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6435249发布日期:2023-12-21 09:31阅读:22来源:国知局
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属于回油体领域,具体地说是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


背景技术:

1、回油体是一种用于智能润滑装置上的配件,辅助润滑装置对润滑后的回油进行观察和导向,将回油导向油箱中;

2、一般的稀油润滑装置通过润滑装置的油泵将润滑油打出去到外部设备里进行润滑,经过润滑完以后的油液,然后还要经过回油体流回至油箱里,完成回收油液,回流的润滑油由于经过了润滑主体,可以通过智能润滑装置的金属粉检测装置对回流油液中含的金属粉数量进行检测,判断被润滑主体的磨损情况;也可以人工观察油液的油质判断被润滑主体内部的清洁度;但是以往的回油结构多数是焊接结实的接头,或者是油流指示器等,无法在开机时打开回油体,并对流出的油液进行观察,也不能感觉到回油的温度,不便于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进而不便通过观察开机后回流的润滑油,来判断润滑主体的运行情况。

3、综上,因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以往的回油结构多数是焊接结实的接头,或者是油流指示器等,无法在开机时打开回油体,并对流出的油液进行观察,也不能感觉到回油的温度,不便于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进而不便通过观察开机后回流的润滑油,来判断润滑主体运行情况的问题。

2、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包括回油壳体,所述回油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回油槽,所述回油壳体正面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背面连通有连接框,所述连接框的后端贯穿回油壳体并延伸至回油槽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回油壳体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框,所述安装框顶部的两侧,且位于回油槽的正上方均开设有观察槽,所述安装框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耐温玻璃。

3、优选的,所述回油壳体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热杆,所述导热杆的一端贯穿回油壳体并延伸至回油槽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的内壁固定连接。

4、优选的,所述耐温玻璃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一密封圈的底部与回油壳体的顶部活动连接。

5、优选的,所述管接头的背面,且位于连接框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圈,所述第二密封圈的一侧与回油壳体的正面活动连接。

6、优选的,所述安装框顶部的四周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栓,所述固定栓的下端贯穿安装框和耐温玻璃并延伸至回油壳体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的内壁螺纹连接。

7、优选的,所述回油壳体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装配板,所述装配板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

8、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9、1、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回油壳体、回油槽、管接头和连接框,管接头配合连接框与回油壳体的螺纹连接,达到任意更换管接头的功能,即通过更换不同直径的管接头让设备可以快速的与不同直径的油管进行连接,回油槽的开设为回油壳体提供了两个单独的回油体通道,两个通道内的回油可以互不干涉,即可以将不同的润滑主体用回油输送至不同的回油槽内腔,方便观察者对各个润滑主体的回油进行单独的观察作业,而不会混淆多个润滑主体的回油油质,此外回油壳体通过装配板与外部智能润滑装置进行装配式安装,相比较传统的焊接式安装,方便对设备进行更换或换新。

10、2、本实用新型通过设置安装框、观察槽和耐温玻璃,安装框对耐温玻璃进行保护和支撑,通过耐温玻璃可以直接观察回油槽内的回流油液,进而直观方便的判断回油槽内腔的回油中是否存在大量金属粉以及其他杂质等,达到可以快捷判断润滑主体运行情况的效果,此外安装框和观察槽可以通过解除固定栓与回油壳体的连接,取下观察槽,并让观察人员通过回油槽借助外部取样装置进行取样检测,进一步判断油液的洁净度、温度和是否包含杂质,且回油槽的高度相对管接头较高,防止了油液的溢出,以此让观察者可以在开机时直观的通过回油槽观察油液,防止了无法在开机时打开回油体,并对流出的油液进行观察,也不能感觉到回油的温度,不便于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进而不便通过观察开机后回流的润滑油情况出现。



技术特征:

1.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包括回油壳体(1),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壳体(1)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回油槽(2),所述回油壳体(1)正面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管接头(3),所述管接头(3)的背面连通有连接框(4),所述连接框(4)的后端贯穿回油壳体(1)并延伸至回油槽(2)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1)的内壁螺纹连接,所述回油壳体(1)的顶部设置有安装框(5),所述安装框(5)顶部的两侧,且位于回油槽(2)的正上方均开设有观察槽(6),所述安装框(5)的底部固定连接有耐温玻璃(7)。

2.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壳体(1)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连接板(8),所述连接板(8)的内腔固定连接有导热杆(9),所述导热杆(9)的一端贯穿回油壳体(1)并延伸至回油槽(2)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1)的内壁固定连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耐温玻璃(7)底部的四周均固定连接有第一密封圈(10),所述第一密封圈(10)的底部与回油壳体(1)的顶部活动连接。

4.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管接头(3)的背面,且位于连接框(4)的表面套设有第二密封圈(11),所述第二密封圈(11)的一侧与回油壳体(1)的正面活动连接。

5.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框(5)顶部的四周均活动连接有固定栓(12),所述固定栓(12)的下端贯穿安装框(5)和耐温玻璃(7)并延伸至回油壳体(1)的内腔,且与回油壳体(1)的内壁螺纹连接。

6.如权利要求1所述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回油壳体(1)底部的两侧均固定连接有装配板(13),所述装配板(13)的表面开设有螺纹槽。


技术总结
本技术提供一种智能润滑装置回油体结构,包括回油壳体,所述回油壳体顶部的两侧均开设有回油槽,所述回油壳体正面的两侧均活动连接有管接头,所述管接头的背面连通有连接框;本技术通过设置安装框、观察槽和耐温玻璃,安装框对耐温玻璃进行保护和支撑,安装框和观察槽可以通过解除固定栓与回油壳体的连接,取下观察槽,并让观察人员通过回油槽借助外部取样装置进行取样检测,进一步判断油液的洁净度、温度和是否包含杂质,防止了无法在开机时打开回油体,并对流出的油液进行观察,也不能感觉到回油的温度,不便于判断油液的清洁度,进而不便通过观察开机后回流的润滑油情况出现。

技术研发人员:郑海强
受保护的技术使用者:南京榆液液压有限公司
技术研发日:20230615
技术公布日:2024/1/1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