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0573776阅读:495来源:国知局
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的制作方法
【专利摘要】本发明涉及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本发明提供能够可靠地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锚固作业的后施工锚等。一种锚固于具有扩径部103的锚孔100的后施工锚10,其具备:插入了锚孔100的锚主体11、在与扩径部103对应的位置在径向上贯通形成的笔直形状的多个引导开口部14、能够滑动地被设置于各引导开口部14并以在径向上扩开的锚定状态与扩径部103卡止的多个扩开片12、以及以使多个扩开片12扩开的方式使各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的锥体部13。
【专利说明】
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
技术领域
[0001]本发明涉及锚固于在混凝土等的建筑框架穿孔的锚孔的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
【背景技术】
[0002]以往,作为这种后施工锚,公知有在将天花板等悬挂物固定于混凝土板等建筑框架的情况下所使用的后施工锚(以下,称为“销”)(参照专利文献I)。该锚被打入特殊形状的底孔,底孔具有底孔普通部、与底孔普通部相连的被扩径的锥形孔部、以及与锥形孔部相连并且比底孔普通部小径的直孔部。
[0003]锚具备:基部一侧的大径轴部、与大径轴部相连的芯棒、以及被安装于芯棒的套筒。芯棒具有环状突起部以及与其相连的锥形面,套筒与该环状突起部以及锥形面对应具有嵌合槽以及扩张部。而且,若将锚投入底孔,则扩张部的下端与锥形孔部的底抵接。
[0004]该状态下,若打入大径轴部,则芯棒的锥形面推开套筒的扩张部,同时芯棒的环状突起部与套筒的嵌合槽嵌合。被推开的扩张部与锥形孔部压接,由此套筒被锚固(固定)于建筑框架。另外,嵌合于嵌合槽的环状突起部成为防脱状态,在拉出方向上,套筒、芯棒以及大径轴部成为一体。
[0005]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83707号公报
[0006]在上述以往的后施工锚中,相对于大径轴部以及芯棒,套筒由其他部件构成,通过打入,成为将套筒锚固同时套筒在芯棒上成为防脱的状态。因此,若由于各部件的制造误差,扩张部相对于底孔的锥形面的压接状态变缓、或者芯棒相对于套筒的嵌合状态变缓,则拉出强度降低从而锚容易从底孔脱落。
[0007]另外,成为通过大径轴部的打入使芯棒的环状突起部与套筒的嵌合槽嵌合的构造,因此在环状突起部越过嵌合槽的边缘部时(第一次)、以及环状突起部与嵌合槽完全嵌合时(第二次),打入负载变大。因此,存在将第一次的打入负载误认为第二次的打入负载,从而将打入作业结束的担忧。这样的情况下,导致锚容易从底孔脱落。

【发明内容】

[0008]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可靠地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并且能够稳定地进行锚固作业的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
[0009]本发明的后施工锚是被锚固于在规定的深度位置具有扩径部的锚孔的后施工锚,该后施工锚的特征在于,具备:锚主体,其被插入锚孔;多个扩开片,它们以朝向扩径部扩开的方式能够滑动地被设置于锚主体;以及锥体部,其使多个扩开片分别向外侧滑动。
[0010]根据该结构,多个扩开片以朝向扩径部扩开的方式能够滑动地构成,因此若通过锥体部使多个扩开片向外侧滑动,则多个扩开片从锚主体突出,与锚孔的扩径部压接卡止。各扩开片构成为作为独立部件被设置于锚主体且能够滑动,因此仅通过将较小的力施加于锥体部,便能够使扩开片可靠地扩开。即,无论作业者的熟练程度如何,均能够稳定地进行锚固作业。另外,突出的多个扩开片以钩挂于扩径部的方式被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此外,锥体部可以是打入的类型,也可以是螺纹紧固的类型。
[0011 ]该情况下,优选各扩开片被设置为相对于锚主体在径向上能够滑动。
[0012]根据这些结构,能够使基于锥体部的多个扩开片的扩开构造简单。另外,扩开构造简单,因此在细径的锚主体也能够容易地应用该扩开构造。
[0013]该情况下,优选多个扩开片由被配设于180°点对称位置的两个扩开片构成。
[0014]根据该结构,与锚孔的扩径部压接卡止的扩开片相对于拉出力受到剪切力,但在该情况下,能够使接受扩开片的剪切力的部分的面积较大。
[0015]另外,各扩开片能够滑动地被设置于形成于锚主体的引导开口部,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引导开口部而互补的形状。
[0016]根据该结构,可抑制各扩开片相对于各引导开口部的松动,因此能够使拉出强度的主体成为多个扩开片的剪切强度。由此,能够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
[0017]该情况下,优选各扩开片的前端面被形成为模仿锚主体的外周面的圆弧面。
[0018]根据该结构,在多个扩开片的扩开状态下,能够使各扩开片的前端部的全域以钩挂于扩径部的方式卡止。
[0019]另一方面,优选各扩开片以使卡止侧前端部相对于锚主体的外周面成为非突出状态的方式被临时固定于锚主体。
