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安瓿瓶开启剪刀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54878发布日期:2019-12-31 15:13阅读:686来源:国知局
一种安瓿瓶开启剪刀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安瓿瓶开启装置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是涉及一种安瓿瓶开启剪刀。



背景技术:

玻璃安瓿瓶是目前临床常用的注射用药液密闭储存容器,具有化学稳定性、密闭性好、直观可视性等优点。临床上开启安瓿瓶时,通常直接用一个刚性物件,如医用镊子、医用剪刀等,敲击安瓿瓶上部的标记点,上部便会从颈部位置断落;或者先用砂轮对安瓿瓶颈部进行砂磨,使颈部易于整齐断开,然后再徒手掰断安瓿瓶。

但是,由于玻璃制品的易碎性,玻璃安瓿瓶开启过程中造成的损伤也成为临床常见的锐器伤之一,轻则导致皮肤出血,重则深至肌层需要缝合。锐器伤所造成的开放性伤口,不仅会影响正常的工作,而且破损皮肤一旦暴露于外界后易感染血源性疾病,增加了如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等疾病感染的风险。因此,研究节时省力、安全性高、操作方便的新型玻璃安瓿瓶开启工具,是解决划伤现状、降低职业感染的重要措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为了解决现有的安瓿瓶开启方式容易出现划伤以及职业感染的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安瓿瓶开启剪刀。

本实用新型为了实现上述目的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实用新型的安瓿瓶开启剪刀,包括由相互铰接的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组合形成的剪刀本体,剪刀本体包括位于铰接轴前的刀刃部和位于铰接轴后的握持部,铰接轴与握持部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连接部对称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内侧的砂片,两个砂片均设置有弹性支撑单元,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前端弧形弯折形成夹持部,两个夹持部在与剪刀本体转动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相距2-8cm。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两个砂片相向设置有弧形凹槽,两个砂片的弧形凹槽扣合形成椭圆形空腔。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两个夹持部的最小水平距离为1-2cm。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弹性支撑单元包括压缩弹簧和固定螺栓;

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内部开设有便于砂片移动的滑槽,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内部还开设有与滑槽相互连通的放置槽,放置槽的高度大于滑槽的高度,压缩弹簧位于放置槽内,固定螺栓位于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外侧壁,两个砂片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内侧壁,另一端伸入放置槽内与压缩弹簧相互连接,压缩弹簧位于砂片与固定螺栓之间。

本实用新型作为进一步优选的,位于铰接轴前端的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在垂直与转动平面的方向呈30-60°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由常用的剪刀工具改进而来,易于使更多的护理人员接受,同时在改进的过程中也保留了传统的安瓿瓶开启方法,符合护理人员的使用习惯;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开启安瓿瓶所需要的两种工具进行结合,通过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上的两个砂片对安瓿瓶的瓶颈进行磨削切割,避免了操作人员直接与砂片的接触,磨切印痕方便快捷,减少因操作人员直接或间接与瓶颈接触,降低职业感染;剪刀本体的前端与普通剪刀形式不同,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前端有一定距离,使操作人员对本申请的安瓿瓶开启剪刀进行操作时,两个夹持部分别对安瓿瓶的顶端和颈部进行着力,配合通过砂片已经在颈部磨切产生的印痕,对安瓿瓶的颈部进行折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握持部紧贴时,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前端的夹持部达到最小水平距离,该最小距离为1-2cm,此时第一刀柄和第二刀柄的夹持部相互配合,对安瓿瓶的瓶颈进行夹紧;本申请采用采用一体化设计,材质轻巧,结构紧凑,易于日常消毒、维护和保养。

2、该工具设计使用安全,使用过程中医护人员的手不会直接接触安瓿瓶颈部断落处,减小了对医护人员的伤害。瓶颈断裂后自己脱落,不会使玻璃渣污染安瓿瓶内药液,保证了药液的无菌。

3、砂片处由弹簧固定,并且在该设计中砂片是呈对称的椭圆形,中间间距大,两端间距小,从而使该工具可以适用于多种规格不一的安瓿瓶,在使用的过程中,切割的时候可根据瓶颈处不同的规格来控制弹簧的收缩情况,进而对瓶颈更好的切割。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图2中的放置槽以及滑槽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砂片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第一刀柄,2-第二刀柄,3-握持部,4-连接部,5-砂片,510-滑槽,520-弧形凹槽,6-铰接轴,7-刀刃部,710-夹持部,8-固定螺栓,9-压缩弹簧,910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技术领域的人员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结合附图1-5和以下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过程为:在使用的时候,左手拿安瓿瓶,右手拿剪刀,将安瓿瓶瓶颈放在砂片5处,右手合闭剪刀,压缩弹簧9会在力的作用下压缩,使得两个砂片5正好卡住瓶颈,同时左手旋转安瓿瓶大于半圈,完成切割,然后再将安瓿瓶放到剪刀前端,右手再次合闭,由于瓶颈已被砂磨过,所以受到力的冲击之后,安瓿瓶的上部很容易与储存部分断开,完成折断。

