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7200785发布日期:2024-03-05 11:56阅读:11来源:国知局
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的制作方法

本技术涉及阀门的,尤其是涉及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


背景技术:

1、阀门是一种用于控制流体(如液体、气体、蒸汽等)流动的装置。

2、相关技术中,阀门通常由阀体、阀盖、阀座、阀芯、密封件等组成。其中,阀体是阀门的主体部分,通过其内部的流道来实现流体的通道。阀盖用于固定阀芯和阀座,并且通常会有与之相匹配的操作杆或手柄。阀座则是阀体上与阀芯接触的部分,用于确保阀门密封。阀芯是控制流体流动的核心部件,通常通过上下移动或旋转来实现开关或调节。而密封件则用于防止流体泄漏。

3、在面对一些不同管道的连接处时,由于不同管道之间的介质流动会存在压力差和流量差,因此需要在管道之间设置阀门来实现流量的调节工作,然而使用普通阀门仅仅依靠手动调节阀门的开关大小很难实现管道内部流量的自我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1、为了实现管道内部流量的自我平衡,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

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压力平衡式动态平衡阀,包括壳体以及竖向滑移设置在壳体内部的阀座,所述壳体在水平方向上的两侧分别开设有进水口和出水口,所述进水口位于阀座的侧边处,所述出水口位于阀座的上方,所述阀座的上下口均呈开口状态,所述阀座靠近进水口的一侧侧壁上开设有供水流进入的通水孔,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阀座进行移动的移动组件,所述移动组件包括:

4、移动弹簧,所述移动弹簧设置在壳体上;

5、弹性密封圈,所述弹性密封圈设置在壳体上且位于移动弹簧和阀座之间,所述壳体上开设有一个通水通道,所述通水通道一端与壳体出水口连通,所述通水通道的另一端与弹性密封圈下方的壳体空间连通。

6、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门打开时,水从壳体进水口流入,当流量变大时,阀座靠近进水口位置受到的水压变大,从而使得弹性密封圈上下方的水体产生压力差,弹性密封圈和移动弹簧就开始工作,从而带动阀座向下运动;当阀座向下运动时,进水口的流道口就变小,从而实现了管道内部流量的自我平衡。

7、可选的,所述阀座上设置有水平的缓冲隔板,所述缓冲隔板位于阀座通水孔的下方,所述缓冲隔板板面上开设有竖向的缓冲通孔。

8、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阀座上设置一片缓冲隔板,水体从进水口进入到阀座内部后先流到缓冲隔板上,然后再通过缓冲隔板上的缓冲通孔流入到阀座位于弹性密封圈上方的处,从而降低了水流对弹性密封圈瞬时的冲压力,对弹性密封圈和移动弹簧进行了保护,降低了水压突然增大时冲坏弹性密封圈和移动弹簧的概率。

9、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加固组件,所述加固组件用于加固弹性密封圈和阀座之间的连接强度,所述加固组件包括:

10、第一加固板,所述第一加固板螺纹连接在阀座上,所述第一加固板位于阀座底部且抵紧在弹性密封圈上表面上;

11、第二加固板,所述第二加固板竖向滑移设置在位于弹性密封圈下方的壳体内且抵紧在移动弹簧顶端上;

12、固定螺杆,所述固定螺杆依次穿过第二加固板和弹性密封圈然后螺纹连接在第一加固板上,所述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在固定螺栓作用下夹紧弹性密封圈。

13、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弹性密封圈的上下两侧分别设置第一加固板和第二加固板,且通过固定螺杆将第一加固板、第二加固板和弹性密封圈三者连接在一起成为一个整体,从而加强了弹性密封圈与移动弹簧组成的移动组件的整体的结构强度,提高了整个阀体的工作寿命。

14、可选的,所述壳体底部螺纹连接有阀盖,所述移动弹簧设置在阀盖上,所述阀盖一侧侧壁上开设有与通水通道连通的连通孔。

1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壳体底部螺纹连接阀盖,从而在壳体内的移动弹簧和弹性密封圈损坏时,通过转动阀盖脱离壳体,即可从壳体内取出移动弹簧和弹性密封圈进行更换,方便快捷,无需拆卸下整个阀体进行更换,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使用成本。

16、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对进水口的进水量进行调节的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

17、阀杆,所述阀杆转动设置在壳体上,所述阀杆顶部伸出至壳体上方;

18、调节芯,所述调节芯转动设置在壳体上且与阀杆底端连接,所述调节芯用于对进水口的开度进行调节;

19、锁紧螺丝,所述锁紧螺丝螺纹连接在壳体上且抵紧在阀杆侧壁上。

2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需要人工调节阀体流量时,将锁紧螺丝拧松,用扳手旋转阀杆,阀杆转动会带动调节芯旋转,调节芯转动从而改变阀门的开度,调整好后,拧动锁紧螺丝锁住阀杆即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阀杆由于阀体振动而发生跑位的概率。

21、可选的,所述壳体上设置有用于驱动阀杆进行转动的驱动装置,所述驱动装置包括:

22、连接套,所述连接套螺纹连接在壳体上且套住阀杆伸出壳体的一端;

23、安装架,所述安装架设置在连接套上;

24、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设置在安装架上;

25、第二转杆,所述第二转杆转动设置在安装架上且与驱动电机输出轴连接;

26、第一驱动齿轮,所述第一驱动齿轮套设在阀杆上;

27、第二驱动齿轮,所述第二驱动齿轮套设在第二转杆上且与第一驱动齿轮啮合;

28、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设置在安装架上且用于控制驱动电机开闭。

2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拧动连接套螺纹连接到壳体上且套住阀杆,当需要控制阀杆转动时,控制机构启动控制驱动电机启动,驱动电机启动带动第二转杆转动,第二转杆转动带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第二驱动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驱动齿轮转动,第一驱动齿轮转动带动阀杆转动,从而通过控制驱动电机实现了阀杆的转动工作,无需人工使用扳手等工具人为拧动,降低了工作强度,提高了工作效率。

30、可选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

31、调节块支架,所述调节块支架竖向滑移设置在安装架上;

32、调节螺套,所述调节螺套设置在调节块支架上且与阀杆顶端螺纹连接;

33、触点开关,所述触点开关设置在安装架上且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34、触片,所述触片设置在调节块支架上,所述触片与触点开关接触时,所述触点开关关闭驱动电机电源。

35、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二转杆转动带动阀杆转动的同时带动调节螺套竖向移动,调节螺套移动带动调节块支架竖向移动,调节块支架移动带动触片移动,当触片移动至与触点开关接触时,即表示阀杆已转动至极限位置,则触点开关强行控制驱动电机关闭,从而降低了驱动电机在阀杆移动到极限位置后仍旧继续工作而过载的概率,

36、可选的,述安装架上设置有用于对阀杆的转动位置进行感应的感应机构,所述感应机构包括:

37、电位器,所述电位器设置在安装架上且与驱动电机电连接;

38、第三转杆,所述第三转杆转动设置在位于电位器下方的安装架上,所述第三转杆侧壁上设置有能与电位器发生感应的磁铁块;

39、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用于在阀杆转动时带动第三转杆同步转动。

40、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传动组件使得阀杆在转动的同时带动第三转杆转动,第三转杆转动带动磁铁块移动,电位器对于移动的磁铁块进行感应,从而对阀杆的转动角度进行掌握,使得调节块支架无论是上行到最大行程还是下行到最大行程后都会自动关闭驱动电机,方便快捷,工作效率高。

41、可选的,所述传动组件包括:

42、传动齿条,所述传动齿条设置在调节块支架上;

43、传动杆,所述传动杆转动设置在安装架上且呈水平状态;

44、传动齿轮,所述传动齿轮设置在传动杆上且与传动齿条啮合;

45、第一锥齿轮,所述第一锥齿轮设置在第三转杆上;

46、第二锥齿轮,所述第二锥齿轮设置在传动杆上且与第一锥齿轮啮合。

47、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阀杆转动带动调节块支架移动,调节块支架移动带动传动齿条移动,传动齿条移动带动传动齿轮转动,传动齿轮转动带动传动杆转动,传动杆转动带动第二锥齿轮转动,第二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一锥齿轮转动,第一锥齿轮转动带动第三转杆转动,第三转杆转动带动磁体块移动,从而实现了阀杆转动的同时磁铁块也同步移动的工作。

48、可选的,所述壳体内侧壁上螺纹连接有阀座套,所述阀座竖向滑移设置在阀座套上。

49、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壳体内螺纹连接阀座套,阀座安装在阀座套上,从而避免了阀座直接与壳体内侧壁接触,降低了阀座在壳体内位移时与壳体之间长时间摩擦而相互磨损的概率,且在当阀座套磨损后只需拧动阀座套即可取下阀座套进行更换,无需拆下整个阀体对壳体进行更换,方便快捷。

50、综上所述,本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

51、1.通过阀门打开时,水从壳体进水口流入,当流量变大时,阀座靠近进水口位置受到的水压变大,从而使得弹性密封圈上下方的水体产生压力差,弹性密封圈和移动弹簧就开始工作,从而带动阀座向下运动;当阀座向下运动时,进水口的流道口就变小,从而实现了管道内部流量的自我平衡;

52、2.通过当需要人工调节阀体流量时,将锁紧螺丝拧松,用扳手旋转阀杆,阀杆转动会带动调节芯旋转,调节芯转动从而改变阀门的开度,调整好后,拧动锁紧螺丝锁住阀杆即可,防止在使用过程中阀杆由于阀体振动而发生跑位的概率;

53、3.通过在壳体内螺纹连接阀座套,阀座安装在阀座套上,从而避免了阀座直接与壳体内侧壁接触,降低了阀座在壳体内位移时与壳体之间长时间摩擦而相互磨损的概率,且在当阀座套磨损后只需拧动阀座套即可取下阀座套进行更换,无需拆下整个阀体对壳体进行更换,方便快捷。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