[0020]根据该结构,在运搬时、保管时,能够有效地防止扩开片从引导开口部脱落。另外,在将锚主体插入锚孔时,扩开片不会成为妨碍。因此,能够使锚孔与后施工锚之间的间隙极小,从而能够抑制锚定状态的后施工锚的松动。此外,临时固定优选通过部分粘合、粘性胶带固定等。
[0021]另外,优选锥体部具有:使多个扩开片向径向的外侧移动的锥体部主体、和与被形成于锚主体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螺合并将锥体部主体压入的外螺纹部。
[0022]根据该结构,通过拧入外螺纹部,能够经由锥体部主体使多个扩开片向径向的外侧滑动。该情况下,通过拧入式将锥体部主体压入,因此若通过驱动钻等使外螺纹部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朝扩径部的压接力也能够恒定。另外,外螺纹部与内螺纹部螺合,因此即使多个扩开片从扩径部受到较强的反作用力,也能够抑制锥体部主体的松动(脱落)。此外,优选被形成于锚主体的内螺纹部在悬吊螺栓、连接螺栓用的螺纹孔延长,或者与该螺纹孔分开形成。在螺纹孔延长的情况下,进一步优选悬吊螺栓、连接螺栓拧入直至与外螺纹部抵接的位置(防止外螺纹部的松动)。
[0023]该情况下,优选锥体部主体包括被形成为锥形形状的锥形部,锥体部主体与外螺纹部被一体地形成。
[0024]根据该结构,能够将锥体部作为一个部件而简单地制造。另外,能够将锥体部简单地装入锚主体。此外,优选与锥形部接触的扩开片的内端侧的面成为与锥形部的倾斜互补的形状的倾斜面。
[0025]同样,优选锥体部主体包括具有与多个扩开片对应的多个倾斜面的楔部,锥体部主体与外螺纹部被分别独立地形成。
[0026]根据该结构,通过楔部的倾斜面,能够使各扩开片容易顺利地滑动。另外,若使外螺纹部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朝扩径部的压接力也能够恒定。此外,优选与楔部接触的各扩开片的内端侧的面成为与楔部的倾斜面互补的形状的倾斜面。
[0027]另一方面,优选锥体部具有:使多个扩开片向径向的外侧移动的锥体部主体、和将头部支承为能够沿锚主体的内周面旋转并相对于锥体部主体在轴向上螺合的螺栓部。
[0028]根据该结构,使螺栓部旋转,将锥体部主体拉近(或压入),从而能够使多个扩开片简单地向径向的外侧滑动。该情况下,利用拧入式,将锥体部主体拉近(压入),因此若通过驱动钻等使螺栓部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朝扩径部的压接力也能够恒定。另夕卜,锥体部主体与螺栓部螺合,因此即使多个扩开片从扩径部受到较强的反作用力,也能够抑制锥体部主体的松动。
[0029]另外,优选在锚主体的前端部突出地设置有对锚主体伴随着锥体部的拧入的连动旋转进行阻止的止转突起。
[0030]根据该结构,在拧入锥体部时,即使外螺纹部或螺栓部旋转时,通过止转突起不会使锚主体连动旋转,能够适当地进行锥体部主体相对于扩开片的压入或拉近。
[0031]本发明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是上述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该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对锚孔的底孔部进行穿孔的穿孔工序、在底孔部形成扩径部的扩径工序、将后施工锚插入锚孔的插入工序、以及通过锥体部使多个扩开片扩开的锚固工序。
[0032]根据该结构,首先经由穿孔工序以及扩径工序形成锚孔。接下来,在该锚孔插入了后施工锚后,通过锥体部使多个扩开片扩开。这样,通过预先在底孔部形成扩径部,能够使扩开的多个扩开片与扩径部压接卡止。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后施工锚的锚固作业,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锚定状态的后施工锚较高的拉出强度。
[0033]该情况下,优选在扩径工序与插入工序之间进一步具备:在锚孔注入粘合剂的注入工序。
[0034]根据该结构,不仅可使后施工锚相对于锚孔机械固定(锚固),也能够利用粘合剂而化学固定。因此,能够将后施工锚稳固地固定于(防止摇晃)锚孔。另外,在固定状态下,通过附着的粘合剂能够防止锥体部的松动。
[0035]本发明的后施工锚系统的特征在于,具备:上述的后施工锚、和在前端部具有在锚孔形成上述扩径部的刀刃部的扩径用扁钻,在轴向上,刀刃部的长度相对于各扩开片的长度被较长地形成,并且从后施工锚的前端至各扩开片的基端的距离与从扩径用扁钻的前端至刀刃部的基端的距离大致相同。
[0036]根据该结构,能够使通过扩径用扁钻形成的扩径部的位置、与被锚固于锚孔的后施工锚的多个扩开片的位置一致。因此,通过简单的作业,能够以使多个扩开片钩挂于扩径部的方式锚固后施工锚。由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后施工锚的锚固作业,并且能够可靠地维持锚定状态的后施工锚较高的拉出强度。
[0037]本发明的止转夹具是相对于在锚主体的基端部形成了卡合凹部的上述的后施工锚,对锚主体伴随着锥体部的拧入的连动旋转进行阻止的止转夹具,该止转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圆筒状的夹具主体,其具有在前端部与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凸部、并且在内侧形成用于将锥体部拧入的工具用的插入孔;和夹具支架,其在前端部保持夹具主体并且被形成为漏斗状。
