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2504407阅读:248来源:国知局
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的制作方法与工艺

本实用新型属于气体充氮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



背景技术:

充氮车是用于给飞机、蓄能器等设备充氮气的一种专用设备。目前,现有的充氮车基本采用液压为动力的一种充氮设备,一般由液压泵站、氮气增压系统、控制系统、可移动小车四部分组成。其核心是氮气增压系统,但液压系统的稳定对设备的性能和稳定性有很大的影响。

现有的充氮车存在以下不足:

(1)、结构复杂,体积庞大,大多采用车体结构,靠机动或电力驱动,无法满足方便、快捷、便携的使用要求;

(2)、对使用环境要求较高,如路况、电源等设施;

(3)、结构复杂,既有液压系统,又有气压系统,维护、维修复杂。且液压系统存在容易泄漏、污染的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携带方便、维修方便、适用于多种环境的便携式移动充氮箱。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包括由上面板、下面板和两个侧板组合而成的箱体,所述上面板一面上依次安装有减压阀、进气接头、节流阀、截止阀、充气接头和放气开关,所述减压阀穿过所述上面板连接有导管,且所述减压阀与所述上面板连接处的导管上设有第一压力表;

所述导管上设有第一分支管道和第二分支管道,所述第一分支管道与所述节流阀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管道与所述截止阀连接;

所述侧板上设有增压器接头,所述箱体内设有过滤器,所述进气接头穿过上面板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过滤器和所述增压器接头连接;

所述下面板上固定有气体增压器,所述节流阀穿过上面板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进气接头和气体增压器连接,所述充气接头通过管道与所述气体增压器连接,所述放气开关通过管道与所述气体增压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分支管道上设有三通接头,所述三通接头第一端经第一分支管道与减压阀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第二端与所述截止阀连接,所述三通接头第三端与通过单向阀与所述导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分支管道上设有四通接头,所述四通接头第一端经所述第二分支管道与减压阀连接,所述四通接头第二端与所述截止阀连接,所述四通接头第三端与所述增压器接头连接,所述四通接头第四端与所述过滤器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截止阀与所述上面板连接处的第二分支管道上设有第二压力表;所述放气开关与所述上面板连接处的管道上设有第三压力表。

进一步地,所述上面板另一面与所述减压阀对应位置焊接有焊接接头,与所述焊接接头垂直方向连接有球型接头,所述减压阀依次通过焊接接头和球型接头与所述导管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节流阀与所述气体增压器连接的管道上设有气体安全阀,所述气体安全阀设于所述箱体内。

进一步地,所述球型接头上设有外套螺母。

进一步地,所述下面板底部设有滚轮。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取消了现有充氮车的液压泵站,动力源与增压系统,采用氮气同时保留控制系统整体集成到箱体内,输出压力在3-15Mpa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其增压系统采用气体增压器成品件,性能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利用液压缸输入、输出压力比等于活塞面积比的原理,将低压气体增至所需高压。采用具有自洁式、不易污染、具有疏水性和疏油性(油水双疏)的纳米双疏膜滤芯组件,可使设备在低压差下运行,且具有透气性能好;使用焦油分离器对废水中的焦油粉尘、水进行高效分离。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的主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的俯视图;

图中数字和字母所表示的相应部件名称:

1、减压阀2、进气接头3、节流阀;4、第二压力表;5、截止阀;6、充气接头;7、放气开关;8、上面板;9、焊接接头;10、球型接头;11、外套螺母;12、导管;1201、第一分支管道;1202、第二分支管道;13、单向阀;14、过滤器;15、三通接头;16、增压器接头;17、四通接头;18、气体增压器;19、气体安全阀;20、螺栓;21、下面板;22、侧板;23、第三压力表;24、第一压力表;25、滚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图示,进一步阐述本实用新型。

参照附图1-2所示,本使用新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移动充氮箱,包括由上面板8、下面板21和两个侧板(图中未示出)组合而成的箱体,所述上面板8一面上依次安装有减压阀1、进气接头2、节流阀3、截止阀5、充气接头6和放气开关7,所述减压阀1穿过所述上面板8连接有导管12,且所述减压阀1与所述上面板8连接处的导管12上设有第一压力表24;

所述导管12上设有第一分支管道1201和第二分支管道1202,所述第一分支管道1201与所述节流阀2连接,所述第二分支管道1202与所述截止阀5连接;

