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立式空气储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32817086发布日期:2023-01-04 03:46阅读:56来源:国知局
一种立式空气储罐的制作方法

1.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储罐,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气储罐。


背景技术:

2.空气储气罐广泛应用于中央空调、锅炉、热水器、变频、恒压供水设备中,起缓冲系统压力波动,保证系统的平稳用气,降低气流脉动的作用,空气储罐分为卧式空气储罐分、立式空气储罐,目前,现有的立式空气储罐为了移动方便,有的在立式空气储罐底部装设滚轮,一般滚轮位于立式空气储罐正下侧的支腿上,如果在有坡度或不平整的地面上推动立式空气储罐,立式空气储罐有倾倒的风险。


技术实现要素:

3.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立式空气储罐,解决了现有立式空气储罐为了移动方便,有的在立式空气储罐底部装设滚轮,一般滚轮位于立式空气储罐正下侧的支腿上,如果在有坡度或不平整的地面上推动立式空气储罐,立式空气储罐有倾倒的风险的问题。
4.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提出的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5.一种立式空气储罐,包括立式空气储罐1,立式空气储罐1局部部件包含有罐体101、支腿102,罐体101下部均布设置四个支腿102;
6.还包括移动组件2,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放置在移动组件2上,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环形板a201、矩形管a202、通孔b203、矩形管b204、通孔c205、支撑块a206、矩形管c207、通孔d208、通孔e209、限位板a210、回字形板a211、限位销a212、支撑块b213、刹车万向轮a214、矩形管d215、通孔f216、通孔g217、限位板b218、回字形板b219、限位销b220、支撑块c221、刹车万向轮b222,环形板a201下表面左、右方向固定设置矩形管a202,且所述矩形管a202左、右端均伸出所述环形板a201,所述矩形管a202两个端部分别开设通孔b203,所述矩形管a202下表面固定设置矩形管b204,且所述矩形管b204与所述矩形管a202垂直设置,所述矩形管b204两端均伸出所述环形板a201,所述矩形管b204两个端部分别开设通孔c205,所述矩形管b204下表面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块a206,且各所述支撑块a206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201固定连接;
7.所述矩形管a202内滑动设置两个矩形管c207,且左、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分别伸出所述矩形管a202端部,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部分别开设通孔d208,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上开设的所述通孔d208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b203同轴设置,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部分别开设通孔e209,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上开设的所述通孔e209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b203同轴设置,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端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端分别固定设置限位板a210,且各所述限位板a210分别与所述矩形管a202滑动设置,所述矩形管a202内侧壁左、右端分别固定设置回字形板a211,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均滑动穿过相邻的
所述回字形板a211,各相邻的所述通孔b203、通孔d208上分别滑动插入限位销a212,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下表面左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下表面右部分别固定设置支撑块b213,各所述支撑块b213下端分别固定设置刹车万向轮a214;
8.所述矩形管b204内滑动设置两个矩形管d215,且前、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分别伸出所述矩形管b204端部,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部分别开设通孔f216,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上开设的所述通孔f216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同轴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部分别开设通孔g217,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上开设的所述通孔g217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同轴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端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端分别固定设置限位板b218,且各所述限位板b218分别与所述矩形管b204滑动设置,所述矩形管b204内侧壁前、后端分别固定设置回字形板b219,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均滑动穿过相邻的所述回字形板b219,各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通孔f216上分别滑动插入限位销b220,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下表面前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下表面后部分别固定设置支撑块c221,各所述支撑块c221下端分别固定设置刹车万向轮b222;
