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37336862发布日期:2024-03-18 18:02阅读:11来源:国知局
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及检测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系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1、管网非开挖修复是指采取非开挖的方式来对管网进行修复,以减少采用对管网整体开挖进行修复的方式对城市财政、交通等方面造成影响,在非开挖修复前施工人员需要使用相应的探测装置来对管网内部的情况进行探查,但是其在实际使用时,仍旧存在一些缺点,如:现有的探测装置通常需要施工人员持续站立在管网的连接处,并通过手持将探测装置下放至管网内部进行使用,但由于探测装置的探测范围有限,因此当管网长度较长或内径较大时,探测装置就无法全面地对管网内部的进行探测,从而需要施工人员更换站立地点进行再次探测,更换探测点的过程会花费一定的时间,并且长时间站立会对施工人员身体产生一定的负担。

2、因而现有技术中有专利号为202222684609.8,名称为一种管网非开挖修复多范围探测装置的发明专利公开了通过调节组件来调节滚轮角度进而使得装置能够在管道中活动,然而一般地下管网的深度都比较深,因此在使用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信号难以穿透地面,信号传输不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较佳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地面与工作人员进行人机交互,所述检测装置处于地下管网内,并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还包括信号中继装置,所述信号中继装置与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通信连接,以建立起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之间的通信。

3、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信号中继装置包括信号放大车,所述信号放大车包括车体、信号接收头和行走组件,所述信号接收头可旋转的安装在车体的上侧面上,所述行走组件安装在车体的下侧面上,所述信号接收头实时接收信号并在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放大后输出,所述信号接收头与行走组件联动,以驱动信号放大车朝向信号强度大的位置移动,其中,信号接收头内具有信号强度阈值,当信号接收头接收信号的强度到达信号强度阈值时,信号放大车停止移动,信号接收头输出放大后的信号。

4、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行走组件包括主行走履带和辅助行走履带,所述主行走履带安装在车体上,所述辅助行走履带通过连接臂安装在车体的侧壁上,以受连接臂驱动而改变。

5、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连接臂包括底臂、第一臂、第二臂和连接臂,所述底臂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车体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可旋转的安装在底臂背向车体的一端,所述第二臂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臂背向底臂的一端,所述连接臂一端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二臂背向第一臂的一端上,所述辅助行走履带可旋转的安装在连接臂背向第二臂的一端上。

6、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底臂内可旋转的安装有驱动齿轮,所述第一臂相对于底臂的一端与底臂的端部铰接,且该第一臂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7、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辅助行走履带包括轮轴和履带,其中轮轴可旋转的安装在连接臂上,且轮轴设有三个,并排的设置在履带内,所述履带为弹性可伸缩结构。

8、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履带包括若干个履带板和若干个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两端分别插入到两个相邻的履带板内,并与履带板之间弹性可伸缩连接,以组合构成弹性可伸缩的履带结构。

9、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履带板的侧边开设有锥形槽,所述连接杆的端部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有两个半球,所述连接杆的端部伸入到锥形槽内,半球的球面与锥形槽的槽壁相抵,且使得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

10、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1、步骤一,先将检测装置放入到待检测管网内,保持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的连接信号强度;

12、步骤二,启动检测装置,使得检测装置在管网内移动,并在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的连接信号强度下降时放入信号中继装置至管网内,保持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的连接信号强度;

13、步骤三,重复步骤二直至检测装置到达目的地。

14、本发明的有益效果,通过信号中继装置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一个对于检测装置的信号进行中继的效果,如此有效的保证了检测装置在管网内运行的时候,处于地面的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之间具有良好的通信效率。



技术特征:

1.一种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包括控制装置(1)和检测装置(2),所述控制装置(1)设置在地面与工作人员进行人机交互,所述检测装置(2)处于地下管网内,并与控制装置(1)通信连接,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信号中继装置(3),所述信号中继装置(3)与控制装置(1)和检测装置(2)通信连接,以建立起控制装置(1)与检测装置(2)之间的通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中继装置(3)包括信号放大车(31),所述信号放大车(31)包括车体(311)、信号接收头(312)和行走组件(313),所述信号接收头(312)可旋转的安装在车体(311)的上侧面上,所述行走组件(313)安装在车体(311)的下侧面上,所述信号接收头(312)实时接收信号并在接收到信号后将信号放大后输出,所述信号接收头(312)与行走组件(313)联动,以驱动信号放大车(31)朝向信号强度大的位置移动,其中,信号接收头(312)内具有信号强度阈值,当信号接收头(312)接收信号的强度到达信号强度阈值时,信号放大车(31)停止移动,信号接收头(312)输出放大后的信号。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行走组件(313)包括主行走履带(3131)和辅助行走履带(3132),所述主行走履带(3131)安装在车体(311)上,所述辅助行走履带(3132)通过连接臂(3133)安装在车体(311)的侧壁上,以受连接臂(3133)驱动而改变。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臂(3133)包括底臂(31331)、第一臂(31332)、第二臂(31333)和连接臂(31334),所述底臂(31331)的一端固定安装在车体(311)的侧壁上,所述第一臂(31332)的一端可旋转的安装在底臂(31331)背向车体(311)的一端,所述第二臂(31333)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一臂(31332)背向底臂(31331)的一端,所述连接臂(31334)一端可旋转的安装在第二臂(31333)背向第一臂(31332)的一端上,所述辅助行走履带(3132)可旋转的安装在连接臂(31334)背向第二臂(31333)的一端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底臂(31331)内可旋转的安装有驱动齿轮,所述第一臂(31332)相对于底臂(31331)的一端与底臂(31331)的端部铰接,且该第一臂(31332)的端部固定有从动齿轮,所述驱动齿轮与从动齿轮啮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辅助行走履带(3132)包括轮轴和履带,其中轮轴可旋转的安装在连接臂(31334)上,且轮轴设有三个,并排的设置在履带内,所述履带为弹性可伸缩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包括若干个履带板(4)和若干个连接杆(5),所述连接杆(5)的两端分别插入到两个相邻的履带板(4)内,并与履带板(4)之间弹性可伸缩连接,以组合构成弹性可伸缩的履带结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履带板(4)的侧边开设有锥形槽(41),所述连接杆(5)的端部通过弹簧固定连接有两个半球,所述连接杆(5)的端部伸入到锥形槽(41)内,半球的球面与锥形槽(41)的槽壁相抵,且使得弹簧处于被压缩状态。

9.一种应用权利要求1至8任意一项所述检测系统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技术总结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包括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设置在地面与工作人员进行人机交互,所述检测装置处于地下管网内,并与控制装置通信连接,还包括信号中继装置,所述信号中继装置与控制装置和检测装置通信连接,以建立起控制装置与检测装置之间的通信。本发明的地下管网非开挖检测系统,通过信号中继装置的设置,便可有效的实现对于检测装置的信号进行逐层增强的效果,有效的保证了信号传输更佳。

技术研发人员:李鹏飞,邓飞,王冬,杨寅昌,孙昌亮,黄志伟,韩建孝,赵晓军,李玉辉,赵秀阳,张帆,邹娇平,黄强,韩慧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中交建筑集团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
技术公布日:2024/3/1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