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725848发布日期:2019-09-20 22:43阅读:134来源:国知局
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旋盖机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



背景技术:

在现有技术中,灌装机将空瓶或桶注入液体或者固体后需要进行封装,通常使用到的是旋盖机将塑料瓶盖进行旋盖封装,旋盖机包括理盖装置、分盖装置、旋盖装置以及输送待旋盖的瓶或桶的输送装置,因瓶盖结构的特殊性,常见的瓶盖底部凹陷有配合瓶或桶口的槽口,与底部相对顶部为平整的平面,当瓶盖的底部朝向瓶或桶口时称为正向瓶盖,反之瓶盖的顶部朝向瓶或桶口时称为反向瓶盖,反向瓶盖无法在旋盖机中正常旋盖,因此理盖装置的作用就是将瓶盖调整为正向瓶盖再通过送盖通道源源不断的向分盖装置输送,所述分盖装置再将这些正向瓶盖取走,但是在没有待旋盖瓶或桶送入时,该些正向瓶盖依然会继续送入分盖装置中,此时分盖盘仍会取走瓶盖,导致不必要的浪费,并且由于瓶盖的质量轻其进入分盖盘的取盖卡口会不顺畅,出现卡口取不到瓶盖,如果分盖盘高速转动时还会出现瓶盖被甩出的现象,存在安全隐患。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情况,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实现按需释放瓶盖,同时保证所述瓶盖有序顺畅进入分盖模块,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解决了瓶盖被甩出的风险。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用于旋盖机的分盖作业,所述旋盖机用于待旋盖瓶或桶的塑料瓶盖安装,所述旋盖机按瓶盖的输送方向依次包括一理盖装置、所述分盖装置以及一旋盖装置,所述理盖装置布置在所述分盖装置的上方,所述理盖装置与所述分盖装置之间设有输送所述瓶盖的一送盖通道,所述分盖装置包括:一机架、一控制器、一引盖模块、一压盖模块以及一分盖模块;所述引盖模块包括:一进盖端、一出盖端以及连接所述进盖端和所述出盖端的一引盖通道,所述进盖端连接所述送盖通道,所述出盖端对应所述分盖模块设置,用以实现所述瓶盖按所述引盖通道预设路径滑入所述分盖模块中;所述压盖模块包括:一U形支座、一压盖气缸、一压盖头以及一传感器,所述U形支座竖直安装在所述出盖端上部或者垂直所述出盖端的一侧安装,所述压盖气缸安装在所述U形支座上,其输出端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压盖头,所述压盖头朝向所述瓶盖布置,初始状态下,所述压盖气缸驱动所述压盖头抵压所述出盖端内部的所述瓶盖,所述传感器安装在所述机架上,并与所述控制器电信号连接,用于检测是否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送入所述旋盖装置中,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送入,将该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控制所述压盖气缸驱动所述压盖头释放被抵压的所述瓶盖。

优选的,所述分盖模块包括:一驱动装置、一分盖盘、一分盖底座以及一引盖托盘,所述驱动装置安装在所述机架的一侧,其输出端连接有所述分盖盘,用以驱动所述分盖盘旋转,所述分盖底座设置在所述分盖盘下方并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分盖盘边缘部设有预定数量的取盖卡口,该些取盖卡口沿所述分盖盘周向等分分布,该些取盖卡口与所述瓶盖适配,所述引盖托盘安装在所述分盖底座上,所述引盖托盘沿所述分盖盘旋转路径布置,并所述分盖盘形成有一引盖槽,当所述压盖头释放被压的所述瓶盖时,所述驱动装置驱动所述分盖盘旋转,所述分盖盘对应的所述取盖卡口取走所述出盖端释放出来的所述瓶盖,随后进入所述引盖槽内,所述引盖槽接入所述旋盖装置,保证所述分盖盘旋取所述瓶盖顺畅。

