1所压缩,如图3所示。
33.换向完成后,控制源通过第二控制源流道81流出控制腔b62,作用在阀芯7上的外部控制力消失。由于对中弹簧3对中位调节杆1的推力大于复位弹簧4的推力,而且中位调节杆1没有处于极限位置,对中弹簧3的推力克服复位弹簧4的推力,推动中位调节杆1和阀芯7向复位弹簧4端移动,直到中位调节杆1移动到极限位置时停止,阀芯7回到中位,此时,a口9、b口91、p口92、t口93均不相通,如图1所示。
34.以上结合最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局限于以上揭示的实施例,而应当涵盖各种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本质进行的修改、等效组合。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