[0038]根据该结构,对保持夹具主体的夹具支架进行操作,使夹具主体的卡合凸部与投入锚孔的锚主体的卡合凹部卡合。由此,可阻止锚主体的无用的旋转。该状态下从漏斗状的夹具支架侧,经由夹具主体对锥体部分配将其拧入的工具来将锥体部拧入。即,在使锚主体成为止转的状态下,能够维持锥体部。此外,夹具主体与夹具支架可以一体地形成,也可以独立地形成。
【附图说明】
[0039]图1是锚固有后施工锚的锚孔的剖视图。
[0040]图2是形成锚孔的扩径部的扩径装置的构造图。
[0041]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从正面观察的局部剖视图(a)以及从侧方观察的局部剖视图(b)。
[0042]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非锚定状态的剖视图(a),其b-b线剖视图(b),锚定状态的剖视图(c)以及其d-d线剖视图(d)。
[0043]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的表示穿孔工序的剖视图(a),表示扩径工序的剖视图(b)以及表示注入工序的剖视图(C)。
[0044]图6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中的表示插入工序的剖视图(a)以及表示锚固工序的剖视图(b)。
[0045]图7是第二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非锚定状态的剖视图(a),其b-b线剖视图(b),锚定状态的剖视图(c)以及其d-d线剖视图(d)。
[0046]图8是第三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非锚定状态的剖视图(a),其b-b线剖视图(b),锚定状态的剖视图(c)以及其d-d线剖视图(d)。
[0047]图9是第四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非锚定状态的剖视图(a),其b-b线剖视图(b),锚定状态的剖视图(c)以及其d-d线剖视图(d)。
[0048]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非锚定状态的剖视图(a),其b-b线剖视图(b),锚定状态的剖视图(c)以及其d-d线剖视图(d)。
[0049]图11是实施方式的止转夹具的构造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50]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后施工锚系统以及止转夹具进行说明。该后施工锚是相对于厚板、外壁、内壁等混凝土的建筑框架、混凝土的基础等,为了对构造体、设备等进行支承而设置的所谓的金属膨胀锚。特别是,本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能够防止打入不良,并且与具有扩径部的锚孔配合,可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
[0051]另外,后施工锚系统将后施工锚与用于形成该特殊形状的锚孔的扩径用扁钻系统化。因此,在详细地说明后施工锚前,针对形成该特殊形状的锚孔以及锚孔的扩径部的扩径用扁钻,简单地进行说明。
[0052]图1表示形成于混凝土的建筑框架的锚孔。如该图所示,锚孔100具有:在建筑框架101穿孔的笔直形状的底孔部102、以及在底孔部102的进深侧(前端侧)以比底孔部102粗径的方式形成的扩径部103。该情况下,扩径部103由存在两个位置的环状阶部104而从底孔部102向外侧伸出的圆筒状的部分构成。另外,底孔部102隔着扩径部103而具有:开口部一侧的较长的开口侧孔部102a、孔底侧的较短的底侧孔部102b。详细情况将后述,底孔部102与扩径部103使用不同的钻头形成。
[0053]图2表示包括扩径用扁钻的扩径装置。如该图所示,扩径装置200具有:作为动力源的电钻201、安装于电钻201的冷却液附件202、以及安装于冷却液附件202的扩径用扁钻203。冷却液附件202连接有图外的冷却液供给装置,冷却液从该冷却液供给装置经由冷却液附件202被供给于扩径用扁钻203。
[0054]扩径用扁钻203具备:在前端部进行底孔部102的扩径的钻头部211、以及在基端侧能够拆装地被安装于冷却液附件202的轴部212。钻头部211具有:对底孔部102进行磨削而形成扩径部103的两个刀刃部221、将两个刀刃部221保持为能够沿径向移动的刀刃保持部222、以及经由刀刃保持部222对两个刀刃部221进行支承的柄部223。
[0055]另外,柄部223与轴部212被一体地形成。另外,刀刃部221由剖面圆弧状的金刚石的刀刃、超硬合金的刀刃构成。若驱动电钻201而使扩径用扁钻203旋转,则离心力作用于两个刀刃部221,两个刀刃部221分别向径向的外侧扩开(相互向相反方向平行移动)。
[0056]由此,两个刀刃部221与底孔部102的内表面接触并对其进行磨削,在底孔部102形成有扩径部103。另外,在轴向上,刀刃保持部222的前端部比刀刃部221稍突出,该突出部分成为上述的底侧孔部102b。此外,针对扩径部103的切入深度,使后述的后施工锚10在拉出方向上卡止即可,优选成为0.5?1.0mm左右。
[0057]接下来,参照图3以及图4,对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进行说明。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的构造图,图4是使图3旋转了90°的状态的剖面构造图。如两个图所示,该后施工锚10具备:插入锚孔100的圆筒状的锚主体11、设置于锚主体11的前端侧的多个(实施方式中为两个)扩开片12、以及使多个扩开片12从内侧扩开的锥体部13。另外,后施工锚10在锚主体11插入锚孔100时,在锚主体11的与扩径部103对应的位置,具备多个(实施方式中为两个)能够滑动地对多个扩开片12进行支承的引导开口部14。