9.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上的支腿102放置在所述环形板a201上表面上。
10.各所述的支腿102均为槽钢形支腿102,各所述102内侧壁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支撑板a103,各所述支撑板a103上分别开设通孔a104,所述环形板a201上均布开设四个通孔h5,相邻的所述通孔a104、通孔h5同轴设置,相邻的所述通孔a104、通孔h5上分别滑动穿入螺栓3,各所述螺栓3上分别螺接螺母4,便于将立式空气储罐1固定在移动组件2上。
11.所述的环形板a201外边缘上侧均布设置四个圆弧形杆6,每个所述圆弧形杆6下表面分别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杆7,且各所述支撑杆7下端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201上表面固定连接,各所述圆弧形杆6、支撑杆7均不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上的部件干涉,便于通过圆弧形杆6、支撑杆7推动移动组件2。
12.所述的罐体101上部分别套设筒子8和两个环形板b9,两所述环形板b9分别位于所述筒子8上、下侧,所述筒子8上表面与上侧的所述环形板b9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筒子8下表面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9上表面固定连接,两所述环形板b9分别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外侧壁固定链接;
13.球阀a10一端与所述筒子8上部连通固定,球阀b11上端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9连通固定,所述环形板a201上固定设置支撑板b12,所述支撑板b12上表面固定设置恒温水箱13,所述恒温水箱13上固定设置水泵14,抽水管15一端与所述水泵14上的进水端连通固定,所述抽水管15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13内,供水管16一端与所述水泵14上的出水端连通固定,所述供水管16与所述球阀a10连通固定,回水管17一端与球阀b11连通固定,所述回水管17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13内,便于在小范围内将罐体101内的调节至相对稳定,便于稳定罐体101内的气压。
14.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分别从相邻的通孔b、通孔d上分别抽出限位销a,将左侧的矩形管c向左拉,左侧的矩形管c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a、支撑块b向左运行,支撑块b带动刹车万向轮a向左运行,左侧的矩形管c上的通孔e与矩形管a左侧的通孔b重合后,将限位销a插入左侧相邻的通孔b、通孔e内;
15.将右侧的矩形管c向右拉,右侧的矩形管c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a、支撑块b向
右运行,支撑块b带动刹车万向轮a向右运行,右侧的矩形管c上的通孔e与矩形管a右侧的通孔b重合后,将限位销a插入右侧相邻的通孔b、通孔e内;
16.分别从相邻的通孔c、通孔f上分别抽出限位销b,将前侧的矩形管d向前拉,前侧的矩形管d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b、支撑块c向前运行,支撑块c带动刹车万向轮b向前运行,前侧的矩形管d上的通孔g与矩形管b前侧的通孔c重合后,将限位销b插入前侧相邻的通孔c、通孔g内;
17.将后侧的矩形管d向后拉,后侧的矩形管d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b、支撑块c向后运行,支撑块c带动刹车万向轮b向后运行,后侧的矩形管d上的通孔g与矩形管b后侧的通孔c重合后,将限位销b插入后侧相邻的通孔c、通孔g内;
18.将立式空气储罐吊取在移动组件上,支腿落在环形板a上,各支撑板a上的通孔a分别与环形板a上开设相邻的通孔h同轴设置,相邻的通孔a、通孔h上分别穿过螺栓,每个螺栓上分别螺接螺母;
19.分别打开球阀a、球阀b,供水管上端与球阀a连通设置,回水管上端与球阀b连通设置,分别抬起刹车万向轮a、刹车万向轮b上的刹车压板;
20.推动圆弧形杆,圆弧形杆带动支撑杆,支撑杆带动环形板a,环形板a直接或间接带动整个移动组件,移动组件上的刹车万向轮a、刹车万向轮b移动,环形板a带动支撑板a,支撑板a带动支腿,支腿带动整个立式空气储罐移动,立式空气储罐带动筒子、环形板b、球阀a、球阀b移动,
21.环形板a带动支撑板b,支撑板b带动恒温水箱,恒温水箱带动水泵,水泵带动抽水管、供水管,恒温水箱带动回水管,以上部件运行至合适位置,分别压下刹车万向轮a、刹车万向轮b上的刹车压板;
22.恒温水箱上加入适量水,分别通过不同的工作管道与立式空气储罐上的接口连接,通过开启相关设备带动立式空气储罐工作,分别开启恒温水箱、水泵,恒温水箱达到一个恒定温度,水泵通过抽水管抽取恒温水箱内的水,恒温水箱内的水通过抽水管、水泵、供水管、球阀a进入罐体、筒子、环形板b围成的空间内,罐体、筒子、环形板b、围成空间内的水经球阀b、回水管回流至恒温水箱内,罐体、筒子、环形板b围成空间内的水与罐体进行热交换,罐体外侧壁与罐体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罐体、筒子、环形板b围成空间内的水相对平衡罐体内气体的问题,相对平稳罐体内的气压;