实施例1

本实用新型的安瓿瓶开启剪刀,包括由相互铰接的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组合形成的剪刀本体,剪刀本体包括位于铰接轴6前的刀刃部7和位于铰接轴6后的握持部3,铰接轴6与握持部3之间还设置有连接部4,连接部4对称设置有分别位于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内侧的砂片5,两个砂片5均设置有弹性支撑单元,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前端弧形弯折形成夹持部710,两个夹持部710在与剪刀本体转动平面相互垂直的方向相距2-8cm,例如2cm、4cm、6cm和8cm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本实用新型由常用的剪刀工具改进而来,易于使更多的护理人员接受,同时在改进的过程中也保留了传统的安瓿瓶开启方法,符合护理人员的使用习惯;并且本实用新型通过将传统开启安瓿瓶所需要的两种工具进行结合,通过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上的两个砂片5对安瓿瓶的瓶颈进行磨削切割,避免了操作人员直接与砂片5的接触,磨切印痕方便快捷,减少因操作人员直接或间接与瓶颈接触,降低职业感染;剪刀本体的前端与普通剪刀形式不同,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前端有一定距离,使操作人员对本申请的安瓿瓶开启剪刀进行操作时,两个夹持部710分别对安瓿瓶的顶端和颈部进行着力,配合通过砂片5已经在颈部磨切产生的印痕,对安瓿瓶的颈部进行折断,此处需要说明的是,当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握持部3紧贴时,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前端的夹持部710达到最小水平距离,该最小距离为1-2cm,此时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夹持部710相互配合,对安瓿瓶的瓶颈进行夹紧;本申请采用采用一体化设计,材质轻巧,结构紧凑,易于日常消毒、维护和保养。

实施例2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两个砂片5相向设置有弧形凹槽520,两个砂片5的弧形凹槽520扣合形成椭圆形空腔。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两个砂片5设置弧形凹槽520,通过两个砂片5相互配合,弧形凹槽520拼合形成一个椭圆形,方便对安瓿瓶的颈部进行磨切,并且,在弧形凹槽520内开设有较为尖锐的刀刃,砂片5连接有弹性支撑单元,满足对不同规格的安瓿瓶进行磨切,适用范围广。

实施例3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两个夹持部710的最小水平距离为1-2cm,例如:1cm、1.5cm和2cm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两个夹持部710位于不同的水平面,在水平面的最小距离为1-2cm,保证了剪刀本体在使用的过程中,剪刀本体的前端能达到的水平最小距离保证了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对安瓿瓶夹紧的同时,也保证了不会因为用力过猛直接将安瓿瓶剪碎。

实施例4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弹性支撑单元包括压缩弹簧9和固定螺栓8;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内部开设有便于砂片5移动的滑槽510,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内部还开设有与滑槽510相互连通的放置槽910,放置槽910的高度大于滑槽510的高度,压缩弹簧9位于放置槽910内,固定螺栓8位于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外侧壁,两个砂片5的一端分别贯穿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内侧壁,另一端伸入放置槽910内与压缩弹簧9相互连接,压缩弹簧9位于砂片5与固定螺栓8之间。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滑槽510与放置槽910相互连通,并且两个砂片5相向移动,砂片5的一端贯穿第一刀柄1或第二刀柄2的内侧壁,砂片5的另一端伸入到放置槽910内与压缩弹簧9相互接触,压缩弹簧9只能在放置槽910内移动,压缩弹簧9的另一端通过固定螺栓8进行限位,固定螺栓8与连接部4采用螺纹配合的方式与剪刀本体相互连接,能对固定螺栓8进行适应性的调节,以实现压缩弹簧9对砂片5力的作用大小的改变。

实施例5

本实施例是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作的进一步优化如下:位于铰接轴6前端的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在垂直与转动平面的方向呈30-60°夹角,例如:30°、35°、45°、50°和60°等。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第一刀柄1与第二刀柄2呈一定角度设置,保证了两个夹持部710在与转动方向相互垂直的方向有一定距离,保证了第一刀柄1和第二刀柄2的前端能分别对安瓿瓶的瓶颈以及尖端施力,保证安瓿瓶的折断效果,有效避免同时着力在尖端或同时着力在瓶颈处折断时,由于受力在同一平面,折断时会产生玻璃残渣,玻璃残渣直接进入到安瓿瓶内部,对药液造成污染。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凡是运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同结构变化,同理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