进一步的,所述驱动装置为旋转气缸、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更精准的配合旋盖装置实现取盖放盖,但也不局限以上列举的三种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分盖盘为环形,所述取盖卡口为一弧形沟槽,所述弧形沟槽由所述分盖盘的外圆向其圆心凹陷形成,其形状与所述瓶盖适配,保证所述分盖板取走瓶盖更顺畅。

优选的,所述引盖通道沿所述进盖端向所述出盖端延伸的方向依次还包括:一竖直部、一弧形部以及一水平部,保证所述瓶盖进入所述引盖通道后平缓的从所述出盖端滑出。

优选的,所述分盖装置还包括:一剔盖模块,用于剔除与正向瓶盖相反的反向瓶盖,其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的所述竖直部并靠近所述进盖端,用于剔除反向的所述瓶盖,其包括一第一安装架和一剔盖轮,所述第一安装架可调节的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上,所述剔盖轮为星轮结构,其周向设有预定数量的长齿,该些长齿的长度大于所述瓶盖的厚度,所述剔盖轮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远离所述引盖通道的端部上,所述长齿延伸至所述引盖通道内,所述剔盖模块是这样实现的剔盖动作的,当进入的瓶盖为正向瓶盖时,所述瓶盖会带动所述剔盖轮旋转所述瓶盖则会顺利进入所述引盖通道内,当进入的是反向瓶盖时,所述瓶盖会被所述剔盖轮上的长齿直接挡出所述引盖槽,因此所述剔盖模块进一步保证进入所述引盖通道的所述瓶盖为正向瓶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架上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至少一第一长条孔,所述第一安装架通过一固定螺栓穿过所述长条孔与所述引盖通道的所述竖直部安装,用以实现所述安装架在水平方向的调节,进一步调节所述剔盖轮上的长齿伸入在所述引盖槽内的深度,以适配不同形状的瓶盖。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安装架远离所述引盖通道的端部上设有一第二长条孔,所述剔盖轮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长条孔内,实现所述剔盖轮竖直位置上的调节,用以配合剔盖模块的调节,提高剔盖成功率。

优选的,所述分盖装置还包括:一吹盖模块,其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上并靠近所述出盖端,其包括一第二安装架和一吹气嘴,所述第二安装架可转动安调节的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上,且位于所述弧形部靠近所述竖直部的位置,所述吹气嘴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架上,其吹气口朝向所述出盖端设置,远离所述吹气口的一端连接一进气管,所述吹气嘴向所述引盖通道内吹出一股气流,用以推动所述引盖通道内的所述瓶盖向所述出盖端运动,保证所述瓶盖能够顺畅的滑出所述引盖通道。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在所述引盖模块的所述出盖端上设置有压盖模块,所述压盖模块竖直安装在所述出盖端上部或者垂直所述出盖端的一侧安装,所述压盖模块通过安装在所述U形支座上的所述压盖气缸驱动所述压盖头与所述出口端的所述瓶盖顶部或者侧表面抵压,同时通过所述传感器检测是否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送入所述旋盖装置中,若所述传感器检测到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送入,将该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接收到该信号控制所述压盖气缸驱动所述压盖头释放被抵压的所述瓶盖,所述瓶盖会被有序顺畅的被推入所述分盖模块中,避免了瓶盖被甩出的风险,同时解决了没有待旋盖瓶或桶送入时所述分盖盘仍会取走瓶盖浪费的现象。

为了防止瓶盖在通过所述引盖通道内卡住,所述吹盖装置通过吹气嘴给向所述引盖通道内吹如一股气流,该股气流用以推动所述瓶盖从所述引盖通道的出盖端滑出,保证所述引盖通道的顺畅。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I向局部视图;

图3是图2中C-C向局部视图;

图4是压盖模块的第二种实施方案;

图5是剔盖模块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6是反向瓶盖进剔盖模块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机架,2-理盖装置,3-送盖通道,4-剔盖模块,5-引盖通道,5a-进盖端,5b-竖直部,5c-弧形部,5d-水平部,5f-出盖端,6-压盖模块,7-驱动装置, 7a-驱动转轴,8-分盖底座,9-分盖盘,9a-取盖卡口,10-第二安装架,11-吹气嘴, 12-传感器,12a-第三安装架,13-引盖托盘,13a-引盖槽,40-剔盖轮,41-第二长条孔,42-第一安装架,43-固定螺栓,44-第一长条孔,60-压盖气缸,61、61a-U 形支座,62-压盖头,100-瓶盖,100a-正向瓶盖,100b-反向瓶盖。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说明。

