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氮存放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645277发布日期:2020-07-29 02:58阅读:1391来源:国知局
液氮存放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生物学实验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液氮存放盒。



背景技术:

液氮作为一种常用的制冷剂,被广泛地应用于工业制造及生物学实验中,特别是在ivf(体外人工受孕)实验室中,用于对细胞进行冷冻处理。而在生物学实验过程中,通常都是用泡沫盒来盛装液氮。

但是,当泡沫盒装满液氮在移动或者操作人员不小心碰触后,极易发生液氮洒出的情况,而洒出的液氮一旦与人体接触就会对人体造成烧伤,同时洒出的液氮也会造成极大的浪费。因此,传统的利用泡沫盒盛装液氮的方式,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及液氮浪费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的用于盛装液氮的泡沫盒存在安全性较低且易造成液氮浪费的问题,提供一种安全性较高并可减小对液氮浪费的液氮存放盒。

一种液氮存放盒,包括:

外部盒体,为具有收容腔的中空结构,所述外部盒体的侧壁开设有与所述收容腔连通的第一开口,且所述外部盒体远离所述第一开口一端的外壁形成有底面;及

收容并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内的内部盒体,为具有第二开口的中空结构,且所述第二开口位于所述内部盒体远离所述底面的一端,并与所述第一开口连通,所述收容腔的内壁与所述内部盒体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二开口连通的备用腔,且所述备用腔用于接收所述内部盒体内洒出的液氮;

其中,所述第一开口的边缘到所述底面的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开口的边缘到所述底面的距离。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盒体包括第一底板及沿所述第一底板的周向设置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围设形成具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底板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底面;

所述内部盒体包括第二底板及沿所述第二底板的周向设置的第二侧板,所述第二底板与所述第二侧板围设形成一端具有所述第二开口的中空结构,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二侧板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备用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底板与第二底板层叠且间隔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固定于所述收容腔底壁的支撑块,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安装于所述第二底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的一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底板朝向所述第一底板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所述支撑块远离所述第一底板的一端卡持于所述限位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盒体包括第一底板及沿所述第一底板的周向设置的第一侧板,所述第一底板与所述第一侧板围设形成具有所述第一开口的所述收容腔,所述第一底板背向所述收容腔的一侧形成有所述底面;

所述内部盒体包括第二侧板,所述第二侧板围绕形成两端分别具有所述第二开口及第三开口的筒状结构,所述内部盒体具有所述第三开口的一端与第一底板固定连接,所述第一侧板的内壁与所述第二侧壁的外壁之间形成所述备用腔。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盒体及所述内部盒体均为泡沫铝盒。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外部盒体外壁相对的两个区域分别设置有提手。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提手可活动地安装于所述外部盒体的外壁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面上敷设有一层防滑层。

上述液氮存放盒,使用时,可将液氮存放在内部盒体内。当液氮存放盒位于水平面时,底面也为水平面,第一开口及第二开口均位于底面以上的位置,且第一开口边缘的位置高于第二开口边缘的位置。由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即使遇到液氮存放盒由于某些原因(实验过程中液氮存放盒的搬移或者操作人员不小心碰到液氮存放盒等)而移动,致使内部盒体内的液氮经第二开口洒出的情况,洒出的液氮液也几乎全都进入备用腔内,经第一开口洒出至液氮存放盒外的概率很小,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被内部盒体内洒出的液氮烧伤的概率。而且,备用腔内收集的液氮可继续使用,大大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因此,上述液氮存放盒,在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的同时,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个实施例中的液氮存放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的液氮存放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及图2所示液氮存放盒中的外部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液氮存放盒中内部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所示液氮存放盒中内部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实用新型,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实用新型的较佳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例的目的是使对本实用新型的公开内容的理解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参阅图1及图2,本实用新型较佳实施例中的液氮存放盒10,用于存放液氮。液氮存放盒10包括外部盒体100及内部盒体200。