[0058]S卩,在与扩径部103对应的锚主体11的下部以与锚主体11的轴向正交的方式形成有两个引导开口部14,该两个引导开口部14能够滑动地支承两个扩开片12。该情况下,锚主体11与两个扩开片12分开独立地形成,另外,它们与锥体部13也分开独立地形成。而且,锚主体11、两个扩开片12以及锥体部13由软质的钢铁、不锈钢等构成,构成所谓的金属膨胀销。
[0059]锚主体11具有带台阶的内周面而被形成为圆筒状,并由安装有后述的连结螺栓26的基端侧的螺栓支承部21、和被固定于混凝土的建筑框架1I的前端侧的建筑框架固定部
22—体地形成(参照图3)。
[0060]螺栓支承部21在其内周面具有内螺纹部25,在内螺纹部25螺合有后述的锥体部13的外螺纹部42,并且将用于支承对象物的悬吊螺栓、连接螺栓等连结螺栓26(—般为全螺纹螺栓)拧入。即,在内螺纹部25螺合有锥体部13,并且在将锚主体11固定(锚固)于锚孔100后,安装连结螺栓26。此外,也可以分别形成连结螺栓26用的内螺纹部25与锥体部13用的内螺纹部25(例如,参照图7)。
[0061]在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内周面形成有与上述的内螺纹部25相连并且供后述的锥体部13的锥体部主体41松弛地插入的松弛插孔31。另外,在建筑框架固定部22以与其轴向正交的方式形成有上述的两个引导开口部14。两个引导开口部14被配设于将后施工锚10(锚主体11)插入锚孔100时的与扩径部103对应的位置。而且,与扩径部103卡止的上述的两个扩开片12沿径向能够滑动地被保持于两个引导开口部14。
[0062]各引导开口部14在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径向上贯通形成,两个引导开口部14被配设于180°点对称位置。即,两个引导开口部14隔着松弛插孔31而沿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直径方向(相对于轴线正交的方向)延伸。因此,被保持于各引导开口部14的两个扩开片12在扩开时相互向相反方向滑动移动。
[0063]各引导开口部14由剖面矩形的直孔构成。该情况下,引导开口部14的宽度考虑该部分的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壁厚,被形成为与松弛插孔31的直径相同的尺寸。另外,引导开口部14的高度被形成为与考虑了抗剪切力的扩开片12对应的尺寸。
[0064]另外,在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前端部即锚主体11的前端部形成有两个切口部32。各切口部32以从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前端切入为矩形的方式形成,两个切口部32在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周向上被配设于与两个引导开口部14相同的位置,并且以相同宽度形成。
[0065]由此,锚主体11的前端部在周向上成为凹凸形状,转矩作用于锚主体11时,在与锚孔100(的孔底)之间作用有抵抗转矩的摩擦力。即,通过两个切口部32,在将锥体部13拧入时,能够防止锚主体11连动旋转。
[0066]但是,本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0(锚主体11)相对于锚孔100(底孔部102)成为轻轻地敲击而插入的嵌合。因此,基本上(设计上),锚主体11不会因锥体部13的拧入而连动旋转。但是,在由于后施工锚10的制造上的误差、锚孔100的穿孔误差,嵌合松动的情况下,利用前端部的凹凸形状,可防止锚主体11的连动旋转。
[0067]此外,在上述的嵌合中,也可以在锚主体11的基端部外周面设置以陷入的方式与锚孔100的开口部嵌合的嵌合部。另外,切口部3 2的形状以及数量是任意的。例如,使切口部32的形状成为三角形、倒梯形。使切口部32的数量成为I或者3以上。
[0068]两个扩开片12分别能够滑动地被保持于上述的引导开口部14。因此,两个扩开片12被配设于180°点对称位置,并且被配设于将后施工锚10(锚主体11)插入锚孔100时的与扩径部103对应的位置。各扩开片12被形成为与剖面矩形的上述的引导开口部14互补的形状的剖面矩形。该情况下,扩开片12相对于引导开口部14,成为不会晃动而顺利地滑动的嵌入口 ο
[0069]另外,在拉出力作用于后施工锚10时,在各扩开片12作用剪切力,因此,各扩开片12具有可承受该剪切力的剖面积。该情况下,扩开片12的宽度被引导开口部14的宽度影响,因此利用扩开片12的高度确保可承受剪切力的剖面积。而且,为了使锚固时的扩开片12可靠地卡止于扩径部103,扩径部103的轴向的长度被形成为大于扩开片12的高度。
[0070]另一方面,各扩开片12的面对锥体部13的内端部具有模仿锥体部13的锥形角(相同的角度)的倾斜面35(参照图4(a)、(c))。扩开片12的内端由平坦的斜面形成(参照图4(b)),因此锥体部13在一处以线状与扩开片12接触,使其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移动。此外,也可以使扩开片12的内端形成为俯视“V”字状。此时,锥体部13在两处以线状与扩开片12接触。