参阅图1和图2,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用于旋盖机的分盖作业,所述旋盖机用于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的塑料瓶盖100安装,所述旋盖机按瓶盖100的输送方向依次包括一理盖装置2、所述分盖装置以及一旋盖装置(图未示),所述理盖装置2布置在所述分盖装置的上方,所述理盖装置2与所述分盖装置之间设有输送所述瓶盖100的一送盖通道3,所述分盖装置包括:一机架1、一控制器(图未示)、一引盖模块、一压盖模块6、一分盖模块、一剔盖模块4以及一吹盖模块。

参阅图1和图2,所述引盖模块包括:一进盖端5a、一出盖端5f以及连接所述进盖端5a和所述出盖端5f的一引盖通道5,所述进盖端5a连接所述送盖通道3,所述出盖端5f延伸至所述分盖模块处,所述引盖通道5沿所述进盖端 5a向所述出盖端5f延伸的方向依次还包括:一竖直部5b、一弧形部5c以及一水平部5d,保证所述瓶盖100按所述引盖通道5预设路径从所述出盖端5f平缓滑出,之后再进入所述分盖模块。

参阅图1和图3,所述压盖模块6包括:一U形支座61、61a、一压盖气缸 60、一压盖头62以及一传感器12,所述U形支座61竖直安装在所述出盖端5f 上部,所述压盖气缸60安装在所述U形支座61上,其输出端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压盖头62,所述压盖头62朝向所述瓶盖100布置,初始状态下,所述压盖气缸60驱动所述压盖头62抵压所述出盖端5f内部的所述瓶盖100的顶部,所述传感器12通过一第三安装架12a安装在所述机架1上,并与所述控制器(图未示)电信号连接,用于检测是否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送入所述旋盖装置(图未示)中,所述传感器12检测到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送入,同时将该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图未示),所述控制器(图未示)接收到该信号控制所述压盖气缸60驱动所述压盖头62释放被抵压的所述瓶盖100。

参阅图1和图4,所述压盖模块6的另一种设计方案,所述U形支座61a垂直所述出盖端5f的一侧水平安装,所述压盖气缸60安装在所述U形支座61a 上,其输出端的活塞杆连接所述压盖头62,所述压盖头62朝向所述瓶盖100布置,初始状态下,所述压盖气缸60驱动所述压盖头62抵压所述出盖端5f内部的所述瓶盖100的侧表面。

参阅图1和图2,所述分盖模块包括:一驱动装置7、一分盖盘9、一分盖底座8以及一引盖托盘13,所述驱动装置7安装在所述机架1,其输出端通过一驱动转轴7a与所述分盖盘9连接,用以驱动所述分盖盘9旋转,所述分盖底座8设置在所述分盖盘9下方并与所述机架1连接,所述分盖盘9为环形,所述分盖盘9在边缘部设有预定数量的取盖卡口9a,该些取盖卡口9a沿所述分盖盘9周向等分分布,该些取盖卡口9a为一弧形沟槽,所述弧形沟槽由所述分盖盘9的外圆向其圆心凹陷形成,其形状与所述瓶盖100适配,所述引盖托盘13 安装在所述分盖底座8上,所述引盖托盘13沿所述分盖盘9旋转路径布置,并所述分盖盘9形成有一引盖槽13a,当所述压盖头62释放被压的所述瓶盖100 时,所述驱动装置7驱动所述分盖盘9旋转,所述分盖盘9对应的所述取盖卡口9a取走所述出盖端5f释放出来的所述瓶盖100,随后进入所述引盖槽13a内,所述引盖槽13a接入所述旋盖装置(图未示),保证所述分盖盘9旋取所述瓶盖 100顺畅。