请一并参阅3,外部盒体100为具有收容腔110的中空结构。外部盒体100的侧壁开设有与收容腔110连通的第一开口120。外部盒体100远离第一开口120一端的外壁形成有底面130。液氮存放盒10放置于放置面上时,底面130与放置面直接接触。当液氮存放盒10位于水平面时,第一开口120位于底面130以上的位置。外部盒体100主要起支撑及防护作用。外部盒体100主要由铝合金、泡沫铝等质轻且强度较高的材料制成。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内部盒体200收容并固定于收容腔110内。内部盒体200为具有第二开口210的中空结构。第二开口210位于内部盒体200远离底面130的一端,并与第一开口120连通。内部盒体200主要用于存储液氮。一般情况下,内部盒体200的材质与外部盒体100的材质相同。液氮存放盒10经第一开口120及第二开口210可实现液氮在内部盒体200内的取放。

收容腔110的内壁与内部盒体200的外壁之间形成有与第二开口210连通的备用腔300。备用腔300用于接收内部盒体200内洒出的液氮。由此,液氮存储盒为双层结构,外部盒体100的侧壁与内部盒体200的侧壁间隔设置,且由于备用腔300内形成有空气层,故在使用过程中,位于备用腔300内的空气层可对内部盒体200起到隔热保温的作用,大大降低了内部盒体200内液氮的低温被传递至外部盒体100的外壁,从而造成人员烧伤的概率。有效地提高了液氮存放盒10的使用安全性。

第一开口120边缘到底面130的距离大于第二开口210边缘到底面130的距离。当液氮存放盒10位于水平面时,第一开口120及第二开口210均位于底面130以上的位置,且第一开口120边缘的高度高于第二开口210边缘的高度。

由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即使遇到液氮存放盒10由于某些原因(实验过程中液氮存放盒10的搬移或者操作人员不小心碰到液氮存放盒10等)而移动,致使内部盒体200内的液氮经第二开口210洒出的情况,而洒出的液氮也几乎全部都进入备用腔300中,经第一开口120洒出至液氮存放盒10外的概率很小,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被内部盒体200内洒出的液氮烧伤的概率。而且,进入备用腔300内的液氮可以继续使用,大大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因此,上述液氮存放盒10,在减少对液氮的浪费的同时,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

请在此参阅图1,在一个实施例中,外部盒体100包括第一底板140及沿第一底板140的周向设置的第一侧板150。第一底板140与第一侧板150围设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20的收容腔110。第一底板140背向收容腔110的一侧形成底面130。外部盒体10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的截面形状可以为圆形、矩形、多边形等。

请一并参阅图4,内部盒体200包括第二底板220及沿第二底板220的周向设置的第二侧板230。第二底板220与第二侧板230围设形成一端具有第二开口210的中空结构。第一侧板150的内壁与第二侧板230的外壁之间形成备用腔300。所以,液氮存放盒10在平行于底面130方向上形成双层结构,降低内部盒体200内液氮的低温被传递至第一侧板150上的概率,提高了液氮存放盒10的使用安全性。第二底板220与第一底板140层叠设置。具体的,第二底板220与第一底板140可间隔设置,也可以相互接触连接。一般情况下,内部盒体20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的截面形状与内部盒体20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的截面形状一致。

可以理解,在其他实施例中,内部盒体20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的截面形状与内部盒体20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的截面形状也可以不同,只要能保证第一侧板150的内壁与第二侧板230的外壁之间具有间隙,以形成备用腔300即可。

请再次参阅图1,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底板140与第二底板220层叠且间隔设置。由此,收容腔110的内壁与内部盒体200的外壁之间形成备用腔300。即第一侧板150与第二侧板230之间及第一底板140与第二底板220之间均形成有空气层,有效地降低了内部盒体200内液氮的低温被传递至外部盒体100的外壁的概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操作人员不管用手触摸或解除外部盒体100外壁的任意位置(例如外部盒体100的侧面或者底部),都不会有特别冰冷的感觉,进一步降低了在实验过程中操作人员被烧伤的概率。

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液氮存放盒10还包括固定于收容腔110底壁的支撑块400。支撑块400远离第一底板140的一端安装于第二底板220上。由此,支撑块400的设置,不但可使第一底板140与第二底板220之间实现间隔设置,还可避免第二底板220相对于第一底板140沿平行于底面130方向上移动,保证第一侧板150与第二侧板230之间备用腔300的形成。具体的,支撑块400为多个,多个支撑块400间隔设置。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4,更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底板220朝向第一底板140一侧的表面开设有限位槽221。支撑块400远离第二底板220的一端卡持于限位槽221内。由此,当需要将内部盒体200安装于外部盒体100内时,只需要将内部盒体200收容于收容腔110内,并将限位槽221与固定于收容腔110底壁的支撑块400卡接即可。因此,限位槽221的设置,使得液氮存放盒10的加工更为方便。