23.工作结束后,分别关闭恒温水箱、水泵。
24.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移动组件移动立式空气储罐相对平稳,降低了立式空气储罐倾倒的风险。2、各支腿均为槽钢形支腿,各所述内侧壁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支撑板a,各所述支撑板a上分别开设通孔a,所述环形板a上均布开设四个通孔h,相邻的所述通孔a、通孔h同轴设置,相邻的所述通孔a、通孔h上分别滑动穿入螺栓,各所述螺栓上分别螺接螺母,便于将立式空气储罐固定在移动组件上。3、环形板a外边缘上侧均布设置四个圆弧形杆,每个所述圆弧形杆下表面分别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杆,且各所述支撑杆下端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上表面固定连接,各所述圆弧形杆、支撑杆均不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上的部件干涉,便于通过圆弧形杆、支撑杆推动移动组件。4、罐体上部分别套设筒子和两个环形板b,两所述环形板b分别位于所述筒子上、下侧,所述筒子上表面与上侧的所述环形板b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筒子下表面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上表面固定连接,两所述环形板b
分别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外侧壁固定链接;球阀a一端与所述筒子上部连通固定,球阀b上端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连通固定,所述环形板a上固定设置支撑板b,所述支撑板b上表面固定设置恒温水箱,所述恒温水箱上固定设置水泵,抽水管一端与所述水泵上的进水端连通固定,所述抽水管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内,供水管一端与所述水泵上的出水端连通固定,所述供水管与所述球阀a连通固定,回水管一端与球阀b连通固定,所述回水管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内,便于在小范围内将罐体内的调节至相对稳定,便于稳定罐体内的气压。
附图说明
25.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26.图2是本实用新型立式空气储罐的结构示意图;
27.图3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28.图4是本实用新型移动组件的俯视图;
29.图5是本实用新型筒子的结构示意图。
30.其中,1-立式空气储罐、101-罐体、102-支腿、103-支撑板a、104-通孔a、2-移动组件、201-环形板a、202-矩形管a、203-通孔b、204-矩形管b、205-通孔c、206-支撑块a、207-矩形管c、208-通孔d、209-通孔e、210-限位板a、211-回字形板a、212-限位销a、213-支撑块b、214-刹车万向轮a、215-矩形管d、216-通孔f、217-通孔g、218-限位板b、219-回字形板b、220-限位销b、221-支撑块c、222-刹车万向轮b、3-螺栓、4-螺母、5-通孔h、6-圆弧形杆、7-支撑杆、8-筒子、9-环形板b、10-球阀a、11-球阀b、12-支撑板b、13-恒温水箱、14-水泵、15-抽水管、16-供水管、17-回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31.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
32.如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立式空气储罐,包括立式空气储罐1,立式空气储罐1局部部件包含有罐体101、支腿102,罐体101下部均布设置四个支腿102;
33.具体地,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还包括移动组件2,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放置在移动组件2上,所述移动组件2包括环形板a201、矩形管a202、通孔b203、矩形管b204、通孔c205、支撑块a206、矩形管c207、通孔d208、通孔e209、限位板a210、回字形板a211、限位销a212、支撑块b213、刹车万向轮a214、矩形管d215、通孔f216、通孔g217、限位板b218、回字形板b219、限位销b220、支撑块c221、刹车万向轮b222,环形板a201下表面左、右方向固定设置矩形管a202,且所述矩形管a202左、右端均伸出所述环形板a201,所述矩形管a202两个端部分别开设通孔b203,所述矩形管a202下表面固定设置矩形管b204,且所述矩形管b204与所述矩形管a202垂直设置,所述矩形管b204两端均伸出所述环形板a201,所述矩形管b204两个端部分别开设通孔c205,所述矩形管b204下表面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块a206,且各所述支撑块a206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201固定连接;
34.所述矩形管a202内滑动设置两个矩形管c207,且左、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分别伸出所述矩形管a202端部,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部分别开设通孔d208,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上开设的所述通孔d208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