为实现精准控制所述分盖盘9旋转速度,所述驱动装置7可选用旋转气缸、步进电机或伺服电机,本实施例中所述驱动装置7选用伺服电机。

参阅图1、图5和图6,所述分盖装置还包括:一剔盖模块4,用于剔除与正向瓶盖100a相反的反向瓶盖100b,其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5的所述竖直部5b 并靠近所述进盖端5a,用于剔除反向的所述瓶盖100,其包括一第一安装架42 和一剔盖轮40,所述第一安装架42可调节的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5上,所述剔盖轮40为星轮结构,其周向设有预定数量的长齿,该些长齿的长度大于所述瓶盖100的厚度,所述剔盖轮40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安装架42远离所述引盖通道5的端部上,所述长齿延伸至所述引盖通道5中部位置;所述剔盖模块4是这样实现的剔盖动作的,结合图5当进入的瓶盖100为正向瓶盖100a时,所述瓶盖100会带动所述剔盖轮40旋转所述瓶盖100则会顺利进入所述引盖通道5 内,参阅图6当进入的是反向瓶盖100b时,所述瓶盖100会被所述剔盖轮40上的长齿直接挡出所述引盖槽13a,因此所述剔盖模块4进一步保证进入所述引盖通道5的所述瓶盖100为正向瓶盖100a。

参阅图5,为实现所述安装架在水平方向的调节,所述第一安装架上开设有沿水平方向布置的一对第一长条孔44,所述第一安装架42通过一对固定螺栓 43分别穿过该对第一长条孔44与所述引盖通道5的所述竖直部5b安装。

参阅图5,进一步为实现所述剔盖轮40竖直位置上的调节,所述第一安装架42远离所述引盖通道5的端部上设有一第二长条孔41,所述剔盖轮40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二长条孔41内,用以配合剔盖模块4的调节,提高剔盖成功率。

参阅图1,所述分盖装置还包括:一吹盖模块,其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5上并靠近所述出盖端5f,其包括一第二安装架10和一吹气嘴11,所述第二安装架 10可转动安调节的安装在所述引盖通道5上,且位于所述弧形部5c靠近所述竖直部5b的位置,所述吹气嘴11安装在所述第二安装架10上,其吹气口朝向所述出盖端5f设置,远离所述吹气口的一端连接一进气管,所述吹气嘴11向所述引盖通道5内吹出一股气流,用以推动所述引盖通道5内的所述瓶盖100向所述出盖端5f运动,保证所述瓶盖100能够顺畅的滑出所述引盖通道5。

参阅图1、图3和图4,本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旋盖机的分盖装置,在所述引盖模块的所述出盖端5f上设置有压盖模块6,所述压盖模块6竖直安装在所述出盖端5f上部或者垂直所述出盖端5f的一侧安装,通过安装在所述U形支座 61/61a上的所述压盖气缸60驱动所述压盖头62与所述出口端的所述瓶盖100 顶部或者侧表面抵压,同时通过所述传感器12检测是否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送入所述旋盖装置(图未示)中,若所述传感器12检测到有所述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送入,将该信号反馈至所述控制器(图未示),所述控制器(图未示)接收到该信号控制所述压盖气缸60驱动所述压盖头62释放被抵压的所述瓶盖100,所述吹盖模块中的所述吹气嘴11向所述引盖通道5内吹出一股气流,用以推动所述引盖通道5内的所述瓶盖100向所述出盖端5f运动,保证所述瓶盖100能够顺畅的滑出所述引盖通道5,有序顺畅的进入所述分盖模块中,之后所述压盖气缸60再驱动所述压盖头62压住后续补给过来的所述瓶盖100,因此本实施例避免了瓶盖100被甩出的风险,同时解决了没有待旋盖瓶或桶(图未示)送入时所述分盖盘9仍会取走瓶盖100浪费的现象。

以上描述仅为本实用新型具体的实施方案,但是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理解,这里只是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因此就本实用新型申请专利范围所作的同等变化,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所涵盖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