[0071]另一方面,各扩开片12面对扩径部103的外端部(卡止侧端部)具有模仿锚主体11(建筑框架固定部22)的外周面的圆弧面36(参照图4(b))。而且,各扩开片12以相对于锚主体11的外周面成为非突出状态的方式被临时固定于锚主体11。本实施方式的扩开片12以其圆弧面36与锚主体11的外周面成为同一平面的方式配置,该状态下通过粘合剂较弱地粘合(临时固定)于引导开口部14。此外,也可以取代粘合剂而利用粘性胶带将扩开片12临时固定于锚主体11的外周面。
[0072]如上述那样,扩开片12被设置为在后施工锚10插入锚孔100时与扩径部103的深度位置一致。另外,扩开片12在轴向上被形成为比扩径部103短的尺寸。详细情况将后述,但后施工锚10(锚主体11)的前端在打入锥体部13时与锚孔100的孔底抵接。另一方面,扩径部103距孔底的位置根据与上述的扩径装置200的关系而规定(参照图5(b)以及图6(a))。
[0073]S卩,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轴向上,从后施工锚10的前端至各扩开片12的基端(图3的上端)的距离与从扩径用扁钻203的前端至刀刃部221的基端(图2的右端)的距离以成为相同的方式被设计。另外,刀刃部221的长度被形成为大于扩开片12的高度。即,可使锚固于锚孔100的后施工锚10的扩开片12相对于利用刀刃部221形成的扩径部103容易地对位。
[0074]锥体部13具有:使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的锥体部主体41、和与上述的内螺纹部25螺合并压入锥体部主体41的外螺纹部42。锥体部主体41与外螺纹部42被一体地形成,若拧入外螺纹部42,则锥体部主体41 一边旋转一边前进,被压入两个扩开片12之间。
[0075]外螺纹部42例如由内六角的外螺纹形成。对于本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0而言,例如在驱动钻安装驱动钻头320,拧入外螺纹部42(参照图6(b))。具体而言,预先将驱动钻的扭矩离合器设定为规定的扭矩值,拧入外螺纹部42。由此,作业者不会产生个人差,能够以规定的力将两个扩开片12压接于扩径部103的内周面。
[0076]锥体部主体41具有:与外螺纹部42相连的躯干部45、和与躯干部45相连的锥形部46。锥形部46被形成为将前端部以冠球形状倒角的倒截锥形即前端逐渐变细的锥形形状。锥形部46的锥形角是使各扩开片12从常规位置移动至压接位置的部分,形成为比较陡的角度。如上述那样,若利用驱动钻,拧入外螺纹部42,则两个扩开片12分别向径向外侧滑动移动。若各扩开片12的前端与扩径部103的内周面抵接,则驱动钻空转,通过其“滴答”声可掌握锥体部13的打入结束。
[0077]接下来,参照图5以及图6,对后施工锚10的施工方法(施工顺序)进行说明。该施工方法具备:使用穿孔装置300将底孔部102穿孔的穿孔工序(图5(a))、使用上述的扩径装置200在底孔部102形成扩径部103的扩径工序(图5(b))、使用注入装置310向锚孔100注入粘合剂A的注入工序(图5(c))、在锚孔100插入后施工锚10的插入工序(图6(a))、以及使插入的后施工锚10的两个扩开片12扩开的锚固工序(图6(b))。此外,注入工序也能够省略。
[0078]在图5(a)的穿孔工序中,使用在电钻(省略图示)安装了金刚石取芯钻头301的穿孔装置300,对与后施工锚10的长度对应的深度的底孔部102进行穿孔。该情况下,底孔部102的径(直径)使用比后施工锚10的径(外径)粗径0.3mm左右的金刚石取芯钻头301。另外,对于该穿孔装置300而言,与上述的扩径装置200相同,能够对金刚石取芯钻头301供给冷却液。此外,也可以取代金刚石取芯钻头301,使用金刚石的无芯钻头,也可以利用振动钻、锤钻(混凝土钻头)进行穿孔。
[0079]在图5(b)的扩径工序中,使用安装了扩径用扁钻203的上述扩径装置200。将扩径用扁钻203以与孔底抵接的方式插入底孔部102,通过电钻201使扩径用扁钻203旋转,对扩径部103进行磨削。由此,在底孔部102的规定的深度位置形成有具有扩径部103的锚孔100。此外,对于该扩径用扁钻203而言,也对一对刀刃部221供给冷却液。而且,在形成了扩径部103后,少许时间,继续进行冷却液的供给,进行锚孔100的清洗。由此,不需要先于注入工序的锚孔10的清洁。
[0080]在图5(c)的注入工序中,例如使用由栗部(省略图示)和喷嘴部311构成的注入装置310。将喷嘴部311以与孔底抵接的方式插入锚孔100,通过栗部的栗送,将粘合剂A从锚孔100的最进深部注入。粘合剂A例如使用2液型的环氧树脂类材料。
[0081]该情况下,粘合剂A的注入量成为在锚孔100插入了后施工锚10时(插入工序),粘合剂A不从锚孔100露出的程度,并且优选粘合剂A附着于扩开片12、锥体部13。接下来,移至插入工序以及锚固工序,但插入工序以及锚固工序在粘合剂A固化前结束。
[0082]在图6(a)的插入工序中,将后施工锚10以与孔底抵接的方式插入锚孔100内。在实际的作业中,用锤子等轻轻地敲打后施工锚10而插入锚孔100内。通过该插入,后施工锚10没入锚孔100,后施工锚10的扩开片12成为与锚孔100的扩径部103—致的状态。
[0083]在图6(b)的锚固工序中,使用安装了驱动钻头320的驱动钻等,以一定的扭矩将锥体部13拧入(将锥体部13打入)。由此,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外侧扩开(移动),与锚孔100的扩径部103压接。此处作业者确认驱动钻的空转,使锚固工序结束。以下,粘合剂A等待固化(养护)。