请再次参阅图2,在另一实施例中,外部盒体100包括第一底板140及沿第一底板140的周向设置的第一侧板150。第一底板140与第一侧板150围设形成具有第一开口120的收容腔110。第一底板140背向收容腔110的一侧形成底面130。

请一并参阅图5,内部盒体200包括第二侧板230。第二侧板230围绕形成两端分别具有第二开口210及第三开口240的筒状结构。内部盒体200收容于收容腔110内,且内部盒体200具有第三开口240的一端与第一底板140固定连接。第一侧板150的内壁与第二侧板230的外壁之间形成备用腔300。

由此,液氮存放盒10的底部为单层结构,进而使得液氮存放盒10在体积同等大小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液氮存储空间,可以容纳更多的液氮,从而使得液氮存放盒10具有较大的容积。

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盒体100及内部盒体200均为泡沫铝盒。泡沫铝是在纯铝或者铝合金中加入添加剂后,经过发泡工艺而成。泡沫铝具有质轻、导热率低、易加工、耐腐蚀等特性,所以外部盒体100及内部盒体200也具有质轻、导热率低、加工简单等优点。因此,将外部盒体100及内部盒体200的材质设置为泡沫铝,不但使得液氮存放盒10更为轻便,而且还进一步降低了内部盒体200内液氮的低温传递至外部盒体100外壁,并使操作人员受伤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液氮存放盒10的使用安全性。

请再次参阅图1及图2,在本实施例中,外部盒体100外壁相对的两个区域分别设置有提手500。具体的,提手500位于外部盒体100靠近第一开口120的一端。在实际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需要搬移液氮存放盒10的情况,此时,操作人员只需要双手分别抓握提手500,即可实现液氮存放盒10的搬移工作。因此,上述提手500的设置,使得液氮存放盒10的使用更为方便。

进一步的,在本实施例中,提手500可活动地安装于外部盒体100的外壁上。由此,提手500相对于外部壳体可旋转。当需要搬移液氮存放盒10时,将提手500旋转至方便人手抓握的位置;当液氮存放盒10不需要搬移时,可将提手500旋转至与外部盒体100的外壁贴合,从而表面在使用过程中对操作人员或者周围其他物品造成干涉。因此,将提手500与外部盒体100设置为可活动地连接方式,进一步提高了液氮存放盒10的便利性。

在本实施例中,底面130上敷设有一层防滑层(图未示)。由此,将液氮存放盒10放置于放置面上时,地面与放置面接触,而防滑层的设置,可增加液氮存放盒10与放置面之间的摩擦力,可降低液氮存放盒10在放置面滑动的概率。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液氮存放盒10的放置面通常都位于高于地面的位置,故防滑层的设置,可降低液氮存放盒10从高处滑出并掉落的概率。不但降低了液氮被洒出的概率,从而进一步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而且还避免液氮存放盒10被摔坏或者砸伤周围人员、物品等的概率,进一步提高了液氮存放盒10的安全性能。

上述液氮存放盒10,使用时,可将液氮存放在内部盒体200内。当液氮存放盒10位于水平面时,底面130也为水平面,第一开口120及第二开口210均位于底面130以上的位置,故第一开口120边缘的位置高于第二开口210边缘的位置。由此,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即使遇到液氮存放盒10由于某些原因(实验过程中液氮存放盒10的搬移或者操作人员不小心碰到液氮存放盒10等)而移动,致使内部盒体200内的液氮经第二开口210洒出的情况,洒出的液氮液也几乎全都进入备用腔300内,经第一开口120洒出至液氮存放盒10外的概率很小,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被内部盒体200内洒出的液氮烧伤的概率。而且,备用腔300内收集的液氮可继续使用,大大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因此,上述液氮存放盒10,在减少了对液氮的浪费的同时,具有较高的使用安全性。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