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文档序号:18327000发布日期:2019-08-03 11:21阅读:869来源:国知局
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及工作方法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疏水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及工作方法。



背景技术:

发电厂蒸汽管道疏水一般接入锅炉大气式疏水扩容器或汽轮机凝汽器扩容器,发明人发现,厂区管道一般距离此两设备较远,且部分低位疏水的疏水位置过低,无法满足基本高差要求,如果将此些疏水直接排放到地面上,会造成夏季积水、冬季结冰的现象,影响厂区环境卫生和美观,且高温疏水可能会对经过人员造成烫伤,埋下安全隐患,如果直接排放到雨水井或生活水井内,疏水的高温热量会导致井内塑料材质损坏失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适用范围广,管理方便统一,不会造成人员烫伤或材料烫坏,也不会造成厂区积水或结冰,安全环保。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包括用于开设在地面以下并能够注入冷却水的仓室,仓室内设有隔板,隔板将仓室分隔为混温仓和排离仓,混温仓和排离仓通过隔板与仓室底面的空隙连通,混温仓连接有至少一个疏水管,疏水管用于连接蒸汽管道的疏水点,疏水管能够将蒸汽管道内的疏水导入混温仓,排离仓通过倒“u”型的溢流管与排污井连接,能够其将内部的水体排入排污井,所述排离仓还连接有伸出至地面以上设定高度的排空管,排空管用于排出排离仓内的雾气。

进一步的,所述隔板上部位置设有平衡口,平衡口的高度高于溢流管顶部高度,用于平衡混温仓和排离仓内的气压。

进一步的,所述排离仓内安装有除雾器,所述除雾器的安装高度高于平衡口的高度。

进一步的,所述混温仓与掺凉管的一端连接,所述掺凉管的另一端用于连接冷却水水源。

进一步的,所述排离仓底部位置还连接有排污管,用于排出排离仓内的存留污水,所述排污管位于溢流管下方位置,其一端与排离仓连接,另一端与排污井连接,所述溢流管伸出至排离仓外部的端部与排污管连接,能够将水体通过排污管排入排污井中。

进一步的,所述排离仓安装有温度传感器,用于监测排离仓内部水体的温度。

进一步的,所述排污管安装有第一阀门,所述第一阀门安装在排污管与溢流管的连接位置和排污管与排离仓的连接位置之间的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疏水管安装有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疏水管的导通和关闭。

进一步的,所述掺凉管安装有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掺凉管的导通和关闭。

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的工作方法:在所述仓室内注入冷却水,蒸汽管道内的疏水通过疏水管进入混温仓,与冷却水混合,利用冷却水进行降温,伴随疏水量的增加,仓室底部温度较低的混合水进入排离仓再次进行降温,再次降温后的混合水在液位高度超过溢流管顶部高度后通过溢流管排至外部排污井,排离仓内产生的雾气经过排空管在地面以上的设定高度排出至外界环境中。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能够将蒸汽管道的高温疏水通过疏水管导入设置在地面以下的仓室中,并利用仓室内的冷却水进行降温,最终排入排污井,疏水不流经厂区地表,不会造成厂区积水或结冰,既保证了厂区内的安全,又保证了厂区的卫生和美观。

2.本发明的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高温疏水经过冷却后再排入水井中,而且高温雾气在地面以上的设定高度由排空管排出,不会造成人员的烫伤和排污井内材料的烫坏。

3.本发明的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仓室可根据蒸汽管道位置就地开设在地面以下,满足了接收低位疏水的要求,可接收任何形式、任何数量的蒸汽管道内的疏水,适用范围广。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说明书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限定。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整体结构示意图;

其中,1.安装井,2.隔板,3.混温仓,4.排离仓,5.平衡口,6.疏水管,7.蒸汽管道,8.第二阀门,9.掺凉管,10.第三阀门,11.排污管,12.第一阀门,13.排污井,14.溢流管,15.温度传感器,16.排空管,17.厂区管架,18.波形板除雾器。

具体实施方式

应该指出,以下详细说明都是例示性的,旨在对本申请提供进一步的说明。除非另有指明,本文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所使用的术语仅是为了描述具体实施方式,而非意图限制根据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如在这里所使用的,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指出,否则单数形式也意图包括复数形式,此外,还应当理解的是,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含”和/或“包括”时,其指明存在特征、步骤、操作、器件、组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为了方便叙述,本发明中如果出现“上”、“下”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仅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正如背景技术所介绍的,现有的无法进入疏水扩容其或汽轮机凝汽器的疏水直接排放到地面,影响环境卫生和美观,且具有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提出了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