[0084]如以上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0,两个扩开片12能够滑动地被支承于引导开口部14,因此仅通过较小的扭矩拧入锥体部13,从而能够简单地使各扩开片12沿径向滑动。即,能够与作业者的熟练度无关地简单且稳定地进行锚固作业。另外,突出的两个扩开片12以钩挂于扩径部103的方式卡止,因此能够可靠地维持较高的拉出强度。
[0085]另外,通过基于外螺纹部42的拧入方式,压入锥体部主体41,因此若通过驱动钻等,使外螺纹部42的紧固扭矩恒定,则两个扩开片12朝扩径部103的压接力也能够成为恒定。另外,外螺纹部42与内螺纹部25螺合,因此两个扩开片12即使从扩径部103受到较强的反作用力,也能够防止锥体部主体41的松动。并且,通过粘合剂A,将扩开片12、锥体部13固定,在该点上,也能够防止锥体部主体41的松动。
[0086]此外,扩开片12以及引导开口部14的数量也可以分别为三个以上。其中,优选三个以上的扩开片12以及引导开口部14在周向上均衡地配置。另外,扩开片12以及引导开口部14的剖面形状也可以是圆形、倒三角形、倒梯形等。并且,扩径部103的外周面也可以是锥形状。
[0087]接下来,参照图7,对第二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A进行说明。此外,第二实施方式中,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088]对于该后施工锚1A而言,锚主体11的螺栓支承部21的内螺纹部25由连结螺栓26用的第一内螺纹部25a和锥体部13用的第二内螺纹部25b构成。而且,第二内螺纹部25b相比第一内螺纹部25a被成为小径。
[0089]另外,锥体部13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锥体部主体41A和外螺纹部42A构成,第二实施方式的锥体部主体41A的前端侧被形成为楔形。伴随于此,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锥体部13不同,锥体部主体41A与外螺纹部42A被分别独立地形成。即,外螺纹部42A与第二内螺纹部25b螺合,因此通过拧入而前进,但锥体部主体41A被该外螺纹部42A按压,被压入在两个扩开片12之间。
[0090]锥体部主体41是将圆柱体的一方的半部切为楔形的部件,且通过基端侧半部的躯干部45和前端侧半部的楔部47—体地形成。该情况下,各扩开片12的内端面成为与该楔部47的楔斜面47a互补的形状的倾斜面35。若拧入外螺纹部42A,则外螺纹部42A与锥体部主体41A抵接并使其前进。前进的锥体部主体41A使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移动。
[0091]在这样的第二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A中,通过楔部47的楔斜面47a,也能够使各扩开片12容易顺利地滑动。另外,若外螺纹部42A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12朝扩径部103的压接力也能够成为恒定。此外,锥体部主体41A也可以是将棱柱体的一方的半部切为楔形的部件。
[0092]接下来,参照图8,对第三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B进行说明。此外,第三实施方式中也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093]对于该后施工锚1B而言,锥体部13具有:使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的锥体部主体51、和将头部52a支承为能够沿锚主体11的内周面旋转并相对于锥体部主体51在轴向上螺合的螺栓部52。
[0094]螺栓部52具有内六角的头部52a,该头部52a在形成于内螺纹部25 (与上述的第一内螺纹部25a相当)与松弛插孔31之间的带台阶孔部53被支承为能够旋转。另外,形成了外螺纹的螺栓部52的轴部52b延伸直至锚主体11的前端附近位置。而且,该轴部52b与在轴心部形成了内螺纹的锥体部主体51螺合。因此,若使螺栓部52正转反转,则锥体部主体51进行进退。
[0095]锥体部主体51被形成为截锥形,从锚主体11的前端侧与两个扩开片12卡合。若使螺栓部52右旋转,则锥体部主体51被拉近,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移动。
[0096]这样,根据第三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B,通过螺栓部52,将锥体部主体51拉近,从而使两个扩开片12扩开。因此,若通过驱动钻等,使螺栓部52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12的朝扩径部103的压接力也能够成为恒定。另外,锥体部主体51与螺栓部52螺合,因此扩开片12即使从扩径部103受到较强的反作用力,也能够防止锥体部主体51的松动。
[0097]此外,锥体部主体51也可以如第二实施方式那样是楔形的部件。另外,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通过螺栓部52,将锥体部主体51拉近,但也可以将锥体部主体51逆向设置并压入。其中,此时,优选螺栓部52与锥体部主体51之间的螺纹接合成为左螺纹。
[0098]接下来,参照图9,对第四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C进行说明。此外,第四实施方式中也主要对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099]该后施工锚1C的扩开片12C以及引导开口部14C的形状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另夕卜,在锚主体11的前端部取代上述的两个切口部32而设置有连动旋转防止用的两个止转突起61。并且,在外螺纹部42取代工具用的六角孔(六角扳手)而设置有一字形孔(一字改锥)。