述通孔b203同轴设置,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部分别开设通孔e209,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上开设的所述通孔e209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b203同轴设置,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右端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左端分别固定设置限位板a210,且各所述限位板a210分别与所述矩形管a202滑动设置,所述矩形管a202内侧壁左、右端分别固定设置回字形板a211,且各所述矩形管c207均滑动穿过相邻的所述回字形板a211,各相邻的所述通孔b203、通孔d208上分别滑动插入限位销a212,位于左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下表面左部和位于右侧的所述矩形管c207下表面右部分别固定设置支撑块b213,各所述支撑块b213下端分别固定设置刹车万向轮a214;
35.所述矩形管b204内滑动设置两个矩形管d215,且前、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分别伸出所述矩形管b204端部,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部分别开设通孔f216,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上开设的所述通孔f216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同轴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部分别开设通孔g217,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上开设的所述通孔g217可以分别与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同轴设置,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后端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前端分别固定设置限位板b218,且各所述限位板b218分别与所述矩形管b204滑动设置,所述矩形管b204内侧壁前、后端分别固定设置回字形板b219,且各所述矩形管d215均滑动穿过相邻的所述回字形板b219,各相邻的所述通孔c205、通孔f216上分别滑动插入限位销b220,位于前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下表面前部和位于后侧的所述矩形管d215下表面后部分别固定设置支撑块c221,各所述支撑块c221下端分别固定设置刹车万向轮b222;
36.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上的支腿102放置在所述环形板a201上表面上。
37.同时,如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各所述的支腿102均为槽钢形支腿102,各所述102内侧壁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支撑板a103,各所述支撑板a103上分别开设通孔a104,所述环形板a201上均布开设四个通孔h5,相邻的所述通孔a104、通孔h5同轴设置,相邻的所述通孔a104、通孔h5上分别滑动穿入螺栓3,各所述螺栓3上分别螺接螺母4,便于将立式空气储罐1固定在移动组件2上。
38.同时,如图1、图3、图4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环形板a201外边缘上侧均布设置四个圆弧形杆6,每个所述圆弧形杆6下表面分别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杆7,且各所述支撑杆7下端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201上表面固定连接,各所述圆弧形杆6、支撑杆7均不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上的部件干涉,便于通过圆弧形杆6、支撑杆7推动移动组件2。
39.同时,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的罐体101上部分别套设筒子8和两个环形板b9,两所述环形板b9分别位于所述筒子8上、下侧,所述筒子8上表面与上侧的所述环形板b9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筒子8下表面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9上表面固定连接,两所述环形板b9分别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1外侧壁固定链接;
40.球阀a10一端与所述筒子8上部连通固定,球阀b11上端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9连通固定,所述环形板a201上固定设置支撑板b12,所述支撑板b12上表面固定设置恒温水箱13,所述恒温水箱13上固定设置水泵14,抽水管15一端与所述水泵14上的进水端连通固定,所述抽水管15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13内,供水管16一端与所述水泵14上的出水端连通固定,所述供水管16与所述球阀a10连通固定,回水管17一端与球阀b11连通固定,所述回水管17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13内,便于在小范围内将罐体101内的调节至相对稳定,便于
稳定罐体101内的气压。