本申请的一种典型实施方式实施例1中,如图1所示,一种环保型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包括仓室,所述仓室根据蒸汽管道的位置就地设置在地面以下开设的安装井1中,所述仓室内设有隔板2,所述隔板的上端与仓室的顶端面固定连接,隔板将仓室分隔为混温仓3和排离仓4,所述混温仓和排离仓通过隔板底面与仓室底面之间的空隙连通。

所述隔板的上部位置设置有平衡口5,所述平衡口用于平衡混温仓和排离仓内的气压。

所述混温仓内伸入有至少一个疏水管6,所述疏水管的底端伸入至混温仓的底部位置,其顶端用于与厂区内蒸汽管道7的疏水点连接,蒸汽管道内的高温疏水能够通过疏水管进入混温仓,疏水管伸入混温仓底部位置,疏水效果好,所述疏水管上设置有第二阀门8,所述第二阀门用于控制疏水管的导通和关闭,所述第二阀门可采用一道阀门,也可采用两道阀门,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

所述混温仓的顶部连接有掺凉管9,所述掺凉管一端与混温仓顶部连接,另一端用于连接冷却水水源,掺凉管与混温仓顶部连接,具有一定的喷淋效果,所述冷却水水源可采用工业水、循环水或生活水,掺凉管能够向仓室内注入冷却水,所述掺凉管上安装有第三阀门10,第三阀门用于控制掺凉管的导通和关闭。

所述排离仓的底部位置连接有排污管11,所述排污管一端与排离仓连接,另一端与排污井13连接,所述排污井可为雨水井或生活水井,排污管上安装有第一阀门12,所述第一阀门用于控制排污管的导通和关闭,排离仓内的存留的污水能够通过排污管进入雨水井或生活水井,防止设备生锈,所述排污管的上方设置有溢流管14,所述溢流管为倒“u”型结构,其一端伸入至排离仓内的底部位置,另一端与排污管连接,溢流管采用倒“u”型结构,是为了保证溢流时混温仓有相当高的液位,溢流管顶部高度略低于平衡口的高度,保证水体液位无法升高至平衡口位置,排污管上的第一阀门设置在排污管与溢流管连接位置和排污管与排离仓连接位置之间的位置,排离仓内的水体液位超过溢流管顶部高度时,水即可通过溢流管进入排污管,最终进入雨水井或生活水井。

所述排离仓还安装有温度传感器15,用于监测排离仓内的水体温度。

所述排离仓的顶部连接有排空管16,所述排空管伸出至地面以上设定高度,用于将排离仓内液体温度升高产生的雾气排出至外部,排空管端部伸出至地面以上的高度满足安全需要,可以采用4米-5米,也可根据需要设定其他高度,排空管伸出至地面以上的部分可通过厂区管架17进行固定支撑。雾气可通过排空管在地面以上的设定高度排出至外界环境中,避免了对厂区内人员的烫伤。

所述排离仓内还设置有除雾器,所述除雾器采用波形板除雾器18,能够有效去除一部分排离仓内由于液体温度升高产生的雾气。

实施例2: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蒸汽管道疏水收集系统的工作方法:

打开第三阀门,通过掺凉管预先在仓室内注入设定量的冷却水,冷却水液位高于疏水管底端,并略低于溢流管最高处的高度,然后关闭第三阀门。当厂区蒸汽管道需要疏水时,打开第二阀门,疏水管将高温疏水导入混温仓内与混温仓内的冷却水混合,对其进行降温,伴随疏水量的增加,位于混温仓底部的温度较低的混合水通过隔板与仓室底面的空隙流入排离仓,与排离仓内的冷却水再次混合,再次进行降温,当排离仓内的混合水的液位超过溢流管顶部位置,混合水经过溢流管排至雨水井或生活水井,排离仓内由于水温升高产生的高温雾气经波形除雾器去除一部分后,再由排空管在地面以上的设定高度排出至外界环境中。

当本疏水收集系统停止工作时,可以将第一阀门打开,将排离仓内存留的污水排出至污水井,防止存留污水对设备进行锈蚀。

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排离仓内的混合水温度,当监测到的温度高于设定温度时,可再次打开第三阀门,增加仓室内的冷却水,直至排离仓内的混合水降低至设定温度后,再关闭第三阀门。

本实施例的疏水收集系统,可根据蒸汽管道的位置进行就地设置,仓室设置在地面以下的疏水井中,满足了接收低位疏水的要求,可接收任何形式、任何数量的蒸汽管道疏水,适用范围广,疏水在封闭的仓室内进行降温处理,冷却后排至雨水井或生活水井中,不会造成生活水井或雨水井内材料的烫坏,疏水无需排至厂区地面,不会造成厂区的积水或结冰,有利于厂区的美观和安全,疏水降温过程产生的高温雾气于设定的高度排出至外界环境中,不会造成厂区内人员的烫伤。

上述虽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了描述,但并非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所属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明白,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的基础上,本领域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劳动即可做出的各种修改或变形仍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