[0100]该实施方式的各扩开片12C的径向的前端侧半部被形成为俯视扇状。具体而言,扩开片12C的前端侧半部被形成为其打开角度从锚主体11的中心成为90°的角度。另外,与此对应地,引导开口部14C也形成为从锚主体11的中心成为90°的角度。由此,在锚主体11的周向上,90° X2 = 180°的部分成为引导开口部14C,除了引导开口部14C的部分的剖面积、与两个扩开片12C的扇状部分的剖面积的总和相同。另外,使扩开片12C相对于扩径部103的钩挂长度尽可能长。
[0101]两个止转突起61在锚主体11的前端部,被相互突出地设置于180°点对称位置。对于各止转突起61而言,外螺纹部42的旋转方向的前侧的边成为垂直边、后侧的边成为倾斜边的前端由锐角的突起形成。由此,相比使外螺纹部42旋转时的摩擦阻力,锚主体11的止转突起61与锚孔100的孔底之间的摩擦阻力极端大,因此能够防止锚主体11伴随着外螺纹部42 (锥体部13)的拧入的连动旋转。
[0102]对于这样的第四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C而言,通过锥体部13,也能够使各扩开片12C容易顺利地扩开。另外,若使外螺纹部42的紧固扭矩成为恒定,则多个扩开片12C朝扩径部103的压接力也能够恒定。并且,通过扇状的扩开片12C,能够提高拉出强度。
[0103]然而,在上述的第一实施方式?第四实施方式中,以拧入方式打入锥体部13。即,由锥体部主体41、41A、51以及外螺纹部(螺栓部)42、42A、52构成锥体部13。但是,本发明也可以省略外螺纹部(螺栓部)42、42A、52,而仅由与锥体部主体41、4IA、51相当的部件构成锥体部13(省略图示)。在这样的情况下,使用插入了锚主体11的打入棒等,将锥体部13朝向两个扩开片12、12C打入(第三实施方式中打入锚主体11)。该情况下,也能够以较小的打入力使两个扩开片12、12C适当地扩开。
[0104]另外,锥体部主体41、41A、51与扩开片12、12C的接触部分至少一方成为倾斜面(锥形面)即可。并且,引导开口部14、14C也可以具有前端上升的倾斜。
[0105]接下来,参照图10,对第五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D进行说明。此外,第五实施方式中也主要对与第四实施方式不同的部分进行说明。
[0106]对于该后施工锚1D而言,锥体部13D成为仅通过旋转90°便使两个扩开片12向径向的外侧滑动的结构。另外,扩开片12以及引导开口部14具有与第四实施方式相同的基本形态。
[0107]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锥体部13D由在锚主体11的内周面被支承为能够旋转的内六角的头部91、和与头部91相连的凸轮部92—体地形成。凸轮部92被形成为剖面近似菱形,且在其外周面与两个扩开片12接触。另外,在凸轮部92以将长径方向一分为二的方式形成有分割狭缝93。而且,利用该分割狭缝93,凸轮部92在长径方向上具有弹簧特性。
[0108]凸轮部92的两个短径前端部92a与两扩开片12接触的状态是两个扩开片12的非扩开状态,若凸轮部92从该状态开始旋转,则两个扩开片12缓慢扩开。而且,若凸轮部92旋转90°,则凸轮部92的两个长径前端部92b具有弹簧特性而与两扩开片12接触,两个扩开片12成为扩开状态。
[0109]另一方面,在各扩开片12的基端面形成有供旋转了90°的凸轮部92的各长径前端部92b卡合的较小的V槽12a。若凸轮部92旋转90°,成为两个扩开片12的扩开状态,则凸轮部92的长径前端部92b落入V槽12a,可确认两个扩开片12的扩开状态。
[0110]对于这样的第五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D而言,仅通过使锥体部13D旋转90°,能够使各扩开片12容易顺利地扩开。此外,凸轮部92也可以被形成为剖面椭圆形。
[0111]然而,在这些实施方式中,例如在锚孔100的孔底被极为平滑地穿孔的情况下,存在锚主体11的切口部32、止转突起61滑动,从而锚主体11相对于锥体部13连动旋转的可能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系统准备防止锚主体11连动旋转的止转夹具80。
[0112]如图11所示,止转夹具80具备:钢制的夹具主体81、在前端部安装了夹具主体81的铝制的夹具支架82。另外,在后施工锚10的锚主体11且在其基端部形成有一对卡合凹部83(图示例示出第一实施方式的后施工锚10)。
[0113]夹具主体81具有:在内侧形成了用于拧入锥体部13的工具用的插入孔85a的圆筒状的固定部85、和突出地设置于固定部85的前端部并与上述的卡合凹部83卡合的一对卡合凸部86。另外,在固定部85的外周面形成有用于使夹具主体81与夹具支架82螺合的外螺纹85b ο
[0114]另一方面,夹具支架82整体被形成为漏斗状,在其前端部形成有供夹具主体81螺合的内螺纹82a。若将夹具主体81与夹具支架82的前端部螺合,则夹具主体81的固定部85设置于夹具支架82的前端部,成为仅一对卡合凸部86突出的状态。另外,夹具支架82的内部与夹具主体81的插入孔85a成为连通的状态。
[0115]这样构成的止转夹具80对保持了夹具主体81的夹具支架82进行操作,使夹具主体81的卡合凸部86与投入了锚孔100的锚主体11的卡合凹部83卡合。由此,可阻止锚主体11的无用的旋转。该状态下从夹具支架82侧,经由插入孔85a对锥体部13分配将其拧入的工具(例如驱动钻头320)来拧入锥体部13。