所述侧板22上设有增压器接头16,所述箱体内设有过滤器14,所述进气接头2穿过上面板通过管道依次与所述过滤器14和所述增压器接头16连接;

所述下面板21上固定有气体增压器18,所述节流阀3穿过上面板8通过管道分别与所述进气接头2和气体增压器18连接,所述充气接头6通过管道与所述气体增压器18连接,所述放气开关7通过管道与所述气体增压器18连接。

具体地,导管12和导管分支都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其质量较轻,应用广泛。箱体也可以采用不锈钢材质。气体介质采用氮气,输出压力在3-15Mpa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

为了方便连接,作为上述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一分支管道1201上设有三通接头15,所述三通接头15第一端经第一分支管道与减压阀1连接,所述三通接头15第二端与所述截止阀5连接,所述三通接头15第三端与通过单向阀13与所述导管连接。

为了连接截止阀5和减压阀1,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分支管道1202上设有四通接头17,所述四通接头17第一端经所述第二分支管道1202与减压阀1连接,所述四通接头17第二端与所述截止阀5连接,所述四通接头17第三端与增压器接头16连接,所述四通接头17第四端与所述过滤器14连接。

为了方便测量截止阀5和放气开关7处的压力,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截止阀5与所述上面板连接处的第二分支管道1202上设有第二压力表4;所述放气开关7与所述上面板8连接处的管道上设有第三压力表23。

为了使得减压阀1与导管连接稳固,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上面板8另一面与所述减压阀1对应位置焊接有焊接接头9,与所述焊接接头9垂直方向连接有球型接头10,所述减压阀1依次通过焊接接头9和球型接头10与所述导管12连接。

为了确保使用中的安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节流阀3与所述气体增压器18连接的管道上设有气体安全阀19,所述气体安全阀19设于所述箱体内。

为了稳固球型接头10,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球型接头10上设有外套螺母11。

为了方便移动,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下面板21底部设有滚轮。

具体使用中,为了实现便携、方便的目的,将整个充氮设备集成到外形尺寸为600mmX400mmx500mm(长X宽X高)的箱体内,重量≤25K个;便于使用者使用,维护,在机场等现场使用方便。

为方便使用,可以增加控制系统对本实用新型中各个部分的流量和充氮过程等进行控制,具体可以为控制器控制各个阀门、开关、气体增压器以及流量,然后通过压力值和预设的各种预设值,通过控制器进行控制,方便使用。

本实用新型在结构上取消了现有充氮车的液压泵站,动力源与增压系统均采用氮气、保留控制系统整体集成到箱体内,输出压力在3-15Mpa范围内可以自由调节。其增压系统采用气体增压器成品件,性能稳定,可靠。

本实用新型结构上,箱体由不锈钢材质制成,减压阀1、进气接头2、节流阀3、第二压力表4、截止阀5、充气接头6和放气开关7均采用过壁安装的方法安装在上面板8上,气体增压器18通过螺栓固定在箱体底板上,焊接接头9、球型接头10、外套螺母11、导管12、单向阀13、过滤器14、三通接头15、增压器接头16、四通接头17和气体安全阀19等安装于所述箱体内。

本实用新型采用的原理为:利用液压缸输入、输出压力比等于活塞面积比的原理,将低压气体增至所需高压。

本实用新型的使用方法如下:

首先进行充气准备:将气瓶接入本设备的充气接头6,关闭截止阀5、节流阀3、减压阀1,由公式P=15xPl(P:被试产品所需试验压力;Pl:驱动压力)得出驱动压力值后,缓慢打开减压阀1并观察第一压力表24,当压力达到所需之后锁定减压阀1。本系统设有气体安全阀19,开启压力设为1.1Mpa,防止超调或误操作造成压力过高损坏设备或对人员造成意外伤害。

当驱动压力调整完毕后,缓慢打开截止阀5及放气开关7,放掉系统内气体,此时完成充气前的准备工作。

然后进行充气:充气时,将待充气的设备与移动充氮箱充气接头6连接,关闭放气开关7,按顺序缓慢打开减压阀1及气瓶开关,充气箱自动完成充气过程,当产品压力达到设定值后,设备停止工作,按顺序关闭开关减压阀1及气瓶开关进行保压。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