密封结构、油泵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4128184发布日期:2023-05-11 14:07阅读:34来源:国知局
密封结构、油泵及车辆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密封结构,特别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一种油泵以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1、密封圈是一种用来密封连接两个部件的密封连接件,能够保持两个部件之间的密封,特别是在连接机油泵的壳体时,密封显得尤为重要。其中,机油泵是将机油传递到发动机各零件上,机油可以让各个需要润滑的零件运行更加平滑。

2、然而,密封圈的安装过程中,容易出现漏装的情况,使得原本需密封连接的两个部件没有得到密封,引发泄漏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防漏装特点的密封结构。

2、一种密封结构,包括: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圈本体和凸起部;第一壳体,所述第一壳体具有抵接部;第二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可拆卸连接,所述第二壳体具有第一环形口,所述抵接部抵接于所述第一环形口形成安装所述圈本体的第一安装空间;所述圈本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形成密封连接;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口连通的观察口,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观察口。

3、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抵接部,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一环形口,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环形口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空间,通过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圈本体和凸起部,所述圈本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形成密封连接,防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泄漏;通过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口连通的观察口,可以便于查看密封圈是否漏装,通过将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观察口,可以便于直接观察所述密封圈是否漏装,解决了密封圈漏装的问题,杜绝了因漏装引起的泄漏问题,防止所述密封圈漏装。

4、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筒本体,以及自所述筒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面往背离另一个端面方向延伸的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以所述筒本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且沿所述筒本体的轴线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和第三环状凸缘与所述筒本体的延伸有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端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口,通过在所述筒本体的端部设置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和第三环状凸缘,使其围合成所述第一环形口,便于安装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下向进行安装形成密封。

5、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往靠近所述筒本体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观察口,所述观察口的底壁与所述筒本体的延伸有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端面具有第一间距,第一间距的形成,使得安装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下向进行安装时进一步防止液体泄漏。

6、进一步优选地,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平面状的外壁,至少部分所述外壁构造为所述抵接部,平面状的外壁便于直接抵接第一环形口。

7、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自所述圈本体往背离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凸出所述圈本体的外环壁,使得安装时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上下向进行安装时可以从侧面查看漏装情况。

8、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圈本体沿自身轴线方向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间距,以使所述圈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时,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观察口相嵌合,便于凸起部的安装。

9、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另外一个端部平齐,便于观察密封圈是否漏装。

10、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为柱状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沿自身轴线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第三环状凸缘,第三环状凸缘的设置便于安装。

11、进一步优选地,各所述第三环状凸缘设于所述观察口,并从背离所述筒本体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自由端,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抵接部挤压各所述第三环状凸缘形成密封连接,便于密封连接。

12、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筒本体的外环壁平齐,或,所述凸起部往背离所述第一环形口的方向从所述筒本体的外环壁伸出,便于观察密封圈是否漏装。

13、进一步优选地,所述密封结构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4、所述密封结构包括两个所述密封圈,所述第一安装空间内容置其中一个所述密封圈的圈本体,所述第三壳体上形成第二环形口,所述第三壳体套设于所述第一壳体以使所述第二环形口与所述第一壳体围合形成安装另一个所述密封圈的圈本体的第二安装空间,所述第二安装空间内容置另一个所述圈本体,以使所述第三壳体与所述第一壳体连接时形成密封;

15、所述第三壳体的外壁开设有容置另一个所述密封圈的凸起部的缺口,所述缺口与所述第二环形口连通,以使另一个所述密封圈的圈本体容置于所述第二安装空间时,另一个所述密封圈的凸起部设于所述缺口;第三壳体、第一壳体、第二壳体层叠安装时,可以同时可拆卸连接,并使用两个密封圈进行密封,密封效果好,结构简单,并且各密封圈均可检查是否漏装。

16、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密封圈,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所述第一壳体上设置抵接部,在所述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一环形口,当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抵接部抵接所述第一环形口形成所述第一安装空间,通过设置密封圈,所述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圈本体和凸起部,所述圈本体容置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形成密封连接,防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泄漏;通过在所述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所述第一环形口连通的观察口,可以便于查看密封圈是否漏装,通过将所述凸起部设于所述观察口,可以便于直接观察所述密封圈是否漏装,解决了密封圈漏装的问题,杜绝了因漏装引起的泄漏问题,防止所述密封圈漏装。本实用新型的密封结构具有防漏装和结构简单的特点。

17、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油泵,包括上述的密封结构。

18、通过在油泵上设置所述密封结构,能够防止油泵的密封圈漏装。

19、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油泵通过设置所述密封结构,能够防止油泵的密封圈漏装。

20、本实用新型还进一步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上述的油泵。

21、通过在车辆上设置所述密封结构,能够防止供油系统的密封圈漏装。

22、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油泵通过设置所述密封结构,能够防止供油系统的油泵的密封圈漏装。

23、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



技术特征:

1.一种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壳体包括筒本体,以及自所述筒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面往背离另一个端面方向延伸的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以所述筒本体的轴线方向同轴设置且沿所述筒本体的轴线的径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和第三环状凸缘与所述筒本体的延伸有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端面围合形成所述第一环形口。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处于所述第一环状凸缘的径向外侧,所述第二环状凸缘往靠近所述筒本体的方向凹陷形成所述观察口,所述观察口的底壁与所述筒本体的延伸有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端面具有第一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壳体具有平面状的外壁,至少部分所述外壁构造为所述抵接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自所述圈本体往背离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延伸至凸出所述圈本体的外环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圈本体沿自身轴线方向具有相对的两个端部,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其中一个端部具有所述第一间距,以使所述圈本体设于所述第一安装空间时,所述凸起部与所述观察口相嵌合。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沿所述圈本体的轴线方向与所述圈本体的另外一个端部平齐。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为柱状的所述凸起部,所述凸起部沿自身轴线方向设置有至少一第三环状凸缘。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各所述第三环状凸缘设于所述观察口,并从背离所述筒本体的方向凸出所述第一环状凸缘和第二环状凸缘的自由端,以使所述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所述抵接部挤压各所述第三环状凸缘形成密封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与所述筒本体的外环壁平齐,或,所述凸起部往背离所述第一环形口的方向从所述筒本体的外环壁伸出。

11.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密封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三壳体,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二壳体分设于所述第一壳体的相对两侧,所述第三壳体、所述第一壳体、所述第二壳体之间可拆卸连接;

12.一种油泵,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密封结构。

13.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2所述的油泵。


技术总结
本技术涉及密封结构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密封结构,一种油泵以及一种车辆。该密封结构通过设置可拆卸连接的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在第一壳体上设置抵接部,在第二壳体上设置第一环形口,当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抵接部抵接第一环形口形成第一安装空间,通过设置密封圈,密封圈包括相连接的圈本体和凸起部,圈本体容置于第一安装空间,以使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连接时形成密封连接,防止第一壳体和第二壳体之间泄漏;通过在第二壳体的外壁开设有与第一环形口连通的观察口,可以便于查看密封圈是否漏装,通过将凸起部设于观察口,可以便于直接观察密封圈是否漏装,防止密封圈漏装,杜绝了因漏装引起的泄漏问题。

技术研发人员:陈淑君,连以清,尚小良,江长堆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21228
技术公布日:2024/1/1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