[0116]这样,使用止转夹具80,通过进行锥体部13的紧固,可阻止锚主体11的连动旋转,能够使两个扩开片12适当地扩开。
[0117]附图标记的说明
[0118]10、1(^、108、10(:、100"_后施工锚;11"_锚主体;12、120"扩开片;13、130"_锥体部;14、14C...引导开口部;21...螺栓支承部;22...建筑框架固定部;25...内螺纹部;32...切口部;36...圆弧面;41、41Α."锥体部主体;42、42Α."外螺纹部;46...锥形部;47...楔部;51...锥体部主体;52...螺栓部;52b…轴部;61...止转突起;80…止转夹具;81...夹具主体;82...夹具支架;83...卡合凹部;85a…插入孔;86...卡合凸部;92...凸轮部;100…锚孔;101…建筑框架;102…底孔部;103…扩径部;200…扩径装置;203…扩径用扁钻;221…刀刃部;A…粘合剂。
【主权项】
1.一种后施工锚,其为被锚固于在规定的深度位置具有扩径部的锚孔的后施工锚,该后施工锚的特征在于,具备: 锚主体,其被插入所述锚孔; 多个扩开片,它们以朝向所述扩径部扩开的方式能够滑动地被设置于所述锚主体;以及 锥体部,其使所述多个扩开片分别向外侧滑动。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扩开片被设置为相对于所述锚主体在径向上能够滑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扩开片由被配设于180°点对称位置的两个所述扩开片构成。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扩开片能够滑动地被设置于形成于所述锚主体的引导开口部,并且被形成为相对于所述引导开口部而互补的形状。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扩开片的前端面被形成为模仿所述锚主体的外周面的圆弧面。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各扩开片以使卡止侧前端部相对于所述锚主体的外周面成为非突出状态的方式被临时固定于所述锚主体。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体部具有:使所述多个扩开片向径向的外侧移动的锥体部主体、和 与被形成于所述锚主体的内周面的内螺纹部螺合并将所述锥体部主体压入的外螺纹部。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体部主体包括被形成为锥形形状的锥形部, 所述锥体部主体与所述外螺纹部被一体地形成。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体部主体包括具有与所述多个扩开片对应的多个倾斜面的楔部, 所述锥体部主体与所述外螺纹部被独立地形成。10.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所述锥体部具有:使所述多个扩开片向径向的外侧移动的锥体部主体、和将头部支承为能够沿所述锚主体的内周面旋转并相对于所述锥体部主体在轴向上螺合的螺栓部。11.根据权利要求8?10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锚主体的前端部突出地设置有对所述锚主体的伴随着所述锥体部的拧入的连动旋转进行阻止的止转突起。12.—种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其为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该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的特征在于,具备: 对所述锚孔的底孔部进行穿孔的穿孔工序、 在所述底孔部形成所述扩径部的扩径工序、 将所述后施工锚插入所述锚孔的插入工序、以及 通过所述锥体部使所述多个扩开片扩开的锚固工序。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后施工锚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扩径工序与所述插入工序之间进一步具备:在所述锚孔注入粘合剂的注入工序。14.一种后施工锚系统,其特征在于,具备: 权利要求1?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销、和 在前端部具有在所述锚孔形成所述扩径部的刀刃部的扩径用扁钻, 在轴向上,所述刀刃部的长度相对于所述各扩开片的长度被较长地形成,并且从所述后施工锚的前端至所述各扩开片的基端的距离与从所述扩径用扁钻的前端至所述刀刃部的基端的距离大致相同。15.—种止转夹具,其为相对于在所述锚主体的基端部形成了卡合凹部的权利要求7?11中任一项所述的后施工锚,对所述锚主体伴随着所述锥体部的拧入的连动旋转进行阻止的止转夹具,该止转夹具的特征在于,具备: 圆筒状的夹具主体,其具有在前端部与所述卡合凹部卡合的卡合凸部、并且在内侧形成用于将所述锥体部拧入的工具用的插入孔;和 夹具支架,其在前端部保持所述夹具主体并且被形成为漏斗状。
【文档编号】F16B13/08GK105934591SQ201480074157
【公开日】2016年9月7日
【申请日】2014年8月21日
【发明人】藤田正吾
【申请人】Fs技术公司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