41.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工作原理:分别从相邻的通孔b203、通孔d208上分别抽出限位销a212,将左侧的矩形管c207向左拉,左侧的矩形管c207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a210、支撑块b213向左运行,支撑块b213带动刹车万向轮a214向左运行,左侧的矩形管c207上的通孔e209与矩形管a202左侧的通孔b203重合后,将限位销a212插入左侧相邻的通孔b203、通孔e209内;
42.将右侧的矩形管c207向右拉,右侧的矩形管c207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a210、支撑块b213向右运行,支撑块b213带动刹车万向轮a214向右运行,右侧的矩形管c207上的通孔e209与矩形管a202右侧的通孔b203重合后,将限位销a212插入右侧相邻的通孔b203、通孔e209内;
43.分别从相邻的通孔c205、通孔f216上分别抽出限位销b220,将前侧的矩形管d215向前拉,前侧的矩形管d215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b218、支撑块c221向前运行,支撑块c221带动刹车万向轮b222向前运行,前侧的矩形管d215上的通孔g217与矩形管b204前侧的通孔c205重合后,将限位销b220插入前侧相邻的通孔c205、通孔g217内;
44.将后侧的矩形管d215向后拉,后侧的矩形管d215分别带动相连接的限位板b218、支撑块c221向后运行,支撑块c221带动刹车万向轮b222向后运行,后侧的矩形管d215上的通孔g217与矩形管b204后侧的通孔c205重合后,将限位销b220插入后侧相邻的通孔c205、通孔g217内;
45.将立式空气储罐1吊取在移动组件2上,支腿102落在环形板a201上,各支撑板a103上的通孔a104分别与环形板a201上开设相邻的通孔h5同轴设置,相邻的通孔a104、通孔h5上分别穿过螺栓3,每个螺栓3上分别螺接螺母4;
46.分别打开球阀a10、球阀b11,供水管16上端与球阀a10连通设置,回水管17上端与球阀b11连通设置,分别抬起刹车万向轮a214、刹车万向轮b222上的刹车压板;
47.推动圆弧形杆6,圆弧形杆6带动支撑杆7,支撑杆7带动环形板a201,环形板a201直接或间接带动整个移动组件2,移动组件2上的刹车万向轮a214、刹车万向轮b222移动,环形板a201带动支撑板a103,支撑板a103带动支腿102,支腿102带动整个立式空气储罐1移动,立式空气储罐1带动筒子8、环形板b9、球阀a10、球阀b11移动,
48.环形板a201带动支撑板b12,支撑板b12带动恒温水箱13,恒温水箱13带动水泵14,水泵14带动抽水管15、供水管16,恒温水箱13带动回水管17,以上部件运行至合适位置,分别压下刹车万向轮a214、刹车万向轮b222上的刹车压板;
49.恒温水箱13上加入适量水,分别通过不同的工作管道与立式空气储罐1上的接口连接,通过开启相关设备带动立式空气储罐1工作,分别开启恒温水箱13、水泵14,恒温水箱13达到一个恒定温度,水泵14通过抽水管15抽取恒温水箱13内的水,恒温水箱13内的水通过抽水管15、水泵14、供水管16、球阀a10进入罐体101、筒子8、环形板b9围成的空间内,罐体101、筒子8、环形板b9、围成空间内的水经球阀b11、回水管17回流至恒温水箱13内,罐体101、筒子8、环形板b9围成空间内的水与罐体101进行热交换,罐体101外侧壁与罐体101内的空气进行热交换,罐体101、筒子8、环形板b9围成空间内的水相对平衡罐体101内气体的问题,相对平稳罐体101内的气压;
50.工作结束后,分别关闭恒温水箱13、水泵14;
51.综上,本实施方式在使用时,通过支腿102上设置支撑板a103,在支撑板a103上开设通孔a104,通过立式空气储罐1、支撑板a103、移动组件2、螺栓3、螺母4、通孔h5、圆弧形杆6、支撑杆7、组装成新的立式空气储罐1,新的立式空气储罐1通过移动组件2移动罐体101相对平稳,降低了新的立式空气储罐1倾倒的风险,同时便于在小范围内将罐体内的调节至相对稳定,通过筒子8、环形板b9、球阀a10、球阀b11、支撑板b12、恒温水箱13、水泵14、抽水管15、供水管16、回水管17的组合,便于相对稳定罐体101内的气压。
52.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移动组件移动立式空气储罐相对平稳,降低了立式空气储罐倾倒的风险。2、各支腿均为槽钢形支腿,各所述内侧壁下端分别固定设置支撑板a,各所述支撑板a上分别开设通孔a,所述环形板a上均布开设四个通孔h,相邻的所述通孔a、通孔h同轴设置,相邻的所述通孔a、通孔h上分别滑动穿入螺栓,各所述螺栓上分别螺接螺母,便于将立式空气储罐固定在移动组件上。3、环形板a外边缘上侧均布设置四个圆弧形杆,每个所述圆弧形杆下表面分别均布固定设置两个支撑杆,且各所述支撑杆下端分别与所述环形板a上表面固定连接,各所述圆弧形杆、支撑杆均不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上的部件干涉,便于通过圆弧形杆、支撑杆推动移动组件。4、罐体上部分别套设筒子和两个环形板b,两所述环形板b分别位于所述筒子上、下侧,所述筒子上表面与上侧的所述环形板b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筒子下表面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上表面固定连接,两所述环形板b分别与所述立式空气储罐外侧壁固定链接;球阀a一端与所述筒子上部连通固定,球阀b上端与下侧的所述环形板b连通固定,所述环形板a上固定设置支撑板b,所述支撑板b上表面固定设置恒温水箱,所述恒温水箱上固定设置水泵,抽水管一端与所述水泵上的进水端连通固定,所述抽水管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内,供水管一端与所述水泵上的出水端连通固定,所述供水管与所述球阀a连通固定,回水管一端与球阀b连通固定,所述回水管另一端插入所述恒温水箱内,便于在小范围内将罐体内的调节至相对稳定,便于稳定罐体内的气压。
53.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凡是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相似结构及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